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公众意见。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的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四、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做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徐立忠 如何使传统的报纸更具有可读性,保证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留住“现实读者”,争取“潜在读者”,更好地使报纸占有传媒一席之地,是当前办好地市党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要认清“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正确把握“报道”与“宣传”的关系,切实保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到“按新闻规律办事”,提高报纸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一、新闻和宣传的不同点 新闻报道是宣传,但宣传活动不一定就是新闻报道。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基本区别是新闻着重于传播信息,宣传着重于传播观念。 新闻和宣传概念的区别。新闻是专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当前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做出真实客观反映;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而宣传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宣传可以是“大众传播”,也可以是“群体传播”,甚至“人际传播”,宣传往往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某一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见的是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支持政府或政治团体的舆论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 新闻和宣传特征的区别。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表现为真实性、及时性和开放性。要求报道完全真实,要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要交代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要求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或评述;要求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地发布,是对广大群众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形式。而宣传的特征主要为主观性,表现为取向性、反复性和范围性。与其它沟通方式差别在于,宣传的讯息无法呈现完整客观的事实,具有某种事实按照事前既定主张进行选择的取向性;宣传者会以一再反复的方式强化讯息;宣传是宣传者从主观愿望出发统一民众理解事物的方式,并进一步藉此改变受众者的行为或对于特定利益团体的期待。 新闻和宣传形式的区别。新闻是一种文体,是宣传的一种形式,新闻传播只能通过大众传媒来体现。而宣传则不同,除了新闻以外,宣传可以用其它形式传播来达到目的,比如举办各种活动,发放传单、广告,下发文件、宣传单,召开会议、开办讲座等等。新闻的倾向性和宣传性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来表现的,不是作者的直言不讳;而宣传的倾向性是直接提出来的,直接告诉人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所以,宣传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二、新闻和宣传的相同点 新闻与宣传之间不是并列的、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甚至相互渗透的。从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邵东)

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作者:邵东 摘要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社会现实意义又有哪些?判断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坚持哪些原则?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初步回答。 关键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意义标准原则技巧和效果 引言:舆论导向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内在要求。什么时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事业就能健康发展,就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团结、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就能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反之,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损失和灾难。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系的工作。”① “大众媒介对舆论每个阶段的影响(或叫引导)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②,因此,正确引导舆论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基本功能。 由此可见,舆论导向问题是一项涉及多学科、政策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所谓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对一个时期社会舆论、社会行为、社会心理能够产生正确引导和影响作用的新闻舆论。当前,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应不遗余力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发展的主旋律,把广大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创造财富、增加收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11)

摘要 [摘要]在当今物质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这样持续下去的话不仅会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安定和谐的精神文明世界。最快捷、影响最大、最淋漓尽致的监督方式就是—新闻舆论监督。 在我看来,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一是针对性强;二是态度明确;三是说服力强。除此外还具有较明显的客观性,又有着正确的导向性。 [关键词] 新闻;新闻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监督方式;责任;利益 1

Abstract In today’s material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all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apparent.Not only that continues will do harm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but also affect the country’s exhibition.In order to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o create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piritual word.Supervision in the fastest way,the impact is the biggest,the most incisive is 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my opinion,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has its unique way of supervision:obviousrelevance,clear and convincing.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objective,and guide the correct. Keywords: News;The news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News media;Monior mode;duty;benefit 2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六章 新闻与舆论

