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春秋散文

合集下载

秋夜随笔经典散文

秋夜随笔经典散文

秋夜随笔经典散文携着凋敝的经卷,走向红尘的客,欢欣话别了中年的客舟,星星鬓也,一任阶前,霜结秋叶一重重。

在我书房的北屏,在水墨快马的画右,我题上了“何惧秋风奔雷势,一笑红尘自在行”,猎猎血性,今皈依禅境,好不容易,都云坚冰易化,定是等得起千年后的火山,在星际流火,在梦的烟岚,不屈的脊梁,仍存剑齿,海子虽然死去,诗还在,他的原乡,还有生命雀跃的歌唱,不用问,也不用游人如织,那里,花笑花开花如海。

秋凉的时候,人们学会为心灵护暖,以赏月之心,以观涛之韵,行走在时光海岸,与岁月争短长,携梦之雕影,云水孤星,清亮眸光,在文字的白鹿崖,企盼馨暖,捕捉阳光律动的方向一片人海,汇聚忘川,快乐的出口,常被生活的雾遮蔽,智者方得见白驹过隙的光,虽然细微的一瞬,毕竟,还愿意向着生命的海风,平淡山溪,于海之外,静处落墨,走笔氤氲。

莫道君行苦,世人苦多求,这就是如初,不薄今人爱古人,是说“真”这个字好,人家曹植用‘怨慕’二字来构思洛神赋的,今人却大多败笔,我们的生命都得之容易,惜之劳神。

有心人无心去作窗外的飞,年少时撒哈拉的梦,因为是梦,才叫做回味。

当我们大了,老了,伤了,痛了,才真正懂得。

所谓千载绝唱,多为绝句,听樵曲误,少有人顾,大多是没有结局的章回,却风霜满眼,要不,怎有百衲穿结的僧,愿意冷雪孤崖,雪泥盘桓,听了梵唱,诗箧落尘呢?因为懂得,所以珍视,也许沉默,也许看似的漠然,只在心里小小的一隅,保留美好的诗情画意,因为看见无染的与温婉纯真的生命之花,才选择静临,或选择听闻,佛如是说,如是我闻,说我说汝,大抵是撇了贪嗔痴,植根一片温馨泥土,若得见晨星一须臾,是弥足珍贵的,西下峨眉,沧州笑傲,读雪成诗歌,淘浪花成朵。

不凭孤洁,哪里得见踏雪狂歌,江湖快剑,不做宁静,更何谈千金一赋,任君逍遥,明月箫声,仰观鹤舞,早零落了薄凉的世间,失散了童心的画意,行走,本就不容易,任谁有一颗清明的心,都会比别人承载更多,晚秋沁凉,只愿苍山明月,人生际会,仅作收放自如的云,鸿雁于飞,愿与颗颗无染的心灵星空信步,消逝的,是赘余的藤蔓,那藤蔓,早掩去在黄州赤壁的一梦烽烟,早消解在舞榭歌台,铜驼金掌,佛狸深巷。

《诗经》,《春秋》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春秋》读书笔记作文

《诗经》,《春秋》读书笔记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诗经》,《春秋》读书笔记作文篇1《诗经》给人一种神秘、古老、穿越千年的美感。

它美在自然纯朴,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只有娓娓道来的清新自然。

读一篇《诗经》,仿佛看到青石板上的涓涓细流;仿佛嗅到流转千年的竹筏依旧的.清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朦胧婉约美,淡淡的清香如一杯清茶,回味了几千年。

我常想:千年之前的当年,一见倾心的伊人该是多么的美丽动人,素心相赠,在水一方的伊人,又是否明白?读《诗经》,心的上空一片晴朗,阳光如桃花般的明艳动人。

通过《诗经》行走在这些字里行间,我学会了如何更淡然的去领悟人生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哲理。

《诗经》,《春秋》读书笔记作文篇2我最近阅读了《诗经》和《春秋》这两部古书,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厚很古老,但里面的内容却丰富有趣。

老师说这两部书都是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对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诗经》里面收录了上千首古诗,这些诗全部是先人们几千年前创作的作品。

当时的人们看到鸟儿鸣叫,就赞美它的歌喉;看到田野百花盛开,就描写它的娇艳;还有许多关于思念亲人、朋友的诗歌。

虽然字词很古老,但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们纯朴的情感和生动鲜明的语言。

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赞颂太阳月亮的,有歌颂大自然美景的,也有抒发思乡思念之情的。

