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的象征性身份_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

合集下载

女娲形象研究

女娲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娲形象研究女娲在古代小说中,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中国也一直以大地之母的形象存在。

通过一些古代小说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女娲是人首蛇身,是伏羲①之妹,与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在伏羲去世之后,女娲代替伏羲统治部众,因为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与女娲相关的故事在《风俗通义》、《淮南子》、《独异志》等古代小说中分别有相关辑录:开天辟地,未有子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不暇供,乃引绳恒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

贫贱凡庸者,引縆人也。

(《风俗通义》)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火炎而不灭,水浩瀚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翼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无有攫噬之心。

(《淮南子·览冥篇》)黄帝生阴阳,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说林训》)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

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

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

”于烟即合。

其妹即来就兄。

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独异志》)在更早的文献中,还有女娲化生人类和宇宙的记载。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②晋,郭璞注: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样的记载大致说清了女娲的身份,即“古神女而帝。

”其主要的功绩就是造人。

造人的方式是“化”有十个神人是由女娲的肠化来的。

而郭璞的注释提到了“一日中七十变”与之记载相似的文献是汉《淮南子》,《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

中华文化始祖女娲

中华文化始祖女娲

中华文化始祖女娲--------------------------------------------女娲氏是五氏之四,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他和伏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但人们的生活依然艰难。

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

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女娲氏;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样苗条。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盘古开天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

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两个英雄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引起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根据神话记载,女娲人首蛇身。

她是伏羲的妹妹和妻子。

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

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

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

女娲氏为上古氏族。

《说文解字》释“娲”字为女娲之称谓,并以“化”解释“娲”字,表示“女娲”的词源和得名本身即与“化育”的功能相联系。

传说女娲和伏羲均为风姓。

郑康成根据《春秋纬》注《礼记》云:“女娲,三皇承伏羲者。

”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

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也认为女娲是三皇之一。

但三皇五帝向来说法不一,如《尚书大传》、《帝王世纪》等均将女娲排除在三皇之外。

女娲和伏羲的母亲为华胥。

古籍多提到华胥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

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沟、女娲谷、炼石台等相关地名遗存。

女娲与伏羲结合,为最早的婚姻。

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

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

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

女娲的名词解释

女娲的名词解释

女娲的名词解释女娲,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位女神,被尊奉为天地创造者和人类母亲的象征。

她具有多重艺术形象和丰富的内涵,被广泛描绘为一位拥有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女神。

在古代文化中,女娲不仅仅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更是与自然、人类的起源、族群的繁衍等诸多方面相关的象征。

据传说,女娲用黄土塑造了人类的形象,并赋予了他们智慧和感情。

她不仅仅是创造者,也是保护者。

女娲曾经众志成城地修补了天空中的破洞,稳定了天地之间的秩序。

这种形象使女娲被赋予了智慧、创造力和拯救能力的特点。

她成为了代表智慧与勇气的象征,被许多古代文人视为崇高的精神偶像。

女娲的形象也与自然界的主宰密切相关。

她被视为大地的守护者和生命的源泉,与土地、山川、江河等自然元素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娲往往与瑶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信仰相结合,被崇拜为土地之神和族群的母亲。

这种形象的延伸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女娲的传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独特的地位。

无论是古代诗词中的隐喻,还是神话传说中的描写,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女娲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形象,成为古代文人吟唱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常常借女娲之名表达自己对创造力、智慧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女娲的名词解释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神话中的形象,如今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女娲不仅仅代表了创造力和智慧,还代表着女性的力量和地位。

在当代女性运动中,女娲被重塑为女权主义的象征,代表着坚强、自主和平等的力量。

女性们通过追溯自己的根源,赋予了女娲更为丰富和深远的内涵。

总之,女娲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具有多重的意义和象征。

她既是创造者、智慧的象征,也是大地崇拜和族群认同的象征。

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沉淀,成为中国古代文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时,女娲的形象也与当代社会的女性运动和文化解读相结合,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力量和自由。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女娲的名词解释已经超越了神话自身的范畴,成为人们探讨智慧、力量和平等等迫切问题的一个窗口。

