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通信工程设计

合集下载

微波通信工程常用公式

微波通信工程常用公式

微波通信工程常用公式
①抛物面天线增益
G= =20logf(GHZ)+20logD(m)+20.4+10log η dB
其中f 为频率,D 为天线口径,η 为天线效率,一般为50-60%
② 抛物面天线的半功率角
其中λ是波长,D
③ 自由空间的损耗
其中f 为工作频率,d 为站间距
④ 馈线损耗
对7/8GHZ 频段,椭圆馈线损耗一般为:
6dB/100m
对13GHZ 频段,软波导损耗为:0.59dB/m
对15GHZ 频段,软波导损耗为:0.99dB/m
对2GHZ 频段,馈线损耗为
LDF4P-50A(1/2”)11.3dB/100m
LDF5P-50A(7/8”)6.46dB/100m
⑤ 收信电平
设备入口收信电平为:
其中P O 为发端设备的出口发信功率,G T ,G R 为发,收端天线增益,L K1,L K2 为两端馈线损耗,L S 为自由空间损耗
⑥ 雨雾损耗
在10GHZ 以上频段,中继间隔主要受降雨损耗的限制,如对13GHZ 以上频段,100mm/小时的降雨会引起5dB/km 的损耗,所以在13GHZ ,15GHZ 频段,一般最大中继距离在10km 左右
P P G G L L L r T R k k s
=++---012
⑦ 余隙的计算
地球凸起高度:
其中K 为大气折射因子,余隙得大于一阶费涅尔半径。

路径余隙的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情况余隙都要保证一个一阶费涅尔半径(7/8GHZ) h。

(完整版)通信工程最新设计规范汇总

(完整版)通信工程最新设计规范汇总

通信工程设计规范1通信工程设计规范目录.............................................................................................................................1.1 局、站址选择 (4)1.2 建造物的耐火等级 (4)1.3 建造设计 (4)1.3.1 平面设计 (4)1.3.2 建造构造设计 (5)1.3.3 楼梯、走道设计 (5)1.3.4 蓄电池室设计 (5)1.4.采暖、空调、通风设计 (5)1. 4 .1 采暖设计 (5)1. 4 .2 空调、通风设计...................................................................................................................................6....................................................................................................................2.1 基本规定 (6)2.2 设计内容 (6)2.3 铁架安装和加固设计 (7)........................................................................................................................3.1 通用规定 (7)3.1.1 地网结构 (7)3.1.2 接地线 (7)3.1.3 各类入局缆线的防护 (8)3.2 综合通信大楼的防雷与接地 (8)3.2.1 通信设备的接地 (8)3.2.2 传输接口的保护 (8)3.2.3 建造物防雷 (9)3.3 有线通信局(站)的防雷与接地 (9)3.4 挪移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9)................................................................................................... 5.1 供电系统 .. (10)5.2 设备配置 (10)5.3 电源设备容量及满足期限 (10)5.3.1 配电设备 (10)5.3.2 换流设备................................................................................................................................................ 1 15.3.3 组合电源................................................................................................................................................ 1 15.3.4 蓄电池组................................................................................................................................................ 1 15.3.5 发电设备................................................................................................................................................ 1 15.3.6 太阳电池................................................................................................................................................ 1 15.3.7 蓄电池组配置...................................................................................................................................... 1 15.3.8 换流设备配置 (1)2....................................................................................................... 6.1 机房布置的基本原则. (12)236.2 布线要求 (12)6.3 走线方式 (1)3..................................................................................................................7.1 光缆路线网的设计原则 (13)7.2 电缆路线网的设计原则 (13)7.3 利旧原有路线设备原则 (14)7.4 光(电)缆及终端设备的选择 (14)7.4.1 光缆选择 (14)7.4.2 电缆的选择 (14)7.4.3 终端设备的选择 (14)7.4.4 通信路线路由的选择 (15)7.4.5 电缆路线路由的选择 (1)5..........................................................................................8.1 选址原则 (15)8.2 设计流程 (15)8.3 设计内容 (16)8.4 信号源 (17)8.4.1 信号源选择 (17)8.4.2 信号源设置 (17)8.4.3 信号源容量 (17)8.4.4 信号源分区 (17)8.4.5 信号源接口 (17)8.5 分布系统 (18)8.5.1 通道设计 (18)8.5.2 链路分析 (18)8.5.3 有源设备 (18)8.5.4 元源器件 (18)8.5.5 合路 (18)8.5.6 缆线 (19)8.5.7 天线 (19)8.5.8 泄漏电缆 (19)8.5.9 干扰分析 (1)9.......................................................................................................9.1 规划原则 (19)9.2 路由和位置的确定 (20)9.3 通信管道容量的确定 (20)9.4 通信管道材料及选择 ..................................................................................................................................... 2 19.5 通信管道及人孔建造 ..................................................................................................................................... 2 19.6 通信管道埋设深度 .......................................................................................................................................... 2 19.7 通信管道弯曲与段 (22)9.8 电缆通道 (22)(1)局、站址选择应满足通信网络规划和通信技术要求,并结合水文、地质、地震、交通、城市规划、投资效益等因素及生活设施综合比较选定(2)电信专用房屋不应与行政办公楼合建。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1 引言超宽带(UWB,Ultra Wide Band)无线技术在无线电通信、雷达、跟踪、精确定位、成像、武器控制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被认为是未来几年电信热门技术之一。