每首诗都不算很长,可是句句精炼,透着质朴而诚挚的语言。

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诗句,每次读起来都觉得动听优美。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叫《草蛇》,里面写了一只小蛇误入草丛后害怕万分的情景,读来真让人生动有趣极了。

《诗经》里的诗歌不仅是先民美好情感的记录,也折射出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貌。

通过阅读这些诗篇,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几千年前的社会情景之中,亲眼目睹古人耕种、狩猎、祭祀等生活方式。

这种穿越时空的感受,着实令人向往和好奇。

另一部读物《春秋》则是记载了当年鲁国270多年的历史大事。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初三散文:于四季中品书

初三散文:于四季中品书

于四季中品书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三散文的于四季中品书,欢迎阅读。

于四季中品书一壶香茗,一卷诗文,一隅书斋。

可以修心养性矣。

一段悉绪,一丝泰然,一份坦诚。

读书可以矣。

一树花开,一眼苍茫,一地金黄,一身银装。

我。

于四季中独自翻看,一卷纯美的四季著作。

一场缠绵悠长的雨线降落,万物重迸生机。

窗外无不看到、听到或是闻到春的、生命的浓郁气息。

我拾一书漫步于满目青葱之中,屏气凝神,轻坐于一方铺着绿茸毯的土地上,怀着无比谨慎的小心翻开书,仿佛书中已早早步入了春天,也分不清是墨香抑或是花香。

书中描绘的春意也这般美妙,这般令人神往。

蓦然间,书页被一阵和煦的春风翻过,这才猛然发觉,那身临其境般的春天,竟都是书中的春天,我依旧坐在一隅书斋,品一壶香茗。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雨倾盆而至,我翻开夏日的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棂湿灵绡。

”窗外一片雨点降落的声响。

我上一秒被烈日烘烤而略显焦躁的心被这诗句、被这雨景冷却了。

顿觉神清气爽,无所缚束,心灵仿佛置于清沁的水中,却依旧能够畅快地呼吸。

是的,这是眼前的夏也是书中的夏,如此轰烈,又如此宁静。

一树金黄飘落,我置身于树之下,随处可采撷的果实信手取来。

层层叠叠的叶片把秋天堆得比人还高,秋风瑟瑟,一片枯叶吹落在我肩上。

上面印着一行行的文字,干净索落,那是古人对秋的感悟,一直在书中,在读书人的心中,一直一直延续到此地,此时,此景。

一场纯白从天而降,陡然降落在大地的每一个毛孔。

我捧一书于满目银装披盖中品读,品读书中的冬季,仿佛不会太寒冷。

书本传递的热度,一种来自内涵的源源不断的温度,在冬日的阳台上不断温暖着我的心,让我不曾感到丝毫寒冷与畏惧。

其实,读书着便在陶冶情操,磨炼骨气,而冬,尤显著也。

于四季中品书,于书中品四季。

这春媚,夏茂,秋瑟,冬寒便尽知矣。

这淡然,坦诚,愁绪,泰然便尽显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情操书中来。

诸子散文有哪些代表作

诸子散文有哪些代表作

诸子散文有哪些代表作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秦时期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论语》,后有《老子》、《墨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本语录体散文。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李耳的著作。

第二期是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但它们已不像《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

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

主要著作有《孟子》、《庄子》等。

主要特点是词藻丰富,说理畅达,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

《孟子》以对话为主,富于雄辩,议论酣畅,气势磅礴。

《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期是战国后期,则完全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

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

主要著作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主要特点是论证严密、鞭辟入里。

《荀子》行文条分缕析,反复设喻,反复论证,务求理尽义达。

《韩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运用浅近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较强的论辩性。

