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王玉珍简历
歌唱家王玉珍简历

歌唱家王玉珍简历王玉珍,女,湖北仙桃市人,生于1935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王玉珍民族汉族体重49kg出生日期1935年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主要成就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国籍中国身高165cm出生地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洪湖赤卫队》、《刘海砍樵》目录1人物生平2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3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1 人物生平编辑王玉珍,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先后在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女主角韩英,并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红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
1981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现居北京。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
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
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误打误撞踏上表演之路193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
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
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
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
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武汉,武汉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
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
我与著名民歌歌唱家王玉珍的交往

我与著名民歌歌唱家王玉珍的交往
万澄中
【期刊名称】《武汉文史资料》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50年代前期,我工作的单位来了一位年轻的同事小朱,他是省重点高中的毕业生,因为身体不太好,在当时体检不合格就不能报考高校的情况下,而被分配工作的.他与我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又因我的年纪比他大,故而他对我这个“老大哥”十分尊敬.在言谈之中,他知道了我是一个影剧爱好者,特别是京剧.又在闲聊时,他说王玉珍是他嫂嫂的胞妹,他们朱、王二家合住在汉口大夹街53号,有他和他的哥嫂,有王玉珍和她的父母亲,由玉珍的母亲主持家务.那时的玉珍还是一位群众艺术馆的干部,一位业余的歌唱演员.小朱向我介绍了玉珍的情况,也向玉珍说到了我.我与小朱共事一年后,他的身体健壮了,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他赴沪之前向我说,一定要让玉珍与我见见面.这时的王玉珍已是主演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角韩英的著名歌剧演员了.在此之前,王玉珍是湖北地方歌剧团的演员,演过《刘海砍樵》和《秋江》等剧.她主演《洪》剧时,湖北地方歌剧团则改为了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万澄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
【相关文献】
1.永远的经典——记著名歌唱家、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女士[J], 刘秋生
2.浅析歌唱家王玉珍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演唱艺术风格 [J], 徐福梅
3.歌声飘四海大爱育英才——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J], 宋学军; 郭淑珍
4.洪湖的浪远方的海
——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玉珍 [J], 红雨
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 [J], 张黎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玉珍——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玉珍——梅花香自苦寒来
戴诚;王毅(图)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06(000)021
【摘要】今年4月的云南省文化艺术人才表彰大会上,王玉珍和著名作家彭荆风等艺术家一起,被授予云南艺术突出贡献奖。
那一天,与王玉珍获得梅花奖相隔15年,也是她艺术生涯中的第48个年头。
【总页数】2页(P2-3)
【作者】戴诚;王毅(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梅花香自苦寒来 [J], 谢蓓蓓
2.守得云开见月明梅花香自苦寒来——致孩子唐张润的一封信 [J], 唐宇勇
3.梅花香自苦寒来——忆父亲王树艺的艺术生涯 [J], 王允
4.梅花香自苦寒来 [J], 曲奇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著名歌唱家王丽达 [J], 杨福生;邓翔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位老歌唱家近照如今朱逢博81岁王玉珍84岁胡松华88岁她91岁

20位老歌唱家近照如今朱逢博81岁王玉珍84岁胡松华88岁她91岁▲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是元宵节!在这里,我要衷心地祝愿大家:心圆梦圆,圆圆满满;财源福源,左右逢源;情缘友缘,相逢有缘;心愿祝愿,愿愿随心!节日快乐!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的耳边一定又响起了许多欢乐的歌吧?由此我们想起了曾经用歌声陪伴我们成长的许多老歌唱家们。
如今,她们的近况都如何呢?今天,就让咱们通过20位老歌唱家的今昔对比照,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我们从这20位老歌唱家的近照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但也有几位老艺术家的身体令人担心。
王玉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当年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如今,这位老歌唱家84岁。
前段时间在一次活动中看到她熟悉的身影,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好。
衷心祝福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朱明瑛朱明瑛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老歌唱家,她所演唱的《回娘家》、《紫竹调》、《角落之歌》以及许多外国歌曲,曾广为传唱。
而她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个人非常佩服朱明瑛那永不服输的精神。
如今她69岁,最近一次见她,是在广东的一台晚会上。
她在现场演唱了《回娘家》,还是熟悉的旋律,还是当年的韵味和感觉。
胡松华如果我不说,谁能想到,当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高唱《赞歌》的胡松华,今年已经88岁了呢?这么多年来,他用清脆明亮的歌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卞小贞《泉水叮咚响》这首优美动人的歌,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并都会唱吧?它就是由卞小贞演唱的。
如今卞小贞72岁,人显得很年轻,歌声还是那么清脆甜美。
李光羲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李光羲这位男高音歌唱家吧?大家也都会唱他的那首《祝酒歌》吧?其实我第一次知道李光羲这个名字,是听到他所演唱的《北京颂歌》。
今年,李光羲就满90岁了。
但老人家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好。
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看到到他,风采依旧。
洪湖的浪 远方的海——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玉珍

