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想和做(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6想和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 6想和做

6 想和做【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重点)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3.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童稚集》《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理性与自由》《历史和现实》《枣下论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出版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投机取巧:指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劳而无功:费了力气却没有成效.依葫芦画瓢: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成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梳理全文.(请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梳理全文的结构.明确:第一部分(第1-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6-7段):分析想和做的关系,阐述想和做怎么结合起来.第三部分(第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第四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2.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明确:举例论证:“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比喻论证:“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正反对比论证:“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二)分析观点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体现?“只顾做事,不懂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特点?(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老师总结答案)明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凭空想了很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就是他们的特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2.人们对这两种人的评价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看待的?(教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观点.)明确:评价:我们看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作者认为后一种人并不值得赞美,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了“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和牛马的分别是“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三)写法探究(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答案.)1.文章标题“想和做”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明确: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然后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并进一步阐明理由,最后提出中心论点.2.第六段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明确: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后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4.体会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明确:本文通篇以举例来说明道理,文字浅易,论证过程先破后立.文章开头两段分别指出只想不做和只做不想的两种错误态度;接着分析只做不想的错误性质;然后才正面提出看法;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后半篇具体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也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最后,再次强调,无论什么人,都要想想已经有过的经验,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先破后立,逻辑十分严谨.(四)品味语言“他们一天忙到晚..根据.....,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他们从来不...想一想.”(教师请学生朗读文章选段)(教师提问)体会文中加点词的妙处.明确:“一天忙到晚”说明了做事时间持续之长,“一向”和“从来不”表明一直如此,“只是”表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情况,这些词语活画出一群墨守成规、毫无主见的人,具体写出了他们不动脑筋,只顾做事的情态.四、板书设计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列表现作评析提论点怎样联结途径:从实际出发例子:学游泳学生应联结——举例子课内学习课外活动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五、拓展延伸议论文讲究“摆事实、讲道理”,除了用事实做论据,还需要理论的支持.名言警句、传说故事、经典言论都可以成为说理的好助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权威性,请同学搜集名言警句以及故事,作为文中内容的理论论据.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八段“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2.如果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自己尝一尝.——民间谚语(“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3.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不会想,有愧为人.——谢觉哉(第四段)4.思考的启示是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爱迪生(第四段)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本课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理念.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渲染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与主题理解,实现了学生与本文的自主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交流融洽.不足之处:由于只设置了一个课时,所以给学生交流的时间较短.缺乏对议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尝试的精神。

(3)培养学生懂得思考,善于行动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阐述的“想”与“做”的关系。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想”与“做”的关系。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内容。

(2)讲解课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巩固练习:(1)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思考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想”与“做”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所阐述道理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在教学中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八年级语文《想和做》教案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八年级语文《想和做》教案
巩固分层时要注意一些具有过度作用的标志性的词语,如“除了…以外”
板书设计
只想不做
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如何联结(从实际出发)举学习
只做不想上的例子
(错误示例)(提出论点)再次强调“想”
的重要
课后小记
见课后反思
教育学生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学习、生活中,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第6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如何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难点
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比较法
教学用具
黑板,课本,多媒体课件
本课时的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布置:概括每段段意。发现在概括中较为集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各段,理清文章思路,并引导学生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理解第4段和第6段,真正理解作者观点和论证的层次。
课题
授课人
陈畅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2年2月28日星期二




1.知识与技能:
a.能明确本文观点
b.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c.能理清第6段作者是如何论述“如何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2过程与方法:
a.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心阅读真正弄懂文意,理清思路
b.通过划分层次,理清第6段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导入
大屏幕出示学生概括段意中的典型错例,并摆出正确的,教师不做判断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重读3、4、9段
2、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全篇,理清本文思路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一)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一)

初中语文教案:《想和做》(一)教学目标: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体验作者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然后提出论点并加以证明。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验与生活相关的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难点:1.学习要点:整理课文结构,体验作者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用事实论证。

