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浅析吊脚楼民居建筑的绿色节能价值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

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初探苗族吊脚楼所指的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与一般的干栏式建筑不同,干栏式建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但是吊脚楼却是一半悬空,一半落地,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从立项、选址、建设到使用运营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有诸多的绿色建筑元素。
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的调查、研究、探索,提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绿色建筑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黔东南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标签:苗族吊脚楼绿色建筑元素1 概述1.1 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
这里所说的“绿色”指的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以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为目的而建造的一种住宅。
绿色建筑的“绿色”与“建筑”指的是一个人居住空间、自然环境与节能环保的较为完美组合,并不是指单一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现在社会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都屡屡开始出现反城市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断的向往绿色食品,绿色产品,以及与绿色建筑;建筑是容纳人们心灵的栖息空间,以舒适,美观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今当人们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居住于健康的環境也是人们首要选择。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它以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古建筑中特有的绿色建筑,为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与结合现代建筑,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绿色原理为其寻找更好的发展。
湘西传统土家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年第10期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6.10.045湘西传统土家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陈越华摘要:以湘西传统土家族民居代表吊脚楼为研究基础,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等方面探究了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成因和基本类型。
从几方面阐述土家族吊脚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从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绿色节能价值等方面来看,传统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更值得持续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传统吊脚楼;内在因素;可持续发展文章编号:1004-7026(2016)10-0066-03中国图书分类号:TU-87;TU253文献标志码:A(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湖南湘潭411101)湖南省西北部俗称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作为当地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土家族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材质条件等因素,在当地依山靠水建造了其生活模式相一致的吊脚楼建筑。
土家族吊脚楼蕴含着土家族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土家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知识,对相关建筑的内在成因和特质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把握吊脚楼长期生命力形成的本质因素,也有利于该民族特色建筑社会价值的更好发掘。
1传统土家族吊脚楼历史和成因1.1传统土家族吊脚楼历史传统土家族吊脚楼形式的建筑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其原型是干栏式建筑。
在原始社会,古代巴人(土家族先祖)居住方式主要是巢居和穴居,伴随着历史不断地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土家族先人的居住方式也逐步演变成干栏式样的建筑。
湘西土家族地处巴楚文化交汇处,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必然的,由此带来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建筑技术。
全木构架的土家族吊脚楼就是当地衍生的文化与建筑技术完美融合的产物。
1.2适应自然环境湘西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有“八山一水半分田”说法,由于地处武陵山脉,境内崇山峻岭密布,并且山峦起伏,江河深层割裂。
崎岖的地貌特征使得土家族聚居地区耕地资源稀少,为了使稀缺的耕地资源尽可能少地被占用,土家族民众发挥聪明才智,在建筑方面用尽心力,顺应山势形成了把平房和楼房相结合的吊脚楼建筑。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

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研究张劲松【摘要】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湖北恩施土家族"吊脚楼"的成因、特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研究表明吊脚楼仍值得继续传承和发扬,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还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利用和更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0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吊脚楼;民居;美学价值;保护利用【作者】张劲松【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7湖北西南部恩施自治州广大山区,是土家族传统聚居地。
由于气候阴雨多变,潮湿多雾,再加上山高坡陡,“吊脚楼”这种民居形式就应运而生。
一走进恩施土家族山村,就可以看到在丛山树影中一个个依山而建、凌空而立的黑灰色瓦木民居建筑,那就是土家族的“吊脚楼”。
1 吊脚楼起源和成因1.1 历史渊源土家族吊脚楼形式的住屋至少已有两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其原型是干栏式建筑。
《魏书◦僚传》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1]。
”研究者普遍认为“干栏”源于“巢居”,其发源地在远古的森林里,以适应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
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模仿巢居式样,离地数尺架空构筑居室,形成“上以自处,下居鸡豕”的空间格局,这种巢居形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干栏建筑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干栏式建筑变化出多种形式,从形制上可以简单归纳为“高脚干栏”和“矮脚干栏”两类。
土家族传统民居是两种干栏的结合:高脚的厢房与矮脚的主屋。
厢房吊脚楼数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在外观上充分展现其结构层次;而主屋则直接置于夯土整平后的平台上,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室内标高,从外形看,房子坐基而建,也称“座子屋”。
土家吊脚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自然环境、气候、风土习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