女娲头像设计理念

女娲头像设计理念

女娲头像设计理念
女娲头像设计理念: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角色之一,被视为人类的创造者和文化的始祖。

在设计女娲头像时,我将采用现代化的手法来表达她的形象,以突出她的力量和智慧。

首先,我将选择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颜色来设计女娲的头像。

通过运用鲜艳而不失柔和的色彩,如深紫色、绿色和金色等,来传达女娲的神秘感和与众不同的存在。

其次,女娲的头像应该体现她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会突出她的眼睛,让眼睛透露出思考和洞察力。

我还会设计她的头发为飘逸的形状,象征她无边无际的智慧。

头发的颜色可以使用金色或银色,以突出女娲的尊贵和光芒四射的形象。

另外,女娲头像的表情应该是平静而自信的。

她应该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又不失亲和力。

她的嘴角可能会微微上扬,流露出自信而温暖的微笑。

女娲的穿着也是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素。

我会选择设计一套华丽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服装来展现她的地位。

服装应该以金色和紫色为主,搭配一些古代中国元素的图案和装饰品,如云纹、龙纹等,来突出她的尊贵和力量。

最后,女娲头像的背景也是需要考虑的部分。

我会选择设计一片宽阔的天空作为背景,以烟雾和云彩的形式来表现神秘感。

在天空下方,我可能会加入一些大自然元素,如山脉、河流或森林等,以表达女娲对自然界的掌控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我设计女娲头像的理念是以现代化的手法表达她的力量和智慧。

通过选择鲜艳而神秘的颜色、突出眼睛和飘逸的头发、自信而温暖的表情、华丽的服装和丰富多样的背景,来展现女娲作为创造者的崇高形象。

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使女娲头像既有现代感,又传达出她的神秘和智慧的特质。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角色分析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角色分析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角色分析一、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神话丰富多彩的国度,其中的神话故事描绘了各种神秘的世界、神奇的生物和英勇的角色。

这些角色以其独特的性格、行动和经历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女娲——创世之母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被尊奉为创世之母。

她是人类的共同祖先,据说她用黄土塑造了人类,为人类带来了生命和智慧。

女娲具有仁爱、智慧和刚毅的品质,她在面对灾难时勇敢地拯救了人类并修复了世界。

她的形象代表了母性、创造力和智慧,成为古代中国女性的楷模。

三、夸父——追逐太阳的勇士夸父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勇士,他一直追逐太阳,希望能赶上它。

夸父勇敢无畏,不畏艰险,不断迎接挑战。

他的坚韧精神和无尽的追求是他的突出特点。

尽管他最终没有赶上太阳,但他的故事传承下来,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不断努力奋斗。

四、嫦娥——月亮的守护者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与月亮相关的角色。

据说她住在月亮上,每天夜晚都会照亮人们的生活。

嫦娥是一个妩媚、美丽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象征着爱情、忠诚和美丽。

她的故事讲述了她被迫离开地球和丈夫后的孤独与无奈,使人们对爱情和忠诚产生了思考。

五、哪吒——勇敢的战士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位勇敢的战士,他独特的形象使他成为了最有代表性和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哪吒具有超凡的力量和英勇的战斗技能,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人民免受恶魔的伤害。

哪吒的形象象征着勇气、正义和保护,他的故事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并为正义而战。

六、总结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角色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和故事。

女娲代表了母爱和创造力,夸父体现了坚韧和追求梦想的精神,嫦娥象征着爱情和忠诚,哪吒代表了勇气和正义。

这些角色在其故事中传递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信仰,并对后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分析这些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并从中汲取启示,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对伏羲女娲图的理解

对伏羲女娲图的理解

对伏羲女娲图的理解伏羲女娲图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图画,其中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网上有很多对其解读的文章,但都不是太全面,所以,这些解释都不太令人满意。

