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复习解析
(完整版)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复习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

《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引言: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
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
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
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
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
论语高考知识点汇总

论语高考知识点汇总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高考中重要的文化遗产内容。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供高考复习参考。
一、《论语》概述《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以言语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它包含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论语》的分类《论语》分为20篇,每篇包括多个章节,共有496章。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孔子篇:主要记载了孔子本人的思想和言行,是《论语》的核心部分。
2. 学而篇:主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并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3. 为政篇:主要涉及了君主、官员的职责和修养,倡导贤能治国。
4. 八佾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如何进行礼仪教育和八佾舞的故事。
5. 里仁篇:重点阐述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6. 兼爱篇:主要表达了孔子关于爱国、爱人的思想。
7. 季氏篇:主要讲述了季氏家族的事迹,探讨了家族道德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8. 述而篇:主要集中于孔子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和观察。
9. 泰伯篇:主要描写了孔子对周公的评价和敬仰。
10. 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学问、行为、为人等方面的论述。
11. 乡党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乡党的对话,讨论了礼仪和政治的问题。
三、《论语》的重要思想内容《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以下列举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供高考复习参考:1. 仁:孔子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他认为仁者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孔子主张勤学苦练,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点。
3. 君子:孔子构建了君子的标准,强调了君子应该有仁爱、勇气、诚信等品质,并注重修养和自律。
4. 礼:孔子提倡注重礼仪的教育,认为通过学习礼仪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大全随着高考的逐渐临近,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一站,高考备考变得尤为关键。
而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成为高考中的热点考点。
因此,对于论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于高考复习必不可少。
以下是高考论语常见知识点的归纳大全,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论语》的作者及背景《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编写而成。
它反映了周朝末年到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对待人际关系、教育、政治以及道德观念的见解。
二、《论语》的鸿篇巨制《论语》包括20篇,共有495章。
每篇聚焦于不同的主题,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等。
三、《论语》中的经典名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该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反复复习,只有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虚伪的言语和虚伪的外貌,很难称得上是仁德。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品德和人格不能仅仅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和外表。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这样做。
这句话强调了互惠互利和对他人的尊重。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她是否可靠。
这句话要求我们要重视信用的重要性,维护我们自己的信誉。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学习。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智慧。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鼻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论语》中。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仁德品质,而不只是追求功利和知识的积累。
2. 教育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个人的品德。
3.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学术成绩。
3高考复习:论语--交友观义利观等

• ③通权达变,又要符合礼义(原则)。
• 材料[三]中“去鲁”之“迟”,是因为行道天下而眷恋家国,合乎礼义(原则) 。
•
“去齐”之“速”,是因为用行舍藏、乱邦不居,合乎礼义(原则) 。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第一答: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 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违背了中庸之道的原则,并非正直之人。因此, 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 第二答:孔子的评价体现了以下察人法: • ②全面的、从各方面(包括生活细节)去观察一个人。 • ③通过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去观察这个人。
《论语》思想内容概括(回顾前课)
• 【20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 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 第一答: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 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 生高不直。
• 【2014考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 (材料一略) • (材料二)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
之。” (《论语•公冶长》) •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论语》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准确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所染》)二人都强调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作用。
孔子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则注重先天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子罕》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四点高标准、严要求。
针对这一则,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指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己与周围人的观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必背 《论语》82则(含译文)

高考必背《论语》82则(附译文)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0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0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0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0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
0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译文】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0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0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 思想纯正)。
”0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比较题目的答题思路 (1)概述孔子的观点及结合材料分析 (2)概述诸子的观点及结合材料分析 (3)总结——辩证分析各自的优与劣
2021/2/4
4
2014·浙江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7
宁波市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以下两题。(5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 (1)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精神。(1分) (2)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 (4分)
诸子思想简介
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 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 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 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 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 是仁爱、正义、自强。
——易中天《我山之石》
2021/2/4
6
诸子思想简介
学派 道家
②对诸子学说有自己的认识,并能有条理地阐发 自己的观点;
③评判思想,要合理(符合逻辑)合情(符 合普遍价值观),要言之有据。
2021/2/4
13
温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以下两题。(5分)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 孔1子分:)重义轻利 韩非子:重利轻义
(2)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2021/2/4
8
参考答案
(2)孔子承认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反对的是重利 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韩非子认为人受利欲的主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 害关系,不存在道义关系。
“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 维方式,各有偏颇,应该强调义利的统一,反对以利 害义和以“义”害利。
《论语》高考复习解析
考题研究【2011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以下两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
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 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
2021/2/4
11
参考答案
(2)孔子“察人观”,注重行动,判断客观;但需与对 象长期全面深入交往,有一定难度。
孟子“察人观”,注重精神,简单易行;但是, 观人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且容易失之于武断。
两者各有侧重,各有长处和不足,应相互补充。
2021/2/4
12
【课堂总结】
①了解《论语》篇章内容,掌握孔子思想的基 本内涵;
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为__政___以___德__ 韩非子:__以___法__治___国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2021/2/4
2
参考答案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 所以要“德治”;
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 人,必须以法治国;
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 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①。”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 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 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 【注】①不若已:不如停止。②如:应当。③劝:鼓励。
儒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
主张
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达观,顺天忘我,主张遁世 主张返璞归真,顺乎自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
实行仁政,以德治国 ,积极入世 “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人定胜天、人性本恶 “兼爱”、“非攻”、推己及人,爱一切 “以法治国”
2021/2/4
孟子: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眼神变化)察人。 (2)对这两种“察人观”作简要评析。(4分)
2021/2/4
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哉?人焉廋哉?”(《论语》)
《皇疏》:“视,直视也。观,广瞻也。察,沉吟用 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 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 醯(xī):醋。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观。(1分) . •[答案] 择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语》文段的概括能力 。第一则材料选自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 中《仁者爱人》部分,讲的就是关于择友方面的问题。
2021/2/4
9
2012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以下两题。(5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论语》)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 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 【注】①存:观察。②瞭:明亮。③眊:昏暗。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察人 观”。(1分) 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动(行为、经历、习惯和兴趣)察人。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 么看?(4分) 答: [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 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20其21/2目/4 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