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重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重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的主渠道 , 因此将人文精神 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育 中意义非 凡。 特别是从 步入校 门第一天到高中毕业 , 长达 1 2年之久学 习着 的语文学 科 , 实现 的是人 与人之 间的一种心灵 的对 它“ 话 和交流 ” 。而作为语文学科 的内容 , 无不承载着深厚 的思想 内涵 、 情感灵 性和文 化底蕴 , 显示着人的终极价值。在语文教 学中, 就要引导学 生与全人类优秀文化遗 产的结 晶进行 倾心 的精神交 流 , 受到基本 的道德意识 、 使 人格 精神 、 人生理想 、 处 世之情直至生存意识等 的教育 , 从而学会认识社会 、 现实、
二、 挖掘课本教材 的人文内涵
求完人 理想 和精神 品格 ; 第三 , 当代人文精神重视 弘扬价值 观念 , 提高文化 意识 和人格修养。 语文教育 函括道德 、 人文 、 语言 、 文化等方面。然而 , 目前 我 国语 文教育 中人文精 神的培养的现状 是令 人担 忧的 , 理论 研究 与实践操作 不一致。针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现 状, 倡导新世纪人 文主义教 育价值取 向的呼声愈来 愈高。那 么 在基础教 育 阶段 , 关于人 文精神 的培养 , 如何 才能落 到实
重,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春天。

校园语文环境包括 了一所学校所传递 的价值 取向、 道德 规范 、 行为模 式 、 际关 系、 人 校风传统等 文化意识 , 是校 园文
化的深层 内核 。良 的精神氛围必是借助于一定 的物质实体 好 或活动载体来 营造 和传播 。因此 , 营造浓厚精神和文 化氛围 可 以通过形式 多样 的文化学 术活动来创设。 比如 , 在学 术方 面 ,可针对 中小学生 中普遍存在的焦点话题 或当前时 事热 点 , 办形式多样 、 举 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 、 学者做 专题讲 座 , 组织学 生进行座谈讨 论 , 以此丰富学 校的 学术 文化 活动 , 引导 中小学 生走 出课本 , 打开视 野 , 阔胸 开 襟, 从而营造 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来。 另外 , 在课外活动方面更是大有可为。开展诸如书评 、 影 评、 辩论赛、 演讲赛、 联欢会、 社会实践等活动, 在活动中使中 小学生沉 浸在健康活泼 的精神氛围中, 给校园文化注入强大 的导 向功能和勃勃的生机活力 ,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抵制丑 恶, 远离虚无, 使中小学生的责任感、 使命感、 义务感及奉献 精神等得到强化 。 ’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全新课题 。 随着素质 教育 的全 面推进 ,在语 文教育领域人文教 育与科学教 育并

如何将人文教养融于语文要素的贯彻之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如何将人文教养融于语文要素的贯彻之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如何将人文教养融于语文要素的贯彻之中,
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如何将
人文教养融入语文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
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实现人文教养与语
文要素的融合。

1. 建立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人
文教养相联系,例如通过诗词鉴赏、名著阅读等方式,让学生领悟
语文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2.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戏剧
表演、文学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可以组织语
文社团或开设文学读书小组,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的力量。

3. 多媒体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将人文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

通过展示文化经典作品的照片、
音乐、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文的独特魅力。

4. 教师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影响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素养培训、参与学术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5. 教材设计: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注重贯彻人文教养的理念。

在课文中融入人文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探索智慧。

教材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感受到人文的思维方式。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实现人文教养与语文要素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教养的贯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摘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联系,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的人文情怀,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人文教育深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意义,感受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成为有情怀、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学生成长1. 引言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语文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

在当前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中,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更加重要。

只有通过深化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语文作为传统学科之一,在其中自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学欣赏和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语言表达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基础。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表达方式,懂得如何用语言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语文学科教育要立足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于生活、文明、道德、艺术等一切涉及人类生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关怀。

而语文学科教育正是通过语言、文学等途径来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和阅读技巧,更要了解和领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能够领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理想;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承载人文精神的载体,通过语文学科教育的触角,学生得以接触和理解这些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语文学科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对于人文精神的感悟和把握,是一种对生活、社会、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度文化认同和情感投入。