它们都对我国汉魏以来的哲理散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06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 《春秋》本是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的 通称。
▪ 《左传》与之相关的《春秋》,是鲁 国编年史。
▪ 《鲁春秋》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公 元前722年),迄于“西狩获麟”的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相传鲁《春秋》由孔子编定
一、《春秋》与《左传》
▪ 今见《左传》已被拆附在《春秋》各 编年之后,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思想倾向
▪ 《战国策》涉及朝廷内外宫帏上下 各色人物,其文章又出自史臣游士 众人之手,多方位见出时人的观念 和趋舍,其中有些部分带有战国的 时代特色及纵横辩士的生存意识, 表现为对固有传统观念的冲击,甚 至含有“离经叛道”成分。
▪ 义利、才德、尊卑关系
三、《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
▪ 《战国策》是以记述人物活动为主线 的散文篇章,聚焦的是人物在某一事 端中表现出的奇谋、卓识、妙说及异 举,其特点又往往多被凸显和放大, 因此,这里描写了一系列各具异彩的 人物形象。
▪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 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 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 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 望。”(卷三)
可见周王势力衰微、失控诸侯、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
▪ “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隐公三年》)、终致“周郑繻葛之战”(《隐公五 年》),刚刚进入春秋不久,周王已落得要仰诸侯鼻息,甚至遭遇抵御。
▪ 随之而来的是诸侯间的相互攻伐,诸如齐鲁长勺之战(《庄公十年》)、秦晋韩之 战(《僖公十五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秦晋殽之战(《僖 公三十三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等等,已成春秋中心“剧目”。

兰台春深花木茂,书韵悠扬好读书散文

兰台春深花木茂,书韵悠扬好读书散文

兰台春深花木茂,书韵悠扬好读书散文兰台春深花木茂,书韵悠扬好读书散文迎着初升的太阳,漫步走来,图书馆浓郁的花香书香陶醉着我们。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我校图书馆很别致。

室大何妨雅,有花树更香。

你看:绿树环抱,花木掩映,芳香馥郁,环境宜人。

图书馆北门前植有两行洒金柏,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嫩枝顶端鳞叶上缀满金色,斑斑点点,闪闪发光。

洒金柏两侧是大花园,海棠花,樱花开得正热烈。

人称海棠花内神仙,樱花花中勇士。

左顾棕榈亭亭玉立,巨扇翩翩;右盼劲松参天,浓荫匝地。

花园中央,松柏掩映的亭台上,高高矗立一尊奇石,是太湖石。

太湖石以瘦、透、露、奇为美。

这块奇石从侧面看,酷似圣人孔子颔首弓背有所垂询,故而称之“问礼石”。

相传孔子不耻下问,谦虚好学。

他闻知老聃博古通今,熟悉古代礼乐,自鲁入洛向其请教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

老聃就是老子,时任东周王室守藏史,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馆长。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图书馆前树此石,寓意深焉。

书馆南门口有两棵亭亭如盖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一到中秋前后,金灿灿的桂花便热热烈烈绽放开来,爽甜馥郁,芳香扑鼻,沁人心脾,真真是花开满园,十里飘香。

传说月中有嫦娥、吴刚、白玉兔,还有一棵高大的桂花花树,树下有个碓臼窝,吴刚夜夜在树下舂米。

旧时科举取士多在二月和八月,分别称为春闱、秋闱,相当于春季高考、秋季高考,历来为士子所重视。

金榜题名,蟾宫折桂,讲的就是秀才们科举考试取得了成功。

有副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来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无论诗也好联也好,无非都是勉励学子们好好读书的意思。

五代时有个叫窦燕山的人,了不得,他有五个儿子,皆聪明早慧,文行俱佳,全考上了进士。

人称窦家“五桂”,或者称“五龙”。

窦燕山的好友冯道写诗赠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芳。

书铭 春秋续写

书铭 春秋续写

书铭春秋续写书铭春秋续写「篇一」四季中,夏太热,冬太冷,只有春、秋两季气候最适宜。

于是,“黄金季节”这个美称到底应该冠在谁头上就有了争论。

记得朱自请老先生有一篇散文——《春》。

文中描写了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白居易又作一首《钱塘湖春行》将春描写得完美无瑕,天花乱坠。

又一欧阳老先生的《秋声赋》,加几位前辈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北风吹白云,万里度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一时将秋贬得一文不值、肃杀。

这样,春的“身价”就自然抬高了。

其实,金秋十月并不比阳春三月差。

秋天里,一个个大大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娃娃,在对你笑哩!秋天里,朵朵盛开的菊花像一捧捧五颜六色的焰火,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展示在你面前;秋天里,桂花会散发出令人陶醉、浓郁的香味儿,使人从繁杂的世俗中解脱出来。

