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指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在已经浇筑好的部分上方再次进行浇筑的一段时间内的构造物。
它的功能作用及施工技术如下所述。
1. 功能作用:a. 收缩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逐渐凝固收缩时,容易产生巨大的收缩应力,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
中后浇带可以起到缓冲、分散收缩应力的作用,降低混凝土的收缩裂缝风险。
b. 温度控制: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温度升高。
中后浇带可通过在混凝土表面湿润的方法,使其散热迅速,避免产生大温度差,从而减小温度应力,防止开裂。
c. 加固补强: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可能需要加固一些特殊部位,如大跨度梁、柱等。
通过中后浇带可以加强这些部位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d. 均匀负荷: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需要实现均匀负荷的要求,比如在高层建筑的上部,需要配置中后浇带承担楼板和墙体荷载,以实现负荷的平衡和分散。
e. 防水防潮:中后浇带可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加入防水剂,有效阻止地下水渗入建筑物内部,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
f. 装饰涂层:在中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涂刷装饰涂料,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度和表面硬度。
2. 施工技术:a. 中后浇带的施工时间一般是在主体结构浇筑完成后的几天到几周之间,具体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情况和构造要求来确定。
b. 在浇筑中后浇带时,应该先用分割带或分段模板隔开主体结构,使得后浇带与主体结构具有独立的结构,防止温度、收缩等的传递。
c. 在浇筑中后浇带过程中要注意施工工艺,控制混凝土的质量,确保均匀和充实,避免太多水分或气泡的存在。
d. 尽量选择具有抗渗性好的混凝土配比,防止中后浇带渗水问题。
e. 在中后浇带的浇筑完毕后,要做好养护工作,保持湿润,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f. 在中后浇带的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防止水分和空气的渗透,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牢固性。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中后浇带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收缩裂缝风险,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实现均匀负荷、防水防潮和装饰涂层等功能作用。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摘要】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构件浇筑结束后,在其上部或侧面再次浇筑混凝土的构件,用于加固和连接构件,提高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作用,包括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加强结构的连接性能等。
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包括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关乎整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选择合适的后浇带材料,严格执行施工工艺,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后浇带质量的关键。
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必要性体现在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建筑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建议在建筑施工中重视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确保其质量和效果。
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功能作用、施工技术、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必要性、建筑结构影响、建议。
1. 引言1.1 后浇带的定义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建筑中,为了加固或连接构件而在构件之间设置的一种临时支承构件,通常为梁或板状。
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起到连接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混凝土构件之间的接头问题,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后浇带的设置需要根据结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来确定,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和工程的施工质量。
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结构安全稳定的关键之一。
在后续的我们将详细介绍后浇带的功能作用、施工技术、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以及后浇带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和必要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后浇带的重要性和施工要点,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后浇带的作用不仅是连接和固定梁柱结构,还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指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对梁、柱、板等构件以及墙体与构件之间进行浇筑的一段梁或混凝土带。
它起到以下几个功能作用:1. 强化结构的连续性:在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可能会因为施工时间的延长、材料的差异等原因导致构件之间的连接出现间断。
而后浇带的设置可以将这些间断部分连续起来,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保护主体结构:后浇带可以形成一层密实的混凝土保护层,避免外界因素的侵蚀和损害,如酸雨、化学物质渗透、紫外线辐射等,从而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3.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后浇带的浇筑可以增加梁、柱等构件的截面积和抗弯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能力。
4. 解决生产与就业问题: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可以充分利用施工中的临时支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高工程的施工速度和效率。
对于后浇带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模板搭设:根据后浇带的尺寸和形状要求,合理搭设模板,确保后浇带的几何尺寸和表面平整度。
2. 钢筋布置: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在后浇带内布置钢筋,并确保钢筋的准确位置和间距。
3. 注浆处理:在后浇带的空隙中注入浆液,填充梁、柱等构件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提高连接的密实性和强度。
