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周围神经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周围神经PPT课件

手的皮神经分布区
胸 神 经 前 支
不成丛
分支
肋肋
行程支配
间下
沿肋间隙前行,
神神
走在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 经 经
上 6 对达肋间隙前端→胸壁
下 6 对越肋弓深面→腹壁
胸腹壁肌肉皮肤
胸神经皮支 的节段性分布
胸骨角平面 T2 乳头平面 T4 剑突平面 T6 肋弓平面 T8 脐平面 T10
耻骨联合 与脐连线
瘫
治疗
1.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 促进功能恢复。尽早用1个疗程泼尼松 或地塞米松。
2. 促进神经髓鞘恢复:维生素B1、B12 3. 氯苯氨丁酸
4. 理疗、康复治疗
5. 手术疗法及预防眼合并症
概念及流行病学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 AIDP) 又称格林-巴利综合症(GBS),以周围神经 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 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自身免疫病。
牙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 痛等。
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 抗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氯硝安定。
大量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或三叉神经分支注射。 氯苯氨丁酸 药物无效者: 封闭疗法
三叉N节射频电凝疗法;
微侵袭手术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概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 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
颈丛
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颈丛颈位横置神经 锁骨上神经
膈神经
部行程:前斜角肌表面下降, 经锁骨下动静脉间 进入胸腔
颈丛 麻醉点
标本观察
膈 神 经
的 胸 部 行 程
越肺根前方, 沿心包两侧
膈
最新周围神经系统及定位精品课件

皮肤。
腓总神经损伤
足不能背屈,趾不 能伸,足下垂且内 翻,呈“马蹄”内 翻足畸形,行走时 呈“跨阈步态”。 小腿前外侧及足背 感觉障碍。
马蹄内翻足
主要神经损Leabharlann 临床表现尺爪桡垂腕 正中手似猿 腋损方形肩 股伤四头瘫 胫损勾状足 腓总下内翻
下肢皮神经分布
神 经 系 统 体 表 节 段 性 分 布
胸长神经
臂丛的分支
锁骨下部分支: 1) 肩胛下神经(C5,7) 发自臂丛后束,分布于肩胛下肌及大圆肌。 2) 胸内侧神经(C5~T1) 发自臂丛内侧束,分布于胸小肌、胸大肌。 3) 胸外侧神经 (C5~T1) 发自臂丛外侧束,穿锁胸筋膜,分布胸大肌。 4) 胸背神经(C6~8) 发自后束,分布背阔肌
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 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旋 后肌、伸指总肌、尺侧腕 伸肌及食指、小指固有伸 肌
感觉分布:手背桡侧半、 桡侧两个半指、上臂及前 臂后部
桡神经损伤
上臂桡神经损伤时,出现腕下垂,拇指及 各手指下垂,不能伸掌指关节,前臂有旋 前畸形,不能旋后,拇指内收畸形
在前臂背侧桡神经损伤多为骨间背神经感 觉及肱三头肌,肘后肌不受影响,桡侧腕 长伸肌良好,其他伸肌均瘫痪 ,垂腕畸形 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小腿 后群肌无力,足 不能跖屈,不能 以足尖站立,内 翻力弱,足底皮 肤感觉障碍明显。
典型畸形:钩状 足。
腓总神经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 神经。
腓浅神:分布于小腿 外侧、足背和第2~5 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分布于小腿 前群肌、足背肌和第 1、2趾相对缘的皮肤 。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 支。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 通支;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 通支。
腓总神经损伤
足不能背屈,趾不 能伸,足下垂且内 翻,呈“马蹄”内 翻足畸形,行走时 呈“跨阈步态”。 小腿前外侧及足背 感觉障碍。
马蹄内翻足
主要神经损Leabharlann 临床表现尺爪桡垂腕 正中手似猿 腋损方形肩 股伤四头瘫 胫损勾状足 腓总下内翻
下肢皮神经分布
神 经 系 统 体 表 节 段 性 分 布
胸长神经
臂丛的分支
锁骨下部分支: 1) 肩胛下神经(C5,7) 发自臂丛后束,分布于肩胛下肌及大圆肌。 2) 胸内侧神经(C5~T1) 发自臂丛内侧束,分布于胸小肌、胸大肌。 3) 胸外侧神经 (C5~T1) 发自臂丛外侧束,穿锁胸筋膜,分布胸大肌。 4) 胸背神经(C6~8) 发自后束,分布背阔肌
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 肌、桡侧腕长短伸肌、旋 后肌、伸指总肌、尺侧腕 伸肌及食指、小指固有伸 肌
感觉分布:手背桡侧半、 桡侧两个半指、上臂及前 臂后部
桡神经损伤
上臂桡神经损伤时,出现腕下垂,拇指及 各手指下垂,不能伸掌指关节,前臂有旋 前畸形,不能旋后,拇指内收畸形
在前臂背侧桡神经损伤多为骨间背神经感 觉及肱三头肌,肘后肌不受影响,桡侧腕 长伸肌良好,其他伸肌均瘫痪 ,垂腕畸形 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小腿 后群肌无力,足 不能跖屈,不能 以足尖站立,内 翻力弱,足底皮 肤感觉障碍明显。
典型畸形:钩状 足。
腓总神经
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 神经。
腓浅神:分布于小腿 外侧、足背和第2~5 趾背的皮肤。
腓深神:分布于小腿 前群肌、足背肌和第 1、2趾相对缘的皮肤 。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 支。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 通支;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 通支。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ppt课件