1990年,美国国防部首先定义了“超宽带”概念,超宽带无线通信开始得到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2002年4月,美国FCC通过了超宽带技术的商用许可,超宽带无线通信在民用领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目前“超宽带”的定义只是针对信号频谱的相对带宽(或绝对带宽)而言,没有界定的时域波形特征。

因此,有多种方式产生超宽带信号。

其中,最典型的方法是利用纳秒级的窄脉冲(又称为冲激脉冲)的频谱特性来实现[1]。

超宽带无线电是对基于正弦载波的常规无线电的一次突破。

几十年来,无线通信都是以正弦载波为信息载体,而超宽带无线通信则以纳秒级的窄脉冲作为信息载体。

其信号产生、调制解调、信号隐蔽性、系统处理增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能够在密集的多径环境下实现高速传输。

由于脉冲持续时间很短,多径分量在时域上不易重叠,多径分辨能力高,通过先进的多径分离技术或瑞克接收机,可以充分利用多径分量。

目前,典型的超宽带无线通信调制方式以TH-PPM、TH-PAM为主,本论文中,介绍超宽带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主要讨论TH-PPM、TH-PAM的基本原理,并且对比调制技术的优缺点,性能的好坏,并进行动态的仿真,从仿真图中较清楚的研究调制方式,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细致的研究超宽带无线通信中的调制技术。

关键字:超宽带调制方式 PPM调制 PAM调制 OFDM调制2 概述2.1 总述近几年来,超宽带短距离无线通信引起了全球通信技术领域极大的重视。

超宽带通信技术以其传输速率高、抗多径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成为短距离无线通信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FCC(美国通信委员会) 对超宽带系统的最新定义是:相对带宽(在- 10dB 点处) (fH - fL)/fc 20 %(fH ,fL ,fc分别为带宽的高端频率、低端频率和中心频率) 或者总带宽BW 500MHz。

通信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取费标准(2010版)

通信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取费标准(2010版)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取费标准(2010版)第一部分:设计费取费标准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并结合原设计费取费标准和我省工程实际,特制订通信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费标准如下:一、话务网工程(一)交换类工程(含GPRS核心网、彩铃、智能网工程、交换电源配套及机房工艺、 BSC&TC(含电源、PCU、RNC)也并入交换类)1、新建软交换Server、软交换MGW、汇接局、HLR、网关局、LSTP设计费=∑【各网元的工程费×设计综合费率×综合调整系数】,其中:(1)各网元的工程费=主设备费+相关配套设备费+建安费;(2)设计综合费率=总体项目的工程设计收费基价(参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总体项目的工程费;(3)综合调整系数=专业调整系数(1.0)×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统一就低取0.65)×一阶段系数(0.75)×折扣(0.65)(取整后)=0.3;2、如项目含纯软件扩容、扩板子、扩机框的网元,计算设计费的时候应剔除该部分的主设备费用;如项目全部为纯软件类扩容、扩板子、扩机框的网元,则该项目设计费按5000元计取。

