《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摘要:《西厢记》是代言体的戏剧文本,而《春香传》虽是说唱脚本体小说,似乎其文本的本质之别使得叙事比较毫无可比性。

但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之间相互影响与借鉴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戏剧有着明显的”小说性”。

《春香传》脱胎于传统说唱文学,因而有明显的戏剧色彩,两者的多元特质为叙事层面比较提供了可能。

本文主要从叙事层面上,对两部作品中的叙述话语与叙事结构的处理进行比较。

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叙述话语;叙事结构《春香传》和《西厢记》的叙述者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

作为小说的《春香传》,其作家作为叙述者可以自由地在文本中或隐或现,以全知视角凌驾于故事之上进行叙述,其视角超越了所有人物的视角。

《西厢记》则是代言体的戏剧,受其体制影响,作为作者的叙述者不能在剧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叙述声音。

然而,作者虽未直接“现身”,但却代所有人物立言,实质上是将第三人称叙述转换成为第一人称叙述,即“隐含的叙述者”。

因此,《西厢记》的作者是幕后的全知叙述者,其视角也超越了剧中所有角色的视角。

虽然同为全知视角,但两部作品对叙述者对叙述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处理是不同的,体现出作者控制文本的策略和态度差异。

一、叙述者对叙述话语的支配《西厢记》中作者虽不以叙述者的身份直接出场,但其代言体却有明显的叙述体特征。

《西厢记》的基本叙事手段是唱辞和念白。

从叙述功能来看,唱辞和念白除了描述正在进行的戏剧动作,更在描述,铺叙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叙述性是其基本功能。

从唱辞与念白的发出者——角色来看,角色有双重身份。

当他进行代言体表演,与剧中其他人物交流时,他是剧中的角色,其语言、动作受假定的剧中角色的限定;当他进行代言体叙述时,他是剧中的叙述者,负责把场上的背景、人物、事件发展转述给观众。

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叙事视角讲述故事,共同完成戏剧叙事,控制他们的是真正的叙述者剧作家,不同的角色是剧作家的多个化身。

《西厢记》和《春香传》叙事之比较

《西厢记》和《春香传》叙事之比较

《西厢记》和《春香传》叙事之比较尹巍【摘要】Both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 famous poetic drama of Yuan Dynasty, and Chun Hy- ang, one of the classical novels in ancient Korea, are excellent works that describe vividly the classical love in the East. Images and themes in the two works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reflect distinct pro- gressiveness ahead of the tim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works in recent years emphasizes more on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acceptance. However, the comparison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narrative styles are different in the two works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unbelievable similarities.%中国的元杂剧《西厢记》和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都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各自塑造的人物形象及表现的主题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反映出超时代的鲜明的进步性。

近年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多是侧重于文化影响和接受上,而从叙事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会发现两者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中还存在各自的不同。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44)005【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叙事;比较【作者】尹巍【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I331.24在中朝两国现存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中国的《西厢记》和朝鲜的《春香传》是描写东方古典爱情的优秀作品的代表。

