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其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拥有独特的特点,并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如何保护它们。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陆地生态系统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所有生物群落、地理环境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沙漠等。

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不同环境中的生物适应了各自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

2.地形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形多样性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和资源分布。

山脉、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使得各地生态环境各不相同。

3.植被覆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是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

不同类型的植被为动物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生存条件。

4.土壤质量: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动物存活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

它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功能:1.水分环境:水域生态系统具有高湿润的环境特征。

水的存在使得水域生态系统成为许多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海洋中的珊瑚礁、淡水湖泊中的水草等生物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和鱼类的栖息地。

3.水质变化:水域生态系统的水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气候变化等。

水体的污染对水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海洋循环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全球气候和能量循环密切相关。

它对调节全球气候具有重要作用。

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为了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质: 102×109 T
森林:58 ×109 T,占56.8%(草 地20.8 ×109T
农作物占:10.5 ×109 T)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 型。 1)、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2)、气候特点 a、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 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 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c、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 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 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以内蒙古草原为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的总经济价值为3325.9*108元/a;在各种服务 功能中,水土保持的价值最为重要
4、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态 系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年降水少于200毫米, 有些小于50毫米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
(4)、北方针叶林
1)、分布 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2)、气候特点: 处于寒温带,年均温0度以下。冬季寒冷,夏季温 暖而短暂,土壤有永冻层。年降水400-500毫米,集 中在夏季。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
3)、森林特点
种类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落叶松等 树种占优势,多为单优种,树高20米上下。灌木层 稀疏,草本组成的地被层很发达,并常具各种蕨类。 枯枝落叶很厚,分解缓慢,形成毡状层,树木根系较 浅。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 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植被 水平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释文:水域生态系统是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该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终生不离开水。

又可分为:①淡水生态系统,即以淡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②海洋生态系统,即以海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占地球面积的70%、水量的97%。

[1]可分为淡水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及其下属不同等级(或水平)的水域。

其中,淡水生态系统通常包括湖泊、水库和江河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通常包括沿海及内湾生态系统、藻场生态系统、珊瑚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外海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等。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前三者可统称为沿海生态系统,后三者则为大洋生态系统。

每一级水域生态系都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包含有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信息流的作用,构成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水域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水这一环境因子。

水的某些特性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因子具有重要影响:①水的密度大于空气海水的盐度一般高达35,且较稳定;淡水盐度一般变动于0.05~0.5之间;河口水域的盐度变化较大。

水生生物除少数广盐性种类能调节体内渗透压而自由往来于淡水、海水之间外,一般只能适应于一定盐度范围的环境,因而有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之分。

②水的比热较大,导热性能差因此水温,尤其是大洋水温,比陆地稳定得多。

如温带海域全年温度变幅一般为10~15℃,两极和热带海域仅约5℃。

③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日光射入水体后衰减较快。

特别是在海洋中,只有最上层海水中才有足够的光照保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在某一深度处,光照的强度减弱至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适足以补偿其自身的呼吸作用的消耗,这一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真光带。

真光带的深度,在某些透明度较大的热带水域可达200米以上;而在比较混浊的近岸水域,有时仅约数米,是水生动物富集和最活跃的区域。

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不但酸、碱、盐可以溶解于其中,一些有机物也能为水所溶解,从而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源。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域生态学概论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指的是水域中生物体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速率。

本文将介绍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

一、概念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水域中生物体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能量或养分量。

它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水域中生物组织生长的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水域生态系统生产力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初级生产力和总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指水域中光合有机物的合成速率,是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产力;总生产力则包括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指水域中食物链中上层物种通过摄食获得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1. 光照条件:光照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能源。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了初级生产力的提高。

2. 水质:水质直接影响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并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增加。

3. 温度:水域生态系统的温度变化会影响植物和浮游生物的代谢活动。

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4. 营养盐:水域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适量的营养盐能够提供养分,促进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5. 食物链结构: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结构,直接影响到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

食物链中的上层物种通过摄食下层物种获取能量,推动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三、测量方法1. 光合作用测定法:通过测量光合作用的速率来评估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氧气释放法和氧气消耗法。