(二)无线类工程(含2G和TD、室分、直放站、RRU、拉远设备、电源配套、动环监控、机房鉴定、立杆等)1、基站工程(1)新建基站:7000元;原来:(39+112)×85×0.75×0.73+电源800=7800元(取整)(含电源、地网)(2)扩容基站:4500元;[(39+112)×1.1×85×0.75×0.59×扩容系数(0.8)=5000元/站(取整)(含立杆和电源)其中:不增加机架仅增加载频板的基站,因不需要出版施工图纸而仅在预算中增列相关设备费,不计取设计费;GSM900/1800M、TD/GSM,共站的按扩容站点计取设计费。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

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波工程作为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电信、广播、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开展无线微波工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高效稳定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可以满足多种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包括远距离通信、高速数据传输等。

三、项目范围本设计方案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系统结构设计:设计无线微波通信系统整体结构,包括天线系统、收发信机等组成部分。

2. 系统参数设计:确定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带宽、发射功率等关键参数。

3. 天线设计:设计合适的天线结构,以实现高效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4. 信号处理技术:选用合适的信号处理技术,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等,以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

5. 设备选型:选用符合系统需求的收发信机、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等设备。

6. 系统测试:对设计的无线微波通信系统进行系统测试,验证其性能与稳定性。

四、方案分析1. 系统结构设计无线微波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应当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信号源、调制器和功率放大器,接收端包括天线、信号接收器和解调器。

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天线系统进行无线信号传输。

在系统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信号传输路径、信号处理流程等。

2. 系统参数设计系统的工作频率决定了系统的通信范围和穿透能力,带宽决定了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发射功率决定了系统的信号覆盖范围。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以满足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通信需求。

3. 天线设计天线是无线微波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系统的通信性能。

在天线设计中,需要考虑天线的传输效率、辐射特性、频率特性等,以确保系统能够在不同环境下稳定传输信号。

4. 信号处理技术选择合适的信号处理技术对系统的通信质量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地传输和接收信号。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标准.pdf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标准.pdf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八条 微波接力通信线路一般由终端站、中间站、分路站和枢纽站构成。无人值守和自动监测管 理的微波接力通信线路应设置相应的监控中心、维护中心和维护点。
第九条 数字微波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按电路等级划分: 一级干线电路:用于国际局间及国内二级以上长途交换中心之间的长距离数字传输,假设参考通道 长度为 2500km; 二级干线电路:用于国内二级长途交换中心至本地数字交换端局之间的省内中短距离数字传输及 专用网、地区网内的数字传输,假设参考通道长度为 1250km; 用户级电路:用 于 国 内 本 地 数 字 交 换 端 局 至 用 户 之 间 的 短 距 离 数 字 传 输,假 设 参 考 通 道 长 度 为 50km。 二、按系统容量划分: 大容量系统:传输信道总比特率大于等于 100Mbit/s; 中容量系统:传输信道总比特率大于等于 10Mbii/s,小于 100Mbit/s; 小容量系统:传输信道总比特率小于 10Mbit/s。 第十条 模拟微波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按电路等级划分: 一级干线电路:用于国际局间及国内二级以上长途交换中心之间的长距离模拟传输,假设参考电路 长度为 2500km; 二级干线电路:用于国内二级长途交换中心至三、四级长途交换中心之间的省内中短距离模拟传输 以及专用网、地区网的模拟传输,假设参考电路长度一般为 1000km。 二、按系统容量划分: 大容量系统:传输信道总话路数为 960路及以上; 中、小容量系统:传输信道总话路数为 960路以下。 第十一条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拟建的微波电路在通信网络中的地位与作 用、业务需求预测结果以及与原有通信网络的配合等诸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邮电公用网省际间微波干线传输应按一级干线电路建设;省内电路及专用网、地区网的微波传 输应按二级干线电路建设。跨省连接及全国联网的专用电路必要时也可按一级干线电路建设;数字交 换端局至用户之间的数字微波传输应按用户级电路建设。 二、邮电公用网省际与省内的微波干线传输应采用大容量系统;省内电路支线及专用网、本地网宜 采用中容量系统,通信业务需求量大的地区可酌情采用大容量系统;用户级数字微波电路宜采用小容量 系统,必要时可酌情采用中容量系统。 三、根据业务量调查和预测,计算出拟建微波电路近、远期所需的传输电路数量,按照近期(5a)和远 期(15~20a)的业务增长需求确定系统数量与容量。 四、注意与原有通信网络的结合。如果拟建微波电路路由上有多种传输手段,应根据原有网络的分 担能力合理地确定本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 五、根据目前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应加速网络数字化的进程,新建电路不应再建模拟微波中继系 统。 第十二条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项目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无线通信工程(三)微波通信

