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湘江战役精神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时代接班人》班会设计

《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时代接班人》班会设计一、班会背景1.教学(活动)内容分析时代向前,青年向上。
对新时代青年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他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但是在这样一个繁荣发展、社会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追求也是多元的。
而学校需要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承担育人责任,将能唤醒青年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的榜样人物和精神力量带给学生,而长征精神就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标杆。
所以本节班会课,旨在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争做时代接班人。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高中接触过关于长征的历史事件,因此对长征的背景、起因过程及历史意义容易理解。
但是需要详细了解分析长征中的典型战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等,进一步去提炼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再将长征精神与新时代的价值传承相结合,需要学生再上升一个认识高度。
3.整体教学(活动)思路通过观看电影及微视频,聚焦典型的情节、人物、故事等,进行长征精神的提炼。
梳理时代大事及所取得的成就,找到长征精神与时代价值的契合点。
二、班会目标1.通过观看《血战湘江》影片,感知长征过程中典型战役的壮烈,分析典型的人物情节,提高感知分析能力,认识勇者无畏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观。
2.了解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迹,体悟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通过对长征精神的时代解读,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树立家国情怀。
三、班会重难点1.教学(活动)重点帮助学生提炼长征精神2.教学(活动)难点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四、班会过程班会前准备:1.学生提前观看影片《血战湘江》。
2.搜集长征草鞋故事,长征诗歌。
环节一:万死千伤鬼亦雄——长征的战斗豪情师:同学们,长征,是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中央红军共进行600多次战争,而其中的“湘江之战”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电影悲壮的画面里,一定有同学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和人物情节,下面请大家在纸上写下最不能忘记的台词,每组再请一位同学跟大家分享观影过程中哪段情节最触动你的心灵。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

1934年11月28日-12月3日,中央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张 猛 沙彬阳战略转移,欲与湘鄂西的红2、6军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从东面将中.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017.05军事文摘壮烈牺牲。
30日上午,兴安县的桂军增至4个团并对界首渡口浮桥进行轰炸,红军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又再次架起浮桥,确保军委一、二纵队全部渡过湘江。
师参谋长杜中美接替指挥10团后,战至下午也不幸中弹牺牲。
12月1日,红4师在完成新圩阻击任务的红5师配合下,又连续阻击光华铺和兴安北上之敌数十次的进攻,直至中央红军主力过江后才组织部队撤退,向西转移。
全州脚山铺阻击战 11月28日-12月1日,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红军牺牲最大的一场战斗。
刘建绪指挥湘军携紧随其后的薛岳5个师,于27日经黄沙河进占全州。
红1军团长林彪率2个师,兵力不足1万人,于28日全部进入脚山铺阻击阵烈。
红5团2个连伤亡殆尽,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因不愿当俘虏而开枪自杀。
12月1日中午,红1军团按照军委要求完成阻击任务,1师和2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红1军团与占绝对优势的湘军鏖战4天,英勇的完成了把湘军挡在脚山以北的阻击任务,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团政委聂荣臻和红4团政委杨成武负伤,红5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4000人。
水车地区后卫阻击战 11月26日-12月3日,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34师作为总“后卫”部队,一直担任殿后的重任,边走边打,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向西进行突围。
11月26日,师长陈树湘受领作战任务:坚决阻击尾随之敌,掩护红8军国民党军企图凭借湘江之险将中央红军消灭. All Rights Reserved.李德、博古采用大搬家似的战略转移方针,使得中央红军在突破湘江时蒙受巨大损失2017.05军事文摘。
湘江战役研学心得1500字(14篇)

湘江战役研学心得1500字(14篇) 关于湘江战役研学心得,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xx年xx月xx日,湖南省武汉市委组织部副主任李汉峰在湖南湘江县委组织部和湘江市委举行“湘江战役研学”活动。
湘江战役研学心得(范文):1xx年xx月xx日,湖南省武汉市委组织部副主任李汉峰在湖南湘江县委组织部和湘江市委举行“湘江战役研学”活动。
首先,李汉峰作了重要讲话,深情讲述了湘江战役的经历,阐述了他对湘江战役的坚定信心和对湖南的信心。
他的讲话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他的讲话精彩有趣,讲得很深刻。
他的讲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他的语言风趣诙谐,给人以前所未有的享受。
听了讲话,我感到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以更加严酷的姿态投入到我们湘江战役工作中去。
湘江战役研学心得(范文):2这天,我们在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湘江战役的盛会,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
首先是我们的领导们给我们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然后是在我们的教官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报数。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这次活动却是我收获很大的一次。
