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气象学 城市中的地-气显热交换
城市环境气象学 城市中的地-气显热交换

(3)城市下垫面的蒸散量和水分贮存量
城市下垫面善于贮存热量, 却不善于贮存水分。 这自然是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密集, 植被覆盖率 小, 又有人工排水管道, 降水后水分渗透并贮存 在下垫面中极少的缘故。
40
(4)城市的径流量
▪ 城市的径流量普遍比郊区大,雨后径流峰值也比 郊区高,出现洪峰的时间比郊区早。
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为不透水表面所覆盖,如屋 顶、街道、人行道、车站、停车场等。不透水 区域的下渗几乎为零,洼地蓄水大量减少,造 成产流速度和径流量都大大增加。 ➢ 汇流时间缩短 ➢ 排水管渠系统的完善,如设置道路边沟、密 布雨水管网和排洪沟等,增加了汇流的水力效 率。导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
曲线下的面积 代表径流总量
➢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城、郊不同下垫面地表热量平衡各分量平均日变化特征分析
23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平均特征
24
城市草坪水汽通量与蒸散量的变化特 征分析
▪ 水汽通量与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倒"U"型, 即白天为正,夜间为负,除3月外,其它月 份的水汽通量日变化曲线与潜热通量几乎 重合,且两者曲线远高于显热通量;全天 蒸腾的时数也随日照时数的缩短而减少, 基本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 最小;全年中间波文比较小,冬春两季较 大。
42
城市暴雨径流特点
➢ 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暴雨径 流形成条件,使其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暴雨径流总量增大,洪峰流量增高,出现时间 提前。 河道中水流流速加大,径流过程中悬浮固体及 污染物浓度提高。
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城市热环境

③城市布局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组团式多中心 相结合的布局,将城市规划成扇形等不规则形状, 其间镶嵌农田、绿地,这要比大片集中的城市更 利于通风降温。
④要合理布局城市建筑物,要特别控制城市上风 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因建筑过高和过密对 风的阻挡导致大量热量和温室气体的滞留。
—控制人口和规模
人口在城市的集聚造成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城市 空间内部自然通风的难度。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城市人口 规模及城市空间规模,特别是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的规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理确定绿地布局和规模
应因地制宜,见缝插针,采用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建 设、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的绿化的多样化绿化方式, 实现多层次绿化。
大力推广屋面绿化、堡坎墙绿化、外墙绿化以及边坡 草坪绿化等绿化方式。
—增加湿地面积
离湿地中心越近温度越低,对湿地周围环境 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因此,应该保留城市现有 的湖泊、河流等水域湿地,也可人工建设湿地。
这种环流可将在城市上空扩散出去的大气 污染物又从近地面带回市区,造成重复污 染。
当天气系统主导的本地风速极小时,热岛 环境表现得更为明显。
城市热岛对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
城市热岛---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建筑保温设计更加容易; 建筑防热设计更加困难; 建筑防潮设计更加简单。
使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和内部结露的可能性减 少。
城市热岛的特征
城市热岛是指温度的差异,与温度的绝对 值没有直接关系;
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密度越高,热 岛效应越强;
热岛效应随季节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热岛效应白天弱、夜间强; 晴天无风时强、阴天风大时弱。
四、热岛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形成热岛环流—在大天气系统风速较弱情况 下,形成乡村-城市间的低速环流;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练习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大气的热状况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2017·石家庄一模)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过多年冻土区约552 km,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防护成为青藏铁路建设施工的重点,片石通风路基是冻土区常用的路基防护措施。
下图示意青藏铁路片石通风路基横断面。
据此完成1~2题。
1.片石通风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专家建议青藏铁路东西走向路段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层,且南坡厚度要大于北坡,其目的是()A.进一步降低路基的温度B.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C.降低南坡风力侵蚀强度D.增加北坡路基散热效率解析:第1题,片石由较大的砾石组成,砾石间孔隙较大,孔隙中充满空气。
冬季外部气温低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较冷重的空气进入片石通风路基孔隙中,置换孔隙中原来的较热空气,形成热对流,从而使路基温度降低;夏季相反,外部气温高于片石通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热空气不易进入路基。
故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
第2题,东西走向的铁路,南侧路基处于向阳坡而温度高于北坡,故为了保持路基两侧降温一致,应使南坡片石护坡层厚度大于北坡。
18学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18040312

