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由组成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40枚,生姜9g,大枣10枚,石膏如鸡子大(45-80 g)。

功效: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发散风寒,清热散水。

主治:风寒外束,阳热内郁证;邪盛于表,内有郁热溢引证。

用法:石膏打碎先煎,大枣掰开,水煎温服。

用方指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烦躁。

苔黄脉浮紧;恶风寒发热,无汗,身体痛或肿,苔黄润,脉弦紧。

传统方义:本方由麻黄汤麻黄倍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麻黄汤解表散邪,麻黄倍量使发汗之力峻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石膏内清郁热。

发汗力强也利于消肿除溢饮,麻黄、生姜又具散水之功。

现代新识:①大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高热的良方。

大青龙汤的疗效与其药物比例密切相关。

麻黄、桂枝、甘草比例为3:2:1或麻黄与石膏比例为1:1.5理想些。

从大青龙汤组成看,其具有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双重作用,既能发散表邪,辛温解表,又可清透里热,辛凉解表。

②现代应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流脑、哮喘,加附子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肾炎、无汗烦躁、无汗身痒等,均能取得较理想疗效。

新用案例:①急性肾炎:总计治疗43例,症见恶寒发热,咽喉痛痛,尿少浮肿,血压增高,神疲那差。

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或见管型,轻度肾功损害。

处方:麻黄15g、桂枝10g、石膏30g、杏仁6g、蝉蜕15g、地龙15g、白茅根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大枣10g、甘草10g。

日1剂,水煎5次服。

2周一疗程。

1疗程治愈17例,2疗程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用方奥妙:据急性肾炎特点,属“阳水”、“风水”、“溢饮”,治宜宣肺发表,活血利水,故用大青龙汤。

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血尿甚倍茅根加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肿痛加银华、连翘、牛蒡子;蛋白尿明显重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苓、蒲公英;浮肿减退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合用玉屏风散。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治咳嗽医案
大青龙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咳嗽的方剂,其具有清热
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以下是一例医案,介绍了大青龙汤治疗咳
嗽的具体情况:
病例,患者,男,45岁,主诉咳嗽已有一周,咳嗽声音低沉,
咳痰较多,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为热痰
壅肺型咳嗽。

病人咳嗽声音低沉,痰色黄白,伴有发热、口干咽痛
等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均表明有热痰壅肺的证候。

治疗方案,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医生给予患者大青龙汤治疗。

大青龙汤是一味清热化痰的经典方剂,适用于热痰壅肺型咳嗽。


剂组成包括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药物,具有清热化痰、止咳
平喘的作用。

治疗结果,患者按时服用大青龙汤后,咳嗽症状逐渐减轻,咳
痰明显减少,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经过一周的治疗,
患者咳嗽基本消失,舌苔转为薄白,脉象平和有力。

总结,大青龙汤在治疗热痰壅肺型咳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对于伴有发热、口干咽痛等症状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对于具体的病情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这个医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1. 引言大青龙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经济实惠且安全有效。

本文将介绍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大青龙汤的组成大青龙汤由以下草药组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半夏•人参•泽泻•知母•生姜•大枣3. 大青龙汤的功能主治大青龙汤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3.1 清热燥湿•大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对于热病引起的口疮、疮疖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对于热淋涩痛、泄泻、脓血便等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痰饮、黄痰咳嗽等症状。

3.2 解毒消肿•大青龙汤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对于中毒引起的症状如水肿、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适用于痈肿疔疮、白驳风、火烛疽等疾病。

3.3 清热除湿•大青龙汤对于湿热引起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如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对于关节疼痛、湿疹瘙痒等湿热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4 消炎止痛•大青龙汤对于炎症引起的疼痛、红肿等症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齿龈炎、外伤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4. 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大青龙汤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4.1 皮肤疾病•对于湿疹、痤疮、丹毒等皮肤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皮肤瘙痒、水肿等症状。

4.2 咽喉疾病•大青龙汤对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可以减轻疼痛、消肿。

4.3 消化系统疾病•大青龙汤适用于胃肠炎、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缓解腹痛、泄泻等症状,促进消化。

4.4 泌尿系统疾病•对于尿道感染、尿频、尿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改善尿液异常、腰酸背痛等症状。

5. 注意事项•大青龙汤不适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质虚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大青龙汤时需遵循剂量和疗程的要求,不可过量或过长时间使用。

