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8:测谎技术

合集下载

浅论心理测慌技术

浅论心理测慌技术

浅论心理测慌技术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案件侦破工作,犯人审讯工作中提高办案效率、讯问手段科技含量已成为当前很迫切的一项任务。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走进我们的办案实践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

众所周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等,在经过之后其印象并不完全消失,测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记忆的恢复或者挖掘,并通过多参量心理测试仪将记忆轨迹重现。

对犯罪分子而言,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他所感知的形象、体验的情绪和采取的行动等都会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事后被人提起,对他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必然会在其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异常反应,比如呼吸变化、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出汗等。

更加关键的是由于这些反应多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控制(一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在测试过程中,不管被测者如何回答或是缄默,测慌仪都将忠实记录下他的血压、脉搏、呼吸、皮电等生理参数变化,这些都将成为判定被测人是否说谎的重要科学依据。

准确的说,“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参数变化,从而经过分析得出被测人是否说谎,从而为侦破案件,提供辅助手段。

既然心理测试技术有着如此有效的功能,是不是在实践中对每一个案件对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能运用?尽管我国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对此相关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但从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情况来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

而要测试结果达到较高的准确性,普遍来看心理测慌需要满足以下几类要求:(一)测试主体要求由于心理测试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对图谱的分析、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等都依赖于测试主体的经验与能力,测试主体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对于测试主体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取得相关的资格。

因为测慌的数据仪器能给出,但是测慌结论需要经过专门的测试人员结合具体案情分析才能作出,这方面电脑不能取代人脑。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人们俗称的“测谎技术”,测谎专家武伯欣对此做出系统的定义,是指依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的心理生理方法,也就是通过察言观色和情理推断的方法来判定谎言;第二个阶段是1895年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索(C.Lom-broso)开创的多道仪(Polygraph)测谎,即用仪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主要是通过记录心跳、血压、呼吸运动和皮肤电等生理变化指标来判别谎言;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开始被用于犯罪心理测试。

一、古代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古代社会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较为简单,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来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说谎的行为,具体的技术主要有:借助神灵或者迷信揭示谎言、运用简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进行犯罪心理的测试,具体说来:(一)借助虚无的神灵或运用迷信识别谎言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还十分困难。

这样,超自然的神灵自然地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因此,基于对虚无神灵无限膜拜而创设的识别谎言的各种方法就应运而生。

最典型的有“火刑”、“沸水刑”、“油刑”、“烙刑”、“水审”、“凝血法”等。

(二)运用简单的生理学心理学原理识别谎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把一些朴素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运用到谎言识别的活动之中。

国内学者曹晓宝指出,心理学原理等知识的介入标志着谎言识别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主要做法有:嚼米审判法、“吞咽蛋糕”法、圣猴法、“察言观色”法、“号脉”法、和“体重判定”法。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测谎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其是否说谎的方法。

它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测谎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场景。

2. 测谎技术的原理测谎技术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人们在说谎时会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如心率的增加、呼吸的加快、皮肤的电导率的变化等。

•谎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与真实的陈述存在一些差异,如声音的频率、语速的变化、眼神的流动等。

3. 测谎技术的应用测谎技术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3.1. 刑事司法在刑事司法领域,测谎技术常被用于辅助破案和审判过程。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谎分析,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

3.2. 安全审查测谎技术在安全审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边境安全检查中,测谎仪可以用来辅助判断旅客是否携带违禁品或者有其他不良行为。

3.3. 就业面试测谎技术在就业面试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通过测谎分析,雇主可以对应聘者的真实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招聘的准确性。

3.4. 心理学研究测谎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也被广泛采用。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情绪、意图和心理状态等。

4. 测谎技术的局限性尽管测谎技术在一些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测谎技术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可能会被一些特殊情况所干扰,如焦虑症患者、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等。

•对于擅长欺骗和伪装的人来说,测谎技术容易受到欺骗。

•测谎技术可能会对被测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

5. 总结测谎技术在法律、犯罪侦查、心理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基于观察人的生理反应和言语表达来判断是否说谎,并在刑事司法、安全审查、就业面试以及心理学研究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缺陷,因此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谨慎使用。

以上就是测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的简要概述。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中国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逐渐获颁获得了人们的认可,被广泛运用于司法侦查中。