前根损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体征瘫痪 肌张力分布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缩 肌束颤动 神经传导 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群为主 减低或消失 无 明显
可有 异常
有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整个肢体为主 增强 有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
无 正常
无
整理课件
25
眼球运动障碍
整理课件
10
眼肌麻痹的定位诊断
眼肌麻痹( ophthalmopligia) 分型
周围型 ( 核 下型) 核型 核上型 及核间型
整理课件
11
周围型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 滑车神经麻痹 展神经麻痹 全眼肌麻痹
整理课件
12
核型眼肌麻痹
(nuclear ophthalmopligia)
弥漫性或系统性 )
3.一元论的原则
4.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
整理课件
3
常见症状的定位诊断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瘫痪的定位 共济运动障碍的定位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言语障碍的定位
整理课件
4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视神经病变的定位 眼肌麻痹的定位 面肌瘫痪 的定位 延髓麻痹定位
整理课件
5
视神经病变
两大症状 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 偏盲等 )
整理课件
6
视力障碍定位
单眼视力障碍 双眼视力障碍
整理课件
7
视野缺损定位
整理课件
8
眼肌麻痹
整理课件
9
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
复视(duplopia)当眼肌麻痹使患侧眼轴偏斜时, 目的物的影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不同区域,产生 双重影像或复视的错觉。
整理课件
体征瘫痪 肌张力分布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缩 肌束颤动 神经传导 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肌群为主 减低或消失 无 明显
可有 异常
有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整个肢体为主 增强 有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
无 正常
无
整理课件
25
眼球运动障碍
整理课件
10
眼肌麻痹的定位诊断
眼肌麻痹( ophthalmopligia) 分型
周围型 ( 核 下型) 核型 核上型 及核间型
整理课件
11
周围型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 滑车神经麻痹 展神经麻痹 全眼肌麻痹
整理课件
12
核型眼肌麻痹
(nuclear ophthalmopligia)
弥漫性或系统性 )
3.一元论的原则
4.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
整理课件
3
常见症状的定位诊断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瘫痪的定位 共济运动障碍的定位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言语障碍的定位
整理课件
4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视神经病变的定位 眼肌麻痹的定位 面肌瘫痪 的定位 延髓麻痹定位
整理课件
5
视神经病变
两大症状 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 偏盲等 )
整理课件
6
视力障碍定位
单眼视力障碍 双眼视力障碍
整理课件
7
视野缺损定位
整理课件
8
眼肌麻痹
整理课件
9
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
复视(duplopia)当眼肌麻痹使患侧眼轴偏斜时, 目的物的影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不同区域,产生 双重影像或复视的错觉。
整理课件
神经系统定位分析讲课精美版ppt课件

目 录 CONTEN
TS
运动障碍鉴别脑图
运动障碍定位分析
相关解剖部位
诊断原则
病例分析
1
诊断原则
2
诊断原则
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查体
病史,患者症状,体格检查是定性与定位分析的基础
定位分析,定性分析
结合辅助检查 得出正确诊断
3
诊断原则
逆向思维
诊断向症状体征推导, 症状体征向诊断推导
辅助检查
为定位分析提供依据,或者起决 定性作用,如CT,MRI
颈膨大以上病变,产生四肢 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累及两侧前角与 皮质脊髓侧束时,产生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与双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 侧束导致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出现双下肢下运 动神经元性瘫痪。
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皮质
皮层下至内囊
脑干
脊髓
9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 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 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神经轴突。
脑干
脊髓