作者: 红雨[1]
作者机构: [1]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音乐
页码: 1-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王玉珍;女高音歌唱家;革命史诗;土地革命战争;洪湖;顺治帝;
摘要:洪湖,既是中国一方大湖的名字,又是湖北一个城市的名字。
水大为洪,洪湖的浩瀚之水从远古一直激荡着我们的今天。
据说1663年,康熙为寻找失踪的顺治帝来到楚地,见一大湖烟波浩渺,问其成因,随从说是洪水冲湍而成,遂名洪湖。
洪湖的水湿了帝王衣袖仅是它历史上的一个小小插曲,真正使它扬名天下的,却是中国亘古未有过的土地革命战争,在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谱写的革命史诗。
第一代韩英的扮演者

第一代韩英的扮演者“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这段旋律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到今天,依然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电影《洪湖赤卫队》也在歌声中常留人们心中,产生了挥之不去的洪湖情结。
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创作了《洪湖赤卫队》并将它搬上舞台。
1960年,这个根据元帅的姐姐贺英的革命故事改编的洪湖人民跟随红军闹革命的故事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舞台搬上了大银幕,并且由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原班人马出演。
电影放映后,影响力空前巨大。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获得了第一届百花奖最佳音乐奖,1993年,《洪湖赤卫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一首歌,曾在全中国传唱;一部电影,曾被24小时全天放映;一台戏,曾让三代人热泪盈眶,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传奇。
此歌的原唱和电影中女英雄“韩英”的扮演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玉珍。
自1981年始她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担任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而且,她还历任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去年11月,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第一代《洪湖赤卫队》演员,她是最了解《洪湖赤卫队》的人。
她不仅在舞台上将《洪湖赤卫队》演绎成了经典,还在电影银幕上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韩英”形象。
今年76岁的王玉珍笑声朗朗,非常亲切。
她说:“每当想起这首歌,我都会想起周总理对我们的情,老总对我们的爱,以及全国各地很多粉丝对我的爱。
我就是为这些爱而活着的……”《洪湖赤卫队》中故事的发生之地洪湖,历史上就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
听王玉珍老师讲述《洪湖赤卫队》幕后故事以及半个世纪的洪湖情缘,令人惊叹……洪湖边长大的苦孩子成艺术团台柱子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自然将赋予他的童年以特质,这种特质将融入到其性格、气质甚至为人处世的风格里。
比如,在水边长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灵性,王玉珍就是在洪湖水边长大的孩子,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的事业成就无不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她特殊的审美心理,滋养了她如水般的性情,养成了水乡儿女具备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惧困难的品格……王玉珍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
王玉珍:被洪湖水“撞”开的人生

王玉珍:被洪湖水“撞”开的人生王建柱左图为王玉珍(右)与贺龙夫人薛明在一起12右图为1959年《洪湖赤卫队》在北京首演时,王玉珍在民族文化“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
”歌剧演唱家王玉珍曾经在很多场合由衷地这样表示。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剧中主要角色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抹不去的经典形象。
今年82岁的王玉珍笑声朗朗地说:“这部戏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它和我所经历的'情’和'爱’,联系在一起。
”于是,有幸听王玉珍讲述《洪湖赤卫队》幕后故事和长达半个世纪的洪湖情缘。
第一次演出:女扮男装“小放牛”1935年出生于湖北仙桃沙湖镇的王玉珍,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位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
1949年武汉刚解放,王玉珍就兴奋地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各类培训班都在吸引她,刚开始,年仅14岁的她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缝纫,结果才学两天,自幼爱唱歌的她又被歌咏班吸引。
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
为迎接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因为表现出挑,被推荐去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团。
王玉珍至今记得,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
”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歌咏班同去考试的4人中只有她一个被录取。
进团以后,王玉珍感觉如鱼得水。
沔阳花鼓戏、民歌民谣和地方小调让她如痴如醉,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等她样样都学,为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她得到机会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刘海砍樵》。
她还深入鄂西山区采风,发掘和演唱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龙船调》,逐渐成为了团里的台柱子。
“我是从仙桃那块土地上迈向歌剧舞台的,是家乡的水土和文化滋养了我。
”王玉珍说。
贺龙点拨,韩英形象更走心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
中国的十大歌唱家是?