第一天的时间并不是那么短,我们就开始了第二次的报数,第一轮的报数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第一轮报数,我们都是在一边看着老师做的,看着同学们做的,听着同学们做的。
但是这次报数也是让我感触较深的,这样的报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的情况。
第一轮报数我们都做出来的,但是在这次报数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轮的报数是在一片空白处。
第一轮的报数是在第二轮的报数,这一轮的报数也是我们在第四轮的报数。
第二轮的报数是在第四轮的报数。
第二轮的报数就是在第二轮的报数。
这次报数的报数也是我们在第一轮报数。
这次报数的分数就是我们在第一轮报数的时间上的一个重点。
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的领导。
这样的报数也是我们的领导。
通过这次的报数,我对湘江战役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第二天的报数我们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长征精神 湘江战役

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示意图
8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
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战役。 ,红军与数倍于己的优势之敌
苦战四天四夜,终于突破了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
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的企图。
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湘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总人数
红三十四师100团团长韩伟
韩伟是湖北黄陂人,不是闽西人,他去 世前却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 士陵园,因为红34师大部分是闽西人,他对 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 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 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 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 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红军总司令朱德
部分军团指挥员
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
第三,由于国民党阵营内部各个军阀之间的 矛盾,给红军有了突破封锁线的客观条件。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 谋攻》
国共决战,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就是共产党的军队是五湖四海、团结一致 、听党指挥;而国民党阵营内部是派系林立、貌合 神离、各怀鬼胎。
湘江战役中,蒋介石的中央军和湘军
、桂系之间既有防共反共的共同利益,又 有各自的局部利益; 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猜忌,各打各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小算盘。
蒋介石:
试图“一计除三害
”、同时向华南、西 南渗透中央军的势力
。
湖南军阀何健:
既想保存实力,又要
防止中央红军到湘西与
二、六军团汇合,在湖 南扎根。
桂系军阀白崇禧: 既要反共, 又要防蒋。
《血战湘江》:硬仗

《血战湘江》:硬仗•硬片•硬汉作者:马学莹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7年第07期近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英雄史诗巨片《血战湘江》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火热放映。
作为纪念建军90周年和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电影《血战湘江》反映了红军长征中冲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壮士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一场震撼人心的硬仗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欲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自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比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电影《血战湘江》在选材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湘江一战红军遭受重大损失,过去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较少触及这段历史,该片则以全景式镜头讲述了湘江战役的前前后后,再现了红军长征史上英勇悲壮的一幕,展现了红军将士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敢打必胜的革命信念,是一部学习弘扬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
“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坚决服从命令,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渡过湘江!”片中红军战士吼出的那句以生命写就的誓言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用炸药汽油轰出的战争硬片该片导演陈力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此次是她首次执导史诗战争巨作。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范文六篇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2上周末,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
参观后,我感受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这段英雄史诗、这份赤子情怀、这股团结精神铭记心中,传承好、发扬好湘江战役伟大精神,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湘江战役书写了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英雄史诗。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
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其惨烈程度着实令人痛心。
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撕开了重兵设防的封锁线。
