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

新闻学原理复习资料[Sin]❖第一章✓ 1.新闻学的定义?答: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事业性新闻传播。
✓2。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答: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研究目的:直接目的是探求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间接目的是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有效运行,新闻传播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的是推动新闻传播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 3.新闻学的学科理论框架?答:新闻学分为: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新闻学边缘学科.(详见ppt)✓ 4.新闻学四类学科的地位?答: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研究的核心;新闻实务是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交叉新闻学则为新闻学纵深拓展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5.简述中国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一)萌芽时期。
(鸦片战争到1918年)(二)创立和形成时期。
(1918年-20世纪40年代)(三)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洪仁玕《资政新篇》,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梁启超《本馆(《清议报》)第100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二)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6.简述世界新闻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答:历程:第一阶段:萌芽和形成时期。
(17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成熟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新闻学的当代发展时期(1956年至今)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德国学者普尔兹出版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二)李普曼《舆论学》,卡斯帕·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三)弗雷德里克·S ·西伯特、西奥多·彼德森和威尔伯·施拉姆3位学者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7。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一,名词解释1新闻报道: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3信息: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
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
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
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
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
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洗牌作弊法”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5广告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
它体现着公众利益。
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
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
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具体事实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概括事实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
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

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是当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关系。
新闻媒体在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报道事实,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塑造,从而影响社会行为和观念的形成。
通过新闻传播,社会舆论也得以在公众中迅速扩散和传递。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新闻传播是信息传递和社会舆论形成的重要渠道之一,而社会舆论则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各类信息和观点,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
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而社会舆论又会影响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通过报道事件和现象,传达相关信息给公众。
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事实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事实的解读和分析。
这种解读和分析所传递的观点将直接影响公众对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判断。
同时,新闻媒体还会通过评论、专题报道等形式,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态度。
这种引导作用在塑造社会舆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舆论的形成不仅仅依靠新闻传播,也受到公众的主观因素影响。
公众对事件和现象的评价和看法,会通过社交媒体、聚会谈论等方式传播开来。
这种传播形式扩大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同时,社会舆论的形成还受到利益集团、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多方面的影响。
他们通过演讲、论坛等渠道,向公众传递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
二、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影响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互动推动了社会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将各类信息传递给公众,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渠道。
这种信息传递和共享,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演变。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传递各类观点和价值观。
这些观点和价值观在社会舆论的传播中迅速扩散和传递,从而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判断。
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关系解析

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关系解析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关系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闻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的渠道,与舆论引导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社会发展和民众意识形态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新闻传播对舆论引导的影响1.信息获取和传播:新闻传播是社会各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新闻媒体能够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态度。
例如,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时,新闻媒体应当客观、公正地报道,避免过度渲染和歪曲事实。
2.舆论导向塑造: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通过选择报道的角度、用词和版面设计等手段,对舆论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来传递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公共议程设置:新闻媒体在报道和表达观点时,具有较强的选择权,能够将特定问题置于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导公众讨论特定议题。
例如,对于重大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大篇幅报导和深度评论,引导公众形成对问题的共识。
二、舆论引导对新闻传播的影响1.舆论观点引导:舆论引导能够影响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从而间接影响新闻传播。
例如,某一特定观点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导位置时,新闻媒体可能会偏向该观点,从而影响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2.新闻话语权调整:舆论引导的力量可以调整新闻话语权的分配,改变原本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方式。
例如,舆论引导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控制新闻报道的方向和内容,从而影响公众对特定事件的认知。
3.舆论压力制约:舆论引导的力量也可以通过对新闻媒体的舆论压力来产生影响。
例如,当舆论倾向于某一特定观点时,新闻媒体可能会受到舆论压力,选择报道符合舆论预期的信息。
三、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互动关系1.相互促进: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相互促进,在社会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通过传递信息、呈现事实,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基础;而舆论引导通过影响媒体报道、引导公众意见,又反过来影响新闻传播的过程。
新闻与舆论

中国对舆论的认识
• 舆论乃舆人之论——下等人的意见 • 近代,中国报人将舆论同民主政治联系 起来,赋予舆论以新的含义。王韬指出 报纸是“博采舆论”的工具 • 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 也 ——“舆论界骄子”梁启超 • 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 母 ——孙中山
毛泽东论舆论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
第五章 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舆论的定义 • 对舆论最简单的理解和最简单的表述只 有4个字——公众意见 • 一般概述为:舆论是社会群体对近期发 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社会问题 的共同意见
西方对舆论的认识
• “舆论指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 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的综合”——《美利坚百科 全书》“舆论条” • 公共舆论是人们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天然方 式,其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黑格尔 • 所谓舆论,就是愚蠢、软弱、偏见、正确、错 误、固执以及报纸文章的大杂烩 ——皮尔
新闻媒介对舆论的介入
• 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已从单 纯的表达渠道变为公众代言人,成 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 具”。(马克思) • 引发舆论 • 引导舆论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正确的舆论引导的要求 • 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 社会心理震荡 • 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 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找共同支点 • 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 确的主流价值观 • 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 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新闻事业与舆论的关系
• 舆论一般具有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的 重要内容 •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为 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提供了依据 和条件 • 舆论是新闻的重要内容,新闻是传播舆 论的重要手段。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 为主的舆论工具
新闻学概论 第五章 新闻与舆论