结论大青龙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清热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

“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主之。” 然 而, 本方延用 至今 , 其功能 已被后 世医家更多发 挥 。对其现代临床运用的研究 也有很大深入 , 本文在此略作赘述 。
1方 名 意 思
微 汗 热退 为宜 。
3主 治 病 证
大青龙汤使用至今其 临床应用范 围已颇广泛 , 可涉及 多种病证 ,
但根据临 床所见 , 其主要脉证 是 : 恶风寒 , 发热 , 无汗, 头身 疼痛 , 烦 躁, 苔黄 , 脉浮 紧; 恶寒发热 , 无汗 , 身体疼或肿 , 苔 黄润 , 脉弦 紧。故 而但见风寒外束 , 阳热 内郁 , 或邪盛于表 , 内有郁热 , 溢饮 , 见上脉证
黄 1 0 g 、 桂枝 6 g 、 杏f ■9 甘草 6 g 、 石膏 3 0 g 、 生姜 6 大 枣 l 2枚 , 水 煎服 , 当日上午 1 0时服 , 头汗 , 下午 2时服之 , l h后 , 汗 病 减 , 夜能 安寐 , 次晨各症消失。 4 . 2急性 肾炎 计 治疗 4 3例, 症见恶寒 发热 , 咽喉疼痛 , 尿少浮肿 , 血
本方为一张发汗力量强峻的方剂 , 它 的配伍及煎煮上均有其 独
特的特点。
2 . 1 配伍 特点 本 方组成 药物共七昧 即 : 麻黄 】 8 桂枝 6 炙甘草 6
g 、 杏 1 2 g 、 生姜 9 g 、 大枣 1 2 枚、 石膏 4 0 ~ 8 0 g 。其 中麻黄用以发汗散 寒, 解表利 尿 ; 桂枝用 以解肌祛风 水除饮 ; 伍 以杏f ■ 降气 平喘 , 宣肺 解表 ; 甘 草和中益气 ; 生姜 、 大枣 , 调和营卫 , 滋助汗源 , 使邪 去不伤 正, 因证 中见汗不得 m , 郁 热于里 之烦躁 的症状 , 故 以加辛甘 而寒 的 石膏 , 清透里热 以解其烦 。而本 方全方 奥妙 之所在也正是重 麻 黄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

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

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茶、生姜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

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57,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31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

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1979年11月1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着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38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海双解之方药:麻黄6g,桂枝6g,生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1979年11月2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女,40+,成都毛巾床单厂1973年2月14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

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乐: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5g(先熬),一付。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先煎)30g,桂枝、甘草各6g,大枣12g,生姜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方中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辛温发汗,去在表之寒邪;石膏外解肌热,内清里热;姜枣和中护胃。

全方可使外解郁闭之风寒,内泄不宜之烦热,达到表里双解之效果。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发汗退热,抗菌消炎,增强肺的换气功能的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发热恶寒,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炎、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老年遗尿、哮喘性肺炎等病。

而必须有痰多稀白、咳喘、胸满,口不渴、苔白滑、脉浮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流行性感冒(外寒里热型)治宜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土牛膝各10g。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各15g。

咳嗽上气,痰吐不利者,去桂枝,加桑白皮12g,苏子、赤茯苓、广陈皮各10g。

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寒里热型)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前、黄芩、前胡、防风各10g为主治方。

若发热重者,加佛耳草。

口干燥者,加沙参、天花粉。

咳嗽频作者,加枳壳、马兜铃、款冬花。

痰多喘急者,加天竺黄、苏子、葶苈子。

3.肺气肿(肺肾两虚夹表型)治宜温肺补肾,散寒平喘。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呼多吸少、气喘甚者:加核桃仁、狗脊各10g以纳气平喘。

若口唇指甲呈青紫色者,加鸡血藤20g,红花10g以通经祛瘀。

若合并感染者,加麻黄、杏仁、黄芩各10g,鱼腥草30g。

4.肺源性心脏病(寒痰壅盛型)治宜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心律快速,心悸气短明显者,去麻黄、桂枝,加淮山药、白术各15g。

若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加石膏30g,黄芩10g。

若下肢浮肿、腹水者,加二丑、荠菜等。

5.急慢性支气管炎(寒饮伏肺型)治宜温肺化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龙汤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18T09:48:46.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王凤贤[导读] 初服有汗出意而汗出不显,是腠理未开,故加防风增开腠之力而获效。

