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歌曲中的历史

《团结就是力量》
牧虹作词、卢肃作曲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 绝不屈服, 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 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 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 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背景介绍:1938年11月武汉沦陷 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 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 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 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 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 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 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 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小组得分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悲壮之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张寒晖创作的一首乐曲,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功唤起了民族觉醒的共鸣,成为一首悲壮之歌。
《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源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长期的侵略和列强的深度入侵。
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使得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
而《松花江上》作为一首音乐作品,成功地传达出了人们的思想情感。
整首乐曲采用了通过乐音表达感情的方式,旋律中融入了浓郁的民族音乐元素。
开篇处,悠扬的笛子声仿佛让人置身于松花江畔的景致,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
随之而来的激昂乐章,则使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动荡和胆气。
整首曲子的结构设计娓娓道来,仿佛讲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乐曲以旋律磅礴激昂的主题为核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在乐曲中,张寒晖用音乐的力量传达出了电光火石般的攻击,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和捍卫民族尊严时所展现出的无尽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让那些渺小的个体在伟大的民族意识面前都变得强大起来。
《松花江上》的音乐情感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对民族背景和人民疾苦的思考。
乐曲中饱含的激情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旋律,唤起了人们对坚强母亲大地的深切爱意,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团结和奋斗,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繁荣的国家。
这首乐曲也充满了希望与胜利的力量。
在旋律的高潮处,乐曲颤动齐奏的音符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无论是历史中的苦难,还是将来的挑战,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够从音乐中汲取勇气和力量,直面前行。
《松花江上》这首乐曲不仅是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首悲壮之歌,是一曲唤起民族觉醒的乐章。
它既是中国人历史记忆中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鲜活的时代符号。
通过这首乐曲,张寒晖成功地捕捉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强不屈的精神,唤起了全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松花江上》:一曲哀歌动地天

深重的民族创痛激发歌生松花江是流贯东北的大江。
但是《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却不是诞生在东北,而是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931年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我国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这仅仅是个开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8年抗战,东北沦陷了整整14年。
但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
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即是这个伟大民族中的优秀一员。
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四处奔波流离。
他1902年出生于河北定县,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1922年,张寒晖离乡赴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而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一度被迫回乡。
1928年,他再次入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因与校方的教育思想难以调和而被革职。
此后几年,他一直在河北定县和西安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大众艺术等样一首歌,它的威力恐怕远远超过了两个师,因为它的出现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局势,这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它在日本侵略军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1936年11月、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
后来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在当时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
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西安爱国青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前往临潼请愿,要求蒋介石起兵抗日。
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奉命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学生们激愤高昂地高唱起《松花江上》,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闻听此曲大为感动,他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张学良含泪而返,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怀着天真的正义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扣押。
纪念九一八歌唱家程志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纪念九一八歌唱家程志演唱歌曲《松花江上》
歌曲《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5年在西安,词曲作家张寒晖先生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之后,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
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歌曲赏析:
该曲歌词内容真切感人,第一部分是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一段又都由三个乐句构成。
这一部分的音调富于叙事与抒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的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得到了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具有回肠欲断的效果。
这部分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最后的尾声,唱出了呼天唤地似的旋律,使歌曲达到了高潮。
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要求起来反抗斗争的力量。
《松花江上》优教课件

爱国主义
影片中多次展现了人们的爱 国情怀,尤其是反对日寇的 场景。
乐观向上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生 活困境时,始终保持乐观向 上的精神面貌。
家庭观念
影片中的家庭观念表现非常 重要,母爱和亲情是主人公 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
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松花江上》通过展现人物们的顽强生命力和信仰,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愿景和对未来的期望。它提醒我 们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奋斗与希望
追求未来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通过自己的 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 思考。
影片还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 懈的努力和自我超越,才能实 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为美好 的未来。
寻找美好
这部电影中所展现的美好与赞 美,也在提醒人们要持续追寻 美好,学习感悟美好,创造美 好。
影片制作和表演的亮点
2005年
2
经过多年沉淀和筹备,该片进入实拍
阶段。
3
2007年
《松花江上》在北京电影节上首映, 受到好评。
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
《松花江上》的主要人物有李铁漫、多爸爸、箭嘴福、淘气、李铁蛋等。故事主要分为三段,分别是 “养家糊口”、“走出大山”和“寻找幸福”。
李铁漫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她展现出了强大的母 爱和生存能力。
箭嘴福
即便黑暗与困难降临,他也不失去勇气和希 望。
多爸爸
多爸爸的出现给全家带来了改变,他是一个 充满智慧和善良的人。
淘气
淘气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和李铁漫一起 度过了很多困难的时期。
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影片中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贫穷落后的社会现象,也表达了人民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期望和渴求。
《松花江上》优教课件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
01
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松花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污染行为进行
严厉打击。
推广绿色技术
02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03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补偿,保障当
地居民的利益。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松花江在历史上的交通地位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松花江在历史上起到了连接内陆与海洋 、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近代以来松花江的变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松花江的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近年来 政府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文化特色
1 2 3
松花江流域的民族文化
包括满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 术,如满族的剪纸、刺绣,朝鲜族的舞蹈等。
旅游开发
自然景观
松花江流域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如江面宽阔、山峦起伏、风景 秀丽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
值。
人文景观
沿江两岸还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遗迹和民俗文化,如古建筑、传统 村落、民族节庆等,为旅游开发提 供了独特的人文资源。
旅游设施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建设和完 善旅游设施,如住宿、餐饮、交通 、导游服务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
水质状况
总结词
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的加强,松花江的水质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存在一些污染 问题。
详细描述
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松花江的水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府加大对排污口的 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使得水质逐渐恢复。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流域内
一些工农业污染,松花江水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总磷、氨氮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