我研究者幅图也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就谈谈我对这幅图的理解。

伏羲女娲图主要出自于墓葬,伏羲女娲图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

图中男女二人,均微侧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对方腰部,另一手扬起,男手执矩而女执规;男女下半身均为蛇形,互相交绕,男女头之间上部绘日形,日中有三足鸟,蛇尾之下绘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树,蟾蜍。

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圆点,是星宿,情态生动,线条粗犷,色泽单纯,幅面缀以日月星宿之像,不仅有空间辽阔之感,也显示了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崇高意味。

整体构图又似直入云霄的参天巨木,让人联想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

”《山海经·海内经》:“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大暤者,伏羲是也。

中国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的死亡只是人的生命状态变换为另一种生存的形式,人死亡后处于息隠的状态,息隠形态的生命形式还是需要物质支持的,也就是“神鬼食气”。

墓穴就是人死后的家,也是一个小世界,是人息隠状态下的世界,所以人要把活着时的一切财产都要带到这个小世界中。

由于“神鬼食气”,所以,需要带到小世界的主要是气,当然实物更好,这应该就是殉葬的理论依据。

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所以墓穴中就应该构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中有的,墓穴中都应该有。

由于“神鬼食气”,所以墓穴里就采用各种图画来携带现实世界中实物的气,以供死者使用。

知识也是一种资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科技,死后的世界当然也不可或缺,如何把科技带到死后的世界呢?所以古人就发明了伏羲女娲图,在这幅图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携带了文化和科技的知识。

下面就谈一谈我对这幅图的理解。

既然是一个小世界,首先要营造天地之象。

女娲ppt课件

女娲ppt课件

女娲神话的发展
1 2
女娲神话的流传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移,女娲神话逐渐流传和发展,在 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变。
女娲神话的文化价值
女娲神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 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3
女娲神话的历史价值
女娲神话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有历史价值。通 过对女娲神话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女娲神话与儒家伦理
02
儒家伦理强调孝道、礼仪等,女娲神话中蕴含的孝道、礼仪等
思想与儒家伦理相呼应。
女娲神话与儒家政治观念
03
儒家政治观念强调和谐、秩序,女娲神话中描述的混乱与秩序
的平衡,与儒家政治观念相符。
女娲神话与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中的女娲
道家文化中,女娲被赋予了更为神秘的地位,被认为是道的化身 。
、《女娲造人》等。
当代绘画
当代画家常以女娲神话为题材, 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和观念进行创 作,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
创新。
雕塑中的女娲神话
传统雕塑
传统雕塑以木材、石材、陶瓷等为主 要材料,塑造出女娲的形象和故事, 如汉代的《女娲补天》雕塑。
现代雕塑
现代雕塑以金属、玻璃、塑料等为主 要材料,通过抽象、具象等手法表现 女娲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03
女娲神话中的神祇
女娲的起源与形象
女娲的起源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女神, 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具有深厚 的历史文化底蕴。
女娲的形象
女娲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一位人 首蛇身的女性,具有温柔、慈爱 和神秘的气质。
其他神祇的介绍
伏羲
伏羲是女娲的哥哥,也是一位重 要的神话人物。他发明了八卦, 创造了文字,对中华文明产生了

解读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解读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更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思考的象征。

这些神话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些常见的神话人物形象。

一、女娲——创世之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和创世之神。

她是一位聪明智慧的女性,以其巧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人类,填补了天地间的空白。

女娲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和创造力,她是古代人们对于女性力量的崇拜和尊重的象征。

二、孙悟空——自由与智慧的象征孙悟空是中国古代神话《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他是一只猴子,具有超凡的智慧和神奇的能力。

孙悟空的形象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由和智慧的追求,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孙悟空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希望,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三、美狄亚——复仇与背叛的象征美狄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她是一位充满复仇心理的女巫。

美狄亚的形象象征着背叛和复仇的力量,她为了报复背叛自己的丈夫,采取了残忍的手段,让人们对于背叛和复仇的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美狄亚的形象提醒人们,背叛和复仇是一种危险的力量,它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毁灭。