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 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 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 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 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 对侧肢体上运动元瘫 ,可包括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的 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 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 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 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②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 小,其病变常损伤双侧锥体束, 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生受损 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
可分辨的肌纤维跳动,称肌束颤动,
前角
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
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丛
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因后根 亦常同时受侵犯而常伴有根性疼痛和 节段感觉障碍。 。
TS
运动障碍鉴别脑图
运动障碍定位分析
相关解剖部位
诊断原则
病例分析
1
诊断原则
2
诊断原则
详细的询问病史及查体
病史,患者症状,体格检查是定性与定位分析的基础
定位分析,定性分析
结合辅助检查 得出正确诊断
3
诊断原则
逆向思维
诊断向症状体征推导, 症状体征向诊断推导
辅助检查
为定位分析提供依据,或者起决 定性作用,如CT,MRI
颈膨大以上病变,产生四肢 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累及两侧前角与 皮质脊髓侧束时,产生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与双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 侧束导致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出现双下肢下运 动神经元性瘫痪。
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皮质
皮层下至内囊
脑干
脊髓
9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 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 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 神经轴突。
脑干
脊髓
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 因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 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 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水平 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 对侧肢体上运动元瘫 ,可包括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脑神经的 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 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 皮质脊髓束受损,引起同侧下 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②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 小,其病变常损伤双侧锥体束, 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生受损 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
可分辨的肌纤维跳动,称肌束颤动,
前角
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痪、
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丛
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的弛缓性瘫痪,因后根 亦常同时受侵犯而常伴有根性疼痛和 节段感觉障碍。 。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

小脑半球病变:同侧肢体肌张力低、腱反射减
低、肢体性共济失调
蚓部病变:躯干性共济失调
2019/9/5
43
2019/9/5
44
五、大脑半球病变
额叶病变: 毁坏病变
刺激病变
中央前回 对侧偏瘫或单瘫 对侧限局性痉挛发作
额中回后部 注视病灶同侧
注视病灶对侧
额下回后部 运动性失语和书写不能
前额叶
出现智能障碍、社会能力减退、行为障碍
2、脊后动脉综合征 一侧或双侧脊髓后1/3损害, 少见。
2019/9/5
20
2019/9/5
后索
后根 皮质脊髓束
C TL S 脊髓丘脑束
前白联合 21
前根
脊髓病纵向定位诊断:
1.纵定位:①运动方面: 上肢
高颈段 上运动神经元体征 颈膨大 下运动神经元体征 胸段 腰膨大
下肢 上 上 上 下
2019/9/5
下颌偏向患侧
面神经损害:同侧周围性面瘫
听神经损害:听神经聋
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真性球麻痹
舌下神经损害:伸舌偏向患侧伴同侧舌肌萎缩
2019/9/5
41
2019/9/5
42
四、小脑病变
功能: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
肢体性共济失调:同侧肢体指鼻、轮替及跟膝
胫试验不准,张力及腱反射低
躯干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Romberg征阳性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 病史和检查:详尽的病史、认真的查体,必
要的 辅助检查
• 定位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征,结合解剖、生理和
病理知识,推断病变部位的诊断过程。
• 定性诊断:
根据起病方式、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
神经系统定位和定性诊断-总论PPT课件全篇

缓慢的迂曲的和蠕动特点的异常动作,当动 作持续时最好把它看成是异常姿势,这时则 采用肌张力障碍一词
.