4. 混凝土施工:根据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和工艺参数,保证浇筑质量和材料的强度。
5. 养护保养:施工完成后,对后浇带进行养护保养,包括防止混凝土早期干燥和收缩、确保水泥水化反应的充分进行等,以保证后浇带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后浇带的位置、尺寸和施工工艺等会有所不同。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和施工的要求,灵活应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确保后浇带的功能和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是指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的混凝土浇筑工程,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抗震能力和整体稳定性。
后浇带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后浇带的作用后浇带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构件,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增加建筑物承载能力:后浇带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可以起到加固和支撑的作用,使整个结构更加坚固稳定。
2. 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后浇带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抵抗能力,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
3. 保护主体结构:后浇带可以有效地保护主体结构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
二、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在进行后浇带的施工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一般来说,后浇带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现场的清理、平整,对模板和支撑等施工设施的搭设和调整,以及钢筋的加工和预埋,为后续的混凝土浇筑做好准备工作。
2.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后浇带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浇筑后的混凝土强度和稳定性。
3. 模板安装: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后浇带的位置确定模板的尺寸和形状,进行模板的安装和调整。
4. 钢筋绑扎:进行后浇带钢筋的绑扎工作,确保钢筋的位置准确、固定牢靠,符合设计要求。
5. 混凝土浇筑:进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工作,采取适当的振捣和养护措施,确保浇筑后的混凝土实现设计要求。
6. 后续工序:包括混凝土的养护、模板拆除、表面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将后浇带的施工工作进行到底,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后浇带施工中的技术要点在进行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过程中,有一些技术要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和安全。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是指在建筑物施工中,在墙体施工完成后,将设置一个浇筑带,用来连接下一层的墙体施工。
后浇带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后浇带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通过增加墙体之间的连接性,将各个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增加整体的抗震和抗风能力。
2. 节约建筑材料:在墙体施工中设置后浇带,可以减少墙体开洞施工,充分利用浇筑带的连续性,避免墙体局部的混凝土浪费,节约建筑材料。
3. 施工进度的控制:后浇带分阶段施工,可以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在完成一段墙体施工后,可以先进行后浇带的浇筑,然后再进行下一段墙体的施工,使施工流程有序、合理。
4. 提高墙体的整体刚度:后浇带作为连接墙体的组成部分,使墙体组成一个整体,增加了墙体的刚度和稳定性。
5. 方便电气和管道的安装:在后浇带的墙体上,可以方便地设置电气和管道设施,避免在墙面进行开洞或者打孔的破坏,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施工技术分析:1. 后浇带的尺寸选择:后浇带宽度一般为300mm~500mm,厚度一般为200mm~300mm。
具体的尺寸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2. 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一般与墙体相同,通常为C20或C25。
具体的混凝土强度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确定。
3. 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后浇带一般处于建筑物的基部,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渗透,因此需要进行防水处理。
可以在后浇带表面涂刷防水涂料或者进行土方、砂浆填挖等方式进行防水。
4. 后浇带的施工工序:后浇带的施工工序包括浇筑前的模板搭设、钢筋的布设和焊接、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等。
在施工中,要注意模板的搭设平整、钢筋的布设合理、混凝土的浇筑均匀等,确保后浇带的质量。
5. 后浇带与墙体的连接方式:后浇带与墙体之间通常采用钢筋焊接连接。
焊接点应挑出,不得低于墙体表面,以保证混凝土能够充分包裹焊接点。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主要包括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节约建筑材料、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墙体的整体刚度和方便电气和管道的安装。
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在构件浇筑后在构件周围的地基上另行浇筑的一层混凝土带,它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后浇带的功能作用和施工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后浇带的功能作用1. 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在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的存在可以增加构件的受力面积,进而提高其承载能力。
由于后浇带的存在,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
2. 提高构件的整体稳定性:后浇带的设置可以提高构件的整体稳定性,防止构件变形和破坏,尤其是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后浇带可以有效地增加构件的抗震、抗风等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帮助分散和传递荷载:后浇带可以帮助分散和传递荷载,使得结构的荷载得到均匀分布,从而减小了结构的受力集中,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4. 修补和加固构件:有些构件在浇筑后可能存在一些缺陷或者损坏,后浇带的设置可以对这些构件进行修补和加固,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二、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分析1. 后浇带的浇筑材料选择:一般情况下,后浇带的浇筑材料应选择与原混凝土相同或相近的混凝土,以保证整个结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选用浇筑料时应慎重选择,不要因为浇筑料的成本而影响结构的质量。