典题印证 [典例] 读太阳辐射与大气和地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 A 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 它使太阳 辐射向________(方向)散开。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就 是这种作用的结果。 (2)图中 B 表示________作用。 受该作用影响, 白天阴天时 气温比白天晴天时________。 (3)图中臭氧能吸收________,它主要分布在_______层。 (4)图中二氧化碳、水汽能吸收________,它们主要分布在 ________层。
第 2 课时 热力环流与风
1.口诀法记忆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最简单,冷热不均是关键; 受热上升受冷降,冷高热低近地面; 水平气流运动时,高压向低永不变。 2.数字法记忆风的形成 “一”个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二”种情况: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 向与等压线斜交。 “三”个力的共同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
1.大气的热源
太阳辐射 能量的根本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大气主
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 大气层 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 太阳辐射 转化为热能增温。 (3)地面增温的同时,把热量传递给 大气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形式 反射
特点
云层 和较大的尘埃反射部分可见
1.定义 由地面 冷热不均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A 受热,空气 上升 ,近地面形成 低压 ,D 处 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高压 。
(2)B、 C 冷却, 空气冷却下沉, 近地面形成 高压 , E、F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低压 。 (3)高空空气从 D 向 E、F 扩散, 近地面, 空气由 B、C 两地流向 A 地。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精选教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种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温馨提示](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0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1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三)多雨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低气压带其余气压带风带为少雨带天气系统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单圈闭合环流形成赤道到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多雨的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圈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形成条件: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 仅受热量不均影响。
形成条件: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仅受热量不均音像影响。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巩固练习】1.关于三圈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高低纬度的冷热不均形成了三圈环流B、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C、低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动力环流D、三圈环流上空的风向与近地面风向都相反【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三圈环流的知识。
三圈环流的形成除了冷热不均外,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地球的自转。
2.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
读后完成1〜2题。
3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答案】C【解析】此題考查三圈环流的知识。
盛行下沉气济的地区一是极地地区,一是副熱带地匾既然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甲地为副熱帝地区。
近地面甲乙之间的冈带应为中纬西风芾」南半球中纬西风的风向为西北风*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回答问题。
4.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冰岛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我国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的研究

我国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的研究
已经做了多年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模型和方法的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研究,以更加准确地估算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
其中,研究者需要考虑湍流热交换量的影响因素,如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地形特征等。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考虑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的变化,以及其与季节、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关系。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以更加准确地估算地表面和大气间的湍流热交换量。
最后,研究者还需要利用实测数据,以验证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4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3。