语文学科教育正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要通过课文和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品格,要能够体察和领会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展现自己对于人类情感和生活的诠释。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加全面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人生,最终培养出一代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的年轻人。

语文学科教育要引领人文精神的时代传承。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发展的,语文学科教育要着眼于时代的需求,引领和传承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冲击和趋同,各种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语文学科教育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更好地将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当下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和社会问题,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更好地领会时代的脉搏,传承当代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成长和人格塑造。

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一种理念的传达,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熏陶。

语文学科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教育怎样承载人文精神1. 引言1.1 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教育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语文教育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学科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尊重和热爱,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强调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是为了承载并传承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有情怀、有思想、有责任感的文化传承者和社会建设者。

1.2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所在,它包括对人类尊严和尊重的态度,对普世价值和人类尊严的追求,以及对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热爱与传承。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人文精神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更是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当代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忙于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荣誉,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价值。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当务之急。

人文精神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明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卓越能力的时代新人。

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语文学科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正文2.1 语文学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语文学科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同时也包括了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蟹 直 亡

在 语文教 学 中渗 透人文精神
文/ 连 平县 附城 中 学 谢 文 畅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是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要 内 容 , 是 由语 文 学 科 的 特 性 决定 的 ,是 时 代 发 展 的需 要 。

育 。教 师 以 思想 点燃 思 想 ,以 自由
发 掘 诱 导 学 生 精 神 世 界 中本 身 潜 藏 的 自由精 神 ,还 需 要 老 师 以爱
心 和 理 解 来 面 对 学 生 ,更 多 肯 定 引
导 和 鼓 励 ,更 多 平 等 的 交 流 ,更 细 致 的 关 注 学 生 心 灵 的 成 长 。 在 方 法
上 ,语 文 老 师 可 以通 过 开 展 对 课 文
注 意 在 语 文 教 育 中充 分 尊 重 他 们 的
个性 。
取 ,志 士 “ 天 下 兴 亡 , 匹夫 有 责 ”
的 高 贵 品质 ,仁 人 “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的 广 阔 情 怀 ,智 者 “ 谈 笑 间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 的 挥 洒 自如 ,都 会 给 学 生 以 真 、善 、美 的启 迪 与 熏 陶 。 这 一 篇 篇 凝 聚着 作 者 灵 感 、激 情 和 思 想 的 文 字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着 学 生 的 情 感 、情 趣 和 情 操 ,影 响 着 学 生 对世
生 起 到 很 重 要 的人 格 影 响 。一 些 人
教学 改革 ,观 念先 行 。纵 观 近
些 年 来 的语 文教 学 改 革 ,大 多是 在
说 ,所 有 人 特 别 是 儿 童 ,都 具 有 自 由 的 天 性 ,包 括 探 索 、思 考 、想 象 、 创 造 的 天 性 。 但 在 传 统 教 育 下 ,随 着 他 们 知 识 的增 多 ,他 们 的 这 种 天 性 一 步 步 被 压 抑 被 剥 夺 。因 此 ,对 学 生 进 行 人 文 精 神 教 育 ,更 多 的时 候 并 不 是 给 他 们 “ 加 进 ”多 少 外 在 的这 种 思 想 那 种 精 神 ,而 是

将人文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

将人文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

将人文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摘要] 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责任,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

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

语文教学是达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教书育人在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参与学生心灵的塑造。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渗透人文精神。

第一,运用人格魅力,潜移人文精神“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需要高人文素养的教师。

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这样的教师不但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创造融洽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利于获得教育的成功;其次要以身作则,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最后要有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

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挖掘、探究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也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

语文课,作为学习我们母语的课堂,其意义不同于自然学科。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教材中固有的要素和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构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家园,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一、引导学生接受美德熏陶,激发美的追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就是从感受、体验诗的情感开始,即从感受、体验诗的情感中迈出人生的脚步。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导演,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心灵,体验作家的情感世界。

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的主观感受。

老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朗读时就像欣赏自己的杰作一般,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把充沛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诵读出作品的“原味”来,贴近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赏析了美景,体会了美情,品味了美言,领略到了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感,也就是说让学生看到一个美的文本,进行一种美的创造。