56
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疾病
异常运动的类型
– 肌阵挛:突然、快速的抽搐样肌肉收缩,根 据其分布、与诱发刺激的关系及病因可将其 分类
– 肌痉挛:突然的反复的快速的协调的异常运 动,通常可不难模仿
.
57
神经科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感觉,行为,思 考,记忆的产生过程.
.
3
神经病学介绍
至今,人类的基因组中有80,000对基因已 被排序。除去外伤, 所有影响神经系统的 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性。人类基因 组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确定不同疾 病的致病基因, 从而预知某一个体对特定 疾病的易感性.
.
4
神经病学介绍
从这些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通过 丘脑中继核及非特异性丘脑投射核及中 脑网状结构。
由丘系和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在 脑干加入头部的感觉纤维。
.
17
感觉系统
感觉的传导通路
头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 (V) 脊束核支 配; 触觉,压觉,姿势觉主要由三叉神经 感觉主核及中脑核传导。
.
18
感觉系统
.
31
感觉系统 定位诊断
感觉皮层病变
– 可损伤对侧躯体的辨别性感觉功能。因此, 病人不能定位受累侧的刺激或识别躯体不同 部位的位置。也可能不能通过触觉识别物体, 或确定其大小,重量,硬度或质地。
.
32
感觉系统
器质性与精神性感觉障碍的鉴别
– 精神性感觉障碍可伴有精神紊乱,可能有几 种特征性表现。
.
59
反射
腱反射
– 通常,腱反射可被分为以下几级:
.
56
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疾病
异常运动的类型
– 肌阵挛:突然、快速的抽搐样肌肉收缩,根 据其分布、与诱发刺激的关系及病因可将其 分类
– 肌痉挛:突然的反复的快速的协调的异常运 动,通常可不难模仿
.
57
神经科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感觉,行为,思 考,记忆的产生过程.
.
3
神经病学介绍
至今,人类的基因组中有80,000对基因已 被排序。除去外伤, 所有影响神经系统的 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性。人类基因 组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确定不同疾 病的致病基因, 从而预知某一个体对特定 疾病的易感性.
.
4
神经病学介绍
从这些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通过 丘脑中继核及非特异性丘脑投射核及中 脑网状结构。
由丘系和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在 脑干加入头部的感觉纤维。
.
17
感觉系统
感觉的传导通路
头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 (V) 脊束核支 配; 触觉,压觉,姿势觉主要由三叉神经 感觉主核及中脑核传导。
.
18
感觉系统
.
31
感觉系统 定位诊断
感觉皮层病变
– 可损伤对侧躯体的辨别性感觉功能。因此, 病人不能定位受累侧的刺激或识别躯体不同 部位的位置。也可能不能通过触觉识别物体, 或确定其大小,重量,硬度或质地。
.
32
感觉系统
器质性与精神性感觉障碍的鉴别
– 精神性感觉障碍可伴有精神紊乱,可能有几 种特征性表现。
.
