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

合集下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43号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43号

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43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省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依据。

制定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加强区域发展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以下简称13号文件)和国务院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以下简称204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的要求,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现通知如下:一、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职能部门。

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13号文件的精神,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工作。

要把制定规划与综合调控区域城乡发展的具体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保护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作为规划的重点。

目前尚未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省、自治区,必须在2003年6月30日以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2003年9月30日以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未经批准的省、自治区,不得进行省、自治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不得新上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区和度假园区。

二、规划要从全局出发,按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确定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确定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明确控制的标准和措施,确定重点发展的小城镇,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要按照204号文件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的要求,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民生问题标准表述

民生问题标准表述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全国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

推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

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第11期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制定好建设方略。

一、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集镇规模过小。

当前,大多数建制镇集镇规模不足1平方公里。

所谓小城镇实际上是一条路边街。

“一条道路通到乡,道路两旁是楼房,楼房下层是店面,店面后面是农田”,“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大多数小城镇的真实写照。

(二)集镇人口过少。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乡镇34170个,乡村人口71288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仅2.09万人。

受行政区划、户籍制度、住房、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平均每个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不到5000人,中西部地区小城镇集镇的常住人口甚至不到1000人,而且多为兼业农民。

小城镇集镇人口过少,无法产生人口聚集效应、形成分工分业的优势。

(三)建设资金短缺。

分税制以来,各级财政实行“分灶吃饭”。

由于财政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县乡财政困难加剧,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小城镇道路建设、供水供电、城镇绿化、环境保护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县乡财政无能力安排,中央省市财政又没有专项补助经费,仅靠乡镇政府自筹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四)投资环境不好。

由于小城镇集镇规模过小,交通通讯落后,供电供水紧张,征地、招工,融资困难,治安力量薄弱,大中型企业一般不会选择到小城镇落户。

稍有规模的乡镇企业也会选择在大中城市落户。

小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居民就业困难,无法在小城镇生存。

二、对策建议:集中全力做大做强县城县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结合部。

大中城市的工业品一般要通过县城流向乡村,乡村的农副产品一般也要通过县城进入大中城市。

在建制镇中,县城的常住人口最多(平均人口达8万人,是小城镇平均人口的16倍),基础设施最好、工商业规模最大,就业机会最多,吸纳能力最强,经济发展最强劲、最有潜力。

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包括健全市场机制、健全合作机制、健全互助机制、健全扶持机制四个主要方面。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岳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优化新型城镇化布局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立足地理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注重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组织,加快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更好地发挥岳阳作为大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按照“江湖城共生、港产城融合”的空间组织思路,推动形成“一心四组团”空间格局。

“一心”即城市服务核心,以岳阳楼区为主体,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养老托育等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湘鄂赣省际边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四组团”即城北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组团、城东产城融合发展组团、西部江湖特色旅游组团、南部宜居康养组团。

城北组团包括城陵矶新港区、云溪区以及临湘滨江片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推动“区港一体”联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带。

城东组团以岳阳经开区为主体,以强化产业功能、推进产城融合为重点,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发展高端制造和临空经济、总部经济,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增长极。

西部组团包括君山区、岳阳楼区滨湖片区以及南湖新区滨湖片区,强化生态保护、注重战略“留白”,着力发展体现“江湖融汇、文化交融”特色的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彰显城市魅力。

南部组团包括南湖新区(南湖以南片区)和岳阳县北部片区,以发展高端居住、生态康养、科教为重点。

全面推动岳阳县、临湘市融城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带动作用。

到202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0万人。

加快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

坚持把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作为培育中小城市的主要载体,着力提高六县(市)城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配套练习题库——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之第三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说明:适用于深圳市2025年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招录紧缺专业公务员考试《城市规划素质测试》科目。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考试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

本部分是《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部分配套练习题。

一、单选题1.(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科学布局,与()紧密衔接。

A.历史文化传统B.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C.人口分布特点D.自然资源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格局构建的要求。

原文来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原文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2.(单选题)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

A.产业结构调整B.城镇化质量C.城市人口数量D.生活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原文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

3.(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的重要平台。

A.经济发展B.区域合作C.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D.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原文来源《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原文中提到:“城市群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状况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回良玉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重做好六个领域的工作。

包括: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尝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

