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合集下载

【管理资料】水域生态系统资料汇编

【管理资料】水域生态系统资料汇编

3. 生境:低湿地是植被的一类生态地理环境, 其性质属于非地带性(隐域性)的生境。这类 生境的基本特点是:地形相对低洼、具有丰富 的土壤水分来源、土壤上层的水溶性盐分含量 也可能较高。从地貌特点来看,低湿地主要包 括:河漫滩、宽谷地、湖滨低地、湖盆洼地、 风蚀洼地(碟形地)沙丘间低地等。这些不同 形态的低湿地由于水分条件与盐分状况的差异, 可以大致区分为:潮湿低地、泛滥低地、沼泽 低地、盐湿低地。
可以把潮汐大体分为如下的3种类型:正规 半日潮、混合潮、正规日潮。 (见图13— 1)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的中间过渡地带
6.赤潮,又名红潮,是由海水中某些 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 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聚集而 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风海流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流动 。 海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可
分为寒流和暖流,前者来自水温低处,后者来自 水温高处。
5.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 用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现象。
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周期 性水平流动,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潮汐,后 者称为潮流。
水域生态系统资料
湿地生态系统 介于陆地与水生环境之间
河漫滩 湖泊湿地 红树林 海草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河流的流域:
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 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 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表13— 1)。
2.湖泊:湖盆的积水部分,根据湖盆的成因划分为: 构造湖(地质构造) 、 火口湖 、 冰川湖、人工湖、泻 湖等(表13—2)。
4. 海流: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个月、 一个季节、一年或长期)具有大体一定方 向及速度的较大规模海水运动。因为它是 大体恒定的(定常的)的海水流动,所以 又称之为常流。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方向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方向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方向水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水体生态系统,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型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往往更加小型化。

尽管大洋占地形成超过71%的地球表面,但其中水密度较高的深层水域生态系统占比很大。

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巨量生物群体往往处于水平向延伸的边界上。

二、丰富而特别的物种组成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表现出独特的物种组成特点。

在海洋、淡水和河口等水域,由于其生物区域之间相隔较远,往往能出现许多完全不同的物种,物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特殊和具有个性化,且有他们自己的进化和生态结构。

三、高效率的生产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截然不同。

由于水的传热、传质特性,在水域中营养物质在藻类等生物的光合作用下能更加高效地加工成有机物,能量和生物物质在模糊的多种因素下能够更具创造性地利用,因此生产能力较高。

四、广泛的生态联系和强烈依存关系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联系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可能更为强烈。

像闪电虹鳟这样特殊的水生生物,就没有在陆地上发现,它们夏季的生活环境只有在熔岩下的地下水所构成的溪流中才有,它选择这里产卵的主要原因是其摄食优势,可以让它生存地更有效。

水生生态系统演化的方向是向着更加高效率、微观均衡和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活动的发展,"碳排放"在海洋中的来源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开发河口和滨海区域,排放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质会直接影响到水生生态系统的稳态,依存关系和广泛的生态联系在此时胶结作用将不再起作用。

因此,应当采取科学措施,加强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环境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城市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等多维度出发,将水生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未来演化方向联系起来,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长远的共同发展。

探索水域生态系统

探索水域生态系统

探索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了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索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生态系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海洋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生物,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湖泊和河流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代表,它们通常由来自降水、融雪和地下水的水源组成。

湖泊和河流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包括了鱼类、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

水域生态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适应了水的环境,它们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与陆地生物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鱼类通过鳃呼吸,能够在水中生存和繁衍;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能够随着潮汐和洋流漂浮;水生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

其次,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有其独特性。

水域中的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依赖,能量从低级生物传递到高级生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同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所不同,例如,水体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受到温度和光照的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对地球和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最终沉积在海底,形成了巨大的有机碳库。

其次,水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海洋中的鱼类、贝类等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湖泊和河流中的鱼类也是许多地区居民的重要蛋白质来源。

此外,水域生态系统还提供了许多其他的生态服务,如水资源的净化、河流的调节和防洪等。

然而,水域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

水污染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都会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

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

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

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

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

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

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

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

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过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资供应与废物处理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水域生态与水资源管理的地理对策

水域生态与水资源管理的地理对策

水域生态与水资源管理的地理对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尤其是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资源,其管理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水域生态与水资源管理是地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的地理对策,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一、水域生态系统特点水域生态系统是由水域环境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水域具有特殊的地理特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形式。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

由于水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一旦受到干扰,就会对其生态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二、水资源管理原则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统筹规划要求充分考虑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保护优先要求重视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合理利用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进行水资源管理,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水域生态与水资源管理的对策1. 加强水域生态系统保护。

通过建立水域生态保护区、加强保护区内的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控制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干扰。

此外,还可以借鉴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受污染水域的修复,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改善灌溉技术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管理手段,降低灌溉水用量,提高用水效益。

此外,还可以推行水资源定价制度,鼓励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成本,引导公众从源头上节约用水。

3. 合理规划水文资源开发。

通过制定水资源开发的规划及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河流、湖泊等水域资源的开发,确保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水域生态系统的需求,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和湿地生态系统。

4. 强化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不断跟踪水域环境变化,并通过评估水域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对策,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拥有独特的特点,并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它们。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所有生物群落、地理环境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不同环境中的生物适应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

2.地形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形多样性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和资源分布。

山脉、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使得各地生态环境各不相同。

3.植被覆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是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生存条件。

4.土壤质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动物存活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

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1.水分环境:水域生态系统具有高湿润的环境特征。

水的存在使得水域生态系统成为许多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中的珊瑚礁、淡水湖泊中的水草等生物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和鱼类的栖息地。