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作者:陈羽来源:《卷宗》2017年第19期摘要:歌曲《松花江上》是一首经典的革命艺术抗战歌曲,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声乐作品《松花江上》一、作品《松花江上》的内容解读。
二、作品《松花江上》曲式结构分析。
希望此次浅析声乐《松花江上》对实践的演唱者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曲的内容解读;曲式结构分析;演唱技巧分析1 作品《松花江上》的内容解读(一)创作背景解读每一首乐曲的创作都离不开他所产生的时代,深入把握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领略乐曲的内涵,歌曲的演唱和表达更不能离开创作背景的分析,所以要想真正的了解一首乐曲,必先了解他的时代背景。
张寒晖在1936秋创作了这首艺术歌曲《松花江上》,当时作曲家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任教,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又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逼迫、引诱居于东北的军队背井离乡参加内战,最终造成了骨肉分离、民不聊生的乱象,这种景象张寒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怀着满腔的愤恨与怒火,创作出了这首满含着强烈愤慨的哭诉,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歌曲,这种夹杂着悲愤和伤痛的旋律,唱到了每个爱国民众的心里,唱出了中国人民渴望自由的心声,所以迅速的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并被广泛的传唱。
在我国的东北三省沦陷的情况下,数万东北民众不得不远离家乡,流浪到关外避难,而又被蒋介石发起的内战,逼转关内逃亡,人人有仇不得报,却在自相残杀,每个人都积攒着满腔的愤怒,等待着爆发,而这些情形深深的触动了我国革命作曲家张寒晖的心弦,于是他变创作出了似哭似吼、似怨似怒的感人肺腑的《松花江上》,以这首歌曲表达出了全中国人民悲、恨、怨、痛的心声。
由此可见,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动机直接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二)歌曲情感探析歌曲的灵魂在于歌曲的情感,“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个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都是不同的,而同一首歌曲,被不同的人演绎出来的效果,更是不一样的,在声乐的艺术表现中,技巧相比在情感的处理上表现的逊色的多,有些歌者习惯于将自身所拥有的技巧搪塞到歌曲中,把歌曲变得生硬,而没有活力,因此,将歌曲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才是一个歌者能力的最高体现与境界。
关于战争悲凉的歌

以下是一些关于战争悲凉的歌:
1. 《松花江上》:这首歌描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无数东北人民背井离乡、失去家园的悲惨情景。
歌词
中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痛恨和无奈。
2. 《嘉陵江上》:这是一首描绘战争背景下人们痛苦和挣扎的歌曲。
它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
平的渴望。
3. 《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通过黄河的波涛汹涌,象征了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不屈不挠和英勇奋斗的
精神。
歌词中充满了对战争残酷的痛诉,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4.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描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与日寇进行艰苦斗争的情景。
歌词中充满了对八路
军英勇抗战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5.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歌曲,讲述了一个放牛娃在战争中为了保卫家乡
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歌词中充满了对这位小英雄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歌曲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悲凉,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坚韧和英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花江上》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和施鸿鄂演唱的版本
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两个版本。
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
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
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
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前夕,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行至十里铺,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
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
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
”
抗战开始后,周恩来曾代表中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
会议结束时,周指挥与会军官唱了这首歌。
悲愤的歌声激起了大家思念故乡的情绪。
当歌声进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全场军官有的热泪盈眶,有的低
头哭泣,有的举起了拳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充溢着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
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一直埋头苦干的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就是这样代表着人民倾吐呼号,为我们留下了这首不朽的战斗性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