湘江战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无数革命先烈将红色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
这样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要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展现出新时代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新面貌。
湘江战役涵养了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赤子情怀。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
”在湘江战役,当接到中革军委“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的命令后,全军将士即使面临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面前,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因为心中有对党的绝对忠诚,才最终扭转了战斗局面,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置于死地的罪恶企图。
穿越百年党史,这份赤子情怀更显得弥足珍贵。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战役彰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苟坝会议精神[4篇]
![苟坝会议精神[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fa5bc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4d.png)
苟坝会议精神[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苟坝会议精神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摘要:1935年3月上中旬,在遵义县枫乡镇苟坝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是继遵义会议、扎西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上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代表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
近年来,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入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苟坝会议及苟坝会议的历史意义已逐渐的被人们所认知,而关于苟坝会议的时代精神研究,目前研究的成果仍不多。
本文意在为建立适应党史教育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同时也希望能为遵义县的红色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和史学依据,为遵义县红色旅游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苟坝会议;遵义会议;时代精神 1 苟坝会议召开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直逼中央苏区。
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胜利,可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在1933年初,以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却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而告终,就此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战略转移。
国民党蒋介石派出30万余人堵截中央红军,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
11月下旬,湘江战役打响,由于中央红军转移途中辎重过多、道路狭窄,行动迟缓,进而给敌人有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后续部队渡过湘江,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在桂北的湘江两岸与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
血战湘江:跨越时空的精神与信仰——曾平标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读记

南方文坛2022.4 Southern Cultural Forum一、湘江战役:何以“不可触摸”?与曾平标写作《向死而生》前的状况差不多,没读这部报告文学之前,我是知道湘江战役的,却想不到如此之血腥与惨烈,阅读时的情绪几乎无法控制,不得不数度中断。
我的记忆里,这样的阅读体验是从未有过的。
作家曾平标也为此产生疑虑进而沉思:以往,我们“为何对这场战役讳莫如深,我想或许是因为它和皖南事变、西路军征战一样的惨烈吧,那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处不可触摸的伤痛”。
“惨烈”与“伤痛”成为湘江之战的关键词,可能也因此构成了以往的“讳莫如深”与“不可触摸”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要将它揭开,需要巨大的勇气与自信,一种战胜自我、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详细叙述了这场中国革命历史中罕见的惨烈战役的过程,还原了那些被尘封了80余年的可以触摸的细节,读之不能不为之动容,甚至产生强烈的震撼。
惨烈的湘江战役,是此前以王明、李德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实行的逃跑主义错误路线的恶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来到桂北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县,准备从这里渡过湘江。
然而,可以渡江的地方十分狭小,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三面夹击下,情势危急。
加之当时中央红军所携带的装备家什过于庞杂沉重,导致行军速度过慢,迟滞了最佳渡江时间。
此时,阻击战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央纵队能否渡过湘江,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中国革命的历史甚至会因此而改写绝非危言耸听。
阻击部队为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过湘江,与数倍于我的敌军在那个狭小的区域激战,在敌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在强大火力的反复攻击下,红军指战员伤亡惨重,付出巨大牺牲,部队成建制地伤亡,好多阵地都是反复争夺,尸横遍野,血染湘江。