它的用途主要就有六个方面:一是有助于认定罪犯嫌疑人或知情人;二是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排除无辜人,澄清事实;三是有助于帮助侦查人员分析、解决口供与证据之间,口供与口供之间的矛盾,辨别真伪;四是有助于量身定制侦查方向,增加办案人员的市场信心;五是有助于增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为跨越案件奠定基础;六是有助于在法定时限内省却、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侦查案件的效率。

本文从内涵、原理、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索耶测试技术的内涵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案犯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教育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叙尔热雷县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研究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或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关键技术的概念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减缓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方法技术的鉴定对象是被测人员的心理痕迹,这种实现伤痕的侦查是通过被测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心理,这些生理主要指标包括:皮肤电、脉搏、呼吸、血压、动作等;被测人员的范围包括区域经济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相关者等,应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范围不宜过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含“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多通道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子测试程序和合理编制而成的测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实施制订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犯罪心理不合理测试题的合理编制;心理测试前的访谈;利用焦虑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进行施测;对同步声像图谱进行综合型综合评判;测试后的心理讯问。

法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法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法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法医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法律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B. 犯罪心理学C. 心理学在法庭上的应用D. 心理学与医学的结合答案:C2. 法医心理学家在法庭上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诊断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B. 为犯罪嫌疑人辩护C. 作为证人提供专业意见D. 决定案件的判决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法医心理学家的工作内容?A. 评估证人的可信度B. 提供心理治疗C. 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D. 参与刑事案件的调查答案:B4. 法医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评估”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智力评估B. 人格评估C. 情绪状态评估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在法医心理学中,“测谎”技术通常指的是什么?A. 通过观察嫌疑人的面部表情来判断其是否说谎B. 使用生理测量仪器来检测嫌疑人说谎时的生理变化C. 通过提问来揭露嫌疑人的谎言D. 通过催眠来获取嫌疑人的真实陈述答案:B二、多选题6. 法医心理学家在刑事案件中可能参与的环节包括:A. 案件的初步调查B. 证据的收集C. 嫌疑人的审讯D. 法庭上的证词答案:ACD7. 法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可能包括哪些评估工具?A. 心理测试B. 行为观察C. 脑电图(EEG)D. 磁共振成像(MRI)答案:AB8.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法医心理学家的评估结果?A. 评估者的个人偏见B. 评估环境C. 被评估者的心理状态D. 评估工具的准确性答案:ABCD三、判断题9. 法医心理学家在法庭上的角色是中立的,他们只为法庭提供客观的评估和意见。

(对/错)答案:对10. 法医心理学家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治疗。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简述法医心理学家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答案:法医心理学家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评估,以确定其犯罪时的心理状态;评估证人的可信度;参与案件的调查,提供专业的心理学意见;在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提供关于心理评估结果的证词。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

犯罪心理测评新技术:高端手法揭露谎言犯罪心理测评技术是对犯罪特定信息反应的测定与评价,包括测谎技术与测真技术。

在情绪理论、控制理论、认知加工理论和自我表现理论的基础上,传统的心理生理技术和非言语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由于传统测评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司法实践者与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测评技术,其中的代表性技术有言语分析技术、大脑扫瞄技术、声音压力分析技术和证据呈现技术。

言语分析技术:评价陈述内容测查谎言的一种新策略是分析言语内容,即直接分析说谎者所说的内容,而不考虑其说话的方式。

犯罪心理学家将这种新策略称为言语分析技术,陈述有效性评价(Statement of Validity Asses *** ent)和现实监控(Reality Monitoring)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

陈述有效性评价的实质是评价陈述内容的真实性。

此技术并非来自科学研究,而是出自德国一起性侵案件中儿童证言可信度问题的司法实践。

其基本假设是真实体验后的陈述不同于虚构、想像下的陈述。

首先让被测试者在半结构化访谈中不受干扰或暗示地自由陈述,然后以“标准内容分析”为工具对陈述内容进行可信度评价,最后用“效度检测清单”解释评价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内容分析工具是用来寻找真话线索而非假话线索的。

研究证实,在19项评价标准中,较为有效的是细节数量陈述、无结构化陈述、背景信息嵌入和重复信息等。

这在儿童性侵案件中儿童证言可信度问题上得到了较多的验证,但是否在所有刑事案件(包括成人案件、非暴力案件等)中均有效,仍存在较多争议。

现实监控技术是言语分析技术的另一新发展。

它以人类记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检测真实陈述与虚假陈述的言语差异。

其基本观点是真实经历事件之后的记忆不同于对事件进行虚构、想像后的记忆。

真实记忆通过感知而获得,还可以获得知觉信息和背景信息;虚构的信息来自内心认知加工,因而更多是认知操作(思考和推理)的结果。

相应地,真实事件反射为说真话,虚构事件反射为说假话。

【推荐下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其实践

【推荐下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其实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及其实践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内涵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又称心理测试技术)源于侦查人员对嫌疑人进行谎言识别的实践,因此也曾被称作测谎技术。