秋美,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是美的,万花竞艳;秋也是美的,硕果累累。

古人云:“春华秋实”到底哪个好,还得大家来评。

书铭春秋续写「篇二」从前我总偏执认为:学习是枯燥刻板的千篇一律。

直至遇见了她,我爱上了学习。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能让一个人变得灵秀诗意,志趣高雅,思想深刻。

灵魂也深谧沉静,气质自华。

从前的我不爱学习,可我遇见了侯老师。

她亲切有趣,笑容明朗。

讲课引人入胜,如涓涓细流般环环相扣,不急不徐,这样的她擅于循循善诱,闪着智慧的光。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上课也可以丰富多彩,原来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能这么温婉大方而又不怯场。

于是,渐渐地我开始找寻语言文学的独韵,开始愿意发现学习的乐趣。

后来,我终于能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

我能嗅到飘逸的油墨字体沁人的香,我能品味清浅时光里一路走来的文人墨客们的岁月痕迹,我亦能用文字果腹,用光阴下酒,活得比任何人都清醒。

我的孤独感在学习中一点一点被遗忘,这个转变,是悄无声息的从想成为侯老师那样饱读诗书,气质卓尔不凡的人开始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房春秋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别人叫我老师那年,我才十几岁,但我感到的远远不是尊重。

忽一日,有位学生家长给我拎来了一网兜砀山梨。

他在县运输公司当司机,后来成了我小说《大市民李四》中“李四”的原型。

那兜砀山梨是我第一次见,该有多大,反正一网兜只装了三四只梨。

皮子淡黄,浅到发白,透着清脆、美味的信息。

没舍得吃,星期天回家,带给父母,自己当然也尝了,真的很好吃。

现在想起来,爽意犹新。

但事情并不仅此而已,学生家长还有更让我感动的表示。

当时他看了看我的宿舍,转头对我说,下次出车,给你从南方带来一个书架。

我推辞是没用的,心里当然明白他这是要我关照他的女儿。

梨子吃完了,常常不由自主地惦记那个书架。

从有了几本书开始,我就盼着能有什么东西妥善安置它们。

从书包,到书箱,这就是它们在我这里走过的短短的历程。

学生家长让我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书架已是大势所趋。

但有了书架,就必须有安置书架的空间。

当时我跟另外两个青年教师同住在一座教室里,中间用一排背向我们的木橱隔开,一半是我们的宿舍,另一半是生活常识课的实验室,每到夜晚,那里都是死一般的寂静。

而在我们这一半,就不一样了。

三张床挨墙放着,后来一个老师又带来了他侄子。

床铺已经挤得空地儿不多,再加上各自的生活用品,四处满满登登。

年轻人,都在精力旺盛的时候,小学的课程又简单,谁还指望他们业余再去研究教学?对他们的打打闹闹,我唯一的期望是不让他们影响到自己。

我要的是一点点的安静,能够看看旧书,以排遣内心的愁绪。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觉得世上并没有那么多令人高兴的事。

他们一天天从早到晚乐陶陶的,在我想来,真是怪了。

但那一点点的安静对我是奢侈的。

如果不是那位学生家长提起,我哪里想得到为自己弄一个书架?既然我已迎来这个贸然闯入者,就准备对它以礼相待。

我暗暗决定了安置他的位置,在我的床铺里边,想必不会影响别人。

我已预先感受到了这个书架给我带来高雅的书香气息。

躺在床上,眼前常常出现幻觉。

我的那些书纷纷从书箱(一个纸箱子)里飞出,有条不紊地降落在书架上,自动整齐地排列起来。

它们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一个个向我闪着感激的目光。

它们甚至像些孩子,那么乖巧而调皮。

同时我发现书架上还有许多空隙,实际上我的书也不过几十本。

怎么能让书架空着啊!那样似乎很对不起学生家长。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我逛了几次新华书店。

可惜的是,书店里并没有多少——几乎没有我要买的书。

但我想,只要学生家长把书架送来,不拘什么书,我都要买来。

我是如此渴望那个书架,却总不见学生家长那边的动静。

也曾经遇上他几次,他也只字不提。

我当然不好意思催问了,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本身并不怎么光彩的。

时间一久,就像没这回事了。

我就想,学生家长也许不过是随口说说,而我竟当了真。

一次言不由衷的允诺,竟让我如此的牵肠挂肚,可见自己没见过世面。

这学生家长就住在我们学校附近。

去他家家访时,我看到院子里放着两个竹子做的书架,因遭雨淋,已起了绿毛。

我管不住自己,不由得多看了两眼,但学生家长并没有特别的反应。

从他家出来,我感到非常安心。

我已做出了顺理成章的推测。

他没把书架送给我,大约也是为我着想。

小小不然的一网兜梨子,收了也就收了。

书架好歹得算是个庞然大物,赫然摆在大家眼皮子底下,不好说的。

我到底还是因为涉世未深,想不到收受学生家长礼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书架的影子不过在我眼前一晃,就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的书依旧躺在书箱里,或凌乱地堆放在宿舍的写字桌上。