回良玉还表示,要扩大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规模,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格局。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我国的县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实际应用县域经济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有利于扩大就业
从解决就业问题来看,大城市远比中小城市 特别是小城镇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 是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吸收较 大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 大城市更容易养活穷人。
4.3 大城市有利于控制污染
4.4 超大城市人口仍有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660个,人口1000 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400-1000万城
论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合理布局
1. 大城市和小城镇: 两条道路之争
1.1 城市发展的两条思路
一是集中主义的发展思路,主张将大都会作为主要
的城市化手段;主要优点是:经济能量高度集中, 人口高度密集,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集散中心, 也有完备的金融服务和交通枢纽;它不仅连接着国 内各地的市场,而且还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的重要渠道;大都会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是分散主义的发展思路,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更 加有效。大都会产生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乱占耕 地,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功能”时被占用的,城市规模与该城市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一般是正相关的,考虑到这一差别,仅就纯粹消 费功能的用地而言,20万以下城市应该是最大的。
1.42 城市交通污染和能耗情况的比较
表3 1985/1986年英国人口密度和每周人均出行里程(公里)的关系
人口密度(人 /公顷) 1以下 所有的方 式 206.3 小汽 车 159.3 公共汽车 铁路 步行 其他方式
小汽车
公共汽车
铁路
步行
其他方式
资料来源:Fulford, C. (1996). The compact city and the market: the case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P. 125. (转引同上)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密度由低到高,
每周人均运用所有的方式所出行的距离之 和也不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使用 小汽车次数下降引起的。与小汽车出行里 程的变化趋势相反,人们依靠公共汽车、 铁路和步行等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却随着人 口密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表4 1985/1986年英国城市规模和每周人均出行里程(公里)的关系
这一战略实质上是要形成一种“集中—均
衡”式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 所谓集中,是指在较小区域范围内集中开 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 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大 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活动,提高 空间利用效率。 所谓均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若干 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并在全国 国土空间上相对均衡分布,形成带动区域 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Hale Waihona Puke 4.11 采取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到2020年,在预计人口14亿、城市化水平60% 的前提下,若实施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即 6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特大以上城市、大城市、 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口比重分别为 0.19、0.14、0.1、0.09、0.08,全国城镇建成 区占地总量:164780平方公里;
50及以上
所有的地区
129.2
159.6
79.9
113.8
1l.9
9.3
15.2
11.3
6.7
5.9
15.4
19.1
资料来源:Barret, G..(1996).the transport dimension, in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p.172 (转引自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4.1 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于 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从农村居民点(自然村)-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 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其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依次递减为170 -154 - 143- 108 - -88-75。即使从 小城镇建设成效最高的苏锡常地区来看,建制镇的建成区面 积平均已达到1.53平方公里,但平均每个建制镇的常住人口 仅为6384人,建制镇的人口密度为4169人/平方公里,不到 国家标准的一半。小城镇用地存在着严重的不经济现象。据 测算,我国建制镇单位土地面积的建筑容纳量即容积率还不 到0.2。全国小城镇可盘活的用地在30%以上
所有的方式
城 市 地 区 内伦敦 外伦敦 大城市地区 人口25万以上的其他 城市地区 10万-25万 5万-10万 2.5万-5万 3000-2.5万 农村地区 所有的地区 110.5 166.6 112.7 141.2 160.5 154.5 151.0 175.7 211.0 159.6 45.3 113.3 70.6 93.6 114.8 110.4 110.8 133.4 163.8 113.8 12.0 8.9 16.9 11.2 8.6 7.2 5.7 7.2 5.7 9.3 34.1 23.3 4.7 8.3 11.3 13.0 12.5 8.0 10.9 11.3 2.5 2.6 3.4 4.2 3.2 3.7 3.7 3.0 1.7 3.2 16.6 18.5 17.1 23.9 22.6 20.2 18.2 24.1 28.9 22.0
1.5 城市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环 境 污 染 状 况 O 图1 城市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城市规模
美国学者舒克拉和帕里诃所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大气污 染和城市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通过 回归分析证明,人均GDP过了一定水平之后,人均GDP与 大气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和 处 理 量 污 染 物 产 生 量 处理曲线 产量曲线
实际上,表4与表3非常相似:人口规模越大
,使用公共汽车、铁路和步行等清洁交通方 式一般会上升,人口规模越小,使用小汽车 这种人均能耗和人均污染严重的交通工具就 会上升。 澳大利亚学者纽曼和肯沃斯在1989年的一项 研究中发现,许多变量与人均汽油使用量没 有显著的关系,独独人口密度不一样,随着 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人均油耗呈一种上升 的趋势。
O
人均GDP 图2 “库兹涅茨曲线”的背后
2. 如何理解大中小城市 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3.
国务院 “两横三纵” 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要构 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即 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 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 形成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 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 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来看
以城市年平均用地增长率除以年平均人口增长率,我们就 得到一个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下表是关于我国城市用 地增长弹性系数的情况。
表2 1990年至1995年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200万 城市规模 以上
100- 200万
50-100 万
20- 50万
20万以 所有城市 下 合计
二,排名第三的是韩国的首都首尔,人口总量为 2450万。除了广州之外,中国另外两座上榜的城
市是排名第10的上海和第20的北京。
上海人口密度仅相当于面积相同的日本相应地区人口密度
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核心发达区域站全国土地面积 2.59%,集中了33.64%的GDP,但只拥有全国13.32%的 人口;美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最高的14个州,国土面积占全 国的13%,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的50%;日本东京都、 大阪府、神奈川县三个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75%,却 生产了全国31.21%的GDP,拥有全国22.94%的人口。我 国四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密度都比土地面积相当的纽约等都
5.2
8.9
4.0
28.8
1-4.99
5-14.99 15-29.99 30-49.99
190.5
176.2 152.6 143.2
146.7
131.7 105.4 100.4
7.7
8.6 9.6 9.9
9.1
12.3 10.2 10.8
4.9
4.3 6.6 6.4
21.9
18.2 20.6 15.5
市11个,100-400万以上的城市113
个,50-100万城市114个。
英国《每日电讯报》于1月25日公布了一份2011 年全球超级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
型都市排行榜,共有25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入选。日本东京市以3420万的人口总量稳居第一
,而中国的广州市则以2490万的人口总量位列第
1.3 从产业功能看城市规模
我国乡镇企业(大都集中在小城镇)产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 %左右,其工业废水及 其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的14个指标中, 除了4个低于25%外,都在25-88%之间,这说 明小城镇污染程度相对其产值而言大大超过大 中城市。(以上比较基于1995年的数据)
从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来看 ,大城市在创造同量 GDP的条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中小城市。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 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以1995 年为例,当时坐落在全国各个城镇的乡镇企业的总 产值占全国GDP的25%,但所排泄的各种污染物, 大都超过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25%。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1996)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人均 建成区一般都是越来越大,解决一个非农人 口“住”的问题,大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具有 很高的效率。除200万及以上的城市增长较 快之外,50-200万之间的城市的增长速度 都很慢,把50万以上的所有城市都加起来 ,人均占地面积合计增长了9.16%,远远低 于20万以下的小城市的27.49%。
4.12 采取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用地将增加18884.6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