现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电子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释,本文不再进行一一罗列,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阐述如下:主试人员经了解和分析案情,描绘出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的心理痕迹、选择适当的心理刺激并编制相关测题,通利用专门的心理测试仪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记录被测人对施测过程中所呈现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映,进而评判被测人员与犯罪活动的关系的一种侦查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鉴定对象是被测人员的心理痕迹,这种心理痕迹的侦查是通过被测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实现,这些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脉搏、呼吸、血压、动作等;被测人员的范围包括犯罪嫌疑人、知情人和相关者等, 应根据具体案件来确定, 范围不宜过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包含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 硬件包括多通道心理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 软件包括电子测试程序和合理编制而成的测题。

 心理测试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六个阶段: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犯罪心理测试题的合理编制;心理测试前的访谈;利用心理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进行施测;对同步声像图谱进行综合评判;测试后的心理讯问。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1.研究目的 通过对几组不同体育项目的学生进行实验对比,评价实验前后被试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进行各心理因子比较,得到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差异。

验证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分别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状况,以求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2.研究对象 在浙江工业大学随机抽取男100名女100名共200名大学生,其中随即各分25男,25女共50名大学生为一个小组,分为四组。

公安系统培训之测谎技术

公安系统培训之测谎技术
RE来自ORTING测谎技术的局限性
准确率问题
测谎技术并非100%准确, 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测试者的心理 状态、测试环境等。
法律和伦理问题
使用测谎技术可能涉及到 个人隐私和法律问题,需 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和伦理规范。
成本问题
测谎技术需要专业的设备 和人员,成本较高,可能 限制其在公安系统中的广 泛应用。
安全检查
在某些安全敏感领域,如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测谎技 术可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忠诚度和安全背景调查。
商业调查
在商业领域,测谎技术可用于调查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侵 权等行为,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个人隐私保护
虽然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如婚姻调查、亲子关系确认等,一些个人可能会选择使用 测谎技术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权益。
测谎技术的有效性评估
准确性
测谎技术的准确性是评估其有效性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谎员和先进 的测谎仪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准确地判断被测者是否说谎。
限制性
尽管测谎技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其也存在一些限制性。例如,一些心理素质较高的人 可能能够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从而逃过测谎仪的监测。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药物、疾 病等也可能影响测谎结果。
02
通过测谎技术,可以了解犯罪嫌 疑人的心理特征,如紧张、焦虑 、恐惧等,从而判断其是否在说 谎。
侦查阶段的辅助手段
在侦查阶段,测谎技术可以作为辅助 手段,帮助侦查人员缩小嫌疑人范围 ,提高侦查效率。
通过测谎技术,可以快速确定嫌疑人 的真实身份和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 ,为后续的调查取证工作提供依据。
审判阶段的证据支持
在审判阶段,测谎技术可以作 为证据支持,为案件的判决提 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犯罪心理测试 LIE-DETECTION美国司法心理学家Freud(2008):“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

即便他的嘴能够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其背叛的内容从每一个毛孔中缓缓流出来。

”说谎/欺骗高手(谁成功说谎者)?IQ::EQ ? 冷认知::热认知?共情能力(认知与情绪共情)?人格力量与感染力?•测谎技术原理•控制问题测试法•犯罪情景问题测试法•反测试对策与手段•犯罪心理测试的准确性•新进展:神经科学与微表情研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 Lie Detection心理生理测谎:Psycho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Deception 向被测人员呈现刺激(测试刺激)诱发案件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导致其生理活动的改变(测试反应);借助生理活动记录设备记录案件相关人员的测试反应,并根据一定原则进行测量分析,以判断测试刺激对相关人员的甄别价值。

人类谎言的普遍性类型含义与个人感觉有关的谎言在对人、物或事方面的情感、情绪、观念或评价方面说谎,包括捏造正向或负向的感受和评价。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她做的饼干很好吃(实际上很难吃)。