四、阿波罗——艺术与美的象征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是艺术和美的象征。

阿波罗的形象代表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造力。

他是音乐、诗歌和艺术的守护神,他的音乐和歌声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安宁。

阿波罗的形象启发了无数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着美的力量和情感。

五、伊卡洛斯——自负与傲慢的象征伊卡洛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是代达罗斯的儿子,与父亲一起制作了翅膀,企图飞向天空。

然而,伊卡洛斯因为自负和傲慢,不听父亲的劝告,飞得太高,最终翅膀融化,坠落到大海中而死。

伊卡洛斯的形象象征着人类的自负和傲慢,他的悲剧警示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傲慢,要谦虚和谨慎地面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关于女娲形象的表述最早见于汉代,然而文本上的简单描述很难用于确认汉代留存下来的大量图像信息。

女娲的形象与阴性\生殖、西方\月亮有关,引申出生殖神、方位神、月神等象征性身份,但女娲形象经常与其他神话人物同时出现,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其身边的附属象征物也各不相同。

因此,这些身份不是共时性混杂在一起的,对其身份的确认往往需要结合形象赖以存在的大的图像语境。

本文试图以图像学的方法,比较研究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的女娲形象,及其在汉代图像系统中的象征性身份。

关键词:汉代、女娲、图像学、象征性身份《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提到女娲的名字,[1] 《列子》和《天问》中直接或间接提到女娲的神话事迹,但都没有关于其形象的描述。

[2]东汉学者王逸为《天问》作注云“女娲人头蛇身”,这是已知最早的对女娲形象的文字表述。

两汉时期的文献也多涉及女娲事迹而未提及其形象,[3]另一个用文字描述女娲形象的人恰巧是王逸之子王延寿,他在游历鲁国看到西汉鲁恭王刘余的灵光殿遗址时作《灵光殿赋》,在对建筑结构和壁画的描述中有一句“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如今已经成为阐释女娲形象的主要依据。

然而,在用这一描述确定形象的身份时,面临着以下问题。

“鳞身”、“蛇躯”可以用来区分性别吗?“人首蛇身”一定是女娲吗?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帛画顶层中间的长发无冠饰人首长尾神人就很难确定其性别和身份。

(图1)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从图像上明确区分“鳞身”和“蛇躯”[4],人与动物的结合体是远古神话形象的普遍特征,不是伏羲女娲的必然象征[5]。

并且,伏羲女娲形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与其他神话形象结合的过程中又引申出不同的含义,其身份地位也会有所差异。

丰富的图像资料说明,对形象的身份及其具体所指的确定必须凭借形象的附属象征物和图像体系中女娲的象征性身份:女娲形象的图像学分析沈 莹Shen YingNüwa's Symbolic Identities: An Iconological Analysis of Nüwa's Image的其他内容。

目前已知最早的女娲形象出现在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卜千秋墓的脊顶上,脊顶除伏羲女娲两个形象外还有其他内容。

[6](图2)。

关于这座壁画墓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一些细节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其主题是“引魂升天”。

虽然图像系统混乱,但方位神的形象明确:象征东方的伏羲、龙;象征西方的西王母、虎、女娲;象征南方的朱雀等。

其中伏羲女娲分立于狭长构图的两端,突出面部和上身刻画,袖口宽大,双手握于胸前,下体为细长的“蛇身”和扇形尾巴,从双手下方自下而上迂回至头部右侧,女娲下体有残损,但大体上与伏羲相似,姿态相同,均3/4侧面向右,看不出“鳞身”与“蛇躯”的区别。

在这个图像系统中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伏羲女娲的形象无腿、无脚、无翅膀,而在其他图像中伏羲女娲却经常有腿、有脚、有翅膀;第二,虽然结合了具有不死观念的西王母神话中的诸形象——人形羽人、九尾狐、兔,但伏羲女娲的形象大于西王母,位置比西王母醒目,因此其地位高于西王母。