1.2 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鄂西山区是云贵高原尾闾,山多平地少,地形地貌复杂。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新城区不断拓展,而许多旧村庄却在城市扩张中被遗忘。
如今,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旧村庄,新农村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
然而,吊脚楼的保护利用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吊脚楼的定义和历史吊脚楼,又称“悬楼”,是一种流行于华南、西南等地的特有的民居形式,其特点是房屋底层与地面相离,靠支撑在跨越街巷上的“吊脚”而保持稳定。
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当地的生产、文化和信仰密切相关。
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其盛行期在明清时期。
在明朝时期,相关记录显示,福建、广东等地的许多城市就已经出现了吊脚楼。
到了清朝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吊脚楼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独特人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二、吊脚楼的现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吊脚楼受到了破坏。
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吊脚楼面临着老化甚至废弃的风险。
另一方面,城市扩张的影响,许多吊脚楼被拆除或改建,这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另外,吊脚楼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新生代农民的追求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文化方式逐渐被淡化。
加之吊脚楼对传承的要求较高,需要传承人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以及对于吊脚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吊脚楼传承的难度。
三、吊脚楼保护利用的现状由于吊脚楼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其保护和利用对于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近年来,一些措施已经被采取,以促进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
1. 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古迹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而吊脚楼作为优秀的民居文化遗产,也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借助法律的力量,吊脚楼的保护可以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减少被破坏、拆除的风险。
2.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提倡以文化为基础、以环保为原则的绿色建筑方式,吊脚楼符合这一理念,因此可以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立 ,前 吊后坐 ,形成半 干栏式 的 吊脚 民
2 1.1住宅科技 0 11/
5 3
p o l e p e i r v el i g r q i me t, c l g c l n i n n a r t ci n h sb — mp o e t i n e u r h v e n s e o o ia v r me t l o e to a e e o p
发源于 苗岭主 峰原始林 区的 白水河 将西
江苗寨 一分为 二 ,依 山而建 的独 具特色
~ —
居衍 生而来 的 吊脚楼 依 山就 势 ,在 苛刻
的 自然条件 限制下拔 地而起 ,吊脚楼 与 山 地 自然 环 境 相 互 穿 插 融合 , 半 吊半
杨 丽 ,博 士 、博 士后 ,上 海理 工 大学 环境 与 建 筑 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生 导师
Sou h a t t e s ih u Pr v n e a n e a pe Gu z o o ic s a x m l
■ 杨 丽 Y n a gL
【 摘 要 】随 着城镇 化 的发展 ,农村 地 区也 得到 了快速 的发 展 ,人们 对居 住 的要 求提 高,生态环保成为建筑设计新的主题 。文章介 绍了贵 州黔 东南苗族侗族
do n a om o i g. w ndpr tn
【 e wod K y rs】 Xiag10 一o sh l Mio ia esse ddb i ig eoo ia j n 0 0h u eod a l g ,up n e ul n ,c l cl i Vl d g
fl o s 0kh u e
保护与利用 一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
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 为例
谈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生态节能建筑技术

谈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生态节能建筑技术探索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技术,能够找到有效的降低建筑能耗的技术手段。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的生态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选址布局和营造技术上。
一、生态节能的选址布局智慧黔东南苗族村寨共有1500多座,多分布在植被良好的山区,靠山面水,环境优雅。
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生态设计理念。
1、师承自然黔东南苗族民居遵循师承自然的设计思想,运用古老的方法以及民族信仰进行选址、布局。
充分利用地形和高差,依山顺势,通过吊脚与地面进行交接,不破坏原地形,不存在挖填方,表达了一种生态节能的自然化设计思想。
借用与依附自然环境的因素较多,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黔东南苗族村寨自然环境优美,建筑单体与村寨整体的景观都依附自然环境,任其发展,充分的保护原生态的美。
多数民居会在屋后种植竹子,美化环境的同时,改善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与表现形式。
2、生态选址苗寨的选址取决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特性和生活习性。
苗族,一般将村寨建在高山、山腰或丘陵地带。
择险而居、聚族而居是苗寨的两大特点。
不仅能选择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安居,同时能够妥善处理好安全防卫与耕种生活的矛盾。
在择址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相地。
一般会选择地理条件合适、据水源较近的山腰地段。
村寨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建设区域的最大坡度可达30°左右。
建筑顺应等高线布置,兼顾山体的坡地形态的同时又能维护坡面生态系统的完整,使得建筑与自然山体走势的趋同与协调。
二、生态节能的建筑技术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态互生的一种构筑方法,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
1、建筑体型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体型简洁,外形多为完整的长方体,体型系数较小,从而减少传热面积。
建筑门窗洞口较小,减少热量的传递。
黔东南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点,但苗寨多分布在高寒山区,冬季较为寒冷,规整的建筑体型能有效的减少热量的散失。
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的保护利用