2. 样地法:在水域中选择一定面积的样地进行样本采集和生物量测定,推断水域的初级生产力和总生产力。

3. 叶绿素测定法:水中植物叶绿素的含量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1.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流水生态系统和静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指的是水流动较快的河流、溪流和瀑布等,这些水体中的生物适应能力很强,生物种类也较为丰富;静水生态系统则指的是湖泊、池塘等水体,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2.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沿海生态系统和远洋生态系统。

沿海生态系统又可以细分为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指的是近海水域,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例如珊瑚礁、海草床等;深海生态系统则指的是较深的海域,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生物种类中有很多是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特殊种类。

3. 人工水域生态系统:指人类为了生产、生活或者娱乐而建造的水体,例如人工湖、蓄水池、游泳池等。

这些水体中的生物种类较少,但是由于水质受到人为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4. 半咸水生态系统:指的是河口、海湾等水体,这些水体中的水质较为复杂,生物种类也相对较多。

半咸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适应性很强,能够适应不同的盐度。

综上所述,水域生态系统的分类非常广泛,不同的水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我们需要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 1 -。

水域生态学——精选推荐

水域生态学——精选推荐

⽔域⽣态学养殖⽔域⽣态学绪论⽣态学的定义⽣态学(Ecology)是研究⽣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上述⽣态学的定义是德国⽣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1866(9))⾸次提出的。

⽣态学诞⽣以来出现的三次飞跃:个体⽣态学种群⽣态学群落⽣态学⽣态系统⽣态学养殖⽔域⽣态学(Aquatic Ecology for Aquaculture)就是研究养殖⽔域中⽔⽣⽣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章个体⽣态学1.⽣态因⼦分类及其基本作⽤规律⽣态因⼦: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种或⼏种⽣命有机体的任何部分或条件称为⽣态因⼦。

限制因⼦:在众多环境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

适应:是物种的特性,即⽣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也就是说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物能保持本⾝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最适度:⽣物平均产量最⾼⽽变异系数最⼩时的某环境因⼦的量称为最适度。

⽣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称⽣态价(ecological valence)、耐性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物有机体能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最低⽣态因⼦(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2.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产⽣各种各样的⽣态学效应。

(1)光对动物和植物的⽣存提供能量的来源。

(2)光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和⾊素的形成。

没有光,绿⾊植物难以⽣存。

⽔环境的光照条件远远不及陆地,即使在⽔的上层,光照强度也较空⽓中⼩得多,在⽔体的深处则是永远⿊暗的。

因此光在⽔⽣植物的⽣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态意义。

(3)动植物对光的刺激都会产⽣⼀定的反应,如视觉、繁殖、发育、⾏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的动态⽽产⽣的间接关系,另⼀⽅⾯主要起着信号作⽤,对于动物的⾏为和⽣理上有很⼤影响。

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活中所需要的环境因⼦之⼀。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

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是指在水环境下形成的生物体系,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沿海和海洋等各种水域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1. 水资源丰富:水生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的供应,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丰富性使得水生生态系统成为许多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2. 物种丰富多样:水生生态系统中栖息着大量的生物物种,包括鱼类、水草、浮游生物等。

这些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3. 养分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具有独特的特点。

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并转化成有机物,形成生物循环与生态平衡。

4. 水质波动: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污染物的排放、流量的改变等。

这种水质的波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1.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

包括节约用水、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实施流域管理等,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2. 治理水污染: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加强污水处理、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降低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水质净化、保护鸟类和其它生物的功能不可替代。

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有助于保护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境。

4. 保护重要物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活动、加强执法和监管等,以维护其种群的稳定和多样性的保持。