我所盼望的,依旧还只是一个能够独处的空间。

那个空间不要多大,甚至只能放下一张床就够了,但必须绝对是属于一个人的。

可是,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没有得到,也没再买多少书。

书店的书不合我的口味,除了武侠小说,找不到一本正儿八经的文学书籍。

偶而一次,书店处理旧书,我看到了许多诸如《绿衣亨利》《月亮匣和六便士》这样的外国文学名著,我却只买下一本泰戈尔的《沉船》。

这是我至今想起来还感到万分惋惜的事。

但是没有办法,制约我进行文学投资的重要因素是我囊中羞涩。

当时我的确没妄想在文学上出人头地,摆在我面前的是婚姻问题。

我想以稍微充裕的经济条件,给自己娶房媳妇。

娶个纺织女工,或者娶个商店营业员,宾馆服务员,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是这样的。

没钱,一直困扰着我的生活。

我抓紧所有可能的机会读书,却买书甚少。

我也像别人一样拿工资,平时既无烟酒嗜好,又不请客送礼,何至于如此穷困?后来我从学校调出,也幸好没用花费。

但经济状况并未好转。

记得有一年过年回家,为买条新裤子,我给人借了五十块钱。

回来时到了济南,连车票钱也花光了,只得又给人借了十块钱。

还有一次,是回家路过济南,又没了住宿的钱,就去了一位老师家里。

吃了饭,天晚了,师母见我不走,就拉下脸子,说,老济南的规矩,留饭不留宿。

老师忙支开师母,偷偷对我解释师母到了更年期,不让我把她的话当真。

我实在是计出无奈。

出了老师的家门,就意味着露宿街头。

忍着住下来,不到天明,就悄悄起身溜走了。

在这种前提下,要无限制地买书来读,确乎不太现实。

现在我的藏书仍不多,但比起平常家庭,要算多得多了。

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我近年来所买。

回首往事,我痛悔不已。

读书的好时机实际上已经错过。

一本书读上二十遍,也不如过去读一遍记得深刻。

常常是前面读过了,后面的也跟着忘记了。

可是多少年前在学生时代看过的书,比如《〈红楼梦〉研究》学刊,比如《浮士德》《乌托邦》,比如《呼啸山庄》《德伯家的苔丝》《悲惨世界》《巨人传》《匹克威克外传》《复活》《猎人笔记》,到现在还如刻在脑子里一般。

像很多人一样,买书已不仅仅是为读书。

即使不读,也要买。

买了舒服。

我已有了一个较为像样儿的书架,上面摆放着我喜爱的书籍,从《红楼梦》《聊斋志异》,到卡夫卡、福克纳、鲁迅、王小波。

早在两年前,这一个书架就已无法盛放我的藏书。

杂志之类只好屈居于另一个只有三层的简易书架。

那个较好些的书架,是在结婚时买下的。

这些年来,经过多次辗转,又缺少合理养护,我的那些书都已脏污不堪,书脊上几乎辨不出书的名字。

书架买贵了,用同样的价钱,换个商场,可能买一大排书架,可我只买来孤零零一个。

买书架那天,家里来了一大帮安装工,叮叮当当,很像回事地把书架安放着背阴的小房间里。

他们走后,我开始摆书。

上面一层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中间两层是外国文学,下面一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底下的橱子里,是我的小说手稿。

书摆上了,我轻松地坐下来,蓦地想到,这个矗着一个书架的小房间,该管它叫什么呢?“书房”这个名字,自然而然地跳到了我的脑中。

这是线条美观简洁的书架在告诉我,我已经得到了一个书房!从此以后,在这里,我可以安静地读书、写作了。

我要看哪部书,伸手就可取到。

累了,往旁边的小床上一躺,就可休息。

可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实际上是在为一块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奋斗。