2. 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工艺:后浇带的浇筑施工应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浇筑的顺序、层次、工艺措施等都需严格执行。
在浇筑工艺中,要做好材料搅拌均匀、浇筑坡度和高程的控制、振捣等工作,以保证后浇带的整体质量。
3. 后浇带的混凝土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护,以保证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养护工作包括湿润养护、覆盖养护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确保养护的效果。
4. 后浇带与主体混凝土的连接处理:后浇带与主体混凝土的连接处理是后浇带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连接处理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方式,通常采用机械连接或者浇筑接头的方式,确保后浇带与主体混凝土之间的结合牢固、无裂缝。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建筑施工中的后浇带是指在某一层楼的墙体浇筑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以加强结构,并且可以起到分隔防火和隔音的作用。
后浇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件,具有很多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对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和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1. 功能作用(1)加强结构:后浇带是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结构,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更为重要。
在高层建筑中,为了增加承载力,需要在一定楼层设置后浇带,以增强楼层的抗震和抗风能力。
(2)分隔防火:在建筑物中,后浇带可以起到分隔防火的作用。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后浇带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减少火灾的危害和损失。
(3)隔音降噪:后浇带的施工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可以隔绝楼层间的噪声和震动,提供一个更加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4)增加楼层高度: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有时需要增加某一层的高度,此时后浇带可以起到延伸楼层高度的作用,以满足设计需求。
2. 施工技术分析(1)材料选择:后浇带通常采用混凝土材料进行浇筑。
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时,应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和要求进行选择,保证所选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施工工艺:后浇带的施工通常需要先进行模板的搭建,然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需要确保浇筑的均匀性和密实性,避免出现空鼓和漏浆现象。
(3)加固措施:在后浇带的施工中,需要进行加固措施,以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和稳定性。
具体的加固措施包括设置钢筋骨架,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加固纤维等。
(4)验收标准:在后浇带的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
验收标准主要包括后浇带的尺寸、高度、平整度、抗压强度等方面。
只有经过严格的验收并符合标准要求的后浇带才能得到使用。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具有加强结构、分隔防火、隔音降噪和增加楼层高度等功能作用,施工技术要求高,需要在施工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材料、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施工,并对施工完成的后浇带进行严格的验收。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和严格的质量验收,才能确保后浇带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安全和稳固。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简述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也称保护层)是指甲板或墙体浇筑完成后,在其上方或外侧加盖的一层混凝土,其功能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承重作用:后浇带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刚度和强度,特别是在高层建筑或长墙体结构中,能够有效增强整体的承重能力。
2. 抗震作用:后浇带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波。
3. 防水作用:后浇带的厚度一般在5-10cm左右,能够形成一个防水层,防止墙体或甲板上方的水渗入到建筑内部。
4. 防火作用:后浇带能够提高建筑的耐火能力,防止火灾烧穿结构,从而提高人员逃生的时间和减少财产损失。
在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施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
1. 确定浇筑高度:后浇带的高度应当根据建筑设计要求确定,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布置钢筋:后浇带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前先布置好钢筋,根据设计要求搭建好模板。
3. 混凝土配比:后浇带的混凝土配比需要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制定,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4. 浇筑施工: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先进行均匀浇水,保证表面的湿度,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并通过振动棒等工具进行夯实和密实。
5. 养护管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及时进行养护管理,避免出现开裂和龟裂等质量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
现代的工程建筑既要追求工程的质量又要追求的速度,裂缝的产生则给施工的时机选择带来了制约作用。
但是,通过后浇带的技术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因混凝土结构出现的施工裂缝。
本文将对后浇带的定义、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现后交代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效果。
本文第三部分将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标签建筑施工;后浇带;功能作用;施工技术
后浇带是一种防裂缝措施。