第六章新闻与舆论 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舆人之论”Public Opinion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 ●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 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二、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三、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 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一、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 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二、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 三、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的结果等 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定义:舆论导向是指新闻媒体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立场,运用新闻手段引导社会舆论的传播行为。新闻 舆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 ①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与人民的福与祸 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 1. 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 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3.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 ①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 ②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③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等其他方面的导向作用 三、做好重大主题宣传 四、做好典型宣传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浅论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757185.html, 浅论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 作者:马秀尧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1期 摘要: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喉舌,我们的新闻事业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当下,传播环境和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影响着新闻工作者的视听,但是无论何时,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不能变,这是我们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新闻舆论;党性原则 一、坚持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 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喉舌,我们的新闻事业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利益。首先是因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是党工作的出发点,其次新闻事业是人民的“喉舌”,自然要为人民群众的诉求发出声音。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基本精神就是新闻事业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要在新闻工作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二)新的传播环境下,迫切要求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被无限拓展,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新的传播环境,人们在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被一些不良信息困扰着。但是无论何时,新闻媒体在报道上都要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在出现谣言时要及时澄清事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准确无误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三)建设新闻事业队伍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一个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必须合格的队伍。只有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新情况下,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一是要深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和把关意识,做到有效取舍。二是要把党性原则作为自己的准则,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为基础,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 二、新形势下,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途径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浅析中国新闻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浅析中国新闻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摘要:中国新闻事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越来越成熟。但随着新闻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新闻的伦理问题日益重视。那么,中国新闻业现状到底是存在那些问题呢?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吗?中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我们应该 采取些什么措施?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作一略浅析。 关键词:寻租新闻职业道德 一中国新闻业存在那些职业问题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这里所说的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出现之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新闻寻租化 公众对传媒界的种种批评绝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传媒界丑闻不断。为了揭露精神病院的问题,有的记者乔装成精神病人;为了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有的记者故意设圈套诱导人做坏事,然后加以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事实,例如《鄂东晚报》出于创收的冲动,寻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报社内部达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者——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这是典型的拿新闻监督寻租当饭吃。,《鄂东晚报》反映了新闻业自律缺失,教训深刻,值得反思。有些新闻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舆论监督权,以写批评稿、挖陷阱等手段要挟或交换,谋取个人或集体的经济利益,违反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甚至触犯国法。新闻业者均有舆论监督的“权力”错觉,进而有了利用舆论监督的“经济”寻租行为。来违背舆论监督是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一种形式。 其实《鄂东晚报》所反映的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决不是偶然的。北京一家公关公司负责人披露,“封口费”的数额通常较大,几万元甚至十几。《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指出,收受企业用于堵媒体之口的钱,已经成为少数财经媒体的一笔特殊收入。现在有些新闻工作者左手持批评稿,右手持表扬稿,去要挟被采访者给赞助,不给钱就立刻刊发批评稿,给钱就刊发表扬稿。这是滥用新闻舆论监督权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闻寻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仅严重影响新 闻单位和记者的形象,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新闻领导化 中国的新闻传播一直是党和政府忠实的宣传工具,定位高,形式严肃,如积成流弊则会有亲和性弱的缺点。早中国新闻报道中人们常常有“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没有领导的新闻不算新闻,没有名人的新闻不算新闻。在中国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到中央台下到县台的新闻中,都是有领导报道并且在新闻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还可以发现在于新闻报道中的职务官阶就是一个极度不合理的怪胎。中国新闻从新闻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次向受众本位方向的转移,应该从领导本位新闻中转移到新闻平民化,主要集中在对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和媒介娱乐化等问题的上新闻报道。新闻是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图象给人们作为镜子,应将其广泛

浅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与舆论的关系

浅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与舆论 的关系 【摘要】当下中国处于自媒体时代,又已进入了风险社会。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事发后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对舆论有着直接的影响。新闻发言人激惹舆论和受到诟病的发言主要有:披露事件信息严重滞后;发言中公布的事件信息不充分;发布的事件信息不合乎事实;发言回避实质性问题;某些失当的语言激起舆论海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改进;其次,领导和新闻发言人确立尊重和信任人民的理念、将信息充分公开的理念、政府与媒体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的理念。再次,研究如何把话说好。最后,逐渐形成相对宽容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新闻发言人;舆论;关系;研究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公众对与事件相关信息的需求极为强烈。此时,最需要涉事部门、单位的新闻发言人站出来发言。而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常常会在很大程度上或从正面或从负面影响舆论。因此,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与舆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一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许多时段,都曾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但在2003年前,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由新闻发言人或相当于此种角色的官员就事件进行“发言”,以此方式披露信息和表明观点。在尚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情况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甚至被作为“不闻”处理。最典型的例子是发生于1970年1月5日的云南通海特大地震,由于媒体未加充分报道而不为世人所知。 关于此次地震的详情,人们直到30年后才广为知晓。应该说,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政治生活极不正常,信息传播技术又很不发达,通过“不闻”或“准‘不闻’”来控制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以及与此相关的舆论,是不难做到的。而新闻发言人制度,则尚无相应的社会土壤。从现象上看,新中国建立后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建于1983年。据了解情况的人士回忆: 1983年初,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相关文件出台,次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便登台。起初新闻发布频浅议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与舆论的关系率每周只有一两次,有时新的国际问题出现,外交部‘三天不说话’,被海内外媒体‘逼’着表态可见,当时这项制度仅限于外交部,且并未成为常态。这项制度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以及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如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沪杭线火车相撞事件、2003年的SARS事件前半程)中,都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新闻发言人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基本缺席,当然谈不上与事件舆论有多大的联系。而新闻发言人在各种重要场合基本缺席,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规范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式而且普遍地建立的起始年份,现在比较公认的是2003年。以是年4月20日为界,关于SARS疫情的信息,经历了由不公开或不充分公开到公开而且是充分公开的过程。对该事件的信息不予公开或不充分公开,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浅析