无线通信工程(三)微波通信

吉林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发信机中的高功率放大器用于把发送的射频信号提高到 足够的电平,以满足经信道传输后的接收场强。 收信机中的低噪声放大器用于提高收信机的灵敏度。 下变频用于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变换以实现固定 中频的高增益稳定放大。 微波通信天线一般为强方向性、高效率、高增益的反射 面天线,常用的有抛物面天线、卡塞伦天线等,馈线主要采 用波导或同轴电缆。 在地面接力和卫星通信系统中,还需以中继站或卫星转 发器等作为中继转发装置。
吉林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因此中、大容量的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必须采用能 先对主用及备用波道之间的时延差进行自适应调整,待信 码、定时以及帧信号的位置对应后,以分集合成方式并机 运行直至信号恶化的主用波道自动被淘汰的无损伤切换装 置。 说明:无损伤切换技术建立在备份技术上,备份分为 波道备份(异频备份)和设备备份(同频备份)两种,无 损伤切换(Hitlles Switching):切换过程中,无感觉、 数据无滑动,不会因倒换而引入误码。
吉林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第三节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转接方式
地面微波接力站的微波信号转接方式,也称中继 方式。接力站可分为两大类:
有源接力(有源转接)
无源接力(无源转接)
吉林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1、有源接力站
具有补偿接收信号的传输损耗和失真,并完成频率转换和路 由改向功能的接力站。它有三种转接方式:基带转接、中频转接、 射频转接。 (1)基带转接 将接收到的频率为接收频率的射频信号,经下变频、中 频放大,及解调过程恢复出具有标准接口电平的基带信号。 然后将此基带信号再经调制、中频放大、上变频和功率放大 转换为发射频率,并具有足够功率的射频信号,发射到下一 站。其转接点在基带接口。 由于基带信号多为多路电话群路信号或视频信号,故也 称群频转接或视频转接。调制解调过程要引入失真和噪声, 影响传输质量。一般仅在需要取出或插入话路(或电视)的 主站和端站及传输距离短的支线上应用。

通信工程勘察设计费取费标准

通信工程勘察设计费取费标准

通信工程勘察设计费取费标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试行办法)一、总则1.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 (计价格[2002]10号),新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自2002年3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物价局、建设部颁发的《关于发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375号)及相关附件同时废止。

2.为了新标准的贯彻施行,我公司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试行办法),自2002年3月1日起承担的工程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取定统一按照该标准执行。

3.《关于发布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375号)及相关附件废止后,可行性研究报告费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展性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文件执行。

二、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取定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由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收费两部分组成。

1.通信工程勘察收费取定通信工程勘察收费范围:通信管道及光(电)缆线路工程、微波、卫星及移动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通信工程勘察收费=收费基价×阶段系数×附加调整系数×(1浮动幅度值)阶段系数:见表:通信工程勘察各阶段工作量比例表收费基价:见表、:通信工程勘察收费基价表附加调整系数:(1)在气温(以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报告为准)≥35℃或者≤-10℃条件下进行勘察作业时,气温附加调整系数为;(2)在海拔高程超过2000m地区进行工程勘察作业时,高程附加调整系数如下:海拔高程2000~3000m为海拔高程3001~3500m为海拔高程3501~4000m为海拔高程4001m以上的,高程附加调整系数由发包人与勘察人协商确定。