2.学习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编辑、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先学浅得“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1.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绾结、缝合、引领、收束等作用,并且所举事例有一定说服力。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系起来。

理论的脉络是,首先讨论为什么要联系起来,然后讨论如何联系起来。

前五段论述了为什么要把想法和工作联系起来,理论的脉络是事实-分析-提出论点。

最初出现了只有空想,不能工作和只有工作,不动脑筋两种表现。

第三段概括了两种表现,重点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

第四段深入分析:首先用牛马拉磨练比较,论述了只埋头,不想动脑筋考虑自己做的事情的表现的可怜、悲伤。

再分析:正因为人类可以一边做,一边考虑,文化可以不断进步。

至此,想要明确的关系已经明确了,第五段自然总结了本文的中心。

"想和做如何才能连接起来?"这标志着争论的深入。

本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强调如何避免“空想”,然后强调如何避免“死做”。

如何避免“空想”?即“从实际出发”。

笔者引用学习游泳的例子例证中的分析:从正面分析,观察中的行动,跳水练习中的动作;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停留一会儿,再空想一会儿,就算想了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想和做》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想和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1.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题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想和做”的看法和经历1.4.2 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1.4.3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旨1.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1.4.5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第二章:思考与实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习惯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观点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文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4.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例子2.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经验2.4.4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第三章:计划与行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的能力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计划和行动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和重要性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计划和行动的看法和经验3.4.2 讲解计划和行动的关系和重要性3.4.3 例子讲解:通过例子讲解如何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4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制定计划和执行行动3.4.5 分享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计划和行动结果第四章:评估与改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估和改进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自我评估和改进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评估和改进的关系和重要性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例子和练习学会自我评估和改进4.4 教学步骤4.4.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评估和改进的看法和经验4.4.2 讲解评估和改进的关系和重要性4.4.3 例子讲解:通过例子讲解如何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4.4.4 小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4.4.5 分享结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自我评估和改进结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5.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要观点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文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文章的主题和观点5.4.3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反思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想和做”的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与文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探索“想和做”的关系和影响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想和做”的内涵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6.4 教学步骤6.4.1 引入案例:向学生介绍与文章相关的案例6.4.2 分析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6.4.3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案6.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结果6.4.5 分享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第七章:实践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文章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7.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7.3 教学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应用文章中的理论知识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辅导7.4 教学步骤7.4.1 引入实践:向学生介绍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7.4.2 理论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文章中的理论知识7.4.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7.4.4 指导与辅导: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辅导7.4.5 分享成果: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第八章:拓展阅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8.3 教学方法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推荐的材料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8.4 教学步骤8.4.1 引入拓展阅读:向学生介绍拓展阅读的材料8.4.2 独立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推荐的材料8.4.3 阅读心得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8.4.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3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9.4 教学步骤9.4.1 回顾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十章: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3 教学方法作业法:布置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作业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4 教学步骤10.4.1 布置作业: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10.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10.4.3 作业辅导: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10.4.4 作业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的主题解析:这一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1 想和做(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3.1 想和做(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想和做》这篇文章。 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 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 “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 起来。 • 本文作者胡绳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 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 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 展开议论的。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电子白板展示重点词语。
滔滔不绝(tāo tāo bù jué)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 成年累月(chéng nián lěi yuè) :形容历史长久。 投机取巧(tóu jī qǔ qiǎo):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 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 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作者对“想和做”的基本看法是什么?找出这样的句子。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2.请按论证过程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第二部分:(6-7段) 第三部分:(8段) 第四部分:(9段)
布置作业
自读课文,课下概括各部分内容 并从议论文的角度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
第三课:想和做
第1பைடு நூலகம்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 章阐明的观点 2.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 关系,启发学生注意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二、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
四、教学流程
拜访作者
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是我国当代 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 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 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 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 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 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 《理性与自由》 《怎样搞通思想方法》 等。