王凤贤(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中医院吉林松原 138000)【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3-0005-02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篇。

由组成麻黄18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40枚,生姜9g,大枣10枚,石膏如鸡子大(45-80 g)。

功效: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发散风寒,清热散水。

主治:风寒外束,阳热内郁证;邪盛于表,内有郁热溢引证。

用法:石膏打碎先煎,大枣掰开,水煎温服。

用方指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烦躁。

苔黄脉浮紧;恶风寒发热,无汗,身体痛或肿,苔黄润,脉弦紧。

传统方义:本方由麻黄汤麻黄倍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麻黄汤解表散邪,麻黄倍量使发汗之力峻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石膏内清郁热。

发汗力强也利于消肿除溢饮,麻黄、生姜又具散水之功。

现代新识:
①大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高热的良方。

大青龙汤的疗效与其药物比例密切相关。

麻黄、桂枝、甘草比例为3:2:1或麻黄与石膏比例为1:1.5理想些。

从大青龙汤组成看,其具有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双重作用,既能发散表邪,辛温解表,又可清透里热,辛凉解表。

②现代应用大青龙汤治疗外感高热、流脑、哮喘,加附子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肾炎、无汗烦躁、无汗身痒等,均能取得较理想疗效。

新用案例:
①急性肾炎:总计治疗43例,症见恶寒发热,咽喉痛痛,尿少浮肿,血压增高,神疲那差。

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或见管型,轻度肾功损害。

处方:麻黄15g、桂枝10g、石膏30g、杏仁6g、蝉蜕15g、地龙15g、白茅根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大枣10g、甘草10g。

日1剂,水煎5次服。

2周一疗程。

1疗程治愈17例,2疗程20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用方奥妙:据急性肾炎特点,属“阳水”、“风水”、“溢饮”,治宜宣肺发表,活血利水,故用大青龙汤。

颜面浮肿甚加苏叶,生姜皮;双下肢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血尿甚倍茅根加茜草、仙鹤草、蒲黄、咽喉肿痛加银华、连翘、牛蒡子;蛋白尿明显重用黄芪加鹿衔草、柿叶、玉米须;皮肤有化脓加赤芍、赤小豆、土茯苓、蒲公英;浮肿减退减麻黄、桂枝、石膏用量合用玉屏风散。

②15年无汗烦躁证:刘某,女29岁,夏日冷水洗浴后,每至夏季身热,无汗、烦躁15年。

服清热解毒及养阴凉血药无效。

刻诊: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身热、溲赤、便黄。

查:面赤,T38.2℃,脉滑。

证属寒客腠理,热不得泄,治宜开泄腠理,清透郁热。

处方:麻黄15g,桂枝10g,杏仁6g,甘草6g,大枣5g,生姜9g,生石膏60g。

2剂后周身汗出,头无汗,面部如虫行皮中。

麻黄10g,继服2剂。

体温正常,未再复发。

病至15年,典型顽疾。

诸医不效者,是未详审病机。

据夏日冷浴所致,断外寒内热,故用大青龙汤,效若桴鼓。

③无汗身痒:吴某,女38岁,无汗身痒半年余。

刻真:皮肤干燥而痒,洗浴觉舒,总欲出汗而不能,余无不适。

查:体质壮实。

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与大青龙汤试服:麻黄25g,桂枝25g,炒甘草20g,杏仁15g,大枣8枚,石膏30g,生姜10片(厚切片)。

3剂后,似有汗出意,仍不理想。

桂枝改为30g,加防风20g,继服3剂渐有汗出而多。

继服本方,石膏改40g,6剂止,以后汗出正常,身痒消失。

本案除无汗身痒外。

余无他证。

故难辨寒热虚实。

因汗出不利,应责之于表,患者体质壮实,故用麻黄汤发汗重剂,但担心发汗太过,故用石膏以佐之,另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初服有汗出意而汗出不显,是腠理未开,故加防风增开腠之力而获效。

参考文献
[1]胡文宽.大青龙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42例疗效观察.国医论坛2000;(1):16.
[2]王贵. 大青龙汤治愈15年无汗烦躁证.国医论坛2003,(2):44.
[3]金东明,王彩霞. 折肱录 .内部资料 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