与成就、知识有关的谎言在成就、成绩、成败、缺点和知识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他的算术作业还没怎么动(实际上他已经做完了)。

与行为、计划和行踪有关的谎言在曾经、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和行踪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向某人许诺将会和他一起外出(但实际上他根本不会这么做)。

与解释、理由有关的谎言为自己的行为编造理由或解释。

与事实、财产有关的谎言在有关物、事、人或财产等具体事实方面的说谎。

例如说谎者宣称自己的父亲是大使(实际上不是大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谁是成功的说谎者?Aldert Vrij认为一般说谎者被识别,是因为持续说谎有认知上的困难,或者因为处理情绪的方式暴露了他们的谎言。

成功的说谎者是那些说谎时没有认知困难和没有任何情绪体验的人。

更精确的说谎者至少有七个方面的特点:1、良好的准备;2、有创造性;3、思维敏捷;4、倾向于雄辩;5、良好的记忆力;[谎言认知资源7/NORM4]6、当说谎时体验较小的恐惧、负罪感或有欺骗快乐;7、善于表演。

测谎术的历史•神裁法[宗教与迷信背景] •经验智力型测试•生理心理技术•陈述有效性评价技术(SVA)•神裁法[宗教与迷信背景]水审法[汉谟拉比法典]火审法 [古印度]占卜法 / 十字刑 /米裁法“法”:古体为“灋”法:“灋”,刑也,平之如水。

獬豸,也称解廌(ZHI4)或解豸(法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十神兽之一,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它能辨曲直,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经验智力型测试所罗门王裁判争子案二母争子案生理心理测谎的历史1895 C. LOMBROSO 水压式脉搏记录仪1921 LARSON & KEELER :R/IR 1939 KEELER :POT1947 J. REID :CQT1958 D.T.LYTTEN:GKT1970S 计算机自动图谱化1921 :RIT•Berkeley Police ,CA •JOHN LARSON & •LEONARDE KEELER•案件相关与不相关问题:R / IR •IR—R—IR—R—IR—R—IR…1939 L.KEELER :POT•一组内容相似的问题:4个案件无关问题1个案件相关问题•测试期间,每一项案件信息构成一组刺激,并给每个刺激问题5个被选项,如果备选项里有犯罪人员和侦察人员都知道的确切答案,这项测试就称作有答案的紧张峰测试。

J.REID 1947 CQT准绳问题测试法/控制问题法:控制问题:涉及一般的反社会问题如,你曾经未经别人同意拿过别人的东西吗? 无关问题相关问题基本假设:无辜者对控制问题的反应强于相关问题有罪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强于控制问题•1958 D.T.LYTTEN: GKT•犯罪情景测试法,•由POT 发展而来的技术•基本假设:只有犯罪人知道具体的犯罪情景;当涉及(回忆)相关信息时,会自主唤醒反应。

心理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恐惧假设:防卫本能•冲突假设:道德冲突•条件反射原理(记忆自由联想)•应激反应理论1970S PSE心理应激分析(情绪理论应用)•动机理论:动机强度的作用(心理—生理联结) •认知唤醒理论测谎理论基础1.恐惧理论(fear theory)惩罚理论(punishment theory)这一理论是最早的心理生理测谎技术的基础理论,此领域的先行者大都持这一观念。

Marston(1917),在测谎时被试的血压明确增高,这是恐惧这一心理状态的生理反应。

Larson(1932)认为测谎所利用的自主反应(呼吸、血压、脉搏,等等)正是来自有罪者对可能面临惩罚的恐惧。

恐惧与自动防卫倾向内心恐惧的可控制性(掩饰性)? 生理心理与自主神经系统理论基础2.条件反应理论(condition reaction theory) Davis在1961年对欺骗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论述(Davis,1961),有三种可能的机制致使欺骗时个体的心理生理反应增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action)、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以及面临被惩罚的威胁(threat–of- punishment)。

条件反应概念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904)的启发:个体从小被灌输“说谎或欺骗”是不良的、应受惩罚行为的观念(条件刺激),并建立起与这一观念相对应的情绪反应(条件反射)。

而个体实施了一次违法犯罪行为,虽然不是多次练习,但由于违法犯罪是一种强烈的经历,因此具体的案件行为刺激可以在条件反射模式基础上引发出条件反射。

3.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心理冲突理论认为,有罪者在回答问题时会“说谎”,而说谎时会产生两个心理意向,一个是来自对事实的认识,另一个则是来自对“谎言”的认识。