不同的处境,相同的命运——《西厢记》张生与《春香传》李梦龙的

不同的处境,相同的命运——《西厢记》张生与《春香传》李梦龙的
凡 是 四书五 经 、诸子 百 家 、诗 词 歌 赋 、琴 棋 书 画 、拆 白道 字 、顶 而 当时 张生是 唐 朝 的社 会 ,是 开 放 的 时 代 。虽 然男 尊女 卑 依 然 存 针 续麻 、件 件俱 能 ,样 样 精 通 。张 生 自从 母 亲 去 世 以后 ,又 未 娶 在 ,但是 女性 地 位 提 高 。再 者 ,张 生 的 社 会 地 位 ,没 有 莺 莺 高 , 妻 成家 ,一 身无 牵 无 挂 ,故 经 常 出外 游 学 。投 师 访 友 中增 进 了学 所 以落得 了一个 好名 声 。 问 ,游 历名 川大 山 ,开 阔了视 野 ,增 长 了见 识 。所 谓 “ 行万 里 路 , 读 万卷 书 ” 。不但 ,英俊 潇 洒 ,才华 出众且 付有 胆 略 。 出身 名 门的李 梦 龙 ,从 小 就 接受 的是 封 闭 式 的 教 育 。也 就 是 坐在 书房 里死 背 典籍 经文 的枯 燥 教 育。 虽 然他 想 要 走 出 房 门 ,亲
后 ,慈母 也 相继 去 世 。从 此 家道 中落 。这 在 当 时讲 究 门 当户 对 的 梦龙 不会 以琴 技 去追 求 一 个 女 子 ,因 为 他 的家 庭 、社 会 地 位 不 允 封 建社 会里 ,张 生和 崔莺莺 的 门第 差 异 就 是 立 在 张 生 面 前 的一 道 许 。而且 在 当时 的朝 鲜 封 建社 会 ,男 人 一 般 大 多 都 不 会 弹琴 。只 无 形 障碍 。但张 生从 小接 受父 亲 的教 诲 ,又 经过 名 师 宿 儒 的教 诲 , 有女 子弹 琴献 媚于 男人 。进一 步说 明 了李 梦 龙天 生 的 大男 人 主 义 。
佛 殿初 遇 ,彼此 留意 对 方之 时 ,崔莺 莺 因张 生 的英 俊 而 产 生 身去 体验 掌握 知 识 , 以 自己 的经 历 去 习 得 学 问 ,但 是 他 当时 的家 好 感 。而后 ,张 生在莺 莺烧 香 时 ,又于 太 湖石 畔墙 角 吟诗 : “ 月色 庭环 境不 允 许 。 而 不像 张 生 一 个 自由 之 身 ,可 以游 历 名 山 大 J t l , 溶 溶夜 ,花 阴寂 寂春 。如何 临 皓 魄 ,不 见 月 中人 。 ” 寄 托 了 自己 的 结交 师友 。更加 说 明 了当 时封 建 家 庭 对人 身 的束 缚 。 以致 后 来 李 相 思 ,又增 添 了浪漫 ,给莺 莺 留下 了 良好 而 深刻 的 印象 。

《春香传》:东方古典文学一奇葩

《春香传》:东方古典文学一奇葩

《春香传》:东方古典文学一奇葩
肖勇华
【期刊名称】《上海集邮》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春香传》是一部在整个朝鲜半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与《沈青传》和“兴夫、传》并列为朝鲜的三大古典名著,且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部,1998年朝鲜为其发行了邮票,全套4种,另遇二八年华,花容玉貌,能诗善赋的春香在荡秋千(图1上右“邂逅”,图2)。

两人一见倾心,李梦龙背着父母同春香秘密成婚。

【总页数】1页(P26)
【作者】肖勇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4.1
【相关文献】
1.韩语名著《春香传》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元素 [J], 窦云鹏
2.试论《春香传》中我国古典文学元素的体现 [J], 范雪扬
3.《春香传》与中国古典文学 [J], 管三元
4.朦胧现代意识的东方古典爱情——谈《春香传》与《西厢记》的爱情描写 [J], 韩捷进
5.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明珠——简评朝鲜古典名著《春香传》 [J], 张佑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香传》和《西厢记》之主体意识比较