这一点明显有别于东汉时期的神话等级和表现次序;第三,伏羲与日(内有三足乌)、女娲与月(内有蟾蜍和月桂)的关系为顺序排列,并非手擎或重叠于身体之上,其关系明显不是主宰或同一性的。

根据图像依存的场所、性质和伏羲女娲所在的位置,与日月的关系可以确定,卜千秋墓壁画系统中的伏羲女娲首先是作为方位神出现的,以太阳东升月亮西落隐喻人生轮回,其次结合了升仙观念。

这代表了西汉时期女娲形象在河南地区的主要呈现方式和象征意义。

河南地区西汉至新莽时期的洛阳浅井头汉墓壁画和洛阳新安县墓室壁画中的伏羲女娲形象,在分布和外貌特征上均与卜千秋墓相似,此不赘述。

[7]新莽至东汉初年的偃师辛村墓壁画和北郊石油站墓壁画中出现男性人首蛇身托月和女性人首蛇身托日的形象,有学者认为是羲和与常羲,贺西林先生则认为是少数强调“阴阳调和”的特例。

[8]如果认为11.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帛画2.卜千秋墓脊顶细描图3.武梁祠西壁(局部)4.武梁祠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注释:[1]“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东晋学者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2]《列子》,“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3]比如西汉刘安(公元前179一前122年)《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东汉许慎(58年—约147年)《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东汉应劭(约153—196)《风俗通义》“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4]据此,本文在描述时不作明确区分,统称为“人首蛇身”。

[5]比如,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内棺棺盖上覆盖的帛画,上有一人首蛇身(鳞身?)形象,头发直垂,无发髻,无冠,头顶两侧既有日(内有金乌),又有月(内234这里托日月人首蛇身为女娲和伏羲,那么此图像则暗示出伏羲女娲与日月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也反映出两汉之际伏羲女娲的形象表达和象征性身份的变化。

在山东地区最早关于伏羲女娲形象的再现见于灵光殿,虽然没有图像留存,但王延寿的表述层次清晰,投射出明显的分层观念。

[9]神灵瑞兽位于“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之前,之后是“五龙比翼,人皇九头。

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再往下是“黄帝唐虞”、“三后”、“淫妃”、“忠臣孝子、烈士贞女”。

就图像的整体环境而言,这里的伏羲女娲与神灵瑞兽不在一个层面上,与“天界”无关,同时也没有展现各自的神话事迹,而是彰显两者在历史序列中的位置,即人类始祖。

灵光殿壁画除发挥图像教育功能外,还反映出汉代的史学观和以图证史的文化策略,汉代史学努力探寻历史之变易,在将历史人物神话化的同时也出现了神话的历史化趋势,伏羲女娲原本有着不同的功绩和神职的大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合流,演变为伏羲女娲结婚生子,女娲从独自造人发展为男性大神伏羲的配偶。

[10]然而,突出女娲的生育功能而非造人,实际上暗示了其神性的减弱和地位的下降。

在山东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中,伏羲女娲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很少独立出现,大多是复杂的图像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元素;第二,西王母神话的影响力大于伏羲女娲神话,西王母与东王公成为方位的主要象征,一般位于图像的视觉中心,伏羲女娲具备较多人的属性,多位于西王母两侧或西王母所代表的仙界之下的历史人物层面,比如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左石室后壁小龛西侧(图3、图4);第三,蛇尾夸张、相交,手中所持之物以规矩最多,象征天地相交、阴阳结合,其次是便面,暗示附属地位,比如山东微城两城画像石(图5);与日月同时出现的情况不多,其呈现方式是一圆轮重叠于胸部,但这种形象的身份尚存疑虑,有待深入研究。

就手持便面的人物是否是伏羲女娲也存有争议。

在山东滕县王开画像石中,顶层西王母两侧共有6个人物形象,除2个羽人外的4个形象均为蛇尾,其中靠近西王母的2个手持便面,靠近边缘的2个手持鼓状物(图6)。

有学者认为,如果手持鼓状物的为伏羲女娲,那么手持便面的必定不是,[11]但笔者认为,在其他画像石中既有持便面的贵族人物,也有持便面的仆人或羽人,是否持便面,不能构成伏羲女娲身份的主要依据,而是其地位低于主要人物的象征。