5.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并提供决策参考。

结论:水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第26页/共32页
• 4.湿地生态学发展:湿地生态学研究源于湖沼学,综观其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
• 萌芽时期——以原自源利用为主(19世 纪末以前)
• 形成时期——欧洲为中心的湖沼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 发展时期——范围扩展,中心由欧洲转向 北美(20世纪中期-80年代)
• 湿地生态系统 介于陆地与水生环境之间
河漫滩 湖泊湿地 红树林 海草
第2页/共32页
二.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1.河流的流域:
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 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表
13—1)。
第3页/共32页
第4页/共32页
• 2.湖泊:湖盆的积水部分,根据湖盆的成因划分为: 构造湖(地质构造) 、 火口湖 、 冰川湖、人工湖、 泻湖等(表13—2)。
第5页/共32页
• 3.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 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 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及社会公众所关切的问题。 • 全球变暖不仅使全球大气环流、气候带、洋流、风、降水、气温等气象气候因子出
现明显的变化,而且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作物产量、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过程等都 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生态系统,其组成、结构、分布和 功能等都与气候因子休戚相关。因而,全球变暖必将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第一节概述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

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

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

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

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

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

主要湖泊见表13-2三、湿地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

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

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湿地面积已大大缩减,据估计,自1990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近一半的湿地。

美国在实施控制湿地开发的法律之前,湿地曾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王宪礼等(1995)自农业部全国土肥总站资料报睁我国湿地大约有 5 710×104h㎡,其中包括1100×104 h㎡沼泽,1 200×104 h㎡湖泊(自然及人工的)和210×104 h㎡,滩涂、盐沼地,还有3 20×104 h㎡的稻田。

当前由于农业开发,城市发展及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主要是自然湿地)仍在减少中,这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海流(一)海流的定义海流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个月、一个季节、一年或长期)具有大体一定方向及速度的较大规模海水运动。

因为它是大体恒定的(定常的)的海水流动。

所以又称之为常流。

海流并非指所有的海水运动,像波流、潮流等短时间的周期性的海水运动和潮汐都不属海流范畴。

海流按其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地转流与风海流(或称漂流)。

地转流是由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海水流动,风海流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海水流动。

由于风的连续作用,某海区海水的流失,另一海区的海水将流来补充.十是形成补偿流,这种补偿流可在水平方向卜发生,也可在乖直方向r_发生,后者被称为上升流(涌升·流)或下降流。

海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可分为寒流和暖流,前者来自水温低处,后者来自水温高处。

由于寒流和暖流的划分是以相对温度为标准的,这种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概念。

例如北人西洋海流潜人北冰洋时,其本身水温低于3℃,但被称为暖流;而沿南美太平洋海岸北上的秘鲁海流,当海流抵加拉伯戈斯岛时水温为22℃,却被称为寒流一实际上寒流和暖流是标志只海流起源从高温到低温或低温向高温方向的流动相对而言。

(二)中国近海的海流系统概况我国海区的海流主要由沿岸流和洋流(黑潮等)两大流系的控制。

东海的主要海流近似地呈东北向带状分布,东部有黑潮主干、对马暖流、黄海暖流以及黑潮逆流(位于黑潮主干和琉球群岛之间,流向西南),西部有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

此外,台湾海峡的海流是由黑潮的台湾海峡分支、南海季风漂流的延续部分及台湾海峡的沿岸流组成。

黄海表层流受风力制约,具有风海流性质。

在盛行偏北风季节,多向偏南流;在盛行偏南风季节,多向偏北流。

黄海环流由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的环流和水系大体上是由高盐的黄海暖流余脉和低盐的渤海沿岸流组成。

渤海环流的变化受制于气候条件,冬季流速较大而夏季流速较小。

总而言之,东中国海的海流可以分为两个大流系,一个是以黑潮主干及民分支所组成的暖流系统,另一个则是沿岸区域被大陆径流冲淡的沿岸流系统(图13-1)。

南海位于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方向与海区长轴一致,有利于稳定流系的发展。

所以在季风的作用下,南海的表面环流基本上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

夏季盛行西南风期间,南海表面流为东北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南流(图13-2)(三)海流的生态作用1.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海流对海洋生物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在于海流散播和维持生物群的作用暖流可将南方喜热动物带到较高纬度海区。

而寒流则可将北方喜冷性动物带到较低纬度海区。

海流也有利于某些鱼类完成“被动洄游”。

例如,欧洲鳗鲡的产卵均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水域,幼鱼洄游时是海流把它们带到欧洲沿岸,其程达数千km,历时3年。