《想和做》教案

《想和做》教案
2
“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 (5 段):总结上文, 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一定 要 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 6~ 7 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 来。 第三部分( 8 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 9 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t āo t āo ju é t óu gu àn sh ì

机取巧


2、解词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惯例:
功夫:
3、作者简介
1
《想和做》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 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 参加爱国救亡运动, 40 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 任中国社会科 学院院长、 中国历史学会会长、 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胡绳早年从事哲学 的普及工作, 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 《新哲学的人生观》 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 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 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 慨述了“空想”和“死做” 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 提出了“想和做要紧密结合” 的中心论点, 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 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 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 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四、作业 1、巩固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同学们,对于 "想" 和"做 "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 什么事情,只是 "空想 " 或一味 "死做 ",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 起来。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 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 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6 想和做_教案

6 想和做_教案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想和做
6. 想和做
1.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3. 理清道理和事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照进行论证的方式。 4. 总结本文在“想”和“做”的结合方面带来的启示,学习从生活中常遇到的
现象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并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
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想和做
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6 想和做
三、写作特点 1. 摆事实讲道理。文章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 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 6 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三部分举例与说理 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 证有力。 2. 论证层层递进。文章针对一般人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先提出议论的 题目,继而再提出论点。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 来,再论述怎样联结起来,还特别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 “想”和“做”联结起来,总体上强调了“想”对于“做”的意义。
5
四、课堂小结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概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
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想和做要联结起来”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 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 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缜密,举例充分,论证 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想和做(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l)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

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1.作者简介。

()选自(胡绳全书)。

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解题。

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

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围绕着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三、正课1.速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2.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

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

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2提问:本文的标题“’清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的关系。

3.提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空想”和“空话’狱是他们的特点。

(举例略)4.提问:“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证明。

讨论并归纳:“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

(举例略)5.提问: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讨论并归纳: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

6.提问: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讨论并归纳:不正确。

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

7.提问: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讨论并归纳: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

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能够“~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

8.提问:为什么说“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讨论并归纳: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进步。

9.提问: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讨论并归纳: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四、小结这三篇课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各有特色。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谈骨气)则是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

()是先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后提出中心论点。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在下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玉.我们青年人____要空谈____要实行。

2.他们做事的方法____根据自己的习惯,____依从别人的命令。

3.____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____得不到进步。

4.____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____不会进步。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他没能上大学。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不感冒。

C,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取得辉煌成就。

D.优越的条件,使我产生了依赖心理。

第二课时一、预习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据。

二、导人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中心论点的提出“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怎样才能联结起来。

三、正课1.提问: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提问: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讨论并归纳:“从实际出发”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3.提问: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讨论并归纳:要观察,还得行动。

4.提问: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

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

5.提问: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讨论并归纳: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6.提问: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

脱节。

7.提问: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会动脑筋,想办法,紧密联接起来。

8.提问:试举一些自己或身边同学“巧学”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例子略。

9.提问:课外活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结果如何,毛病出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结果是劳而无功,毛病出在“死做”。

脱节。

10.提问:试举一些在课外活动中紧密结合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例子略。

这一部分举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要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11.提问: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

12.提问: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总结性的语句或段落?讨论并归纳:(1)第5段总结上文“一事不做,凭空设想”就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就是“死做”指出“空想”和“死做”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

(2)第7段总结第6段内容,分析的辩证关系,阐述二者怎样联结在一起。

13.提问:为了论证严密,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或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能找出来吗?讨论并归纳:(1)第3段“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承前第1段,对“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进行评价。

(2)第4段“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承前第2段,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进行评价。

(3)第5段的最后一句与第6段的第一句相承接。

四、小结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

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板书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

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失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

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学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

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1.“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这句话是____问,其作用是____其答案是____。

2.上文第1段举学游泳的例子做为____论据,论证了____3.真正的道理是怎么诞生的?4.上文的中心论点是()A.从实际出发就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B.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C.一面做,一面想。

D.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