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2。
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2)原因: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
(4)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
思考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却没有显著的季风现象?答案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对比不如亚洲明显,因此季风现象不显著。
判断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下垫面的蒸散量和水分贮存量
▪ 二者都比郊区小。 ▪ 城区植被面积小,建筑物和人工铺砌的道路、广
场等不透水面积远比郊区大,降水之后雨水很快 从下水道中排泄,所以下垫面的蒸发和蒸腾量都 比郊区小。 ▪ 城市下垫面的材料多为不透水的人工材料,降水 时下渗很少,加上植被覆盖小,不能截留雨水让 根部吸水贮存,又有人工排水管道,很快流失, 因此贮存在城市下垫面的水量甚少。
➢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城、郊不同下垫面地表热量平衡各分量平均日变化特征分析
23
➢南京冬季城、郊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平均特征
24
城市草坪水汽通量与蒸散量的变化特 征分析
▪ 水汽通量与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倒"U"型, 即白天为正,夜间为负,除3月外,其它月 份的水汽通量日变化曲线与潜热通量几乎 重合,且两者曲线远高于显热通量;全天 蒸腾的时数也随日照时数的缩短而减少, 基本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 最小;全年中间波文比较小,冬春两季较 大。
▪ 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通过水分蒸发和水 蒸气凝结进行的地表与大气间的能量交换 。
城市草地的小气候调节作用初步研究
▪ 晴天草地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用 于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草地所获得的净 辐射能量约1/2用于蒸散,约13%用于显 热,约6% 向土壤深处传递;而裸地所获 得的净辐射能量约1/3用于土壤蒸发,约 2/5用于显热,约1/10向土壤深处传递。
城市中的地-气显热交换和地-气潜 热交换
计算公式
▪ 地-气系统的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的城乡差 别
✓城市中大气稳定度一般比郊区小,容易发生热力湍流, 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也比郊区大,又有利于机械湍 流的发展,因此,城市的显热总是比郊区大。
✓城区下垫面都是一些不透水的人工材料组成,并供蒸 发的水汽量远比郊区自然的泥土地表少,且植被覆盖也 小,植被蒸腾的水汽量也少,因此,城市下垫面向大气 提供的潜热远小于郊区。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 观测及模拟研究
▪ 下垫面向空气释放潜热通量的大小主要取 决于下垫面可供蒸发的水分量的多少,植 被下垫面土壤含水量高,持水能力强,故 潜热交换强,而城市巾可供蒸发的水分很 少,因此向大气提供的潜热通量小亍郊区。 在夜间各种下垫面类型潜热均较小的情况 下,城、郊的差异还不明显,而在白天气 温高蒸发旺盛的时刻差异较显著。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 观测及模拟研究
模拟结果表明,夏季晴好天气下,南京地区昼夜均在边界层 内形成热岛。午后14时,城市显热达到350W/m2以上,是郊区 的2倍;此时城市土壤热通量为200W/m2,是郊区的4倍;城市 下垫面大量储热,提供了热岛形成的热量基础。同时,城区湍能 在200-700m达到高值1.2m2/s2,是郊区的2倍,白天强湍流运动 促进了城市边界层发展及700m以下热岛的形成,与夜间相比, 热岛向高空延伸更高。夜间02时,城、郊显热均明显降低,此吋 城市土壤热通量约30-35W/m2,是郊区的2倍,城市积蓄的热量 持续输出,维持夜间近地面较高的热岛强度;与白天相比,夜间 城市大气相对稳定,热岛在近地面分布范围更广且强度更大,热 岛发展高度较低为100m。
32
城市供水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行业发 展
(2)城市中水分收入项
▪ 多数学者研究证明城市及其下风向降水量P一般 比郊区多,大约多5-15%。
▪ 城市中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燃烧大量的 化石燃料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水汽F。
▪ 城市的管道输水量I也较郊区大得多。
▪ 所以,城市水分收入项比郊区大。
城市“屋顶花园’’对城市气候影响 方法研究
▪ 对热量和温度的影响
Qn QF QH QE QS QA 其中,Qn:地面净辐射 QF:人为热 QH:下垫面与空气间的湍流显热 QE:下垫面与空气间的潜热交换 QS:下垫面内部贮热量的变化 QA:热平流量的变化
城市“屋顶花园’’对城市气候影响 方法研究
▪ 城市下垫面的水分收入量比郊区多, 而向空气的蒸 散量和向下垫面内部的渗透贮存量比郊区少, 则其 径流量必然要比郊区大得多。
南京夏季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 观测及模拟研究
城市建筑的屋顶和侧壁等能持续吸收和储存热能,提供了比 郊区更多的热量向近地层输送,且由白天储热多,日落后的城 市地表降温慢,夜间仍可以持续提供热量,因此,城市下垫面 的显热值都明显高于其它下垫面,在凌晨气温较低时城市显热 约降为零,在白天气温较高时城市显热大于郊区约一倍之多。
水汽通量日变化曲线均与潜热通量几乎重合
城市的水分平衡及特征
城市的水分平衡及特征
▪ 城市的水分平衡方程 ▪ 城市中水分收入项 ▪ 城市下垫面的蒸散量和水分贮存量 ▪ 城市的径流量
31
(1)城市的水分平衡方程
▪ 城市建筑-空气-地面系统的水分平衡方程:
P F I E r S A
▪ 在同一个城市,人为热QF和热平流量QA, 无论屋顶是否绿化都可以作为同值处理。 绿色屋顶面的净辐射热量Qn远小于未绿化 的屋顶面,同时.绿色屋顶面因植物的蒸 腾和潮湿下垫面的蒸发作用消耗的潜热QE 明显比未绿化的屋面大。从而使绿化屋顶 空气获得的热量少.热效应降低,破坏或 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39
(3)城市下 却不善于贮存水分。 这自然是由于城市中建筑物密集, 植被覆盖率 小, 又有人工排水管道, 降水后水分渗透并贮存 在下垫面中极少的缘故。
40
(4)城市的径流量
▪ 城市的径流量普遍比郊区大,雨后径流峰值也比 郊区高,出现洪峰的时间比郊区早。
5
城市地气显热交换特征
城市的地气显热交换特征
波文比 Bowen ratio
▪ 波文比指的是显热通量(又称感热通量)与潜热 通量的比率。反映了生态系统与大气交换能量的 形式分配情况。
▪ 显热通量/感热通量(sensible heat flux)地表 和近地表大气间通过传导和对流运动转移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