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漫步》观后感
死囚上路

《死囚上路》观后感《死囚上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死囚马修〃庞斯莱从被定罪直到被执以死刑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善良的修女海伦〃普蕾一直不懈的帮助他,用真爱感化马修,直到马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拾信仰。
但当马修明白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眼睛也永远的闭上了。
电影的结果很悲,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
马修的死,可以让受害者明目,可以让受害家属得到心灵的安慰,仿佛社会没有了他的存在而变得和谐、安宁。
但马修这样一个开枪杀人、强奸犯得死并未给我们大快人心的感觉。
反而,我们的心很沉重,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们对人性与法律的深思。
首先,这部电影对马修的生活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介绍。
“没有富人会是死囚.”这句话真是的反映出贫民没有钱去雇佣律师为自己找到有力的证据,从而免于死刑。
这很现实,法律保护的不是所有公民,而是有钱人。
至少钱可以保住他的性命。
法律是无情的、冰冷的,现实对贫民是残酷的。
然而,善良的修女海伦却没有放弃这个罪恶滔天的死囚。
海伦为了帮助马修,被同村的人孤立,被受害者的家属大骂,受尽了旁人的误解。
但他为了救赎马修,勇敢的面对了这一切。
而这一切,都贯穿着宗教信仰。
当海伦对马修说“你是上帝的儿子”时马修竟泪流满面。
它让马修知道上帝会会原谅他,他的灵魂可以被救赎。
这是法律所做不到的。
法律可以约束人,管制人,甚至剥夺生命,但法律无法将一个毫无人性的迷途者真心的忏悔,并重拾信仰勇敢的面对一切过错。
电影中的马修在行刑前用颤抖的声音说到:“如果杀人者是错误的,那么我是错误的,政府也是错误的。
”这是对人道主义的呼吁。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况且面对已经忏悔的马修,冰冷的法律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
是的,他罪孽深重,因此法律无法原谅他。
但是,上帝原谅了他。
也许打毒针与从前的执行死刑的方法相比已经很先进了,可是没有人觉得这样做很人道。
相反,等待死亡比死亡本身更痛苦。
纵使马修死了,受害者不会复活,受害者的家属依然要面对现实,并且让马修的母亲伤心度日。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我们必须承认,让马修忏悔的不是法律,不是毒针,而是爱与信仰。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死囚168小时》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以真实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即将被处决的死囚在最后的168小时里,与一位年轻的律师展开了为期七天的辩护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情细腻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观看完毕后,我被影片中的情节深深触动,思考了许多问题,同时也对法律、人权等议题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影片以一个被告即将被处决的情景引入,让观众立刻感受到了紧张和压抑的气氛。
在这种压迫感中,年轻律师接手了这个案件,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辩护。
故事呈现了死囚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律师之间的互动。
片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展示了死囚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同时也揭示了法律制度中的漏洞和人权问题。
影片中的死囚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这168小时中展现出了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反思和悔过之情。
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己行为的深深懊悔。
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他也通过与律师的交流,展示了对法律制度和社会的质疑,这让观众对法律制度中的公平性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律师在这部电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是一名年轻的法律新人,接手了这个看似无望的案件。
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他始终坚持不懈地为死囚辩护,展现了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律师的坚持和努力让观众对法律制度和人权保护产生了更深的关注。
他的角色也向观众传递了关于信仰和责任的重要价值观。
影片中的情节引起了我对法律与正义的思考。
法律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对人权的保障,应该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死囚168小时》通过描述死囚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于死刑制度的思考。
死刑作为一种极端的刑罚,存在着诸多争议和问题。
是否能够完全排除冤假错案?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性惩罚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思考法律的同时,关注人权和社会公平。
此外,电影也反映了社会中对于死刑问题的复杂态度。
在片中,一些人持支持死刑的立场,认为应该对犯罪分子给予最严厉的惩罚;而另一些人则坚定反对死刑,主张人权和尊严。
《死囚心路》观后感