在原先的小学校中如此,在新单位也是如此。

新单位的条件甚至还比不上那所小学校。

当初来单位报到,原指望马上踏踏实实地得到一间宿舍,孰料单位根本无法安排,就暂时让我去住旅社。

住宿费给规定下来,我只得去住七八个人一间的大房间。

单位领导感到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月后,将我召回,给塞到了市艺术团舞蹈队宿舍。

要说年轻,这些舞蹈演员才算真的年轻。

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无忧无虑。

此前,我从没想过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傲人的青春。

他们的快乐,只能显出我的老气横秋。

无论对任何人而言,快乐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拼死抵抗。

我已走上了从事文学专业创作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创作也许更需要忧愁。

为取一静,我搬进了办公室。

那里早就住着一位离婚的诗人,已放不下另一张床了,我就只好睡在拼起来的办公桌上。

我们两人,一个为生活所迫,焦头烂额,一个孤苦无依,前途渺茫。

大眼瞪小眼,悲苦的感受常常不期然袭上心头。

不久,诗人又结了婚。

除了每周一次的例会时间,办公室好歹就只剩下我一个人。

那时候,我总算松了口气。

形影相吊,孤寂难耐,但我可以盼望,实际上,这是一种主动,跟过去被动地接受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最经常盼望的,就是诗人突然出现在门口。

新的婚姻使他比往日更加狼狈了,每次见他,都是满脸的伤痕。

从他那里,我感到的是那种沉痛的生活体验,既疯狂,又残忍,但散发着生命的光热。

——办公室并未成为我心中的属地,也可以说还没来得及成为我心中的属地,就碰上单位为偿还外债,出卖地皮。

我们的办公室正好地处在那块地皮。

于是,我又回到了“他人”之中……实际上,我更多考虑的绝对不是读书。

我要的只是“住”的地方,书房也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景象。

在我的毅力经过千般的摧折磨炼之后,书房伴随着一个崭新的书架,出其不意地降临到了我的眼前。

它不宽敞,也不明亮,但它无比真实。

在里面读书,夜怎么深,都不会想到有一个美丽的狐狸精翩翩而至,轻叩我的窗户。

只过了一年,我就分到了新房。

这回房间朝阳,虽然还是面积不大,却是房屋设计中的名堂,称之为“书房”似乎更名正言顺。

我不大相信命运,但命中注定自己将在这所谓的书房淹留。

对这里的一切,我已经熟悉到无以复加,这些书,这个已掉了一扇玻璃门的书架,这台配置已明显落伍的电脑,这张蓝色电脑桌,都仿佛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但伴随着我的这种熟悉,则是我对外界的陌生。

在这个我已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里,没有多少人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几个人。

每日送孩子去幼儿园出趟门,一路上打不了几个招呼。

但我心里充满了安宁。

也许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安宁,有时不免要自比一下圣贤。

不出户,而知天下。

恍惚之中,觉得说的就是自己。

其实得到信息的途径不可胜数。

深夜里,远方朋友的电话,带着神秘颤动的电流声,总是让我惊喜不已。

每天都有一次,要接到订阅的报刊,但最让我牵挂的,还是里面有没有夹着赠刊、信件。

在上午或下午的某个时间到来之前,我都要预先感到自己的心动。

互联网也给我带来了获取信息的快捷。

邻居帮我装了宽带,鼠标轻轻一点,似乎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了自己面前。

不过使用了一个月,就被我果断地拆了下来。

我怕的不是信息不够用,而是那潮涌般的信息,都有可能将我淹没。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我是朋友最少的人,我却认为自己朋友最多。

古今中外,老庄孔孟、伊索但丁,虽多是死人,却虽死犹生。

是的,他们都是精神万古不灭的伟人,但我宁愿把他们当自己亲爱的还活在人间的朋友。

翻阅这些先贤的著作,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做“一句顶一万句”。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宠辱若惊,遗大患若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一砂一世界。

要上天堂,就看准上帝下手……活到现在不知几千岁、几百岁的老人,早把话说到家了。

空间狭小,也就三四米见方,不是书房,恐怕这些人类精英挤成饼子也盛不下。

他们一点也不吵闹,跟静静流淌的时光一起,无声地占据着一本或两三本书那么大的空间,但他们给我的,却那么多,甚至连我呼吸的空气,也是他们所给。

在这些朋友里面,我最想提及的,是十位外国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