《春香传》和《西厢记》之主体意识比较



( ( 春香传》和 《 西厢
的主体意识
《 春香传》和 《 西厢记》创作的时期都是封建时代 ,大部分的婚姻都遵循着封建礼教和程序。封建婚 姻中最重要的程序就是 “ 媒妁之言” 。青年男女到了结婚适龄期 , 父母就会通过媒人寻找婚配对象 ,觉得合 适就会由父母来决定两家的婚事。偶尔是两家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就定下婚约。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对当事人 的感情和想法一点也不考虑,而且在举行婚礼前双方是连面都见不到的。但是春香和李梦龙 ,莺莺和张生 就不是这样 ,当事人直接见面相爱并且私定终身。这和今天的结婚习俗很相似 , 相当于一种 自由恋爱。 首先来看春香和李梦龙的情形。端午节春香去广寒楼荡秋千。偶然来这游玩的李梦龙看到荡秋千的春 香一 见钟情 。春香 也在见 到李梦龙 的一 瞬间从心里 爱慕李梦 龙 。春香 和李梦龙 互相一 见钟 情然 后相 爱 ,此 后两人瞒着父母行云雨之情,春香虽然经过了母亲月梅的同意, 但这是基于春香是妓女这一特殊身份。重 要的是李梦龙 ,他作为两班的子弟没有父母 的同意在婚前就行夫妻之礼是有悖于当时的礼法和惯例的。 莺莺和张生亦如此。莺莺和张生初次见面的地方是普救寺的佛堂 ,两人都是为了拜佛来到佛堂偶然相 遇 ,张生一见莺莺就被其美貌所吸引,深深爱上了她 。莺莺对张生虽不及张生对莺莺爱恋的程度 , 但也对 张生 心生好 感 ,于是 让婢女 红娘去 了解张生 其人 。在作 品后半部 写到莺 莺和 张生相遇 之 时 ,已经和一 名 叫 郑恒 的男子 有婚 约在身 ,但 莺莺丝 毫不在乎 这个 ,在 和张生交往 的过程 中对张 生逐生 爱慕 之心 。两人 初次 相识就 以诗为契机。张生在佛堂前第一次见到莺莺就一见钟情 , 但苦于无法表达 自己的情愫,就在佛堂一 角独 自吟诗 ,莺莺知道吟诗人是张生后也吟诵和诗向对方表达自己有心于他 ,此后两人历经曲折见面私定 终 身 。从这 点来看 ,莺莺和 张生 的相识相恋应该 算是 自由恋爱 。 综上 ,两部作品出现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结婚当事人直接相见、相爱并在此基础上结为夫妇。当然想要 获得社会公认的夫妻关系是需要克服重重难关的,妓女春香要拒绝新任使道卞学道逼 已为妾的要求 ,两班 子弟李梦龙要克服科举及第后卞学道的阻碍和父母的反对。莺莺要克服封建礼教和 自己的爱情之间的内部 矛盾以及母亲崔夫人 的反对 ,张生要用科举及第来克服因为门第之差而反对的崔夫人的三次悔婚 。摆在他 们面前的都是封建礼教的桎梏,最后他们都一一克服这些难关结为正常夫妇得到社会的公认 。因此春香和 李梦龙 , 莺莺和张生做为夫妇的结合昭示了以受隋为基础的婚姻比什么都重要的意识指 向。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爱情具有 了超越现实利害关系的纯洁性 。春香爱上李梦龙是因为他的风采和为人。 有研究者认为春香是为身份地位的提升而结识李梦龙的,这是错误的。如果春香真的以此为 目的的话 ,在 李梦龙以乞丐装束探监 的时候就应该改变心意。当时母亲月梅对春香说过 “ 现在也不晚,做卞学道 的小妾 吧。 ”但是春香不顾母亲的劝告最终也没有改变对李梦龙的爱而坚守贞操。李梦龙如果考虑现实的利害关系 的话,应该 以和自己身份地位相似或更高的女性为结婚对象 。但是作为两班子弟的李梦龙很清楚 自己和春 香的结合会给 自己带来各种困难和缺失。但是李梦龙不顾这些 ,毅然选择了自己相爱的女性春香作为配偶。 这点莺莺和张生也很相似。站在莺莺的立场来考虑的话 ,张生的门第不如莺莺 , 更不是富家子弟 。莺莺爱 上张生是因为张生深爱着 自己并且具有出众的外貌和善 良的人品。张生是有所不同的,张生和莺莺结婚是 有社会地位和权位上升的可能性的。事实上,莺莺的婚配对象郑恒就怀着这样的想法 ,但是张生和郑恒不

他国化视角下《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改编

他国化视角下《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改编

他国化视角下《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改编作者:汤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春香传》是朝鲜古典小说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是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代表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

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二者在主题思想、人物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以文学他国化理论为基础,拟通过《春香传》和《西厢记》间的对比,分析《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及其在接受和发展过程中过程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关键词:西厢记春香传文学他国化改编《西厢记》是王实甫①代表作,同时也是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

其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唐代作家元稹所作传奇小说《会真记》,后经董解元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同题材作品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作品,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书5本21折,每本之前还有楔子,结局由《会真记》中莺莺惨遭抛弃的悲剧结局改为终归眷属的圆满结局。

韓国的古典小说《春香传》是一部别具特色的“盘索里”(pan-so-ri)作品,是朝鲜文学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世代累积型作品。

它由民间趣闻流传而来,历经几个朝代,被改编为多种版本,加之融合了一些口头流传的传说,最终在今天形成了《春香传》这一文学作品。

小说歌颂春香和李梦龙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同时表达了对于昏暗官场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控诉与反抗,展现了朝鲜民族鲜明的民族特性。

与《西厢记》不同的是,《春香传》没有确定的作者,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春香传》是在融合了一些口头流传的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同版本的文本内容之间存在出入。

由于古代传播方式及传播媒介的局限性,最初的《西厢记》首先是以文本形式传入古代朝鲜的。

文本作为古代文学传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在现代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还未出现之前,具有其他形式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因此文本的流传和保存对于扩大作品影响力、文本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读后感之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