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更进一步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思想深处的情感,从而养成对审美的热爱、追求,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雨巷》《再别康桥》时,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雨巷》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发挥声像资料的特点,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课件,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作产生共鸣,对丁香姑娘产生美的想象和联想,也烙下《再别康桥》对母校的绵绵别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武汉市汉南一中张大勇
报载,华中理工大学等高校因不堪忍受天之轿子们语文水平之低而对新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在高考众多科目中,享受此待遇的唯有语文。

九十年代,上海近万名中小学生“语文学习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77%的学生表示对语文课“不喜欢”。

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母语的语文到底迷失了什么。

从深的层面考查,就会发现,学生缺少的何止是语文知识,语文失去的何止是学生的垂青。

语文教育不知不觉中迷失了其精髓—人文精神。

漠视人文精神,是当今语文教育的一大误区。

关于人文精神,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在即在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因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上的精华”,因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
想里”。

人文精身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赖以健全发育的营养源,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为支撑人类文明大厦的两根擎天柱。

在中学基础学科中,文化积淀浸染最深最广当然非语文莫属了,故而人文精神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育活的灵魂。

而现今的语文教育却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及具体操作上愈来愈明显地呈现与人文精神背道而弛地趋向。

-—忽略个体。

人乃万物之灵,语文教育要真正激起个体的关注与参与,必须真诚关切个体情感,而非装腔作势,更非置之不理。

纵观1977-1997这20年的高考作文题,明里看出强调社会意义是高考作文不变的主题,而个体情感无处立身。

高考作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最竟近二十年中学语文教育的走向。

再看阅读教学,课堂上如果不讲出点阶级压迫或大善大恶来,教师就觉得很不放心;至于个体情感,则无足轻重。

所以,即使象《荷塘月色》〈〈荷花淀〉〉这样清丽的问章,教师的讲述、教参的冷释也与《猎户》、《古战场春晓》似曾相识。

画意诗情已为血光呐喊所冲淡。

阅读学又称解释,经这番解后,本该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有条有理的审美享受却畸变为变相训话、图解概念、堆砌术语、照搬教条的精神折磨。

学生怎能不对语文敬而远之?
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语文教育的指导思却沿袭了六七十年代狠抓意识形态的老套。

社会意义并没有错,错的是对它神密兮兮的人,曲解社会意义,附会社会意义,即使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之类一时占据了学生心头,多半也是靠不住的。

因为能打动学生的惟有熟悉的丰富的实在的平凡的生活,学生内衷纷繁变幻的情感象冰封下的潜流在汩汩流淌,他们渴望有一种情感与他们交流,给他们抚慰。

超越学生的生活基础、精神视野和话语世界,粗暴地灌输,一厢情愿地拉郎配,能有什么好结果呢?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题为《小议“笑”》的作文片断:
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中,有很多人把能使别人得到欢乐作为笑的基础,雷锋同志就是一个光辉典范。

然而社会上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见到和自己闹过矛盾的同志遇到困难,不是帮助,而是幸灾乐祸地
笑,这样直接间接影响了我们的事业。

清醒吧,可恶的灵魂!在举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四人帮”横行时期的流毒应该肃清了。

这里除了刺鼻的火药味,口号转抄和神经质般的梦呓外,还剩下什么?“有意载花花不发”,这也许是教育者始料来及的。

九八年的高考作文向个体情感回归,但经过长期熏陶而“集体失语”的学生显然猝不及防,依旧假话、空话、绝话连篇。

如果经过长达十二年的语文学习,语文并未给学生打下有益的“精神的底子”,学生的精神家园空荡如故,那才叫“误尽天下苍生”!
二强求规范。

阅读和写作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语文教育的晴雨表。

有学者将阅读教学观状描述为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即“一曰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

二曰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

三日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

四曰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

五曰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透过这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我们分明感觉到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急匆匆得出一个结论,这结论是唯一的,是标准和规范,其他的一切不过是过场或陪衬,而且这过场或陪衬还是预设前提了的。

