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合集下载

论翻译的本质

论翻译的本质

335文|万洋名论翻译的本质摘要:什么是翻译的本质?这是我们英语学科教育和各类翻译课本中一直未曾提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在当今,人们对于翻译本质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不过,立足点不同,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自然也会有不同。

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对于翻译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于一点“翻译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又或者说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翻译本质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的翻译活动有着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于结合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区分翻译与翻译学,并对翻译本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翻译学;本质;跨学科研究自古以来,翻译这项活动就一直存在着,但是“关于翻译的本质是什么?”依旧是一个需要迫切澄清的问题。

从古至今,不少学者都曾对翻译本质的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讨论,笔者在梳理“翻译本质论”在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前的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随着当今世界各学科逐步向前发展,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越多越多得影响着翻译学界对翻译本质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

由此可见,解读翻译的本质问题,将有助我们了解翻译的性质,开展多项翻译相关活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于此同时,研究翻译的本质问题能够有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翻译,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一、文献综述翻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活动,从古至今众多学者的讨论下也并未得出一个准确的定论。

钱钟书先生作为翻译界的大家,在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他所编写的《管锥编》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些关于“翻译”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如《高僧传》:“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又左右不同耳。

”法国的雨果说:“翻译就像广颈瓶的水灌在一个狭窄的脖子瓶里,附近的倾倒和损失会更大。

”叔本华谓:“如果这翻译是种乐器,那么他就是谱调的。

”伏尔泰说:“如果想要从译文中了解原作品,那么就要从色彩着手,重新进行雕刻。

”傅雷也曾经从翻译效果的角度,这样论述道:“翻译活动应该如复制一幅画一般”。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第 28 卷 总第 134 期Vol. 28 Sum No. 1342019 年第 2 期No.2. 2019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其一生对《圣经》翻译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翻译思想,如“功能对等”、“读者反应”、“翻译科学”、“翻译程序”、“机器翻译”等,为翻译理论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引发了译学界的极大关注与研究兴趣,与此同时,在译学界也引发了一番论争。

这里,笔者仅谈谈奈达在其专著《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ng,1969)中的“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1]3”这句话在国内引发的论争。

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如谭载喜[2]4、[3]12、[4]17、[5]3、黄振定[6]34、成昭伟[7]28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持这种主张的学者又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奈达只是单纯地持翻译是科学这一说法,如林书武[8]1、李胥森[9]59、劳陇[10]39、吴义诚[11]66、王宏志[12]18、孙迎春[13]1、汪庆华和张春柏[14]73等;另一类学者如陈大亮[15]5、徐艳利[16]75-76等认为奈达的理论是建构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因而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的,可以“完全等值”以及“程式化的机械转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的观点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翻译科学转向了翻译的艺术,如谭载喜[17]19、张经浩[18]5、董史良[19]2、李田心[20]45、郭建中[21]63、邵璐[22]64、王秉钦[23]59等。

那么,奈达对翻译科学和艺术之说到底表达了什么?又对翻译的本质特色做出了什么样的认识?一我们先来看看奈达对这一问题在几处的不同表述以及所含的观点: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的第3页上说道:尽管没人会否定良好的翻译活动(good translating)含有艺术成分,但是语言学家和语文学家逐渐意识到翻译过程是可以进行精确描述的,当提及“翻译科学(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时,我们当然关注的是其描述性的一面,因为,正如语言学可以归属于描述性科学一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迁移同样是一门可做系统描述的有效学科[1]3。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摘要: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通过对语言思想性功能的论述,分析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的“二层次”理论并对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通译”观点提出质疑。

并以此理论建构为基础,对新时期之前汉语言体系内部的方言“通兑”的误解以及新时期作家创作中全新方言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翻译“二层次”论;新时期;方言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13-01一、语言“通译”的质疑:翻译本质的“二层次”论高玉将语言思想功能的控制力和决定性作用引入中西翻译文学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翻译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但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技巧问题,同时还是语言深层的思想思维和文化问题。

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相应地,翻译作为语言问题也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

”语言本体论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是语言思想层面的差异。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外在客观形式互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关于语言深层本质的思想和思维的问题。

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形式外壳的转换,而在于不同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间交流融合的巨大复杂性。

所以,“翻译对母语来说,与其说是‘转换’,还不如说是创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和语言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是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层面。

在技术的层面上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存在,是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的。

比如英语中“star”就是中文“星星”的意思。

在这一层面上,翻译不存在思维的转换与解说。

不同的语言系统大都可以实现“通译”。

但是,在语言作为思想的层面上,翻译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比如,英语中的“science”与其中文翻译“科学”之间在思维架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类似的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其意义是和欧美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一、翻译的本质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翻译学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和数控轮、等等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从交接学的角度考虑,翻译成了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武锐:《翻译理论探索》)从这一定义可归纳出翻译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一、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二、翻译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三、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Translation is a science.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is a craft.Translation is a skill.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ng.翻译学是科学,因为它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翻译工作者提供“范式”或指南。

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例子:Oliver Twist(Dickens)《雾都孤儿》Hamlet 《王子复仇记》Goldlion 怎么译?Benz 怎么译?(一)译者作为协调者译者作为协调者,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例如:1)鄙人、鄙校、拙文等翻译2)粽子、窝窝头Zhongzi--made of glutinous rice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由玉米或高粱做成的馒头)3) 龙凤呈祥/红烧狮子头(菜名)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二)译者作为阐释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为本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客观环境或目的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述也会有差异。