59
反射
腱反射
– 通常,腱反射可被分为以下几级:
神经系统教学资料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33页
三叉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②、面部触压觉纤维→半月神经节→桥脑 主核→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③、面部本体感觉纤维→半月神经节→桥 脑腹侧→桥脑→上行→中脑核→对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④、运动核→穿过半月神经节→与下颌神 经同路→各咀嚼肌。
第34页
三叉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病变体征: 1、核上病变:脑干、丘脑、感觉辐射及皮 层感觉区病变均可表现对侧面部及半身各 种感觉障碍。延髓下橄榄核背侧病变(面 部痛温觉纤维交叉处)可伴有对侧半身痛 温觉缺失而触觉分离性存在,双侧核上病 变除感觉障碍外可伴有下颌反射亢进。
第26页
滑车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简明解剖: 1、核:呈椭圆形位于中-桥脑交界部平面上方, 内侧纵束背侧,紧连于动眼神经核下方。 2、纤维:由核发出后向背外侧绕中央灰质达前髓 帆交叉到对侧,于前髓帆系带两侧出脑向后短行 继而转向两侧绕过大脑脚抵达脑底,沿颅底向前 至眶上裂出颅。
第27页
滑车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第41页
面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2、纤维:(如图)
第42页
面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①、运动纤维自面神经核发出→向背侧绕外展神 经核→向腹侧行走于听神经内侧→桥延沟出脑。
②、味觉纤维中间神经紧靠面神经外侧入脑。 ③、面神经上半核纤维、下半核纤维→面神经→ 在膝状神经节汇合中间神经→发出分支部分至蹬 骨肌、部分至舌前2/3及所辖腺体,其余大部分由 茎乳孔出颅→上半核纤维支配上半部面肌、下半 核纤维支配下半部面肌。
可出现瞳孔对光反应改变。
第20页
动眼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2、核性病变:①运动主核易受损(因其体积 大)且有规律性眼外肌瘫痪;②E-W核受侵 犯晚(因其体积小且居内侧);③调整核 极少受损;④常合并其它脑干损伤之表现 (中脑其它核及传导束体征)。
三叉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②、面部触压觉纤维→半月神经节→桥脑 主核→对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③、面部本体感觉纤维→半月神经节→桥 脑腹侧→桥脑→上行→中脑核→对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④、运动核→穿过半月神经节→与下颌神 经同路→各咀嚼肌。
第34页
三叉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病变体征: 1、核上病变:脑干、丘脑、感觉辐射及皮 层感觉区病变均可表现对侧面部及半身各 种感觉障碍。延髓下橄榄核背侧病变(面 部痛温觉纤维交叉处)可伴有对侧半身痛 温觉缺失而触觉分离性存在,双侧核上病 变除感觉障碍外可伴有下颌反射亢进。
第26页
滑车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简明解剖: 1、核:呈椭圆形位于中-桥脑交界部平面上方, 内侧纵束背侧,紧连于动眼神经核下方。 2、纤维:由核发出后向背外侧绕中央灰质达前髓 帆交叉到对侧,于前髓帆系带两侧出脑向后短行 继而转向两侧绕过大脑脚抵达脑底,沿颅底向前 至眶上裂出颅。
第27页
滑车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第41页
面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2、纤维:(如图)
第42页
面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①、运动纤维自面神经核发出→向背侧绕外展神 经核→向腹侧行走于听神经内侧→桥延沟出脑。
②、味觉纤维中间神经紧靠面神经外侧入脑。 ③、面神经上半核纤维、下半核纤维→面神经→ 在膝状神经节汇合中间神经→发出分支部分至蹬 骨肌、部分至舌前2/3及所辖腺体,其余大部分由 茎乳孔出颅→上半核纤维支配上半部面肌、下半 核纤维支配下半部面肌。
可出现瞳孔对光反应改变。
第20页
动眼神经病变定位诊疗
2、核性病变:①运动主核易受损(因其体积 大)且有规律性眼外肌瘫痪;②E-W核受侵 犯晚(因其体积小且居内侧);③调整核 极少受损;④常合并其它脑干损伤之表现 (中脑其它核及传导束体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
脊髓节段 C2 C3-C4 C5
C6-C7 C8-T1
T2
T6
皮肤区域 枕部、颈部 颈部、肩部 上臂外侧面
脊髓节段 T8 T10 T12
前臂、手外侧面 L2-L3 手、前臂内侧面 L4-L5
上臂内侧,腋窝、 S1-S3 胸骨角平面
乳头平面
S4-S5
剑突平面
皮肤区域
肋弓平面
生理知识推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方法
一、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检查感觉障碍需要扼要记住体表皮肤的周围神经分布 和脊髓节段分布。 感觉皮区的特殊体表皮肤标志是: 1、上臂外侧——颈5; 2、乳头连线——胸4; 3.剑突——胸6; 4.脐——胸10; 5.腹股沟一胸12;
C8
C7
二、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难点和入门方法
难点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复杂。 2、神经症状和体征表现零碎多样。
入门方法
临诊时可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是感觉还是运动方面的? 2、若为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如何?何种感觉损害?
