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合集下载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思维导图,脑图

B细胞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1. 祖 B 细胞(pro-B cell)--表达 Igα/Igβ 异源二聚体2. 前 B 细胞(pre-B cell)--表达 μ 链及替代轻链,表达 pre-BCR3. 未成熟 B 细胞(immature B cell)--表达 BCR,为 mIgM4. 成熟 B 细胞(mature B cell)--同时表达 mIgM 和 mIgD——活化后只表达一种在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克隆清除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若与自身抗原结合,导致B细胞凋亡,发生克隆清除,称为B细胞的阴性选择。

生物学意义: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产生自身耐受。

受体编辑部分完成VH、VL基因重排的未成熟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清除,而引起VH或VL基因再次重排,改变原来的BCR特异性,增加了BCR的多样性。

若受体编辑不成功,则B细胞发生凋亡。

表面分子BCR-IgαIgβ复合物BCR识别抗原,Igα、Igβ 转导 BCR 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

1.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B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BCR包括 mIgM 和 mIgD2、Igα/Igβ(CD79a/CD79b)胞质区较长,含有ITAM结构,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B细胞共受体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的活化CD19、CD21 和 CD81 非共价相联,形成 B 细胞的多分子共受体,增强 BCR 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与 Igα/Igβ 共同传递 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共刺激分子CD40分子与活化T细胞表面CD40L结合后传递第二信号,导致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抗体类别转换组成性表达于成熟B细胞;CD80和CD86分子(B7)静息B细胞不表达,活化B细胞高表达;与T细胞表面CD28相互作用,活化T细胞;与T细胞表面CTLA-4相互作用,抑制T细胞活化。

免疫学

免疫学

第一章绪论了解:1.自然免疫:是指各种形式的免疫功能在感染时主动发挥作用,并且不随以前某种病原体而改变。

2. 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的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自身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

3.免疫学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章抗原掌握:1.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包括抗原抗体或效应 T 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

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使B细胞分泌抗体。

这就是载体效应。

3.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即:只具有与相应的免半抗原疫应答产物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应答产物的物质。

如:多为一些小分子单糖、类脂和药物(PG)等。

4.佐剂: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后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5.内源性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和靶细胞胞内产生的抗原。

其与HLA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并被提呈给CD8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

6.外源性抗原:非抗原提呈细胞自身所产生的抗原。

须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并以与HLA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形式被提呈给CD4阳性T辅助细胞。

7.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异物性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8.抗原的基本分类1、天然抗原;2、人工抗原;3、合成抗原了解:超抗原:指那些只需要极低浓度就可激活大量 T 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超抗原答的抗原物质。

多由细菌外毒素及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

抗原组学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型领域,他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热点。

0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08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内体经历早期、中期、晚期内体几个阶段, 逐渐成熟,最终与溶酶体融合。
2.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和各种组 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适于与 MHCⅡ类分子结合的肽。
3. MHC-Ⅱ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合成场所:粗面内质网 转运:通过高尔基体 无抗原肽时,MHC-II分子与恒定链结合 MHC-II分子结合内粒体后,抗原肽代替恒定链
Y
T 抗原肽-MHC复合物
Soluble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Solpeptides of Ag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抗原加工、呈递
T cell response
(一)、基本概念
抗原加工:蛋白质抗原在细胞内被降解成能与 MHC分子结合的肽的过程。
APC的分类: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 母细胞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专职APC:DC、巨噬细胞、活化的B细胞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1973年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因其伸出树 枝样突起而得名。
1993年Inaba等用GM-CSF体外扩增获得成功。 根据来源: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根据分布:淋巴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边缘区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邓辉胜 2008.11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而活 化、增殖、分化,最终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 抗体或者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类型:
↗ 屏障结构(物理、解剖、生物)
↗非特异性Ir →免疫细胞(NK、Mф 、DC、中性粒细 胞、γ δ T细胞、B1细胞)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课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课件

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双信号
Th细胞增殖分化成Th1和Th2细胞
不同亚群的Th细胞分泌不同 的细胞因子,只不过反映了 这些细胞处于不同分化状态。 这种分化状态不是恒定不变 的。
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Th细胞依赖性
记忆性CD4+Th与APC相互作用后被激活,产生并分泌 IL-2,辅助CD8+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级联反应凋亡CTL杀伤 Nhomakorabea细胞经历三个阶段
1、效-靶细胞结合 CTL直接接触靶细胞才能发挥杀伤效 应此过程受MHC-I类分子和Ag限制
靶细胞
CTL
2、CTL的极化
保证效应分子
仅杀伤靶细胞
3、致死性打击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
颗粒酶途径 囊泡 颗粒酶 穿孔素
Fas途径
穿孔
颗粒酶
死亡结构域
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Th细胞依赖性
已活化的CD4+Th可促进APC表达B7等共刺激 分子,从而激活CD8+T细胞
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Th细胞非依赖性
病毒感染APC
CD8+T细胞直接识别病毒感染的APC提供的双信号, 发生活化、增殖、分化并分泌IL-2
三、T细胞的效应功能
T细胞
αβT细胞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1. 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
(1)第一 活化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 * 双识别:TCR-肽/MHCII/MHCI * 共受体:CD4-MHCII, CD8-MHCI * 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 (2) 第二活化信号 (协同刺激信号) * 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 (3) 细胞因子(IL-1、IL-12等) * 也是T细胞充分活化重要条件。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012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由细胞发挥效应清除异物的免疫即称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活化中的双识别、双信号(1)CD4+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①A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与TCR-CD3复合受体结合,产生第一信号。