翻译本质探讨

翻译本质探讨

Pooty soon I’ll be a-shout’n for joy, en I’ll say, it’s all on accounts o’Huck; I’s a free man en I couldn’t ever ben free ef it hadn’t ben for Huck; Hck done it. Jim won’t ever forgit you, Huck; you’s de bes’ fren’. Jim’s ever had; en you’s de only fren’ ole jim’s got now.
翻译原三原 则”——不会提供违背原文的信息,译文语内 一致,语际也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 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谢谢观看
翻译本质探讨
——报告成员:
陈梦玲 陈天伦 程清清 单璐璐 顾会敏


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个案研究: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1884)是马克· 吐温一部重要的 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 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 厚友谊的故事。吉姆使用的是一种不规范的黑人英语,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变体”。试看 下段文字:
Hence the reason why even cardinal truths in Sociology,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labour, remain long unrecognized. That in advanced societies men follow different occupations, was indeed a generalization easy to make; but that this form of social arrangement had neither been specially created, nor enacted by a king, but had grown up without forethought of any one, was a conclusion which could be reached only after many transactions of many kinds between men had been noted, remembered, and accounted for, and only after comparisons had been made between these transactions and those taking place between men in simpler societies and in earlier times. And when it is remembered that the data for the inference that labour becomes specialized, are far more accessible than the data for most other sociological inferences, it will be seen how greatly the advance of Sociology is hindered by the nature of its subject-matter.

翻译的本质

翻译的本质

93翻译的本质作者简介:付非宇,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翻译的本质付非宇(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要:翻译并不是21世纪才开始兴起,而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活动。

学者们从来没有停下对翻译本质探索的脚步。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都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过深入的探索,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

而对翻译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翻译 本质 发展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93-02一、什么是翻译(1)翻译学的建立与传播。

当我们初步接触翻译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

起初,人们浅显地认为翻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只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就信手拈来。

其实,翻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的学科。

在翻译学领域,许多名家都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钱钟书先生所撰写的《管锥编》就有 “翻译是什么”的相关论述。

傅雷则是从翻译的效果角度来对翻译展开分析,“翻译应当像绘画一样,所追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若要对某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就要探究其本源,正如人们对事物的研究都要经历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人们对翻译学起源的理解同样也是由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2)翻译的起源。

若想了解翻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过程,我们就要研究其源头。

曾经,我们对翻译研究缺乏重视。

先秦时期的著述中,较少涉及翻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在论作中提及过“翻译”,但他并没有对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

到了三国时期,有学者开始对翻译开展深入的研究。

唐朝我国对翻译研究又有了推进,出现了关于佛经的翻译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至今留存下来的成果少之甚少,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的论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对佛经翻译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玄奘”,他曾提出“五不翻”的理念。

到了明代清代,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领域,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拓宽了对翻译领域的认识。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对等”的概念,即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应该 达到语义和语用上的对等。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追求这种对 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
贡献与影响
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01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概念或事
物。
语言的系统性
02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语言的动态性
03
语言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传递和理 解信息的必要手段。
对现代翻译学的启示
要点一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强调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 重要性,为后来的翻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 法。
要点二
翻译理论的跨学科性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具有跨学科性质,为翻译学的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启示,促进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
06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影响 与展望
04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要点一
语言与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中最大的挑 战之一是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为了 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译者需 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要点二
保持原文风格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 原文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更重要 的是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艺术性。因 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 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作者:高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
刊名:
外语学刊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2(2)
被引用次数:5次
1.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1998
2.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1985
3.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 1955
4.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1998
5.<礼记·王制>,原文
6.孔颖达礼记正义 1980
7.贾公彦周礼义疏 1980
8.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1955
9.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1984
10.支谦.<法句经序>,<全唐文>卷986.关于作者及文章的考证见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1992
11.僧睿大品经序
12.杨简像山先生行状 1980
13.王韬漫游随录 1982
14.王韬原道 1998
15.王韬哥伦布传赞
16.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1993
17.李泽厚论严复 1982
18.严复天演论 1986
19.严复论世变之亟 1986
20.严复天演论 1986
2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1997
22.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1997
23.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 1997
24.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1994
25.《河南程氏遗书》卷1 1981
26.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 1996
27.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1998
28.赵家璡当代翻译学派简介 1996(05)
29.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1984(01)
30.王克非论翻译研究之分类 1997(01)
3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995
32.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 1995(06)
1.王妍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10)
2.杨雅洁翻译本质新论[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18)
3.张高锋.任君谈翻译与再创作[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6,21(7)
4.刘典忠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7(44)
5.陈大亮.CHEN Da-liang翻译本质的形而上反思[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1)
6.司显柱译作一定要忠实原作吗?--翻译本质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2002(4)
7.杨自俭.YANG Zi-jian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08(1)
8.杨海青浅谈交际中的语境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学位论文]2007
9.陈盛荣论语境与话语交际的关系[学位论文]2005
10.魏欣欣.林大津.WEI Xin-xin.LIN Da-jin"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Mona Baker讲座题解及其他[期刊论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6)
1.居丽萍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问题[期刊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2.原莉"用+名词"结构的俄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9)
3.梁淑梅.吴伟根林业文献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4.梁淑梅.吴伟根论翻译标准"信"与林业文献英译现状[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 2009(2)
5.朱德芬论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2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xk200202017.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