由于钢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温度下收缩的程度和膨胀的程度不同,产生有害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约束下对墙体、横梁、和底板进行留设施工裂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多个部分,通过构建的自然物理收缩或膨胀的原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进行混凝土的填充,将多个结构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后浇带的特征是: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浇注;后浇带的强度一定要比其联接的构建部分高;对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浇带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构建裂缝。
1 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后浇带能够克服因温度差引起的构建收缩,对于各种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如果是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施工建造的,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一旦温度升高,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温度的应力,对构建形成向外的挤压力量。
一旦超过限度,混凝土构建中就会出现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建成之前对温度应力的考虑能够事先进行裂缝的预留,再在一定的时间(混凝土内部硬结收缩完毕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就可以做到保护构建整体性的作用。
后浇带的设置能够解决因基础设计和裙房结构组成整体的问题。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和基础虽然在设计时是一个整体,但是考虑到建筑队地基的重力影响引起的沉降,必须设置后浇带。
用后浇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通过沉降量计算后浇带的浇筑时间。
后浇带的设计之前要对整个裙房结构和基础的强度进行核对和计算,对由于连接成为整体后的结构体的后期沉降引发的内部应力进行计算。
一般的施工顺序是先对建筑的主楼施工,再进行裙房的施工,最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2 如何设置后浇带
2.1 注意间距的合理性
在图纸上如果有留设,必须按照图纸的设置进行后浇带的施工。
图纸上的构建间距不一定要按照图纸上的来留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的矩形建筑物后
浇带的艰巨不超过40厘米,而最小的距离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四季平均气温而定,但不小于30厘米。
2.2 注意宽度的合理性
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但并不是要将结构整体进行切割为若干毫无联系的板块。
对于楼板或基础来说,起受力作用的钢筋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切割断开的,这既是保证结构的整体性的要求,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要求;如果后浇带的跨度设置确实很大,需要切割受力钢筋,那么在浇筑后浇带的过程中要将其焊接联接,这是为了避免楼板两端受力过大形成下垂变形。
后浇带的宽度的要求一般超过10m,不少于7m。
2.3 后浇带的位置选择
后浇带适宜选择在混凝土构件受力最小的部位。
一般剪力墙的中部是不设置后浇带的。
梁和板的反弯点附近是最好的位置。
这里避免了因弯矩和剪力过大而导致的构建自身压力。
2.4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选择
通常后浇带的断面要与混凝土结构的断面一致,为了避免因受力集中引起的结构变形,应避免后浇带浇筑后出现直缝。
3 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
3.1 时间选择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构建的收缩在两个月之内会完毕。
而对于高层建筑和裙楼的结构和基础而言,则要等沉降完成之后开始浇筑后浇带。
裙楼和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同时施工的,但是裙楼的施工量小而主题高层建筑的施工量大,在裙楼完成后,主楼的施工尚未完成,实际上裙楼的荷载产生的沉降在前,主楼的沉降在后,且主楼荷载造成的沉降多于裙楼的荷载,因此必须等主楼完全沉降完方可进行后浇带砼的施工。
由于不同的施工季节、施工材料,一些需要延后浇筑时间的工程则要在设计图纸上体现出来。
3.2 材料选择
后浇带浇筑前要将裂缝全面清理,排除积水,保持后浇带两边的构件表面湿润24小时以上。
选择的材料必须是无收缩混凝土——膨胀水泥或添加膨胀外加剂的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
为了使后浇带的强度高于所连接的构建,施工前必须加入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进行认真的配置和振捣。
3.3 后浇带前期准备——预设模板
模板的预设要严格参照施工图纸进行。
在混凝土的浇筑之前要预设钢丝网模板,要保证钢丝网模板的钢丝网格均匀统一和钢丝粗细统一。
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都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是避免裙楼和主楼在连接跨度过大的时候,地下室大梁支撑的荷载过于大二超过钢支撑扣件的承受能力而引起扣件螺栓被破坏。
3.4 浇筑混凝土
首先必须按照施工方案严格进行施工。
第二、水平后浇带的浇筑要将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垂直后浇带的浇筑则要将混凝土充分振捣,振捣的时候要避免振捣器的振捣动作将钢丝网破坏。
第三、注意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以防止混凝土水泥浆流失。
3.5 处理垂直施工缝
垂直施工缝的混凝土浇筑后达到初凝时就要用压力水冲洗直至出现骨料,并将钢丝网冲洗干净。
为了避免错过冲洗时间,施工图纸要对时间进行预设,必要时要有专人负责检查。
3.6 后浇带施工温度选择
后浇带砼要选择适合的浇筑温度,以保证新老砼结合良好。
最好的温度是10摄氏度,这符合热力学的收缩和膨胀的最佳结合点。
后浇带砼在浇筑完毕后要在两天之后选择适当的时间收关,防止砼出现干裂,最佳的时间是早上或傍晚。
3.7 后澆带的保护
后浇带的施工缝必须避免杂质和水长时间滞留。
通常在后浇带缝的两端或两侧采用设置挡水砖或在后浇带内壁上涂抹防水砂浆的措施来完成保护;“后浇带的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在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周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
”
4 几种施工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1 材料质量问题
务必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严格,不跑浆,不允许留直槎。
留直槎会使梁的后浇带出的木模缝隙过大导致混凝土漏料,造成砼体密度不够。
应该留成斜坡槎。
4.2 对于许多因各种客观原因
这些原因造成不能按照施工规定进度施工的工程,造成下半部分工程完工,上半部分停工。
这时候如果在后浇带必须浇筑混凝土的话,引起的沉降裂缝破坏了结构,造成新的结构裂缝将更难解决。
因此,一般在后浇带进行加强处理,要
用高强度混凝土和内置高强度钢筋的方法来承担上半部分工程继续施工的时候形成的结构内应力。
建筑基础施工的后浇带与建筑基础同时进行,且最先施工,对于出现的沉降和后浇带的缝接情况要做观测,一要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进行,二要为观测创造时间。
后浇带的施工是一种细活,不同于结构梁和柱的施工,为了保证后浇带砼和结构部件严丝合缝且质量过关,在施工的过程中,现场的施工监督员必须勤加督促和检查,防止工人为了省事和避免麻烦偷工减料和省略步骤。
参考文献:
[1]杨贻彬,后浇带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术手段浅析[J]科技资讯,2009(14)
[2]秦桂娟等,建筑工程模板设计实例与安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3]李国胜.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4]毛政良,张圣坤.结构分析的广义可靠度及其算法[J].上海力学,2009(2)
[5]中国建设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