(3) 附加调整系数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附加调整系数不能连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1) 设计阶段划分 2) 设计文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容和要求 3) 波道频率和极化配置 4) 通信组织安排
➢ 通道安排 ➢ 微波站设备配置
5) 微波站平面布置
➢ 总平面及生产用房布置 ➢ 天线和铁塔布置
➢ 微波站建筑要求 ➢ 概预算编制
设计实例1:
设计实例1:(长站距解决措施)
两端或一端站点海拔高度较高,电波处于高路径传播,这样较 少受地面低空(100~200米)波导层影响,或者由于两端站址 海拔高差较大,电波穿越低空波导层,避免了在波导层内形成 多径传播衰落,因而一般传播比较稳定;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接入网通道:连接用户至本地网端局(或汇接局)之 间
– 按SDH设计规范 YD/T 5088-2005 ,电路指标配额: D=8%
注:1)按光同步体制 YDN 099-1998,电路配额:D=6% 2)按ITU-R 1189: D=(7.5~8.5)%
主要内容
1) 图上作业 2) 站距和余隙选择 3) 路径剖面图制作 4) 天线高度选择 5) 线路转折角确定 6) 线路分支角确定 7) 越站干扰 8) 站址选择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电波传播衰落及抗衰落措施
➢ 分集间距合理时 :
分集间距不合理时 :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系统内干扰
1)同站分支或转折电路干扰(小夹角分 支干扰)
–在频率安排允许时,采用邻波道或不同频段 –采用交叉极化方式——利用交叉极化隔离度 –采用高性能和超高性能天线——利用天线方向性 –采用特殊性能天线(贝壳和角锥形等)——天线
方向性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系统内干扰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系统内干扰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电路一般由终端站和中继站组成:两个中继 站之间为微波中继段;两个终端站之间为数字通 道,一般包括1~5个中继段。
– 终端站:包括单方向和双方向终端站,或者称上/下话路站,一般 信号接口为2.048 Mb/s,34Mb/s,45 Mb/s,155Mb/s;
– 再生中继站:一般主信号不在该站上/下,信号在此再生和放大及 中继传输;
在微波通信中衰落会产生两个主要影响,即接 收电平下降和由于衰落的频率选择性而引起的传输 波形失真——平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电波传播衰落及抗衰落措施
抗衰落措施:
1)不采用分集的抗衰落措施——更经济
利用地形:保证余隙的前提下,利用传播路径上的丘陵、高山 或建筑物等障碍物来对反射波进行有效阻挡;
通过调整微波链路一端或者两端的天线高度,把反射点移至相 对粗糙的表面;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省际干线通道:连接任何长途交换中心之间及长 途交换中心与国际接口局之间。
– 可参照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的国际部分,参考电路长度为 5000km;
– 按SDH设计规范 YD/T 5088-2005 ,省际干线电路质量指标配额为