《死囚心路》观后感今天晚上全营组织观看了教育片《死囚心路》,主要讲了刘鹏飞从一名共和国军官沦为死囚犯的历程。
观看之后,我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非常直接,敌对实力渗透破坏无孔不入,防间保密形势异常严峻,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纯洁巩固,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刘鹏飞的犯罪心理主要原因是虚荣、自负、侥幸、贪婪、放纵。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
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
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坦露自己的心扉,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刘鹏飞的虚荣心理导致他在深圳与同事见面时,看到同事们都有房,而不顾实际地要去攀比,最终导致自己出卖军事秘密这一可耻的违法的行为的发生。
1自负心理的危害性主要是使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削弱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从而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至与本来很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理想环境对立。
刘鹏飞过分自信自己学的是网络技术专业,又参加过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觉得自己出卖军事秘密的技术非常高明,不会被抓到,正是由于他的自负导致他在做出丑陋的行为时,还觉得自己非常聪明,手段非常高明,才会无视部队的规定,做出卖密的丑行。
经过这次视频教育,我认识到网络防间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以为自己没有秘密而疏忽大意,要知道间谍就在身边,泄密就在瞬间,防间保密工作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体会人:严鹏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2。
死囚漫步 影评

死囚漫步影评在没看影片之前,从名字上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讲述死囚犯在执行死刑前的心路历程的影片,但是在看过之后我发现我先前的认为是那么的肤浅,再近一步的去了解它的一些背景和环境后这部影片又给了我心灵上的极大震撼.这部影片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
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海伦刚开始时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用法庭错判来赚取观众的同情很容易,但只会将这个问题简单化、程式化。
这部影片没有走那些雷同路线,将它廉价处理,没有美化庞斯里特这个十足的坏人,但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魔鬼。
西恩·潘把这个高难度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庞谢特并不追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身上有种社会底层青年的傲气。
但他最终在修女的感召和死神的威胁下软化了——承认杀人对于他无异于意志的崩溃和精神的转变。
修女的信念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亲人的不解和众人的责怪,她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基督精神。
萨兰登的表演荣获奥斯卡奖,她塑造的修女并不是只受宗教狂热的驱使,而带有一种高贵的尊严。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让我思考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它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死刑犯这个群体并且开始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在对待死囚?死囚作为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真实写照又是怎样的?任何一个死囚都给他自己的家庭和被害者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有没有后悔他们当初那些不理智的举动?我想大部分的死囚都会如影片刚开始时的马修一样,不愿悔罪,尽管他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而他所做的却是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死刑制的不公。
死囚漫步观后感

当我们面对恶性犯罪时,我们通常都会用他禽兽不如,要把他千刀万剐之类的语言,可见我们有多愤怒。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对他实用死刑呢?这存在争论,一个法律制度之下总会存在不同的人在认知层面上的差异,制度不可能期望所有人对生命的理解统一。
马修喊冤实则是狡辩,可以说是他眼看死期将至时的最后一搏,这就说明他惧怕死亡,死刑对他来说是有威慑力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保留死刑,但是,由于死刑具有不可挽回性,所以程序要绝对的合理,慎重应该是底线,执行死刑的方式要人道。
社会的安定是注定要牺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的,这部分人就是犯罪的人。
“死刑”作为对重犯的一种惩戒,是可以使受害人家属心里得到安慰,使大众的情绪得以发泄,也就是平民愤,还有起到预防和警戒犯罪。
当一个人即将被处死,但在他死前忏悔了,他所犯下的错误就会被宽恕,不必在承担罪过,这时也就不需要法律了,可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不完美,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力。
当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有法律也可以秩序井然没有犯罪时,也就可以只用道德来约束了。
大概没有人不期待这一天的来临吧!。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

死囚漫步的观后感《死囚漫步》是一部由乔丹·希尔执导的纪录片,该片聚焦于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揭示司法中的不公正为主题。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以下是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影片简介《死囚漫步》围绕着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展开,特别关注了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的不公正现象。
影片通过讲述几位曾被判死刑的囚犯的真实经历,揭示了危险与错误导致的判决以及无辜者被错误判罪的情况。
该纪录片在2018年上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影片触动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并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感到震惊。
影片中的几位囚犯都曾被错误判刑并面临死刑,他们的遭遇令人心rending。
在我以为司法系统是世界上最公正和可靠的机构之一时,这部纪录片用现实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系统中的腐败和不公。
首先,影片中突出的问题是司法系统中的偏见和种族主义。
影片揭示了少数族裔囚犯在接受审判时的不平等待遇。
即使证据并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罪行,他们仍然被判刑,甚至面临死刑。
这令人震惊和痛心,让我深刻意识到种族主义在司法中的存在。
影片还突出了警方和检察官的不正当行为。
有些囚犯因为虚假的证词或伪造的证据而受到错误的指控。
警方的暴力和不道德行为使得一些无辜的人遭受不公正的判决。
这些事实揭示出我们仍然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需要更多的改革和监督来确保司法的公正性。
此外,影片中的几个案例也揭示了犯罪现场调查不足和刑罚审查体系存在的问题。
丧失了公正的调查和审判过程导致了错误的判决和刑罚执行。
纵观整个纪录片,我对刑事司法系统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实际上是在向观众发出警告,提醒我们不要简单地相信权力机构的决策,而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启示与思考观看《死囚漫步》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展示了少数族裔和贫困群体在刑事司法系统中面临的压迫和不公。
这让我认识到在推动司法改革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社区的利益,确保每个人在面对司法程序时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篇

