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重庆市家禽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禽 肉生产方面 , 目前 我 国 已 成 为 世 界 上 仅 次 于 美 国 的第 二 大 禽 肉 生 产 国 , 肉 年 产 量 已 超 过 160万 吨 , 年 出 口 禽 0 全
南 等 地 多 以 鲜 活 鸡 烹 饪 消 费 为 主 ; 河 流 域 及 其 以 北 地 区 以 黄 白羽 肉鸡 消 费 为 主 。 我 国蛋 鸡 生 产 主 要 分 布 在 黄 河 流 域 及
行 了免 疫 。 由 于 对 传 染 性 疾 病 免 疫 的 重 视 , 此 商 品 禽 出栏 因 率 或 蛋 禽 的 成 活 率 较 高 , 般 在 9 ~ 9 , 极 大 地 提 高 一 O 5 这
县 、 川 区 为 最 多 , 别 是 1 6 2万 羽 、 3 . 4 万 羽 、 永 分 5 .7 12 7 1 5 0万 羽 , 在 1 o 20万 羽 之 间 , 余 区县 最 多 只 有 几 0. 均 o~ 0 其
十万羽 。
3 2 4 禽 蛋 主产 区 : 7显 示 出 , 寿 区为 我 市 排 名 第 一 的 .. 图 长
2 26 。 5.
禽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 显著增强 , 已成 为 农 民增 收 的重 要 来 源 , 类 产 品 也 是 最 受 消 费 者 欢 迎 的产 品 。 禽
1 1 禽 产品产 量快 速增 长 .
我 国家 禽 饲 养 量 大 , 蛋 、 禽 产 量 居 世 界 首 位 。我 国 禽 鸡 水 蛋 总 产量 从 18 96年 后 连 续 2 O多 年 位 居 世 界 第 一 , 均 占有 人 量 为 2 g 已达 到 发 达 国家 的 平均 水 平 。20 年 我 国禽 蛋 产 2k , 06 量 占同期 世界 禽 蛋 增 长 量 的 9 , 世 界 总 产 量 的 4 . 。 2 占 45 20 0 7年末 我 国家 禽 出栏 量 为 14亿 羽 , 20 1 比 0 6年 的 1 1 8 0 . 亿 羽 增 加 了 1. 2 2亿 羽 ; 禽 存 栏 量 为 5 家 6亿 羽 , 2 0 比 0 6年 的 5 . 亿 羽增 加 了 2 4 羽 ; 蛋 产 量 20 0多万 吨 。 36 .亿 禽 0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

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理解这种关系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专业化生产,农民能够更加专注于特定的农产品种植或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专门种植某一品种的水果或蔬菜,农民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增加收入。
规模化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民可以通过联合或参与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时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同时在销售农产品时也能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系列化加工环节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往,农民往往只是出售初级农产品,价格较低。
而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农产品经过深加工,如制作成果汁、罐头、干制品等,价值大幅提高。
农民不仅能从初级产品销售中获得收入,还能分享加工环节带来的利润。
社会化服务在农业产业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为农民解决了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农民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做出更合理的生产决策,降低市场风险,从而保障收入的稳定增长。
农业产业化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一部分农民可以专注于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可以参与到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非农业收入。
然而,农业产业化在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重庆市农业产业组织评析发展对策论文

重庆市农业产业组织评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重庆直辖十余年,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山地的地理环境限制和自身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重庆农业发展在全国排名仍处于落后位置。
本文从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框架入手,考察重庆市农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从而探寻重庆市农业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重庆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组织农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重庆市直辖后的重庆市呈现出显著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村面积占总面积的97%,农业人口占80%,农业增加值占gdp总数的21.2%。
库区农村移民量大,移民任务艰巨;山区贫困人口众多,脱贫任务繁重,是两大极为特殊的区域。
因此对于重庆这个特殊的直辖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有着极其特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基于scp模型从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市场行为、经营绩效三个角度来分析重庆市产业组织。
一、重庆市农业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分析据统计,重庆市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共计724.06万,占产业组织中农业生产经营者总数比重的1.14%的农业企业,其从业人员数量为235.66万,占整个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3.97%,平均每个农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28.26个。
而农户占产业组织中农业生产经营者总数比重的98.86%,其从业人员数量为747.3万人,占整个产业从业人员数的76.03%,平均每个农户拥有从业人员1.03个。
因此从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来看,虽然每个农业企业拥有平均从业人数量是农户数的27倍,但是农户数量却是农业企业数量的87倍,因此从业人员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农户群体中,这8.34万个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集中度为23.9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重庆市农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度是非常低的。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重庆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的通知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重庆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7.15•【字号】渝发改技〔2008〕831号•【施行日期】2008.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重庆市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的通知渝发改技〔2008〕831号各有关单位:建设信息、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建好两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信息、生物两大千亿级产业发展,拟在2008-2012五年间实施市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简称基地发展专项)。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实施依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认定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批复》(发改高技〔2007〕123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设北京等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通知》(发改高技〔2008〕474号)的要求,依据《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重庆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按照《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施我市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专项。
二、专项实施主要目标(一)有利于构建、完善重点产业链。