利用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吊脚楼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吊脚楼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吊脚楼保护利用的对策与建议•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结论与展望01引言吊脚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传统建筑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吊脚楼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背景介绍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吊脚楼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为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研究目的和意义02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吊脚楼起源于古代干栏式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起源与演变分布区域建筑特点吊脚楼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农村,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典型。
吊脚楼通常采用木结构,悬空建造在房屋一侧或两侧,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
03吊脚楼的历史渊源0201吊脚楼作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
民族文化符号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美学观念,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美学许多地区的吊脚楼建造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的“转角楼”建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吊脚楼选材多采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注重材料的环保和可持续性。
吊脚楼的传统工艺特点选材讲究吊脚楼的建筑结构独特,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或抬梁式木构架,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结构巧妙吊脚楼在建造过程中注重装饰细节,如雕刻、绘画等,使建筑更加精美绝伦。
装饰精美03吊脚楼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吊脚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吊脚楼在农村地区广泛分布,尤其在西南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更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吊脚楼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压力。
吊脚楼保护现状城市化进程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导致吊脚楼无人居住、照料和管理,逐渐破败。
浅析凤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意义及传承与创新

浅析凤凰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意义及传承与创新作者:辛冬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1期摘要: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它的建筑形态凝聚着当地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及美学情感。
它完全依照“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存在,又完美的诠释了“因地制宜”的生态环境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当地吊脚樓建筑的保护现状在一些方面却显得不尽人意,保护和发展吊脚楼建筑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湘西凤凰古城沱河岸边吊脚楼建筑的生存现状,通过对吊脚楼建筑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的分析,初步提出使其创新发展的设计构想,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吊脚楼;建筑;生态;传承;创新一、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生态意义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它是人类所有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把生态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
而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的生态意义便源于当地人质朴的“天人合一” 的生态环境观,及“因地制宜”的生态思想。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不管从选址、取材、还是周围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无不体现了它的“天人合一”和“因地制宜”,这也使吊脚楼建筑更加具有保护和发展的意义。
1.吊脚楼的选址及节地意识由于受到当时凤凰古城内面积较小而大部分居民居住在城外且山区不平整的地貌特征这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使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得以存在,并发展成为当地最适合的建筑形态。
以吊脚楼为主要民居建筑样式的凤凰古城河岸传统民居聚落,十分注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上大下小,只占用少量的土地面积,这能够使河岸建筑之间原本狭窄的街巷空间的实用面积得到一定的扩大,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地居民的多功能使用要求。
在吊脚楼建筑形式节约空间的同时又能够带来充足的日照光,更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在现如今土地资源短缺的状况下,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无疑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吊脚楼民居建筑的绿色节能价值——以乐元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胡馨月梁燕陈杰【摘要】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
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精致小巧,端庄清秀,古朴之中也显现大自然的美。
吊脚楼民居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关键词】吊脚楼;生态适宜技术;绿色节能;传统民居1.吊脚楼的起源与发展1.1吊脚楼的起源吊脚楼,也被称为“吊楼”,是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我国的湘西、鄂西、贵州地区分布着很多的吊脚楼。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因为吊脚楼为半悬空式,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在里面埋起竹子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修建起架空的楼房,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后来这种“空中住房”也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1.2吊脚楼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吊脚楼存在的一些偏远山区与外界的交流日渐增多,特别在靠近公路的一些村落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建筑正在使用砖、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当在传统建筑上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所取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一个地方的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
然而,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至今仍被广大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广泛使用。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
当今,对于传统的吊脚楼民居采取何种态度,是建筑与文化工作者、当地居民以及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问题。
2.吊脚楼的设计2.1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能够放杂物。