A=12%×L/5000
L:实际电路长度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模拟微波:
– 300ch,960ch,1800ch,2400ch,2700ch
PDH数字微波:
– 2/4/8×2Mb/s,16×2Mb/s(34Mb/s),140Mb/s
SDH数字微波:
– 155Mb/s,311Mb/s
– (N+1)× 155Mb/s
(N=1 ~ 7)
– 2×(N+1)× 155Mb/s
固定地面微波主要工作频段
1.5GHz,4GHz,5GHz,L6GHz,U6GHz, L7GHz,U7GHz,L8GHz,8GHz,11GHz, 13GHz,14GHz,15GHz,18GHz,23GHz
波道带宽:
– PDH:3.5/7/14/28Mb/s – SDH:28/30/40Mb/s
调制方式:
Hc=H1-d1*(h1-h2)/d-d1*d2/2Ka-Hs
3)在传播路径上,任何一点的场强(波),都是无数波源(二次波源)干涉
叠加的结果。根据光学干涉原理,引入菲涅尔区概念,而第一菲涅尔区是
能量传输的重要部分,在微波通信中为保证正常通信,要求在第一菲涅尔
区范围内不存在障碍物,这个要求适用于微波射束轴线下方和侧边的所有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损耗
定义:由于电波在自由空间传播能量扩散而引起 的损耗。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本地网通道:连接本地网端局(或汇接局)与长 途交换中心之间。
– 按SDH设计规范 YD/T 5088-2005 ,电路指标配额: C=5%
注:1)按光同步体制 YDN 099-1998,省内干线和中继网均按国内 电路配额: C=0.0055%×L 2)按ITU-R 1189: C=(7.5~8.5)%
注:1)该配额符合光同步体制 YDN 099-1998 :实际任意长度国际 转接通道误码性能指标配额为通道长度L(km)与0.0024%/km的 乘积,即0.0024%×L。省际干线可能承接国际转接通道,原则采 用国际转接通道指标标准。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省内干线通道:连接省内的长途交换中心之间
电波传播衰落及抗衰落措施
抗衰落措施:
2) 采用分集的抗衰落措施——更有效 分集接收:就是利用不同信道在空间或频率上的弱相 关性或不相关性(即同时出现衰落的可能性较小), 在接收端对不同信道的信号进行选择或合成输出,从 而减轻衰落对电路的影响。
➢ 频率分集 ➢ 空间分集 ➢ 角度分集 ➢ 混合分集
– 无源站:背对背天线,无射频功率放大(一般只适应于距一端距 离较近的情况)。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2)越站干扰的解决措施
➢采用超高性能天线 ➢采用交叉极化方式:相邻两中继段极化相同和交替
变换,即HHVV方式 ➢增加线路转折角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系统外干扰
1)其他微波电路干扰——一定要先掌握基础资料 2)卫星通信干扰 3)雷达杂散辐射干扰:模拟微波可能不受影响,
但可能造成SDH数字微波电路出现大量误码和不 能正常工作。——最终可能需要在雷达干扰源 输出段加装滤波器
障碍物。
F1=(λ*d1*d2/d)1/2=17.32*(d1*d2/(f*d)) 1/2 (m)
4)理论和实践证明,当余隙满足H0>=0.577F1时,即相当于电波在自由空间 传播,因此,0.577F1即称为自由空间余隙H0 。
电波传播衰落及抗衰落措施
衰落的定义:
微波在空间传播中将受到对流层和雨雾等大气 环境以及地面反射的影响,使发射端至接收端间的 电磁波被散射、折射、吸收,或被地面反射,从而 导致接收端接收到的电平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起 伏变化,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衰落。
(N=1 ~ 7)
其它:
– 一点多址微波:3.5GHz频段固定无线接入系统,本地多点分配业 务(LMDS,24~38GHz频段)
全室内型微波
IDU/ODU型微波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V
H 1X 2X 3X 4X 5X 6X 7X 8X
1’X 2’X 3’X 4’X 5’X 6’X 7’X 8’X
同波道复用(双极化) 2×(7+1)波道配置 同波道干扰抑制 C/I=XPD+XPIC 邻波道干扰抑制 C/I=IRF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中间国
PEP
IG
IG
国内部分
IG
IG
国际部分
假设参考通道 27500 km
国际部分为:
– 2个终端国:2×2500km – 4个中间国:4×5000km
国内部分为:2×1250km
IG
PEP
国内部分
主要内容
微波通信发展历史 微波电路组成 微波工作频段及波道和极化配置 27500Km假设参考通道(HRP) SDH微波电路差错性能指标(质量等级) 微波电波传输 微波系统干扰及协调 微波通信线路选择 微波线路工程勘测 微波接力通信工程设计文件编制
天线高差技术:使反射点尽量靠近路径一端,使路径余隙Hc在 相同的K值变化范围内的变化最小,从而可减小衰落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