实施项目处于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上、下游环节的带动作用明显,对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有较大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项目具有较强的辐射和集聚作用,能够促进信息、生物产业百亿级、五百亿级园区建设,提升基地的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
(三)有利于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实施项目对培育基地亿级、十亿级、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目标。
(四)有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项目有利于引导产业提升技术水平,打造西部主要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
(五)有利于产业基地开放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作者:谭镜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目标,还需要进行很多摸索。
重庆市巫山县结合县情实际,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格局为主体,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是,巫山县作为渝东北门户,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毋庸置疑还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巫山县还需培育多样化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强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这个重点。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在发展“三农”工作中作出的重要决策。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判断“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问题和挑战不少。
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寻求适应中西部落后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金翅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及价值意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还是属于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缺乏农业支撑,两者的联系有些割裂,一部分学者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和“第六次产业化”实践,提出加快农业同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势在必行。
由此,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在山东得到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重要形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较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进了一步,是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更高形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统一为有机整体,延伸產业链,拓展产业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

202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报告1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
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
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
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
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探讨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探讨摘要:用现代发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3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前言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代发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
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1)02Ο0077Ο04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王忠诚(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重庆400047)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 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0-06-30;修回日期:2001-03-03作者简介:王忠诚(1970Ο),男,湖南新宁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1 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其特征“农业产业化”在我国首次出现是1993年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总结时所提出的一个口号。
随即上海市、湖北省等地区接过这一口号,以此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均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
近年来,全国上下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对于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却较为一致。
即一般都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农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一种突破。
[1]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2]这些已大大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
2 现状分析2.1 主要成就2.1.1 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确定了农业主导产业。
目前,重庆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水果、烤烟、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
各区县(市)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
如沙坪坝区以淡季菜、瘦弱型猪、肉鸭、牛奶等城郊型农业特色的农产品作为主导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
2.1.2 培植了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起步。
从龙头企业看,目前,该市已培植了一批较具实力的龙头企业,如涪陵的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公司、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1997年12月2日,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6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企业之一。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重庆市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有100多个,如涪陵市的20万hm 2榨菜基地、武隆县的6.67万hm 2烤烟基地、石柱县的200万只长毛兔基地等。
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截至到1998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各类集市2469个,其中,有一批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
如沙坪坝区目前已形成了小龙坎、陈家湾等各类农产品市场50多个,总面积达11万m 2,其中,成型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有34个[3]。
2.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见端倪,农业一体化经营开始出现。
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础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之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如长寿县在合心等乡镇建起了18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近1万名农民入社,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专业合作社还负责向蚕农提供技术、设施、物资等服第20卷 第2期2001年 6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0 No.2J un.2001务,并对他们的蚕茧实行保护价收购。