12月1日凌晨3点30分,周恩来以中央局、军委、总政治部的名义给红一、红三军团发出“万万火急”的紧急动员令:“一日战斗,关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胜利可开辟今后的发展前途,退则我野战军将被敌层层切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社科纵横 2019年6月弘扬湘江战役精神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友新1 张建华2(1.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政府,广西 桂林 541000;2. 中共兴安县严关镇党委,广西 兴安 541003)[摘 要] 湘江战役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红军将士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必须不忘初心,发扬红军突破湘江的革命精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思想保障。
[关 键 词] 湘江战役;脱贫攻坚;精神财富[中国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750(2019)02-0052-04[定稿日期] 2019-05-22[作者简介]1.经友新(1971-),男,广西全州人,高级政工师,曾任兴安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现任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政府区长,当前研究方向:精准扶贫;2.张建华(1975-),男,广西兴安人,曾任兴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兴安县严关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途中规模最大、鏖战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战役,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突破重重围剿,闯过了长征和中国革命胜利的生死之关,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桂北大地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前,兴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在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湘江战役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好兴安当代人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湘江战役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在广西东北部打响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战役——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主要由三大阻击战组成,分别是灌阳县新圩阻击战、全州县脚山铺阻击战和兴安县光华铺阻击战。
面对3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留给后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体现了红军将士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勇于胜利的伟大革命精神指挥灌阳新圩阻击战的李天佑将军回忆道:1934年11月30日下午,我们已整整抗击了两天,中央纵队还在过江。
师参谋长牺牲了,两个团的团长、政委也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挥员也剩得不多,负伤的战士们还不断地被抬下来。
但是,我们是红军,是打不散、攻不垮的。
我们的战士在“只要有一个人,就不能让敌人到新圩”这个铁的意志下团结得更紧。
伤亡的指挥员有人自动代理,带伤坚持战斗的同志越来越多。
我们以拼死的战斗,坚持着更险恶的局面,阵地仍然是我们的。
敌人被拦在这几平方公里的山头面前,不能前进!4点多钟,接到军团电报,命令我们迅速过江。
我把来电仔细地看了两遍,轻轻地吐了一口气,紧紧握住钟赤兵政委的手:“中央纵队总算安全地渡江,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最后,李天佑深情地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仍然不能磨灭我对于这次战斗的深刻印象。
我不能忘记,那些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以自己的胸膛阻住敌人,保存了革命的力量[1]。
指挥全州脚山铺阻击战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1934年)11月30日凌晨,我一师赶到,部队非常疲劳,有些战士站在那里就睡着了。
但军情紧急,不得不立即动员,仓促调整部署,进入阵地。
这一天的阻击战进入高潮。
敌人第一次冲锋很快被打垮,丢下了几十具尸体……战至下午,敌人从三面向我们进攻,我军多处阵地失守,五团政委易荡平负重伤。
这时,敌军端着刺刀上来了,荡平同志要求他的警卫员向他开枪。
警卫员泪如泉涌,手直打颤。
荡平同志夺过警卫员的枪,实现了决不当俘虏的誓言。
四团政委杨成武同志也负了重伤。
但经过一天拼杀,我军还是守住了主要阵地[2]。
湘江战役中,面对严峻形势,红军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不移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成功突破湘江,正是这种勇于胜利的精神,使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因此,湘江战役成为红军长征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成为中央红军浴火重生、走向胜利的新起点,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实现党的第2019年6月53社科纵横一次历史性伟大转折提供了契机,为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二)不畏强敌,体现了红军将士冲出铁壁合围、勇于突破的伟大革命精神……早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前,蒋介石就着手布暑第四道封锁线,之后他又亲自坐镇南昌督战,国民党五路大军,前堵后追,在湘江东岸地域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自东向西收缩,压缩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和兴安三县之间东西不足60公里、南北不到100公里的三角地区。
试图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利用湘江“天堑”,形成一个所谓的“铁三角”。
各路大军实行“铁壁合围”,企图一举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
这可以说是蒋介石一生军事指挥中最精密的一次部署,这让他兴奋不已,他认为寻找多年的全歼红军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临了[3]。
但是,面对兵力数倍于己且装备远胜于己的强敌,英勇的红军将士不畏强敌,众志成城,勇于突破。
陆定一在回忆湘江战役时指出:“湘江封锁线的突破,全靠红军指战员的英勇。
当时一旦发生溃散,就可能遭致全军覆没。
但是,红军宁可整个连队牺牲决不溃散”“红军表现的革命精神,是整个红军长征精神最早的光辉体现。
惨烈的湘江之战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反动力量也消灭不了的!”[4]湘江战役尽管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最后还是突破了敌军设置的最后一道铁壁合围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置于死地的罪恶企图。