3.水质变化:水域生态系统的水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气候变化等。

水体的污染对水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海洋循环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和能量循环密切相关。

它对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为了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1)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4)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①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

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例:红树林特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的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

作用: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②农田生态系统: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

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

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

③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过程、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一类开放型人工生态系统。

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水生生态系统是指那些主要存在于水体中并在其内部进行能量物质转换的生物群落和环境(即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沿海区域等等。

具有广阔的空间展开和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输和转换过程。

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对理解自然规律和应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探讨。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1.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环境等具有较高的复杂度。

其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化、物种数目较多、存在着不同的交互关系。

水生生态系统中还存在微生物和各种底栖生物群落。

这些都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物质的转换。

2.环境的异质性水生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异质性体现在不同水域之间、水域内部区域的差异、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等等。

水生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条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和把握水生生态环境中的异质性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至关重要。

3.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水生生态系统中水流、气流、水温、光照、环境污染等的变动会对生物群落和环境产生影响,不确定性较高。

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增加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1.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与系统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样性的物种的生物群落往往比单一或少量物种的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2.生物能量和物质的流动与转换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流动是水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

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光合作用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基础。

3.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化的关系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人们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分布
沿着河流纵向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 三部分在流速、底质和水量上都有明显不同。 上游流速最大,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最为强烈。 侵蚀作用使河床的深度逐渐加深,由于较轻的物质 随水流运走。上游的底质通常由石砾构成。 中游水流速度减慢,因而沉积作用加强,由于 支流水的汇入、水量增多。 下游流速最弱,河水挟带的质粒在这里大量沉 积,形成浅滩,深槽和三角州等,通常沿着河长交 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在河口出现三角洲。
图19—5
3. 在水华期末,浮游植物大量死亡的情形下(图19—5),这时50%初 级产量形成腐屑,30%形成DOM,通过牧食链的能量减少,水层鱼产量 下降(0.45 gC/m2·a),底层鱼产量上升(0.42gC/m2·a)。 在3种情形下,总鱼产量分别为1.2、0.95和0.69 gC/m2·a,也就 是说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或浮游植物大量死亡的情形下,鱼产量分别 降低20%和27%。 在制定上述模型中,Pomeroy假定各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如下: 细菌50%(DOM为浮游细菌和底生细菌均分) 小型浮游动物17% 食腐屑底栖动物33% 大型浮游动物19% 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10% 肉食浮游动物13% Pomeroy所估算的鱼产量和鱼现存量较实际为低。其他研究者认为原因 可能是:1.用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偏低,特别是当微型浮游植物为主 时,可能偏低一个数量级;2.所采用的能量转化效率也可能偏低。
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及支流的上游,凡 流速达到1—3米/秒,河底均为卵石和跞石,石上附 生卵形藻、曲壳藻、针杆藻、异端藻、等片藻之类 底生硅藻和一些丝状绿藻,浮游植物主要也由这些 藻类组成,生物量极低;到了中下游的平原河段, 流速大减,底质转为淤泥或细砂,一些真性浮游种 类开始发展起来,绿藻中如衣藻、小球藻、栅藻、 盘星藻等,甲藻中如多甲藻、角藻都很常见,生物 量也明显增高。西江干流在广西江段,上游流速不 高,且水源来自各方面,其中也包括湖泊和池塘等, 带进一些外源性浮游生物,因而生物量较高。
水域生态学
第十三章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河流生态系统
河流本身有一定渔业价值,同时又是许多湖泊、水 库、池沼的水源,对后者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 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国河流众多,江河总面积约占内陆水域总面积 的45%。其中内流河多分布于西北地区,以湖泊为 尾闾最后消失在陆地上,外流河系多分布于东部地 区。源于青藏高原东南侧者多为源远流长的巨河大 川。如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 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缘于我国中部第二阶梯 的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西江等;缘于东 部沿海第三阶梯的河流有鸭绿江、闽江、瓯江等, 河流流程较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限制因子
河流的形态影响河中生物的分布。在水深的河 槽环境条件较稳定,动植物均较丰富,浅滩生活条 件极不稳定,生物最为贫乏。 水流和底质是决定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 主要因素。上游流速大,底栖生物多聚集在不易被 水流冲走的大石块上。由于水流湍急,浮物生物很 少,只有一些着生种类被冲落水中,形成以硅藻为 主的偶然性浮游生物。 中下游随着流速的减弱,底质也发生变化。砂 底群落种类较少,泥底群落生物种、量都较丰富, 常有水草丛生并形成草丛群落。
一、非生物环境
1.流量和水位 2.含砂量 3.透明度 4.水温 5.水的含盐量和主要离子
二、生物群落
(一)浮游生物 (二)底栖生物 (三)鱼类
河流浮游植物特点
河流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相通的静水水域 流进的,在本河流中仅在水流微弱的河 湾中可以形成,此外就是由被水流冲刷 而悬浮水中的底生藻类所组成。一般情 况下在山溪急流或山区河流上游因水流 湍急,浮游植物几乎全为底生藻类,且 种、量皆少;中、下游随着水流的减弱 和支流的汇集,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均 有增高。
黄河、长江等浮游植物
黄河干流也是中游进入黄土高原后,水的含砂 量急增以致浮游植物生物量降到极低点,呈现 下游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的情况。长江 浮游植物生物量在上游和中游各出现一个峰, 总趋势是从上游逐渐往下游递减,到近河口区 又稍见回升,这种情况可能与水的污染有关。 我国河流浮游植物量从0.1到20—30 mg/L升。黑 龙江水系各河通常较高,淮河干流及内蒙古一 些河流也较高,黄河、长江以珠江水系各河一 般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