摘要: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舆论监督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此外,相关法规法令的陆续出台为舆论监督工作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尽管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相对于人民的要求,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而言,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将舆论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由乔云霞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对全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状况、经验和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中国舆论监督现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本文依据调查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舆论监督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要求,特别是对加强舆论监督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 关键词: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 正文: 新的世纪,人们盼望着新的开始。但是,不管我们赋予新世纪多少异乎寻常的涵义,许许多多的历史重负也无法就此解脱,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执着地前行。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法律保障以及功能定位,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沉重话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失范、失衡、失序甚至失控。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极其不平衡的“超级社会”,从“初级阶段”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释放出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能量,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权钱交易、买官鬻爵、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巧取豪夺、杀人越货、假冒伪劣等等腐败与罪恶,就必定滋生蔓延,肆行无忌。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就没有现代化本身。而舆论监督以其公开透明的特性和迅捷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成为现代的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历程可概括为:顽强推进,步履维艰。由于逐渐深入的舆论监督触及到了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引起的反弹和抵抗也日益频繁和强硬。因此,围绕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空前强烈,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进入更加艰难的攻坚阶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国社会开展舆论监督的努力,可以从十个方面加以总结。 1 推动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继续呼唤新闻立法 自从2000年年初的“两会”,再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天津召开的“新闻与法”研讨会,新闻界和社会各界这样的呼声贯穿始终。 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阻力,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应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很大反响。代表和委员将舆论监督的现状概括为: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呼声很高,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舆论监督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们认为,当前的舆论监督一是要坚持,二是要改进。建议形成行政性的法规或管理条例,规定在不违反国家安全、不违反相关准则的前提下,被监督者不能拒绝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做到事实准确,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要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

新闻与舆论、宣传的关系

新闻与舆论、宣传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第二、具体区别: 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第三、联系:尽管二者从动机、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2、新闻与舆论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第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第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

浅析中西方舆论监督之异同

浅析中西方舆论监督之异同 关键词:舆论监督;异同;特点;功能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类节目的热播,“舆论监督”成为新闻界又一热门词汇。此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以及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等节目都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一些社会敏感问题。1998年以来,《南方周末》几乎每期头条都是有分量的社会新闻,其中百分七十以上为暴露阴暗、抨击腐败的负面报道。自此,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开始发挥,并一度掀起高潮。但是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中国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界所提倡的舆论监督不同,在遵循二者共通的大众传播规律的同时,中国的舆论监督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含义溯源的差异 在西方有关舆论、新闻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古典西方文献(主要是英美国家的英文文献)中,并没有“舆论”(public opinion)和“监督”(supervision)这样固定的词语搭配。只是在近几年,“舆论监督”(supervisionby publicopinion)一词才在西方报刊中出现。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新闻界的“舆论监督”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新闻监督”或者“媒介监督”。“媒介监督”是以大众媒介为主体的监督;而新闻监督则是以“新闻”为途径或内容的监督。而新闻包括“事实的报道”和“舆论的表达”两个方面,所以比单纯的“舆论”一词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 而舆论监督一词,在英语中也一度被人译为“Watchdog”,其本意并不像翻译过来的中文那样庄严,直解是“看家狗”,引申为“警觉的狗”。用以形容媒介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关注就像一只警觉的狗,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狂吠不已,引起世人的注意,起到监控之效。受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简述新闻和舆论的关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公众意见。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三、引发舆论 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的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四、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做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

