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哲学内涵包括仁爱、礼治、中庸、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
现代哲学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儒学强调仁爱的道德伦理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爱,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礼治则提倡在个体行为中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维护,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公正的社会框架。
其次,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个体行为中要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分偏向其中一极端。
这种理念体现了在判断事物时要综合各个因素,追求事物真正的本质和合理的平衡。
儒家思想还强调对道德和知识的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道德素养。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儒家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家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丰富了西方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方面,儒家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人权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儒家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界对于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也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本土的方法论。
例如,中国现代哲学家胡适就借鉴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提出了“解释研究”的方法论,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此外,儒家思想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教育理念。
儒家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一定的指导,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追求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儒家的德育思想及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再次高度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学识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延绵至今。
其具体内容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实行仁政,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拥有存活和美好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翻案”即为道德教化的方法,并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存有平衡的道德普遍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叛变起兵的必要,又没叛变起兵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并使国家达至太平的统治者,事实上都没违反儒学的仁和礼两小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就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可以抵抗其统治者。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可以轻慢其统治者——即为人民不受到道德约束,就可以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伦理思想体系,它的理论主要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即仁慈、厚待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崇尚“礼”,即尊重社会伦理准则、遵守社会规矩,以及崇尚“义”,即维护正义、行使正义、追求正义。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提倡以礼以义,坚持正义,弘扬仁爱,倡导尊重他人,反对自私自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激励人们勇于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
它还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提倡资源公平分配,反对社会不公,反对贫富差距扩大,反对贫困人口被排挤,反对社会不公正的现象,以及提倡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总之,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倡仁爱、公正、尊重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激励人们奉献、追求真正的幸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儒家精神当代价值和作用

儒家精神当代价值和作用背景介绍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学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儒家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价值观与人生观儒家强调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
仁爱与和谐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实践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发扬有爱心、善良和关怀的品德。
这个价值观鼓励人们对他人的关心与支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孝道与家庭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它强调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并鼓励人们关心、支持和照顾自己的家人。
这种家庭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融洽,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基础。
教育与社会作用儒家思想对教育体系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智慧和责任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教育体系的影响深远,并且在今天的教育系统中,仍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社会组织与礼仪儒家强调社会组织和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工具。
儒家将礼仪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并将其应用于各个方面,如家庭、政府和社会交往等。
礼仪的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自律和自制力,促进社会和谐。
道德价值与社会建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对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公正与公平儒家思想强调公正和公平的价值,并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儒家强调对他人的公平和公正待遇,避免利益之争和不公正的行为。
这种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

儒家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儒家哲学的哲学品质与现代性问题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话题。
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中国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主张追求人类的终极境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传统的儒家哲学是否还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儒家哲学的哲学品质1. 伦理道德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其中,“仁”是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原则,它强调对人的关爱和协助,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的行为往往会偏离道德标准。
因此,儒家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塑造人的性情和习惯,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人的尊严儒家提倡的是一种崇高的人性观念。
儒家认为,人类是神的代表,在宇宙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价值。
儒家将人看作是世界中最重要和最神圣的事物,因此崇尚人的尊严,反对对人的摧残和奴役等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3. 社会关系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关系是其生存的基础。
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儒家认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儒家强调“仁”的重要意义所在。
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国家,儒家都将“宜、礼、义”等原则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坚持谦恭、宽容、诚实、忠诚等美德,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关系网络。