读后感之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

2002年后《西厢记》传播和接收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颇有成就颇丰,特别是在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2年以来,《西厢记》研究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特别《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在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西厢记》;研究;十年综述《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回溯20世纪,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

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进入21世纪也别是2002年以来的十年,《西厢记》研究的取得一定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在对《西厢记》《西厢记》的接受和传播方面,以及对《西厢记》研究的再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这一时期,多本专着及多篇硕博论文的出现,使《西厢记》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多彩。

从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明清时期《西厢记》传播和接受等研究十分重视,凸显了研究者对西厢记传播和接受过程的影响的高度重视。

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在研究领域另一个最明显的特色是对《西厢记》传播的研究及接受史研究,2002年以来的《西厢记》研究,更加注重这两个方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西厢记》研究是古典戏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有关《西厢记》的论文、论着多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的,不同专题的研究力度不平衡,对《西厢记》的全面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学术梳理与论考,特别是对前人关注较少的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创作背景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创作背景比较研究

22诗学主张。

他常常将人道的观念悬置心中并以之作为思考的用力处,故其于人伦义理之域多有新得。

如《子罕》篇载:“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孔子此处所引四句乃《诗经》中之逸诗,借此以明道不远人、思则得之之理。

可见孔子读诗的落脚处并不在于诗本身,而是超脱于诗之本旨之外,在修德进道之途上用力。

程树德引冯厚斋语云:“古人说《诗》不必其本指也。

诗人之指,谓思其人室迩人远迩,夫子谓道不远人,思则得之,故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也。

”[1](634)其中“反诗人之言以明之”之语正点明了孔子读诗的一种理路:即借助诗歌的言辞来发挥人道之义理,这也反映了当时赋诗用诗断章取义的一种风气。

再如《八佾》篇中那段孔子与子夏的经典对话亦是孔子解诗理路的有力佐证: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子夏之所以得到孔子的褒奖,正在于他能够默识心通,依据诗之本义而广为引申,超出言义之表而悟得礼仪之本。

子夏的读诗方法暗合了孔子一贯的解诗主张,故被后人记载在《论语》中视作言诗之典范。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诗三百的词章字句甚至包括诗之本旨都不是首要的,因为与最终的道义目标相比,它们亦只是见“道”之筌蹄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游于艺”的意义就在于借助词章的审美功能以引起学者的浓厚兴趣,“去艺”则是要超越此种纯粹的审美愉悦并且借助“思”的力量把握关乎人生的诸种道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孔子对诗三百做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朱熹对此解释道:“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

然其言委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春香传》在南北朝鲜可谓是无人不知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被称为韩国三大古典名著之一,其艺术成就及造诣是非常之高的,《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及艺术成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对我国及南北朝鲜的影响也是渊源流传,《春香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厢记》的影响,作为才子佳人文学作品的典范而言,将在各自国家当中都极受推崇的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研究也是具有一定价
值的。

通过分析研究《春香传》和《西厢记》在创作背景,创作模式,艺术特征方面的特点,探索了《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与发展。

从两部作品的较全方位进行了比较讨论,主要是《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为主线。

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历年来对两部作品的研究发展状况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主要阐述了《西厢记》和《春香传》的创作背景,从两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叙述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分是朝鲜社会对《西厢记》的接受,首先从朝鲜文人对其接受和在朝鲜的传播上为切入点,注重从语言上的接受和汉文学在朝鲜的广泛流行展开研究,其次当时实学派思潮流行,
在推动了朝鲜封建思想开化后,结合对《春香传》的影响,以《春香传》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进行创作为主线进行研究。

第四部分是《春香传》对《西厢记》叙事模式的接受,主要分为《春香传》对《西厢记》才子佳人模式及说唱文学方式的接受,最后是《春香传》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结合朝鲜文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接受上看“爱情”为主题的才子佳人类小说,以说唱文学的方式进行翔实的研究,从而延展到
《春香传》自身的发展,并具有朝鲜的文学特色。

最后一部分是从艺术手法的接受上,阐述了《春香传》对《西厢记》的接受。

通过情结结构,人物塑造及语言艺术特色展开的。

综上,在原有比较类文学基础之上,突破了将两部作品某一方面进行平行比较的模式,而是从接受的角度展开探索,将《西厢记》的艺术成就通过与《春香传》的比较体现出两国文学创作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的体现了《春香传》在这个接受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所突显的创新性。

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增强两国更多文学作品的对比,唤起本国及他国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