病灶何在?若为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型? 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病灶何在? 3、感觉运动障碍,二者有无联系? 是单个还是多个病灶?
(周围性或弛缓性瘫痪) (中枢性或痉挛性瘫痪)
瘫痪范围
肌萎缩
体 肌张力 征 腱反射
病理反射
一般较局限 明显 降低
降低或消失 无
一般较广泛
无或轻度废用性
增高
降低
增强
消失
有
无
发病机理
下运动神经元功能缺失
下运动神 急性期神经休
经元功能 克下运动神经
释放
元功能被阻抑
病损部位
前角细胞、颅神经运动 核,或其纤维
神经细胞的分类
按突起数目: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 元 轴索有无髓鞘:多髓鞘(A)、少髓鞘(B)、无髓鞘 (C)神经纤维 突触对称性:不对称性(格雷I型-兴奋性突触)、对称 性(格雷II型-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神经元(主干神经元),投射距离长,轴索长; 抑制性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轴索短 按递质:谷氨酸能(点对点)、GABA能、胆碱能、 多巴胺能(点对面)
神经胶质细胞
不参与信息传导 星形胶质细胞:维持内环境、突触包绕、 疤痕形成 少突胶质细胞:髓鞘 小神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
2.感觉系统的周围部分
传入、传出神经在神经丛内分 布
神经根病变时 感觉缺失:由 于相邻神经根 的皮节相互重 叠,当一个神 经根受损时几 乎不能察觉或 仅感觉迟钝; 只有当多个相 邻神经根损伤 时,才会出现 节段性特征的 感觉缺失。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形式
局限性病变 弥漫性病病 系统性疾病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表现形式
兴奋症状 缺损症状 抑制症状 释放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定位诊断的归纳 分析方法概括如下:
神经症状及体征
神经系统基本功能障碍
定位诊断
} {感
性质 分析归纳
运
程度
反
} 觉
动 射
神经系统 病变部位
分布
植物神经
结合神经解剖
锥体细胞或锥体束
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害的定位诊断
周围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小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间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的定位诊断 内囊损害的定位诊断 大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1.神经细胞的基本要素
树突(单个或多个):接受信息 轴索(轴突)(唯一):传出信 息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中枢)或 雪旺氏细胞(周围),跳跃性兴 奋传到 突触:信息传递
以临床上最常见的瘫痪为例,通常根据瘫痪类型和分布 范围来推断神经受损的部位。
1、首先确定是上运动神经元型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瘫痪。 2、要明确瘫痪分布范围,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
或交叉性瘫。 3、结合感觉障碍进行分析,更有助于定位诊断。
上下运动神经元型瘫痪鉴别表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型瘫痪
脐平面
耻骨联合与脐连 线中点平面 大腿前面
小腿内、外侧面 和足内侧半
足外侧半和大、 小腿后面 会阴部
一条周围神经内走形的纤维来自多个神 经根节段,相邻周围神经支配区的重叠 比神经根支配区的重叠小,感觉缺失表 现的模式与神经根损伤完全不一样。
外周调节通路
单突触反射
单突触反射对拮抗肌的多突触效应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周围神 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常要求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神经系统是否有病?若有病,须回答: 2、病变部位何在?即定位诊断。 3、是何原因引起?即定性诊断或称病理、病因诊断。
首先要通过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收集第一手临 床资料,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通过分析归纳,推断病变部位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