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精选)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的语义分析

时间 施事 处所
与事 动作 数量 受事
第四,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 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分为一对多和 多对一两种关系。
一对多:句法关系
①看医生 ②写文章 ③写毛笔 ④吃米饭 ⑤吃食堂 ⑥排电影票 ⑦打双打 ⑧起五更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述宾
语义关系 动作行为 + 施事 动作行为 + 结果 动作行为 + 工具 动作行为 + 受事 动作行为 + 处所 动作行为 + 目的 动作行为 + 方式 动作行为 + 时间
如: 我 吃 饱了。 “饱”不是指向动语“吃” ,而是指向主 语“我”;
1、补语的语义上可以指向多 种句法成分,它可以指向主语、 谓语动词、宾语,还可以指向 其他成分。
①我吃饱了。
②老王喝酒喝醉了。
③ 他穿好衣服出门去了。 ④ 这个问题我一定记得牢牢的。
⑤我们已经打扫干净教室了。 ⑥ 他摔断了腿。 ⑦ 她把鞋跟穿掉了。
相匹配时,就产生了语义指向上的模糊现象,造成歧义。
比较: ① 他在火车上写字。
② 他在黑板上写字。
(2)、有些句子的歧义运用语义指向来解释 则比较方便。
③ 三个人就抬起了五百斤。
④ 外语就考了八十分。 ⑤他每月才挣二百来块钱。
⑥ 三个人才抬起五百斤。
(3)、有些歧义现象,可以从定语的语义指 向上去理解。 ① 三位学生家长
各家经常提到的主要语义关系。
1. 施事:句子中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生 者或状态的主体。 2. 受事:句子中动词动作行为、运动、变化 等的承受者。 3. 与事: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间接对象。 表示给予、索取、服务类的动词常带与事。 如: 他(施事)给 我(与事)一本书(受事)。

语义格分析

语义格分析

第11章语义格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的深入。

一语义分析的依据和必要性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总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例如,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的依据就是:层次构造是句法结构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依据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依据,即以一定的客观语言事实为分析的依据;一种是理论依据,即以某种语言理论作为分析的依据。

那么,对句法结构进行语义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呢?对句法结构进行语义分析的事实依据是句法结构的二重性,对句法结构进行语义分析的理论依据是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

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句法结构的二重性是一种客观语言事实;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因此,要想取得对句法结构的完整的认识,就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语义分析。

当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研究要做到三个充分,即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

这一观点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提出来的。

这一点已经得到全世界语言学界的认同。

所谓观察的充分是指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要充分,而不是只观察部分语言事实;所谓描写的充分是对语言事实的描写要充分,而不是只对语言事实作部分的描写;所谓解释的充分是指对语言事实不仅要进行描写,而且还要进行解释,对语言事实的解释是全面的,充分的,而不是只作部分的、有限的解释。

从句法结构的因素来说,词类、语序、句法成分、结构层次、结构关系等都是语法形式的构成因素,因此,从语法分析的性质来说,句子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结构关系分析都属于形式分析。

而句法结构具有二重性,所以仅仅对句法结构进行形式分析还是不够的。

按照我国语法学界的观点,语言分析要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也就是说,语言分析不能只分析形式或只分析意义,而要把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结合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语法学家胡裕树先生和张斌先生又提出了“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也就是说句子的分析可以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分析。

第八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精选

第八节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精选

:
王冕 死 了 父亲 。
那篇文章 写 了 三天。
29.12.2020
19
七、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 2 )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例:
他有辆自行车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很别致。 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辆自行车 很骄傲 。
他有辆 自行车 很别致 。
他有个 女儿 很骄傲 。
29.12.2020
29.12.2020
语义特征分析
3
一、什么是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畴所建
立起来的关系。
例:
实施动作者
承受动作者
敲打
工具
时间
地点
他 用手 敲打 桌子。 (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29.12.2020
4
2.受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他吃了饭。 他把苹果扔掉了。
3.系事——联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与等事相对) 他是学生。 我成了北京人。
20
八、语义特征
所谓语义特征,就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 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
吃 + 饭/水果/面条/糖 * 吃 + 水/汤/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饮料
喝 + 水/汤/啤酒/饮料
吃:[+动作,+对象为固体,+/-容器,+使事物消失,……]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容器, +使事物消失,……]
29.12.2020
11
四、语义关系的解释力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 内部的许多复杂情况。
(1)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相同的词类序列能构成的 不同句法结构