4. 历史传承儒家强调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认为过去是对未来的指引。
儒家不仅关注人的个性和伦理道德,还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沿袭。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敬畏和尊重,同时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视乎国家和文化长远利益的精神,从而促进文化和谐。
儒家哲学与现代性问题尽管儒家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儒家思想是否还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已经成为了一个争议的话题。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以其精深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性的善良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意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文将从哲学内涵和现代影响两个方面,着重探讨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思想,儒家思想在哲学上强调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礼、义、廉、耻和仁爱等等。
儒家思想认为,礼仪是人伦之基础,它不仅包括各种规范化行为,还包括尊重祖先、孝敬长辈、忠诚于朋友、恪守道德规范等等。
同时,义是指尽到自己的责任,为人处世明确义务和责任分配,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和责任感的履行。
廉则是指正直和诚实,坚持道德和遵守承诺。
耻则是指维持个人自尊和保持人类的尊严,而仁爱则是指对他人和人类的爱和关怀。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是通过哲学概念和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来体现的。
儒家的哲学观念极为重视人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富足。
因此,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人性善良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基石。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哲学影响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无疑对中国现代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儒家思想的人性观念为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深刻表达了人性的价值和尊严。
在社会建设道路探索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的“仁政”倡导公正、公平、公开、公务的管理观念,为现代中国社会的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为人们解释了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寻求平衡和协调,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力量。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也对全球哲学思考产生了影响。
儒家思想的强调道德教育和师德,也为全球现代教育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此外,儒家思想所提出的新形式的政府责任、身体医养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等等,都为当前全球人类共同关注的挑战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启示。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关于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儒家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核心思想在于道德的追求,将“仁爱、忠诚、诚信、勤奋、坚毅”等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约束,从而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从儒家道德思想的特点、核心价值观以及当代实践中的价值等方面探析其当代价值。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特点1. 大众性儒家道德思想注重的是人际关系,主张人人具备道德品质和优秀的道德行为表现,在儒家文化中人人皆有道德责任,是大家都可以接受和努力实践的。
2. 实用性儒家道德思想注重实践,以实际的功利性价值作为标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通过道德行为的表现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和实用价值的有效融合。
3. 情感性儒家道德思想强调情感、亲情、友情,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在人际关系中也首先体现出“仁爱”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内心的感情世界和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情感。
二、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价值观1. 仁爱儒家道德思想中“仁”的含义是关注他人、为他人着想,以同情心和尊重他人为基础,发扬爱心和礼貌。
也是实现自我教化,达到道德形成的目标的基石。
2. 忠诚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尊重权威,强调各种关系的“忠诚”和奉献,以培养个人的公德心和责任心。
3. 诚信儒家道德思想中,“诚信”是最重要的,其核心是以诚为本,在人际关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坦诚待人,维护良好的信任和信誉关系。
三、当代儒家道德思想的实践价值1. 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以现代化的意识和方式对儒家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将儒家道德思想应用于社会现实中,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2. 发挥亲情、友情、人情等情感纽带的作用亲情、友情、人情等情感纽带在现代社会仍然如此强大,儒家道德思想中注重情感价值的重要性,为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恢复社会需要的伦理价值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的角度往往会削弱道德约束的力量,而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诚”、“诚信”等,可以恢复社会需要的伦理价值规范。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

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与现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被历代人所推崇,它的哲学内涵和现代意义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哲学内涵1. 仁爱与道德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仁爱”和“道德”。
为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表现出人类对于道德和人性的关注。
其次,关注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通过道德教育,每个人可以了解道德规则,明白良心和责任,以感性理解道德法则,然后通过行为表现出它们,这就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
2. 教育和认知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是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真谛。
与此同时,他们还讲究“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和思想发现真理。
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努力掌握知识,同时也应该寻求知识背后的真理。
3. 社会与个人儒家思想非常看重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社会做贡献。
对个人而言,儒家思想推崇谦虚、诚恳、正直、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关注人类道德和信仰。
1. 价值观在当前环境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实际上广泛适用。
以道德为导向,寻求真理和哲学原则,深入研究人类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通过教育这些品质来完善个人形象,真正地还原道德的本质。
2. 对于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结合了人类和个人社交的影响,涵盖了社会关系的整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提倡君主专制和礼仪之邦,有利于维护和平、团结和公正。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繁荣,而不只是过渡和速度。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主张正义、和谐和权责平衡的社会价值观。
3. 受青年的欢迎儒家思想在中国青年中受到了广泛的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 Vol. 32 No. 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0 ────────── 收稿日期:2009-10-18作者简介:郭卫华(1978-),女,河北定兴人,博士,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学。
-94-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郭卫华(天津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070)摘 要: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
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