中学语文教材的“课前提示”,教参的“课文说明”作出似乎担心读者的理解力,虽然写法全面,但其中的观点见解仿佛全民公决后的集体性意见,特别是以一种刻板的口吻叙述出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宛然是一份份官方文件,叫人勿庸置疑。

象对阿Q的理解,中学教材沿用至今的是五十年代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观点,五
十年“风雨不动安如山”。

对此,北大葛兆光教授说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标准的教科书象征着绝对正确的集体话语,这种不经论证就取得了话语权力的教科书,其实已经消泯了思考的个人性,而人文学科的研究没有了这种“个人性”“往往就失去了意义。


北大另一位教授钱理群的《名著重读》是一本很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一读的书。

这本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进行“重读”的书中诸多观点就很不合规范,甚至不合时宜。

《〈故乡〉:心灵的诗》、《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等篇章题目就带给人一种冲击,一种悸动。

《名著重读》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多少新鲜的见解,而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篇文章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读法。

规范未必是坏事,但人文学科之精深博大,错综纷纭,没有哪一种“规范”能规范得了:对人文学科规范太多!就是让人文精神“戴着镣铐跳舞”,只能扼杀创造,培养惰性;泯灭热情睿智,滋长愚忠柔顺。

三关注功利。

韩愈将教师的职能定义为“传道、受业、解惑”。

而今日甚一日很多教师在世风的影响,社会的压力和私欲的驱使下,只对“分高八斗”,“奖富五车”感兴趣。

升学率成了教师的“救命草”。

升学率的高低与教师水平的优劣、声誉的好坏和奖金的多少息息相关,其巨大的影响力使一些教师失却了立世的重心。

一时间,追逐高分,人心所向。

此风之猛,即使象洪镇涛这样提出“语言学习论”的特级教师出难以招架,办能坦率地承认“我的成绩并不总是辉煌”。

一些教师为了在全国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一赛成名”而走出“陪练助阵、个人表演”的终南捷径。

课堂上的激情澎湃的忘我、鞭辟入里的阐述,如坐春风的教诲、启人智慧的理趣难觅,代之而起的是程式化的流水作业,刻板的题海战术,生硬的方法兜售,冷漠的教条灌输,因为这样得分奏效。

活泼的思想上紧发条,师生为了“升学扬名”而忙忙碌碌。

当有“为人师表”之誉的教师已为功名所累,当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欲望之旗迎风招展时,人文精神流失,精神家园荒芜又有什么奇怪呢?
人文精神是一种精魂,存在浩荡天地之间;人文精神是一泓幽泉,清气所结,润物无声。

人文精神生来与功利无缘。

在世纪未钟声行将敲晌时,为人业师者,功利之前不能“心太软”;传道之语文,不施人文惠泽“怎么能见彩虹”?
四倚重技术。

人文精神的传承靠的是耳濡目染,身临其境,物我合一。

以为人文精神能用成型的技术、系统的训练揽入怀中是莫大的误会,而现今的语文教学正在这条歧路上越走越远。

君不见一些教师命题没陷井迷障驾轻就熟,神出鬼没;君不见各样理解“秘决”、“指津”、“宝蘘”、“大全”混迹于学生桌上,教师案头。

物别是每年中考、高考前夕,刊载各种解题技巧成了多数语文教学类期刊报纸的一道热人风景(其中不乏一些特级教师的身影);君不见阅读教学抽筋剥皮,“断其喉、食其肉”步步有法;君不见写作教学“文章分类,作法分步,一类一法,对号入座”的新八股风正起
时。

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灵动敏慧的人文精神只能孤独地在空中游荡。

不少立志要成为语文教育艺术家的教师几年下来“却悲哀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教书匠,一个拉大锯的操作工”。

学生呢?学生成了只对做题过敏“活动变形人”,内躯于瘪,思想苍白。

陈钟梁教授认为,现代语文经历了从文字到文字--语言型、从文字—语言到语言—思维型的两次转变,现在正面临第三次转变转向语言—人的发展。

在现代语文创立百年之际,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有深刻反思的勇气,又要有放眼未来的气魄。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换发其精神,正本清源,为语文教育的繁荣,为人文精神的传扬创造更多的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