其中TCR识别抗原肽,CD4分子识别MHCⅡ类分子,即双识别。

②APC表面的B7分子与CD28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

(2)CD8+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①APC或靶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Ⅰ类分子与TCR-CD3复合受体结合产生第一信号。

其中TCR 识别抗原肽,CD8分子识别MHCⅠ类分子,即双识别。

②APC表面的B7分子与CD28分子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2.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双信号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4+Th1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h1细胞。

合成分泌IL-2、IFNγ、TNF等细胞因子。

IL-2刺激CD4+Th细胞增殖分化,活化NK细胞和CD8+Tc细胞。

TNF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之表达粘附分子(ICAM-1等),分泌IL-8和MCP-1。

在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移行、粘附、外渗,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IFN-γ激活单核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也激活NK细胞。

活化的巨噬细胞是CD4+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清除抗原和引起炎性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

3.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Tc细胞杀伤的靶细胞是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在双信号作用下,Tc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c细胞。

效应Tc细胞通过双识别与靶细胞结合,触发Tc的杀伤作用。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和Fas配体/Fas系统对靶细胞进行杀伤。

(1)穿孔素也称为成孔蛋白,存在于静止CD8+CTL的胞浆颗粒中。

CD8+CTL活化后,穿孔素从颗粒中释放出来,插入靶细胞膜并发生多聚化,形成管状的多聚穿孔素。

大量的水分子分通过管状的多聚穿孔素进入靶细胞内,使其发生渗透性溶解。

医学免疫学:免疫应答分子机制

医学免疫学:免疫应答分子机制
• 外源性抗原经MHC-Ⅱ类 分子提呈给CD4+T
• 内源性抗原经MHC-Ⅰ类 分子提呈给CD8 +T
2.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 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可逆性结合:
LFA-1/ICAM-1;LFA-2/LFA-3
➢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TCR-CD3双识别肽-MHC分子复合物 CD4分子+MHCⅡ类;CD8分子+MHCⅠ类
调理吞噬作用
靶 细 胞
ADCC
(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 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二次应答或回忆反应): 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
应答。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一般规律
B细胞对TI抗原的IR特点: 非抗原特异性; 无MHC限制性; 无回忆反应; 无Ig类别转换
Take a rest!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抗原特异性 B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 生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Ag
B

Ab
一、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go 二、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go 三、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go
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light zone
high affinity
Somatic hypermutation in centroblasts
dark zone
smablast
Plasma cell
Selection of high affinity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笔记《医学免疫学》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一、免疫术语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指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指免疫细胞活化并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的细胞凋亡。

活化T细胞表达Fas增加,多种细胞表达的FasL与之结合,启动活化T 细胞的凋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

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分三个阶段——¨ 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初始T细胞的TCR与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其中外源性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

APC与T细胞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性结合:¨粘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T细胞的LFA-1、CD2和APC的ICAM-1、LFA-3)¨可逆而短暂, 促进和增强T细胞表面TCR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能力。