第五章 句法结构分析

第五章  句法结构分析

• 两个直接成分能否组合,有时还会跟二 者之间的选择性(即搭配习惯)有关。 那位人民代表的衣服
那件人民代表的衣服
③意义原则 被切分后的直接成分不但各自成结构 体,也能互相组合,而且组合后产生的 意义要跟原语段意义相一致,即不歪曲 或改变该语段的原有意义。 年轻的军官的子女(都上了大学) A B 大红|花 大红花 大|红花
他在床上躺着→他躺在床上 ?水在沟里流着→水流在沟里
在纸上写字→字写在纸上 ?在盆里捞汤丸→汤丸捞在盆里
2.平行性原则 根据某一变换式把许多符合该变换式的实例分 行排列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整齐的矩阵。 变换式1: N1+V+C+N2→N1+把+N2+V+C A.我写好了报告→A′我把报告写好了 B.他戴好了帽子→B′他把帽子戴好了 C.他穿破了袜子→C′他把袜子穿破了 D.小王打碎了玻璃→D′小王把玻璃打碎了 E.老李喝完了酒→E′老李把酒喝完了 F.他收拾完了行李→F′他把行李收拾完了
• • • • • •
走进了教室 熬红了眼睛 吃坏了肚子 他不是坏人 中国队把日本队打败了 他死了一条小狗
2.层次分析法优缺点 • 层次分析法优点: ①能鲜明地揭示、反映一个语段内部的组 合层次。 ②有一贯性。一个语段切分出其直接成分, 一般二分。 ③层次分析法能更细致地描写语法规则, 更多更好地说明汉语的语法事实。
“所谓高层次上的关系指的是与整个句子 的语法意义直接相关联的,因此是比较 重要的语义关系,所谓低层次的关系是 指与整个句子的语法意义不直接关联, 因此是低层次的语义关系。”(朱德熙)
变换式的平行性原则是检验变换实例是否 可靠的一个鉴别标准。思考下列两个变 式: 变换式3: N+在+NP+V着→N+V+在+NP ①衣服在阳台上晾着→衣服晾在阳台上 ②毛巾在绳子上搭着→毛巾搭在绳子上 ③他在沙发上坐着→他坐在沙发上 ④老张在床上躺着→老张躺在沙发上 ⑤宋华在桌上趴着→宋华趴在桌上 ⑥?小李在马背上跳着→小李跳在马背上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语法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中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课件

设置语境
• 设置语境的方法来加以分析: a.我买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她”) b.她已借了一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买") c.她已买了两件毛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一件”) d.她已买了一件皮衣,她又买了一件毛衣。
• (“又”语义指向“毛衣”)
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 句法关系是句法关系,语义关系是语义关系, 这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例如: (1)小李吃了/苹果吃了 (2)吃饭了/来人了
• 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 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 (1)吃面条(动作受事)吃大碗(动作工具) 吃食堂(动作处所) 吃大户(动作依据)
• (2)妈妈在包衣服(施事动作受事) 他们在包饺子(施事动作结果) 外头包牛皮纸(处所动作材料) 礼品包小包(受事动作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 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 例如:买毛衣(动作受事)
织毛衣(动作结果) 打人(动作受事)
来人(动作施事)
语义指向
•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份跟其 他成份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语义联 系同句法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 例如: (1)月亮渐渐升起来了。 (2)妈妈高兴地点点头。
• 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份之间的 关系。例如: (1)王冕死了父亲。(王冕的父亲死了) (2)苹果吃了三个。(苹果中的三个吃了) (3)孩子被奶奶抱进了大门。(奶奶抱孩子]进 了大门) (4)奶奶哭瞎了眼睛。(奶奶哭+奶奶的眼睛瞎 了)
语义特征
•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 的最小语义成份就是语义特征。例如,“揉” 这一动词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必须具 有[+固体]、[+柔软]这样的语义特征,“衣服 ”、“皮肤”、“面团”同时儿有[+固体]、[+柔 软]这两个语义特征,因此可以同“揉”这一 动词搭配(“揉衣服、揉皮肤、揉面团”),但“ 泉水”不具备[+固体]这一语义特征,“石头”不 具备[+柔软]这语义特征,因此它们不能与动 词“揉”相搭配(“+揉泉水、揉石头")。