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情”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关键词:儒家;情理精神;道德哲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 B 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1-0094-04The Spirit of Reason in Human Feeling in Confucian MoralPhilosophy and its Modern ValuesGUO Wei-hua(School of Medical and Humanities,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Abstract: Human exists as the unity of emotion and ration.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wo will bring a series of life to the plight of humanity and moral dilemma.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age, the absolute dominant position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led to difficulties of moral philosophy that the humanity liv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acred looting” and over expansion of pas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the Confucian’s spirit of reason in human feelings provide useful and closest valuable enlightenment for going beyond the plight of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providing the ultimate care for the human system by interpreting the nature of human from the “Qing”; building a meaningful world by moral emotion; reshaping the “ethical integrity” by ethical emotion.Key words: Confucianism; the spirit of reason in human feelings; the plight of moral philosophy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超越,人就需要一种神圣感。
要再造自然,人就能够侵犯亵渎。
然而,如果没有领域的分裂,如果神圣遭劫,那么我们便只有欲望和自私的混乱,以及围绕人类的道德之环的毁灭。
我们能够(是否应该)重建起区分神圣与亵渎的体系吗?”[1]而我们现代社会正处于这种“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的无限扩张极大地刺激了人的情欲需求,致使人的本真生命迷失在物欲横飞的世界中;与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则亵渎了道德情感和伦理情感。
总之,“情”的伦理功能和道德意义的丧失成为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
而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对“情”的伦理功能和道德意义的极致发挥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
一、儒家道德哲学中的“情”与“理”“情”与“理”在儒家道德哲学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对范畴,这一对范畴表达了儒家乃至于中国文化中情理交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95-融、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为用的特有文化精神,即情理精神。
1. 血缘情感、伦理情感、道德情感三位一体之“情” 儒家的情理主义中的“情”不是一般意义上出于本能的情欲、情绪或情感,而是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以及伦理道德精神动力的血缘亲情、道德情感和伦理情感。
血缘亲情在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即它是儒家构建道德哲学体系的现实基础,也是“情”的起点和基础。
如孔子以“爱人”规定“仁”的起点就是“爱亲”。
孟子也把血缘亲情看作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首要动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儒家道德哲学把血缘亲情放在首要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完全囿于血缘亲情中,而是把由血缘亲情推扩而来的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作为自身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础。
伦理情感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本关系的人伦情感。
它既是处理各种伦理关系的原则,又是追求人伦秩序和维系人伦和谐的内在精神动力。
它比血缘亲情具有更大的伦理普遍性,是经过人伦之理提升的理性化情感。
由此,儒家的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情感关系。
夫妇间关系的维系主要以性爱为基础,父子之间以“慈”“孝”为情感基础,兄弟之间以“友”、“悌”为情感基础,君臣之间虽然更具理性化特征,但是其基础仍是由父子情感关系推扩而来的“惠”、“忠”为情感基础,朋友关系发展到极致则为“情同手足”。
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依据人伦关系进行德性修养的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是道德主体由伦理认知走向伦理行为过程中最为强烈的情感感受和道德冲动力。
道德情感的价值目标是扬善弃恶,向善性是道德情感的根本性特征。
基于此,儒家在超越血缘亲情建立道德情感时便以向善之情为人性基础。
而且这种道德情感还与伦理情感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即伦理情感的伦理普遍性需内化成为道德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态度,才能真正维护伦理秩序和实现人伦和谐。
2.“情理”之“理”儒家情理精神中的“理”,虽然具有西方道德哲学意义上的理性的内涵,但是它又不同于理性,它是作为人性结构之一的性理之理、人伦之理或情理之理。
“所谓性理,就是由性而理,从人的本性出发,探索万物的本性,或者由人的本性推导出万物的本性。
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思考的对象不是客观化的自然,而是有情感、有目的的人或人化了对象,思维的主体也不仅是理性的主体,而是理性与性感的统一体。
”[2,p184]“理”的此种特征决定了它在儒家道德哲学中不像在西方那样处于本体的地位,而是处于“性”或“情”的辅助地位。
其功能在于给与“情”以秩序与运作的逻辑,即是说“理”对“情”按照伦理普遍性的要求进行疏导和规范,把具有殊异性的感性情感或血缘亲情提升为一种具有伦理普遍性要求的理性情感。
例如儒家的“仁”,其首要规定是“爱亲”的特殊性情感。
但是在儒家由“爱亲”之情推扩而来的“爱人”之情还包含着理性之维。
因为把“爱亲”之情提升为“爱人”之情,仅仅靠自发的情感显然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一种理性的反思,需要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性推理对“爱亲”之情进行约束、推扩和提升。
这样,“仁”就成为血缘亲情和实践理性融合为一的道德哲学范畴,以“仁”要求自身的人也就成为通情达理、合情合理的有教养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孟子的德性论在以情感为基础的前提下,还补充以“理”,唯有有“是非之心”,能够辨别善恶,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可以说,在儒家道德哲学中,“理”的功用就是体人性,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
因此,在“理”以“情”为本体、为实在的前提下,“情”必须受到“理”特别是伦理之理的规约和范导才会具备道德的属性。
总之,儒家道德哲学中情理精神的本质在于:它以人伦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绝对价值,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和本源,通过性理之“理”、人伦之理对血缘亲情进行推扩和提升为道德情感和伦理情感,从而使具有伦理普遍性的“情”在整个道德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儒家情理精神的基本特质 1. 以“情”论“性”把人性作为道德哲学的根源和基础已成为道德哲学公认的理论预设。
然而,如何设定人性在不同的道德哲学体系中则存在根本区别,而且也是区别不同道德哲学体系的根本标志。
儒家道德哲学在人性设定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情”论性,无论是荀子从人的自然情欲出发的性恶论,还是孟子从道德情感出发的性善论均彰显了儒家以“情”论“性”的根本特色。
儒家以“情”论“性”凸显了人性两方面的特质:一是人性的神圣性。
儒家道德哲学不是从生物学、生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论证人性本善,而是从“天命”、“天道”等道德形而上的角度论证。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下》)在这里,孟子把天、天道作为人的最高精神本体,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转的根源和动力。
“性”与“命”皆根源于天或天道而生。
在儒家道德思维模式中,体现“天”之授予、“天道”的就是血缘亲情,儒家把血缘亲情作为人性的源泉和基础,从而使人性具有了神圣性。
二是人性的崇高性。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崇高性就在于人人都能以天生就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等向善之情摆脱自然情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从而实现人类生命第32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月-96-所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崇高性首先表现为人的向善之情对自然情欲的涵摄。
其次人性的崇高性还表现为对人的主观任意性的超越。
2. 血缘本位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与中华文明的血缘文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