这样一来,既保护了蚕农的利益又推动了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媒介[2]。
2.1.4 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由于重庆市各地的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各异,因而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其组织模式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主要有如下3种:(1)“公司+农户”模式,如涪陵榨菜集团公司被确定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后,到农村联系农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企业(公司)在产前即与农户签定生产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对农民进行返利,这样就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捆在一起,缔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太极集团与彭水县合作,在青平、文武、大厂等乡和七耀山、毛尖山等建起了野生紫苑、野荞头基地约733.3hm2,由当地农民负责栽种、管理及采收,太极集团职工负责技术和收购,太极集团接收全部药材。
年产药材3000多t,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3)“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如长寿县蚕丝绸有限公司,即是“公司+合作社(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典型,它集生产、发展、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加强了行业管理,促进了蚕桑生产经营的大发展。
2.2 主要问题2.2.1 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就农业内部结构而言(见表1),林业和渔业比重偏小,这与农业的现代化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又从区域内各县市的农业结构来看,有些地方不顾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甚至照搬市里面确定的十大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
这样,什么都要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好。
表1 重庆市农业结构比较[3]T ab.1 Comparison of theagricultur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city项目1997年1998年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农业总产值231.05100.00236.70100.00种植业129.7656.20131.7455.70林业 7.97 3.40 9.34 3.90畜牧业86.8337.6088.3237.30渔业 6.49 2.80 7.30 3.102.2.2 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足。
从总体上看“小龙多,大龙少”,除极少数龙头企业外,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很少;从各区县(市)看,多数地方是多条龙并存,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
如有的官办公司(社、厂)没有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的购销合同,没有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一些公司凭借地方政府赋予的某项农产品专收权,在市场前景好时则收购,在市场前景差时,则以种种理由拒绝收购、少收或压价收购,让农户独自承担市场风险。
近几年来,重庆市农村反复几次发生的挖桑毁蚕等事件,就说明这些公司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龙头企业。
2.2.3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多、建设少”,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艰巨,农业生产“瓶颈”制约明显,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100多个,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7%,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9%,大大低于全国有效灌溉率51.9%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市73%的水库属病险水库,65%的提灌设备急待更新改造;中低产田面积大,冷、烂、串、毒低产田和坡瘠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还有3.5万km2有待治理;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仅1998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7.8万hm2,其中,绝收面积达12万hm2,造成经济损失达72亿元。
2.2.4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名、优、特、新、稀”产品少,尤其是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
以食品加工为例,目前,重庆市农贸市场上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后制成的食品,在全市食品市场总额中仅占15%。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对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认识不足,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也不够。
2.2.5 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畅通。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因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不灵敏。
以水果销售为例:1997年尽管全市水果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62万t,其中,柑桔46万t,但由于全国水果丰收,市场疲软,造成重庆市柑桔销售困难,结果部分地区出现了批量烂果,全市共烂果6万多t,农民收入锐减。
2.2.6 缺乏现代化企业的支撑,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70多个,投资额在50万以上・87・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的也只有200多个。
此外,管理体制落后,农产品收购部门的本位主义严重,交通闭塞等亦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据袁绪亚博士等人的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实际上是与各地政府提倡的基地型农业相等价的,它只是农业产业化的雏形或原生形态,与荷兰的花卉栽培与经营、南美国家的咖啡生产与销售、美国农场主的粮食种植与出口等比较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相差甚远[4]。
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有压力也有动力,有机遇也有挑战。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制定实施的以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全面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振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为目标的全面开发战略,而目前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庆市在这一宏观战略的大局之下,可以说是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为此,重庆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还应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农业区划工作,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以促进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具体而言,全市各个地区应根据市里确定的粮食、蔬菜、瘦肉型猪、水果、烤烟、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发育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选取2~3个产业或产品进行重点开发,而不应该贪多求全、不顾实际地盲目照搬以致于结构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为此,今后在丘陵平坝地区要重点建设高产优质的粮油、瘦肉型猪、水果、桑蚕等生产基地,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中低山区发展以畜牧、竹林药茶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有意识地退耕还林、还牧;在三峡库区内,可利用广阔的长江水面大力发展网箱养鱼等淡水养殖产业,并继续抓好该区域内优质柑桔、榨菜等支柱产品的生产;在城市郊区,则应大力发展乳、肉、蛋、禽、淡季菜以及花卉等适合于城市居民消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