句子结构语义分析

句子结构语义分析
即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种类有:
1)施事:指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也可用介词 “被(叫、让、给)”引进。如:
小牛在吃草。/他打碎了杯子。 2)受事:动作行为承受者,也可用“把”引
进。如:
小花猫逮住了一只大老鼠。/他拿走了书。 3)系事:连系动词连接的对象。
他是学生。/这人成了一个画家。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买”或“一件”或“毛衣”。)
四、语义特征
(一)词语搭配和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 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如:“着”表 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具有这种语义特征的词 才能与之搭配,“唱着、亮着”等。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句式构成也有语义特征限制问题。如: “…了”句式中前面的部分具有推移性,即
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我去二楼。/陈笑雨去师大。 9、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如: 他回家乡过春节。/我的课请排星期五。
名词性词语担任的语义角色
10、目的:可用介词“为(为了)”引进。如: 刘玲考大学。/他在筹备展览会。 11、原因:可用介词“因为”引进。如: 他在外呆了一个月避避风头。/他爷爷正在养病。 12、材料:用介词“用”引进。如: 地板涂了一层油漆。/他在给青菜浇水。 13、致使:可用“使”引进。如: 我热了一碗饭。/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 14、对象:可用“对(向)”引进。如: 她在教育孩子。/感谢领导。
4、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1)领属关系:我们的学校 2)处属关系: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温度 3)时属关系:当时的情况/过去的事情 4)从属关系:厂长的秘书/同学的妈妈 5)隶属关系:兔子的尾巴 6)含属关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气 7)质料关系:老虎皮的坐垫 8)来源关系:中国的留学生/四川的榨菜 9)种属关系:一等奖的奖励/四化的目标 10)相关关系:李先生的消息/爱情的传说 11)类属关系:金黄色的麦浪/人工的心脏 12)比喻关系:历史的车轮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特征)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语义特征)

01.
喝:水 酒 可乐 果 汁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喝石头 *喝桌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5.
喝汽油 *喝油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可食] +[液体]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喝馒头 *喝排骨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暗杀:特务头目 暗杀青蛙 暗杀米饭
[+人] 暗杀蚂蚁
(二)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词语的组合受到语义特征 的限制,某些句式也受到 语义特征的制约,即同一 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 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具 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A组可以变换 为:
05
B组则不可以 如此变换:
02
名词性词语+ 动词+在+处 所词语
06
戏唱在台上
03
主席团坐在台 上
04
毯子盖在身上
07
雨下在外头
B组句子可以变换为: 处所词语+正在+动词+着+名词性词语 台上正在唱着戏 外头正在下着雨 A组则不可以如此变换: 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身上正在盖着毯子
能够进入“NP了”句式 的NP具有[+推移性]语义 特征,即NP表示主观或 客观序列中的一个点。
01
02
03
教授了,别像以前那 么拼命了。
局长了,你的权利就 更大了。
都三十多岁了,做事 怎么还这么不成熟!
04
05
06
你都孩子他爸了,时 间过得太快了!
昆山了,上海马上就 到了。
13号了,端午节马 上就到了。
01
老师了,别像以前 那么拼命了。
03
年龄了,做事怎么 还这么不成熟!
05 饭碗了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分析

北京了。
23号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义特征分析着眼于分 析概括同一句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 词(总是属于某类实词中的一个小类)所共有的语义 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式之所以独具某 些特点、之所以能足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 以分化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同形句式的进一步分化提供了可靠 的语法、语义依据。
*他偷给敌人一分情报。 *他要给小王一些白药。
他刻了一个图章给小王。
*他刻给小王一个图章。
他画了一副山水画给小张。 *他画给小王一副山水画。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形歧义结构 产生歧义的原因。
例:
A组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门口站着人。 人站在门口。 B组 台上演着戏。 教室里上着课。 *戏演在台上。 *课上在教室里。 C组(歧义句) 台上正在演戏。 教室里正在上课。 *门口正在站人。
他 用手 敲打 桌子。(施事—工具—动作—受事)
(二)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关系
二者分属不同层面。语义关系与句法关系的对应不是固定的。
(1)相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关系
例: 挖野草 挖地道 (动作—受事) (动作—结果)
(2)不同的句法关系可表现出相同的语义关系 例: 跑来了一头牛。 一头牛跑来了。 (动作—施事) (施事—动作)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实例(1)和例 (2)分别代表了 两种不同的句式,即“NPL+V+着+NP”是一个多义 的格式。那么,造成这一句式多义的原因是什么呢 ?变换分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用语义特 征分析来解释。
[A]: [C]: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门口站着人 —— 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病人 —— 病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 —— 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儿 —— 画儿挂在墙上 门上贴着对联 —— 对联贴在门上 石头上刻着字 —— 字刻在石头上 [B]: [D]: 台上演着梆子戏——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 门外正在敲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 外面正在下大雨 大厅里跳着舞 —— 大厅里正在跳舞 教室里上着课 —— 教室里正在上课 烟囱里冒着黑烟——烟囱里正在冒黑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