死囚168小时观后感3篇死囚168小时1死亡,这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词汇,试问有谁会去想自己将会如何的死去;反正我是不会去想的,更不会想像自己有一天会沦为死囚的,想必你也未曾想像过吧!但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的死囚大国,我们又何曾对死刑陌生过,当出现了诸如药家鑫一类的人物,我们的国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欲处之而后快。
曾几何时,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样的拥有“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观看了《死囚168小时》,感受主人公在生命最后168小时的心路历程,感慨万千。
世人都害怕死亡,虽然我们明知生命终于终结的一天,但是我们丝毫没有减弱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在不知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结束时,对死亡虽然会有恐惧感,但依然会享受生命的美好,不会因为自己中有一天会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对死囚来说,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加剧,正如电影中的死囚一样。
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马修还是被处以极刑,但是他在临终的那句“I just wanna say I think killin' is wrong, no matter who does it, whether it's me or y'all or your government(我只是想说杀戮是错误的,无论是谁干的,是我、你们还是政府) ”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久久地!是的,我们都会说马修应该被处以极刑,因为他的残忍,他给被害者的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但是,我们又有谁关心过死囚生命的结束,会给他的家人带来同样的伤害,就像电影中的马修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被判刑之后的撕心裂的痛。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又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犯了法,就否定他拥有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
曲新久教授说“死刑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剥夺一个人意义保留的、维持的一种状态,导致极端的痛苦,于是就得为它找一个很好的理由。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由是找不到的。
《死囚漫步》