• 温总理为北京奥运作广告
温总理为北京奥运作广告
W 323049
•
廉政
中国对舆论的认识
• 舆论乃舆人之论——下等人的意见 • 近代,中国报人将舆论同民主政治联系起 来,赋予舆论以新的含义。王韬指出报纸 是“博采舆论”的工具 • 夫舆论者何?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 也 ——“舆论界骄子”梁启超 • 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 母 ——孙中山
新闻媒介对舆论的介入
1、反映并代表舆论。“报纸是作为社 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马克思)。新闻 媒介已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为公众代言人, 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 (马克思) 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已同时扮演了公众 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 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梁启超论舆论
• 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 必不足以成事 • 舆论之所在,未必为公益之所在。舆论着, 寻常人所见及者也。而世界贵有豪杰,贵 其能见寻常人所不及见。行寻常人所不敢 行也 • 豪杰与舆论常不相容
梁启超论舆论
• 梁启超认为,英雄豪杰之士要成就一番大 事业,其与舆论的关系必然经过三个阶段: “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其继也,当为 舆论之母;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 • 梁启超将舆论分为消极舆论(不健全舆论) 与积极舆论(健全舆论)两种。健全之舆 论,无论何种政体,皆所不可缺
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 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 等主观条件。 • 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 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 结论:舆论作为普遍的、强大的社会制约 力量,虽有正、负两面作用,但从历史长 期性和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出发,舆论毕竟 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具有潜在的、永恒的 正义性。
论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论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与舆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现代社会的舆论场。
新闻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承载着社会信息的传递和公共意见的表达。
而舆论则是公众对于社会事件和问题的意见、观点和评价。
新闻与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与演变。
首先,新闻对于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和意见引导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报道事件、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等方式,新闻媒体不仅向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也引导了公众对于事件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内容、采访对象以及报道方式等因素来塑造事件形象,并通过评论、社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事件或问题的立场与观点。
这些报道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并进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统一或多样化的舆论。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舆论也对新闻的传播和报道产生着重要影响。
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往往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引导来实现的。
公众对于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关注度、关注角度以及对事件或问题的评价,都会影响媒体对于该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和引导舆论的方式。
媒体在面对公众舆论时,会根据公众需求、关注度和态度来选择报道方式、内容以及呈现形式,以满足公众需求并获取更多关注度。
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新闻媒体对于事件或问题的态度与立场,影响了新闻报道内容与呈现方式。
此外,新闻与舆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新闻通过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来促进公众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等行为。
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并通过引导舆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舆论也对于新闻产生制约作用。
当某一事件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形成强烈共识时,媒体往往会受到舆论的压力,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地报道,以满足公众的期待和要求。
舆论的力量可以让新闻媒体更加负责地履行其社会责任,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然而,新闻与舆论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新闻与公共舆论的关系

新闻与公共舆论的关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与公共舆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新闻是公共舆论的重要源头之一,而公共舆论又对新闻的传播和影响力产生着显著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闻与公共舆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和重要性。
一、新闻对公共舆论的影响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会引导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报道的角度和语言表达等都会对公众的观点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塑造公众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其次,新闻媒体在社会民众中具有信任度和权威性,公众对新闻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较高。
因此,新闻报道所呈现的信息和观点往往会成为公共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公众通过新闻获取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观点,从而形成舆论的共识和态势。
最后,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技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推送和互动功能,新闻媒体可以不断提高新闻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
二、公共舆论对新闻的影响公共舆论是指社会大众对特定话题的看法、评论和评判。
公共舆论对新闻的传播和影响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首先,公共舆论可以主导新闻媒体对某些话题的关注和报道。
当某个话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时,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往往会加大对该话题的报道力度。
同时,公共舆论的评价和反馈也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报道角度。
其次,公共舆论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讨论来引导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当公众对某个话题或新闻事件形成共识时,他们的看法和情绪往往会影响到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向和内容表达。
这种互动关系会进一步加强公共舆论对新闻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最后,公共舆论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的传播和扩散,可以迅速影响到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和讨论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从而对新闻的报道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公众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
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
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这是媒体长期潜在的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四、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做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
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