浅海区的底栖动物的卵和幼体能被海流带到远处到达适宜栖息的地方,幼体在变态后定居下来。

2.海洋指标种在不同性质的海流里,栖息着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海流的指标种。

研究海流指标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及水团的移动,尤其是判断不同性质海流的交汇锋面,这对探索海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3.海流交汇区形成良好的渔场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

如太平洋的北海道渔场、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和挪威渔场。

在中国海,台湾暖流和不同性质水系的交汇面,也都有良好的渔场,如烟威渔场和舟山渔场等.。

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渔场。

五、潮汐(一)潮汐现象和我国的潮汐类型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运动现象。

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的周期性水平流动,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潮汐现象无论是潮时、潮高或潮差都有周期性的变化,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的情况,可以把潮汐大体分为如下的3种类型。

l.正规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约24h50min)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

2.棍合潮混合潮可分为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两种。

不正规半日潮在一个乃中的大多数日子里,每天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当月赤纬较大的时候,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征就不显著。

不正规全日潮具有日潮型的特征,但当月赤纬较小或接近零的时候就变成半日潮(图13-3)。

3正规日潮在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一有时也称之为全日潮。

我国沿岸潮汐类型分布总的特点是:渤海沿岸多属不正规半口潮,黄海、海沿岸多属正规半口潮,南海沿岸较复杂,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和不正规半日潮都有。

因此,就整个中国近海来说,潮汐性质是相互交错的(图13 -3),(二)潮间带及其分区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的中间过渡地带。

根据潮汐水位的变化,可把正规半日潮沿岸的潮间带划分为高、中、低三潮区。

在潮间带划分时使用的方法有两种。

1.生物划分法(英国人T A Stephenson,1949)高潮带:限为滨螺分布上限或是海岸陆生地衣或种子植物分布的下限,下限是藤壶分布的上限。

全年中有大量的滨螺和海蟑螂分布。

中潮带:藤壶分布的上限至褐藻海带类分布的上限。

低潮带:海带类分布上限至大潮低潮线。

2.水文划分方法(法国人L Vaillant,1896)高潮带:大潮高潮最高水面至小潮高潮平均水面。

中潮带:小潮高潮平均水面至小潮低潮平均水面低潮带:小潮低潮平均水面至大潮低潮最低水面。

(三)潮间带生物的分带特征生活在潮间带的动植物在不同程度上都适应于昼夜期间生活环境的交替变化、因此,它们在潮间带的分布是非常有规律的。

对外界环境剧烈变化适应力最强的种类(如滨螺和海蟀螂)栖息在潮间带的下部(高潮带);适应力小的海绵、水熄虫、棘皮动物等)则栖息在潮带的下部(低潮带);藤壶、牡蛹等适应中等的分布到中潮带。

因此,在潮间带通常能看到层次分明的种类垂直分布层.特别是在岩石相潮间带.由此可见,潮汐对潮间带生物的分布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六、赤潮赤潮,又名红潮,是由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

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实际上.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不仅有赤色.而且还有自、黄、褐、绿色的赤潮,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牛物种类和数量决定的。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流内湾水域。

发生的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季为发生盛期。

赤潮的成因至今尚未定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赤潮生成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但当大量含富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印染和造纸有机废水)和农业废水入海,加之海区的其他理化因子(如温度、光照、海流和微量元素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赤潮生物便急剧繁殖而形成赤潮。

第二节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一)生境特征绝大多数的湖泊是直接受河水补给的,湖泊是水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文状况与河流有着密切关系(水库是一种人工湖泊);而不受河水直接补给的湖泊数量不多,它们大都是孤立的水体。

湖盆的成因,既有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也有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而形成。

湖泊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条件,其中河流的水情动态是重要的因素。

我国湖水的温度既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也受湖面高程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差别很大。

我国一些较深的湖泊,水温的垂直变化随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夏季水温的分层现象比较明显,冬季则在冰面下呈逆温分布。

我国的湖泊每年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自北向南出现冰情,北纬28°以南的湖泊属于不冻湖。

按湖水矿化度qJ将我国的湖泊分为3类:淡水湖(<1g/L)、咸水湖(1一35g/L) 、盐湖(>35g/L)。

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矿化度一般在150 -- 500 mg/L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