生命的感触----------------观《死囚漫步》感想这次的观后感,老师给出了三部电影的题目供我们选取:《巴萨提的颜色》,《美国往事》,《死囚漫步》。
我的眼球第一时间被《死囚漫步》给吸引住了,涌上一种想要立刻一看这部电影的冲动,于是便决定写一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当天下完课后,我立马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搜索关于这部影片的资料。
通过一些资料,我大概对影片有了一些了解。
影片的英文原题是Dead Man Walking。
翻译成中文名后有好多名字,比如说《死囚168小时》,《越过死亡线》,《死囚漫步》等。
而在看完影片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死囚168小时》的翻译。
在死囚生命的最后168小时,他会选择什么,是抵抗,是忏悔,是坚持,还是放弃?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深省。
下面大致说一下故事的梗概:苏珊萨兰登饰演的修女海伦•普雷金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修女海伦在收到西恩潘饰演的死囚马修的求助信之后,决定亲自前往监狱给与马修帮助精神上的指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
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
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嬷嬷希望他是被冤枉的。
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
然而,在一系列求助无效后,海伦仍然陪着马修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在这部影片中,马修的罪是一开始就已经判定了的,但马修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不应接受死刑——这一严重的刑罚。
而修女海伦在帮助马修前,她身边的人纷纷提醒她不要被马修利用,以达到他申诉减刑的目的。
马修给我的印象是他一副愤世嫉俗的样子,他偏激、粗鲁、玩世不恭且面相凶恶,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包括前来帮助他的修女。
当我见到他的样子与轻佻的举止时,我认为修女不应该帮助这样的人,就如狱警所说的:“修女,你应该去教育孩子,而不是来安慰死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囚漫步》观后感
我一直认为,能刺激到观众眼睛的,未必是一部好电影,因为你看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有能刺激观众心灵并使之产生碰撞和思考的电影,才是真正的佳作。
因此我往往不太喜欢去看一些所谓的大片,什么侠什么金刚超人什么3D4D之类的,无论怎样宣传造势,怎样火爆到一票难求,都激不起我半点兴趣的。
美国好莱坞确实拍了很多好电影,但未必都是在中国市场反响剧烈的,或是带来高票房的,那些引进的大片,事实上,有不少是专为中国观众拍的,也难怪人家啦,因为有市场,总不能放着白花花的钱不赚。
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总共看过的电影数量不多,好电影就更少了,以至于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影片,要等拍过了许多年我才看到。
《死囚漫步》就是其中一部,或译为《死囚上路》,拍摄于1995年,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导演为蒂姆。
罗宾斯。
说到蒂姆。
罗宾斯,不得不提另一部广为人知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他在其中饰演一位被诬告谋杀妻子的银行家安迪,以无比坚毅和沉稳的内心,不动声色地冲破重重阻碍,最终为自己获得了成功的救赎。
他精湛的演技赋予这部影片深刻的内涵,带给观众无比的震撼。
可惜的是拍摄于1994年的这部影片不幸地撞上了同年拍摄的另一部励志色彩浓厚,市场效应空前,当然也同样是一部好电影的《阿甘正传》,而与翌年的奥斯卡大奖失之交臂。
尽管如此,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对《肖申克的救赎》念念不忘,难以找出与之比美的佳作。
再回到《死囚漫步》,我认为导演的成功在于:剧情和表现手法均未落入俗套。
剧情方面,开头说到修女海伦收到死刑犯马修的来信想要约她谈谈,他俩的第一次谈话中,马修就狡辩自己是无辜的,容易让人想象这会不会是一起冤案,爱看警匪悬疑剧的观众们可要失望了,这仅仅是马修在死期临近时想为自己挽回最后一线生机而已,案件是确凿无疑的。
再看两位主角,一位是乐于行善的修女,一位是凶残,冷酷的杀人犯,两人好比天使与魔鬼,爱看情感剧的亲们又要遗憾了,这一男一女没有发生你们想象中的离奇恋情。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影片发展到最后,男女主角之间确实产生了一种越来越近的情感。
海伦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面对受害者家属的质疑和所有舆论的压力,依然出于对职责的忠守,努力帮马修寻找律师、申请上诉和测谎,担任他在死刑前的精神顾问,以真诚,温暖的言行感化了他,抚慰了他的心灵,使他终于打开心里防线,最终承认自己的罪行。
在表现手法方面,修女海伦对马修所做的这一切,从头至尾都没有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片中甚至没有出现一次海伦穿修女服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亲和力的着装和耐心聆听的心态,始终流露出一种尊重,理解,慈爱,并使人充分信赖的目光和眼神,最终感化了顽石劣草般的马修,使之服罪,使之忏悔。
片中饰演修女海伦的正是蒂姆。
罗宾斯的夫人,好莱坞实力派女星苏珊。
萨兰登,她也因此片实至名归地摘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饰演马修的是当时正年轻却已演技不凡的好莱坞男星西恩。
潘。
我对这这两位演员并没有太深的了解,然而单从这部电影来看,我实在没办法挑出任何一点表演上的瑕疵。
在影片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海伦的脸部特写,那原本是一张再平常不过的中年女性的脸,但她的每一个表情都因为刻画得那么真实而让人为之动情。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海伦主动去看望受害人之一霍普的父母时,那对老夫妻在一番声泪俱下的痛苦倾诉之后,猛然问及海伦:是什么改变了你的立场?是什么令你站到了我们这一边?海伦那种欲言又止,无言以对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一个经历多么剧烈挣扎的内心。
事实上她并没有放弃那个冷血的杀人凶手,尽管怀着同样的善意想要去安慰受害者家属的伤痛,无奈还是被霍普父母无法理解和势不两立的决心赶出了门。
当然片中那两位老
人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感人至深的,他们和海伦之间的那场对话会让你相信这就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事件!顺便提一下,我看到有位网友对苏珊萨兰登的评价特别有趣:我从来都很喜欢苏珊萨兰登,从来都,看过这个片子,我更喜欢,其实我是看完这部片子才去找她的其它片子看的。
呵呵。
西恩潘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也堪称是完美的。
他真实细腻地刻画了死刑犯马修在临刑前几天的心理过程,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死不认罪,到最后的真心忏悔。
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冷酷无情,在得知自己在一周后即将被执行注射死刑,心里那种恐惧是无时不在的。
看到他那种悔恨,无奈以及面对死亡的恐惧感的表情,让人有种不值得同情,但又想为他哭的感觉。
影片的高潮是执行死刑的那一幕。
他被绑在床上,在最后的几分钟,颤抖着身体,对受害者家属做了一番最真诚的忏悔&&希望我的死能给你们安慰,我只是想说,无论是谁,杀人都是错的&& 在躺下后,侧过脸,双眼清澈无比,看着海伦,说了一句I love you. 这便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其实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远不止这些,留给观众思考的关于法律,关于人性,关于贫富等级,关于宗教等问题,赋予这部影片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