吊脚楼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独具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含有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2.2类型2.2.1苗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重叠而上。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从历史来看,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凤凰吊脚楼: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吊脚楼群的吊脚楼均分上下两层。
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
下层随地而建,很不规则。
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凤凰古城河岸上的吊脚楼群以其壮观的阵容在当今十分稀罕。
2.2.2侗族在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底层为猪牛等养牲杂屋,楼上住人(与傣族吊脚楼相似),其木楼有走廊伸出,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人休息。
这种木楼,其中有高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用一颗钉子,全是卯榫嵌合,显示出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
一般一家一栋,也有栋栋相连的,在楼的二层设有火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地方。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如房屋的柱头,喜欢把它雕成竹子的形式,木楼喜配上走廊和雕花栏杆。
2.2.3瑶族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往往依山傍水而建。
因山地限制,很少有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所以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
2.2.4土家族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
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
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是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所以又称“六合门”。
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室外栏板雕花室内特色雕花2.3建筑形式2.3.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
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
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
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
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
“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2.3.2双吊式又被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这种形式的吊角楼,三间并排的正房并没有改变,只是进一步扩大占地面积,扩展空间的一种变形。
这种吊脚楼适合大家庭居住,在土家族地区也较为普遍。
2.3.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2.3.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2.3.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3.绿色节能意义3.1内涵建筑能耗和节能减排问题日益受人关注,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从传统民居建筑技术中挖掘出“生态适宜技术”,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绿色节能。
它是充分考虑适宜性、高效性和生态性的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技术[1]。
该技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在不同地域环境通过建筑自然通风组织、天然采光和建筑材料的选择等优化组合,达到低碳节能、生态的效果,创造适宜人生存的环境,更好更大程度创造良好社会生活。
建筑环境发展的五个阶段建筑设计目标的演变过程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3.2绿色节能的九大指标(1)能源系统:避免多条动力管道入户。
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
(2)水环境系统:设立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景观用水系统要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
小区的供水设施宜采用节水节能型。
(3)气环境系统:室外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
居室内自然通风,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
(4)声环境系统: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系统满足:日间噪音小于35分贝、夜间小于30分贝。
(5)光环境系统: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6)热环境系统:冬季室内适宜温度:20℃至24℃;夏季:22℃至27℃。
采暖、空调应该采用清洁能源。
(7)绿化系统:应具备三个功能,一是生态环境功能,二是休闲活动功能,三是景观文化功能。
(8)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生活垃圾的收集要全部袋装,密闭容器存放,收集率应达到100%。
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分为有害物、无机物、有机物三类,分类率应达到50%。
(9)绿色建筑材料系统: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选用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
4.绿色节能在吊脚楼中的运用4.1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特色树种,节省建筑原料成本;不用挖方,依山就势,节省了劳动力,节省占地空间,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是吊脚楼绿色节能中最重要的优势。
吊脚楼节省占地空间4.2空气学原理(自然通风的组织):传统民居中,确保建筑中的良好自然通风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南方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建筑布局和环境设计,可以享受到舒适的自然风,经济适用、生态环保。
由于吊脚楼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符合南方夏季炎热、湿度大、空气流通需求量高的特点。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降温、干燥、防潮、净化空气,因此吊脚楼在自然通风上是节能的。
在最新规划中,我们对于吊脚楼建筑就作出了充分的建筑分析与研究:吊脚楼飞檐的运用,也加强了通风散热的作用,如图所示:当热气从底层进入房屋内部,翘起的飞檐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散热的速度。
使房屋整体空气能够循环。
4.3材质节能屋顶采用瓦片,既节省了建筑成本,又起到了降温隔热的作用;房屋整体采用了木头建造,呼应了因地制宜原则,保温隔音、节约能源。
木材是很好的电绝缘体,有低传导性,另外,木结构利用夹层保温和空气屏障的原理,使得木结构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源消耗少,大大地为消费者节省了能源费用。
施工期短:木结构房屋的施工期一般是传统房屋的1/2,降低了成本;木结构房屋隔音效果好,另外木质的房屋耐久性强且寿命长。
4.4自然采暖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设二三小房作为卧室或厨房,房间大多宽敞明亮,自然采光很好。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因此一般吊脚楼是符合绿色节能指标中热环境系统的要求的。
一般吊脚楼的朝向、方位以及它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当地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吊脚楼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