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意向会带来强烈的心理冲突。

而对于无辜者,他(或她)只是陈述自己对事实的认识,因此只有一个意向,不会出现心理冲突。

具有强烈心理冲突的被试的生理反应会比没有心理冲突的强烈,从而能够很好地区分说谎者与诚实者。

EGO/SUPEREGO(Davis,1961)4.心理定势(psychological set)心理定势(psychological set)指在测谎测试中,被试对某类问题给予特别注意的心理状态。

选择性注意对于不同的被试(无辜或有罪的),某类的问题会较其它类型的问题具有威胁性(threat),因而被试会对这类问题特别注意。

对于那些想在相关问题上说谎的被试,他们会认为相关问题比其它类型问题对自己的威胁更大,因为对其更为注意,也具有更高的心理唤醒(physiological arousal)水平。

对于无辜者而言,对照问题更具威胁,因而更多关注的是对照问题而非相关问题。

(Matte & Grove,2001)5.防御反射(defensive reflex)Raskin(1980):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威胁时,个体会立即进入紧急反应状态,可能有两种形式: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 reaction)。

而生理上的反应有自主神经系统(ANS)支配,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呼吸加速,等等,都是为即将出现的行为(战斗或逃跑)提供所需的能量。

对于有罪者,相关问题是具有威胁性的刺激,会引发其防御反射,从而产生相应生理反应。

而对于无辜者,是对照问题而非相关问题具有威胁,因为对对照问题的生理反应较为强烈。

由于有罪者(内心)面临着较高的被惩罚的风险,他们具有更强的打败测谎仪的动机,而强烈的防御性动机状态将会自动引发出强烈的生理反应。

6.唤醒理论(arousal theory)测谎并不是在检验“说谎”或情绪本身,而是在检测对犯罪细节的记忆,称为“认知唤醒(cognitivearousal)”: GKT早期的理论基础。

由于有罪者具有对具体犯罪细节的记忆,当符合真实犯罪细节的关键刺激出现时,会出现较高的心理唤醒水平,从而导致其生理唤醒水平也增强。

并且刺激越强,唤醒反应也就越强。

而无辜者因不知道具体案情,不会出现有指向性的认知唤醒。

如对特定刺激的朝向反射多道心理生理测试的工作原理•多道心理生理测试仪主要是记录周围神经系统PNS,特别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指标;•测试反应的启动主要是涉及自主神经系统对生理反应的启动。

•威胁情景会自动激发交感神经的觉醒;•多道心理生理测试仪就是记录皮层下活动,例如:心脉、血压、呼吸率、皮肤电、声频和瞳孔变化。

ANS多道心理生理测谎仪:•1920-80S 美国等应用发展;•多道记录仪并不是直接测谎,而是唤醒说谎的自主生理反应结果。

•国内的测谎仪主要有两个版本:1980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发研制的PG-I/A测试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测谎仪犯罪心理测试之仪器测试方案的实施过程一:测试房间的准备二:被测人员的检查三:测试面谈的实施四:正式测试的实施测谎室的结构与要求环境噪音控制环境温度20℃~25℃整洁的室内布置室内的安全因素秘密性:专心,避免破坏气氛介入约束门禁管制,设立单门,多个门会干扰,破坏专注不要窗户和景物隔音设备不要有电话简单:将分心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适中的房间无装饰的墙、图画,避免分心没有眩目的光线最少的家具布置座位安排:侦讯者与被侦讯者中间没有太大的家具椅子,直背、没有扶手,给被侦讯者较低平坦的桌子被侦讯者离门远一点技术支持,设置双面镜观察室,录音(隐藏式)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1. 犯罪心理痕迹动态描绘技术2. 编题技术3. 测前访谈技术4. 心理测试系统、智能计算机实测操作技术5. 同步声像图谱综合评判技术6. 测试后心理询问/突审技术。

(武伯欣)心理测试图谱评判图谱综合反应值与目标问题的对应率在30~40%的应认定为局部知情,40~50%的为知情,50~60%的为参与性知情,对应率在60%以上的可认定为犯罪嫌疑人。

THANK YOU!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 主讲:刘建清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范式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范式1980S 自创式发展1990S 趋于成熟阶段CQT 控制问题测试法GKT 犯罪情景测试法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技术成果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国产PG-I、PG-A测试仪和智能计算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生理心理反映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实验性心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