因此,在山东地区大量出现的位于西王母两侧,手持便面的人首蛇身形象应根据情况确定其身份,可能是一般的侍从,也可能是伏羲女娲。

山东地区出现的伏羲女娲手中均不擎日月,费县垛庄出土一画像石比较特殊,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手持矩的人首蛇身,一般认为是女娲,下层为一头生双角鼎日抱月的神人形象,榜题残损,“行□□□□日也□戴日抱月此上下皆□□圣人也”,暗示出这一地区的日月之神可能另有其人。

(图7)临沂白庄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有手持规矩、胸中有日月的人首蛇身形象:持规者头戴山形冠、日中有金乌和四足带尾动物、一旁有羽人、下有捣药的兔、斗拱、交尾人首蛇身小像等;持矩者头戴冠、月中有蟾蜍和兔、一旁有鸟和羽人、下有衔鱼飞鸟、树、推树者和捣鸟巢者等。

(图8a、b)《中国画像石全集·3山东汉画像石》著录主体形象为伏羲女娲、日中四足动物为九尾狐、持矩者旁边的鸟为朱雀。

笔者认为:首先,斗拱和树以上诸形象均为仙界神灵,多出现在西王母与东王公两侧;其次,方位神朱雀的出现不合情理,此鸟应为为西王母取食的大青鸟,山东微县两城画像石中西王母头顶冠饰之上即有一鸟;再者,持规人首蛇身像之下有小形交尾人首蛇身像,此当为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出现在东王公图像体系中不是孤例,在山东邹城郭里乡黄路屯村出土的画像石(图9)和沂南汉墓墓门(图10)上都有将伏羲女娲与东王公并置的例子,邹城画像石中东王公还头顶日轮。

结合图像的整个环境,持规矩者应是结合了伏羲女娲观念的东王公和西王母,如果认同此处的人首蛇身为西王母和东王公,那么,将日中四足动物解释为九尾狐也就顺理成章了。

[12]此外,河南南阳麒麟岗出土有类似的人首蛇身形象,胸前有圆轮,头戴山形冠,肩生羽翼(图11a、b);[13]山东临沂独树头镇西张官庄出土的人首蛇身形象,长有四足,头戴胜,身边伴有多只鸟(图12),也显示出西王母形象与女娲形象的结合。

东汉时期,伏羲女娲地位下降是普遍现象。

在河南地区,伏羲女娲地位下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形象所处的位置从象征天界的脊顶转移到墓门两侧或立柱上,手中多持嘉禾(一种大粒水稻,吉祥之物)、灵芝、华盖(可能从灵芝的造型发展而来),从观念上表现出对西汉时河南地区墓室壁画方向观、仙升观和不死观的延续(图13a、b);第二,位于弋射(笔者认为,同羿射)题材之下,下图是两块河南南阳东汉画像砖(图14a、b),图像自上而下分别是弋射、动物、伏羲女娲、现实5.山东微县 西王母与持便面伏羲女娲6.山东滕县王开 西王母与持便面伏羲女娲7.山东费县垛庄 女娲与戴日抱月神人8a.山东临沂白庄 西王母(女娲) 局部8b.山东临沂白庄 东王公(伏羲) 局部9.山东邹城 伏羲女娲与东王公10.山东沂南 汉墓墓门东立柱 伏羲女娲与东王公5有蟾蜍和兔),大多数学者认为该形象为太一。

此外,在南阳画像石中有手擎日月的人首蛇身形象,被许多学者确认为羲和和常羲。

[6]脊顶自西向东依次绘有半蛇半鱼怪物、日、伏羲、乘凤乘蛇之人(当是墓主人)、九尾狐、蟾蜍、兔、戴胜人物(西王母)、白虎、朱雀、怪兽、青龙、持节羽人、月、女娲、端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