今传媒 2012年第11期 传媒与法 25 报道,这样有利于增强党报的威信。要选择最能说明问题,反映本质的一点或两点,深入揭露,集中攻破。二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搭配要适“度”。既不能用正面宣传为主来排斥舆论监督,也不能“黑暗一片”,使人看不到党和政府的工作主流,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三是舆论监督的频率要适“度”。舆论监督报道有着引导社会舆论,影响读者的心理作用,因此把握好频率就显得非常必要。对同一类事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地区、同一部门、同一单位,或者是同一个人的批评都要适可而止。四是稿件发表的时间要适“度”。要选择最佳时间。同样的舆论监督稿件,发表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三)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支持舆论监督的同时,要尽快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督办制度 毛泽东同志1954年曾说过,报纸批评应该开、好、管。开,就是要开展批评;好,就要开展得好;管,就是党委要把这件事管起来[2]。实践证明,哪里党委和政府支持重视舆论监督,哪里的舆论监督就搞得好,作用也自然发挥得好,反之亦然。要尽快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督办制度,凡是报纸批评正确的,查证属实的,就要督促各有关部门抓紧改正并给报社回复,使得新闻舆论监督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的个别腐败分子,只要新闻舆论监督属实,不管后台有多硬,官有多大,都要坚决地依法从重从严从快地查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报纸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社出版社,2010. [2] 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 来东晓 (南阳电视台 新闻中心,河南 南阳 473056) 摘 要: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必须要拓展舆论监督的领域,实现监督手段的多样化,在提高新闻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舆论,才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引导社会进步。 关键词:舆论监督领域;舆论监督形式;舆论监督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D69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1-0025-02 收稿日期:2012-07-27 作者简介:来东晓,男,南阳电视台新闻中心时政部副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时政新闻编辑研究。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新形势下赋予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责,有效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是做好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台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有责任有义务为经济社会发展鸣锣开道,清理思想和文化垃圾,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法治社会,一方面给我们的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使一些不愿接受监督的单位和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钻法律的空子,电视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稍不慎重,就可能招来新闻官司,并往往败诉。 新的发展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力度正进一步加大,发展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广阔。但同时,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也会增多,舆论监督的对象也会更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的电视等新闻媒体在不断加大正面宣传,为改革和发展鼓与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为地方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为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不断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律,以更加严谨 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方法开展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同时,在舆论监督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 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服务大局,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着眼于改进工作,抓住群众关注、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思考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思考 摘要】对新闻舆论监督现状的考察,引发了对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的几点思考。新闻舆论监督不仅需要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而且需要实现新闻舆论监督权 利和监督权力的会通。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4-004-02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我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 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 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 行为实行制约。 一、新闻法治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异常迅猛,但是我国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体 系却跟不上现实的需要,急待完善。加强新闻法治的研究不仅是新闻传播事业的 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迫切需要。新闻舆论监督影响面广,反应 最快,震动也大。许多久拖不决或处理不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一旦在新闻媒 体中曝光,就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使问题能较快较 好地解决。主流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能时,既要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又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结合起来,按照党和人民 的利益去判断是非,开展监督。这既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责任,又是 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 一要准确监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舆论监督的命根子。现在媒体上有 些监督报道,之所以引起被批评者的强烈不满,甚至于站不住脚,其重要原因就 在于对新闻事实的把握上有缺失。对于一件事情,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 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一下子弄明白。媒体工作者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去观察,透过现象和迷雾去分析事件的本质是什么,要用联 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判断是非对错,要了解事件的全体,不要一叶障目,要用马列 主义的火眼金睛去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假象和表象 所迷惑。对所要监督的事件包括细节都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尽可能在第 一时间、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要科学监督。舆论监督要讲究策略、讲究科学、讲究方法,方能达到监督 的目的和效果。当今社会,焦点问题多,热点问题多,社会矛盾多,对于我们的 媒体来说,不能没有选择地见啥报啥,逮谁是谁。在监督的事件和对象选择上要 注意策略。面对复杂问题要冷静地思考,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是否带有普 遍性,当下该问题政府是否有能力解决,是不是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有选择地进行监督报道。面对热点 问题,新闻媒体不能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甚至煽动与党和政府对立的情绪。在 监督的方法上,媒体要多报事实少议论,让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记者少说话,或不说话,要相信现代人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给受众以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受众自己去甄别、去判断,监督的社会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如果媒体非要站出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 与发展 单位: 姓名: 2015年12月22日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各种传输、接收产品,让各式各样的传媒工具形成网络化,并逐步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新媒体。自诞生以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这些新媒体在带给人们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对报纸、广播、电视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迫使原有的传统媒体必须认真思考对策,来维持其生存竞争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统媒体、新媒体 一、引言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不仅是电视新闻新的重要载体,借助于新媒体能使新闻更加有效的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它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对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进行研究,确立关系、调整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概念的解释 1.新闻 新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文章文体,它是指在报纸、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体上使用的,用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2.媒体与新媒体

所谓媒体就是指用来传播信息(新闻)的媒介,也就是宣传报道的平台,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传播方式,以及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现如今电脑也已成为了传统媒体,其实过去没有传统媒体这一说,自从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后,其他媒体似乎都老了,过时了。不过新媒体的确有横扫一切的架势。就像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亚马逊重新定义了书店,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淘宝重新定义了商店,新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颠覆了媒体组织内容生产的方式。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与用户的关系上,新媒体是把用户作为受众、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把用户受众的信息作为自己最大的财富,把满足受众用户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 三、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 1.新闻需要新媒体为载体传播,但新媒体不单单只传播新闻。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单一形式的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而新媒体是集传统意义的媒体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意完成的对于信息的传播加工以及新的诠释的一种新的媒体概念。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