中国的十大歌唱家是?
中国70年代评的10大男女歌唱家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人民音乐》杂志社发起,邀请全国音乐界的专家学者、音乐编辑、评论员以及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国内数家单位评选出了新中国十大女高音和十大男高音,那时还不称歌唱家,而叫歌唱演员,此后就再没有类似评过,在当时是很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中国十大女高音歌唱家是1、
王昆(中国东方歌舞团著名女高音)
2、郭兰英(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女高音、歌剧演员)
3、刘淑芳(中央乐团著名女高音)
4、王玉珍(湖北歌剧团著名歌剧演员)
5、才旦卓玛(西藏自治区文公团著名女高音)
6、朱逢博(上海歌舞团著名女高音)
7、任桂珍(上海歌剧院著名女高音)
8、叶佩英(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女高音)
9、邓玉华(煤矿文公团著名女高音)
10、于淑珍(天津歌舞剧院著名女高音)
中国十大男高音是:
1、朱崇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乐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2、藏玉琰(中央乐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3、楼乾贵(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剧演员)
4、李光羲(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剧演员)
5、胡松华(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高音)
6、施鸿鄂(上海歌剧院著名抒情戏剧性男高音)
7、吕文科(海政歌舞剧团著名抒情男高音)
8、吴雁泽(武汉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
9、李双江(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
10、姜嘉锵(中央民族乐团著名男高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家王玉珍简历王玉珍,女,仙桃市人,生于1935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王玉珍民族汉族体重49kg出生日期1935年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主要成就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国籍中国身高165cm出生地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职业演员代表作品《洪湖赤卫队》、《海砍樵》目录1人物生平2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3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1 人物生平编辑王玉珍,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先后在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女主角英,并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红海外,成为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
1981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
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现居。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
她塑造的女英雄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传唱了半个世纪。
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误打误撞踏上表演之路1935年出生于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艺术家。
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
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
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
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
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
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省文化艺术团。
王玉珍还记得,母亲刚开始不同意她去投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王玉珍的坚持,答应了。
在王玉珍从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
”但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四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
她的歌唱之路由此正式开始。
一进文工团,王玉珍形容那时的感觉是“如鱼得水”,整天笑嘻嘻的。
这个从贫民家庭走出的女孩子觉得自己有职业了,翻身感特别强。
在团里,服装、道具、灯光、跑群众,无论什么杂活,她都愿意干;戏曲里的唱、做、念、打,楚剧、汉剧、川剧、梆子,她样样都学。
她说,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练功时,腿真是疼得要命,我们就一边嘴里喊着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的名字一边练。
当时我们受的是革命主义教育,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所以什么苦都能吃。
”正是这段时期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和积累,为王玉珍以后的演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段时期,王玉珍的舞台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海砍樵》。
她的演出,被认为“唱功扎实,舞台动作自如大方,举手投足间很有韵味”。
这个时候的王玉珍,“小荷才露尖尖角”,她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
含着眼泪演“英”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
这一年,为了向中华人民国诞生十周年献礼,王玉珍所在的省地方歌剧院创作了歌剧《洪湖赤卫队》。
王玉珍回忆说,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部歌剧,团里的领导、编剧、演员都去洪湖地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
在那里,他们听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她说,本来英的原型是男的,但从艺术角度上看,不太好表现,不容易打动人,后来就将人物性别改成了女的。
后来有人认为英的原型是贺龙的姐姐贺英,也不对。
她说,之所以取名“英”,一是在唱腔上比较响亮,二也是想借鉴点贺英的气概。
当时团里对主要角色扮演者采取了公开竞选的办法,谁演得好就由谁上。
结果,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拔得头筹,担任英A角。
王玉珍说,在饰演英的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
”但在深入洪湖革命根据地生活,听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时的革命故事和经历后,她重新阅读剧本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听到这些烈士的故事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或是一种台词,甚至是用他们斗争的鲜血来凝成的。
”她说,那时他们常常是含着眼泪化装上台,渐渐地,英的形象在她的心中越来越丰满,她开始用心贴近这个角色。
2 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编辑歌剧《洪湖赤卫队》的第一场演出被安排在洪湖地区。