¨能特异性识别pMHCⅡ的T细胞进入特异性结合阶段。

T细胞与APC的特异性结合:¨ T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 CD3分子传递特异性抗原刺激信号;¨ CD4和CD8是TCR的共受体,促进第一信号产生及传递信号;¨共刺激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维持、加强T细胞和APC的直接接触,并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例如:CD28/B7,LFA-1/ICAM-1,LFA-2/LFA-3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识别阶段
T细胞共受体参与T细胞的抗原识别—双识别
共受体CD4和CD8与MHC分子之间相互作用, 可增强TCR 与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的亲和力,使T细胞对 抗原应答的敏感性增强。
βTCR
TCR
CD8
抗原肽 CD4
抗原肽
MHC-I
MHC- II
二、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
(一)T细胞活化(掌握) 1.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3.CK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
共受体:CD4-MHCII
共受体:CD8-MHCI
(2) 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
(3) 细胞因子:IL-2等。
(二) T细胞增殖和分化
1.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 2.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增殖方式:有丝分裂 重要参与者:IL-2
(三)活化T细胞的转归
1.CD4+Th1细胞免疫应答 2.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初始T细胞的刺激
T细胞增殖
效应细胞发挥效应
一、识别启动阶段
APC捕获、处理 和递呈抗原 T淋巴细胞特异性 识别抗原
二、增殖和分化阶段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 传递活化信号,自身 发生活化、增殖和分 化为效应细胞
三、效应阶段
分泌炎性因子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三)Th2、Tfh的效应
• Th2:分泌IL4、IL5、IL6、IL10、IL13发挥抗 胞外病原体免疫, IL4、IL5诱导IgE的产生和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在变态反应和抗寄生虫感 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 Tfh:分泌IL10、IL21,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和抗体的产生。辅助B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第—八章辅细助胞T介细导胞免疫应答 Tc—细胞毒性T细胞
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
• 1、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指抗原刺激一个个体而产生的免疫性,受到
免疫的个体再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便会作出强烈
的免疫应答。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①树突细胞(DC)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C、特点: • 数量不足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 • 表面富有:
➢ 抗原递呈分子(MHC-Ⅰ和MHC-Ⅱ) ➢ 共刺激因子(CD80/B7-1、CD86/B7-2、CD40、CD40L等) ➢ 粘附因子(ICAM-1、ICAM-2、ICAM-3、LFA-1、LFA-3等)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
•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自然免疫
树突细胞
肥大细胞
适应性免疫
巨噬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补体蛋白
嗜碱性 粒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中性粒 细胞
粒细性
• 2、特异性免疫应答 • ⑴特异性免疫应答:机
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机 体中与抗原相应的淋巴 细胞被活化,从而发生 的一系列反应。 • ⑵分为: ➢ 体液免疫应答 ➢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第八章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第一节、免疫应答基本概念 • 第二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 第二节、细胞凋亡与免疫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第一节 免疫应答基本概念
• 一、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 • 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过继性”免
疫 • 三、免疫耐受
特异性TL或BL抑制或 用人工方法使免疫功能
灭活
暂时抑制状态
对耐受原的 需要耐受原的持续存
需要

无需特异性抗原存在
持续时间
较长时间
暂时
对抗原刺激 的反应性
特异性无反应性
对所有抗原无反应性
意义
维持自身稳定
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 一﹑抗原递呈阶段 • 二﹑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 三﹑效应阶段
• ⑴分类:
➢ 专职APC:树突细胞(DC)、巨噬细胞( MФ )、 活化的B细胞
➢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 及脑内小胶质细胞等。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Ф——弗艾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①树突细胞(DC)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① 树突细胞(DC) • A、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1、抗原呈递细胞 • ⑴抗原递呈细胞分类 • ⑵抗原呈递细胞(APC)常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 • 2、蛋白质抗原分类及递呈过程 • ⑴外源性抗原 • ⑵内源性抗原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1、抗原呈递细胞
淋巴细胞 (黄色) 和抗第八原章细呈胞介递导免细疫应胞答 (树突细胞; 蓝色)
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它能高效地摄 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 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处 于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 B、DC可分为: ➢ 髓系DC(DCl):由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 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 ➢ 淋巴系DC(DC2):由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与T细胞和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
成熟的细胞类型。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迁入组织后 分化而成,在不同器官、组织中有不同类型和命 名,其表达Fc受体、C3b受体和CD14, • B、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防御功能,也是参 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⑵抗原呈递细胞(APC)常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 ➢ 膜上: • A、Toll样受体(TLR) • B、清道夫受体(SR) • C、甘露糖受体(MR) • D、磷脂酰丝氨酸受体(PSR) ➢ 可溶性: • E、C反应蛋白(CRP) • F、甘露醇聚糖凝集素(MBL) • G、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 PRR:识别病原体(或某些内源性成分)相关分子模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
• 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 ⑴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生来就有的。 • ⑵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
➢ 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 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 自身具有免疫刺激能力,是目前发现的惟一能激活 未致敏的初始型T细胞的APC。
D、功能:极强的抗原内吞和加工处理能力。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②巨噬细胞( MФ )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②巨噬细胞( MФ ) • A、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高度分化、
• 2、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 把一种特异性抗体转移给未受到过该病毒侵染
的个体,使该个体获得抗病毒的能力。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和“过继性”免疫
• 3、过继免疫(adoptive immunization) • 指通过转移免疫的淋巴细胞到一个未免疫的个

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与
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
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
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三、免疫耐受
2、免疫耐受性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immune tolerance
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dion
形成原因
体,使其与供体具有同样特异的免疫性。
T淋巴细胞是具 有特异性活化的淋
巴细胞。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Three major forms of adoptive T-cell
strategies following HSCT(造血干细胞移
植) are shown
三、免疫耐受
• 1、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一、抗原递呈阶段
• 1、抗原呈递细胞
细菌
假足
溶酶体
吞噬小体
吞噬溶酶体
抗原肽/MHCⅡ分子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胞外分泌降解物质
一、抗原递呈阶段
协同刺激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一、抗原递呈阶段
• 1、抗原呈递细胞: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能降抗原 肽通过MHC分子复合物表位形式呈递给T、B淋巴 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