(三)湘江血战,体现了红军将士为保卫党中央英勇战斗、勇于牺牲的伟大革命精神“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后,在几个渡口的江面,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灌阳县新圩阻击战中,红五师浴血奋战三昼夜,师参谋长胡震,团长黄冕昌,副团长及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皆牺牲;营以下干部大部分牺牲,全师战斗之前有3900多人,撤退时连伤兵一起只剩下1000多人,伤亡达2000人之多。
全州脚山铺阻击战中,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壮烈牺牲,四团政委杨成武身负重伤,红军将士付出了伤亡2000多人的巨大代价,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望着满山遍野的战友尸体泪如泉涌。
兴安光华铺阻击战中,一天之内,两任团长先后牺牲,全团共牺牲400多人,红四师将士以血的代价掩护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
湘江血战,中央红军折损过半。
一次战役折损这么多指战员,从人民军队建军以来极其罕见。
但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红军胜利突破湘江,为红军长征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从湘江战役中汲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
兴安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喜人战果。
当前,兴安共有贫困村28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86户,17942人,2015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3.74%。
2014—2015年,实现1429户4995人减贫;2016-2017年,实现了12个贫困村摘帽,1413户4915人减贫;2018年,实现了10个贫困村摘帽,600户2034人减贫,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2%。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广大党员干部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付出的汗水、心血乃至生命危险。
然而,随着兴安脱贫攻坚持久战的深入推进,一些党员干部的厌倦、懈怠、畏难、侥幸、急躁等不良情绪也在悄然滋生,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绊脚石。
(一)精神懈怠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绊脚石1.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精神不振,信心不足。
有的同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不足,被动应付多、主动干事少,对标看齐意识不强,缺乏克难攻坚的志气、勇气和锐气。
有的同志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够,以致成效不显。
伴随着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对扶贫干部的水平、智慧、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时间、精力消耗越来越大,但扶贫工作的效率、成果很可能不及前期明显,因而一些同志厌战懈怠情绪随之滋生。
2.有的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四个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
有些党员干部对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领会不深不透不全,对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统领作用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把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的要求落到实处。
对脱贫攻坚这一政治任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领域没有全面落实,贫困群众获得感还不强。
3.有的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动摇,工作责任心不强,奉献精神弱化。
有些基层党委政府和机关单位领导对脱贫攻坚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或仅停留在口头上重视,雷声大雨点小,研究部署不多,责任不清,措施不强,落实不力。
有些干部对贫困户帮扶不尽责,不用情,只走走看看,蜻蜓点水,没有因户施策精准施策,简单社科纵横 2019年6月走访慰问了事,甚至对帮扶对象情况不熟悉,对帮扶对象提出的合理诉求不关心、不解决,敷衍塞责,更谈不上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帮扶举措和计划。
4.有的党员干部责任压得不实,担当精神不足。
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怕决策失误,不敢大胆拍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做事少担责的思想迟迟不落实,对本来自己能够单独拍板的事,非要召开会议研究研究,看似民主决策,实际目的是有责共担。
部分基层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对扶贫工作不上心,纪律涣散。
少数驻村第一书记、扶贫专干、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以本单位工作繁重为理由,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不按时不认真;有的长期不入户,对贫困户家庭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不到位。
5.有的党员干部学习抓得不紧,开拓创新精神不够。
一些党员干部视野不宽,思想不活,瞻前顾后,对加强和改进扶贫工作缺乏好的点子和思路,又不愿或不善于借鉴别人的先进典型做法。
有的自主学习不够,不能完整系统地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精神,不能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扶贫工作成效不佳。
有的调查研究不足,未能沉到基层一线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对如何抓好本单位扶贫工作缺乏系统的认识,不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难题。
(二)发扬红军突破湘江精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之力2018年9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桂林市调研期间,专程来到位于兴安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公园,在认真聆听当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血染湘江的悲壮历史后,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