结果,大获成功,洪湖人说:这是我们的戏,唱的是我们的歌,讲的是我们的事。
此后,他们又边演边改,不断完善。
1959年10月,《洪湖赤卫队》晋京演出,第一场在儿童剧院的演出就一炮而红,散场时,观众是哼唱着“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的旋律离开的。
而在中南海怀仁堂的第100场演出,则将歌剧《洪湖赤卫队》推向了巅峰,周恩来、董必武、先念、贺龙等都看了,一致称好。
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
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制片厂联手接下了这个任务,时任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发话说:要拍就拍原班人马。
这样,除了导演添,出任该片的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
回想起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情形,王玉珍记忆犹新。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
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
有一次,在他们包饭的小饭馆,他们看到厨房师傅那里还有一锅米汤,实在想喝,就向师傅提出用唱歌来换米汤。
由于吃不饱,就造成演员中“男瘦女胖”的现象。
扮演队长闯的夏奎斌瘦得肋骨凸出,脸颊凹进。
添导演为了能让闯在银幕上显得精神饱满,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
而扮演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越来越“胖”。
为了让王玉珍不再变“胖”,剧组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以补充营养。
王玉珍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数着吃黄豆的情景,“28颗,不多不少。
”她笑着说。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放映,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
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据统计,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
至今,这部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次,这在当代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成功,使王玉珍声名遐迩,也将她的歌唱事业带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伴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先进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联委员、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来。
盛名之下,王玉珍在品味辉煌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
对此,她说,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
那几年,她一心扑在演出上,“那时候,我们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
只要观众提出要求,我们就会唱他们喜欢听的歌。
因为我们觉得,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我们所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应该为观众做到。
”为此,她直到35岁才结婚,39岁才怀孕生子。
难忘领袖、伟人的关怀因为主演《洪湖赤卫队》带来的成功,王玉珍多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主席、周总理、贺老总等领袖、伟人。
至今,她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他们的关怀。
走进王玉珍的家,一眼就可看到在她家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一她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王玉珍挽着毛主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玉珍回忆说,那是她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时,周总理促成了这次合影。
周总理向主席介绍,“这是英的扮演者王玉珍。
”主席得知她是沔阳人时,用一口浓重话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逗得王玉珍哈哈大笑。
毛主席见此,又幽默地说到:“这个孩子,好大的‘哈哈’啊。
”王玉珍说,在那时她的眼里,主席就像个圣人一样,没想到他那么亲切、风趣,让她的紧感一扫而光。
提到周总理,王玉珍充满崇敬、感激之情。
她记得《洪湖赤卫队》在怀仁堂演出后,周总理对《洪湖水,浪打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这使王玉珍深受鼓舞;当筹拍电影《洪湖赤卫队》时,有人提出最好将演英的王玉珍换掉,理由是王玉珍长得不漂亮。
事情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很生气,他说:“真是胡闹,演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
”正是周总理的“一锤定音”,才使得王玉珍的事业由此步入辉煌。
王玉珍记得,就是在这次合影时,总理对她嘱咐:“王玉珍,你要好好学习啊!”当时,她有点懵,不能完全理解周总理这句话的意思。
不久,“文革”来临,她才恍然大悟,体会到总理话中的良苦用意。
因为《洪湖赤卫队》是歌颂贺龙元帅的革命事迹的,因此剧组曾为贺龙进行专场演出。
王玉珍清楚地记得,贺龙谈到英这个角色时,亲切地问王玉珍:“你知道峰口河吗?”王玉珍使劲地点点头。
贺老总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掉滚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那斗争残酷呀!”贺老总的话使王玉珍很受震动,她再次用心去贴近英,演出时更加注重英心世界的揭示。
王玉珍因此感慨地说:“要不是贺老总,英这个角色我绝对演不了这么好!”水乡儿女的不屈意志让她战胜重重磨难王玉珍出身普通农家,从小就养成了水乡儿女具备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惧困难的品格。
这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洪》剧在拍摄时,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所有演职人员每天只有七两米的指标,饿得浑身浮肿。
剧中英身陷牢房,她的那浮肿的脸就是饥饿造成的。
为了拍好一场戏,她常常要战胜饥饿和寒冷的双重袭击。
一次她在寒风中拍骑马的戏,是在汽车上完成的,在北方的冬天里驰骋和颠簸,几个小时下来,王玉珍硬是凭意志支撑了下来。
王玉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她收获了人生的辉煌,也让她度过了许多繁忙的演艺时光。
那时,机关、学校、乡村、车站、码头、食堂,她是有求必到。
经常是早、中、晚连演三场。
一上场就是几个小时。
“我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我,但我最大的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
”王玉珍女士很少对人提起她一生中所受的磨难。
但透过她的讲述,我们还是发现了她深怀着的一丝淡淡的惋惜。
正当她风华正茂,活跃在演艺界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演艺界首先受到冲击,《洪》剧和电影一起被视为“毒草”。
王玉珍遭殃及,不仅失去舞台,还经常挨批斗。
在一次批斗中,一个红卫兵重重地向王玉珍的腰部踹了一脚,她当场昏了过去。
王玉珍拖着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在“牛棚”一呆就是3年。
正是“文革”中的打击给她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
1991年,王玉珍患肾病综合症住进了医院。
“我是演英雄的,我要用英雄的意志战胜病魔。
”病痛中的王玉珍完全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支撑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