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演示文稿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是贴茬精(少)量播种作业机具,如图6,错茬播种机,不需要破茬装置,
只要选择有较好破土能力和回土性能的尖角式开沟器就可以,经济实用。 播种时通过调整播种开沟器位置,在上一年玉米根茬两侧约5cm处进行播 种,可以减少上年玉米根茬对播种作业质量的影响,播种后形成宽窄行,即 60㎝和40㎝的垄距。形成宽窄行后,作物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具有很好的边 行的数量不变。出苗情况如图7。
5、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如何防治草害
草害的防治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玉米
播种后、出苗前阶段,是整个生产期是否发生草害的关键时期,
在没有发现草情时可喷洒封闭型除草剂,如玉米净或乙莠等。 如果出现2叶龄以上杂草,要采取封杀结合型除草技术,同时 喷洒封闭型除草剂和灭生型除草剂,如草甘膦和玉米净混合同 时喷洒;麦收前段,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土地不翻耕,
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抑制农田地表扬尘、减少 土壤水蚀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降低农业生 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等六个方面的效益。但是在小麦-玉米 一年两熟地区,试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尚不十分成
熟,机具配套也不尽合理,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
—秸秆覆盖,在一些地区的玉米秸秆的覆盖问题,没有从根
扶持,深入研究春季整秆处理和播种技术。
⑶、碎秆覆盖技术模式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秋季进行秸秆和根茬处理→春季免耕播种→化学或
人工除草→中耕。
碎秆覆盖模式是因为有些乡镇农民习惯秋季整地
作业,而且当地经济条件较好,舍得投入,对整地
作业和播种作业质量要求较高,我们应顺应农民的 习惯和要求,秋季处理秸秆,采取半掩埋技术措施, 防止秸秆被刮跑。
碎秸秆,浅旋6cm—7cm。
(4)、高留茬,联合整地:玉米收割时留高茬30cm,秸 秆运出或部分运出,用综合整地机进行灭茬、旋耕。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效益分析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效益,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农村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顾名思义,是一种旨在保护土壤、减少农田生态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耕作方式。
它强调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保留作物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措施,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免耕或少耕是其核心特点之一。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频繁的翻耕土地,这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则减少了这种不必要的土地翻动,降低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例如,在一些地区,农民采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播撒在未经过翻耕的土地上,不仅节省了作业时间和成本,还保持了土壤的稳定性。
作物残茬覆盖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收割后的作物残茬留在地表,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
同时,残茬还可以阻挡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降低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干旱地区,这种保水作用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保障产量的稳定。
此外,合理的轮作和间作也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将豆类作物与谷类作物轮作,豆类作物能够固氮,为后续种植的谷类作物提供氮素营养,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的显著效益。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减少了土壤扰动和增加了作物残茬的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通气性和保水性增强,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这意味着农作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性耕作技术

6-Feb-21
16
②防堵技术 采用圆盘滚动式开沟装置防堵 秸秆粉碎和加大开沟器间距防堵 非动力式防堵技术 动力驱动式防堵技术
③种肥分施技术 防止烧种,必须种、肥分施,且要求种、肥间隔一定的距离。 种、肥分施有两种: 侧位分施:一般为侧深施,即化肥施在种子侧下方。 垂直分施:化肥施在种子正下方。
④覆土镇压技术
24
D、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
关键技术:
a、夏闲期备耕 地块选择 深翻整地 起垄覆膜 筑埂盖草 b、播前准备 品种选择 种子处理 播前整地 土壤处理
c、规格播种 播种时期 种植密度 精细播种 d、田间管理 压好地膜 补苗疏苗 保护地膜 中耕除草 追施肥料 病虫防治 清除残膜
机械化工艺流程: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发展
1、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
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 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出 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 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 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在生态脆弱的半干旱区 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 标准化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保护性农 作制、保护性农业发展。
6-Feb-21
9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 行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
深松是在地表有残茬(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求深 松机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用秸秆粉碎深松机,一次同时完 成残茬(秸秆)粉碎和深松耕作两项作业,并使地面平整和秸秆 均匀覆盖地面。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
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
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
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 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 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 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 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特点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持土壤覆盖状态和保护土壤结构为核心的种植方式。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更注重对土壤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土壤覆盖: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下,种植作物之间会保留一定的土壤覆盖物,如秸秆、麦秸等,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地面蒸发,保护土壤质量。
2. 土壤松软:保护性耕作不采用过度翻耕的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让土壤更松软,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水分渗透。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有利于维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4. 节约劳力和资源: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机械化投入,同时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 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减少翻耕等方式,减少了土壤的流失和侵蚀,保护了土壤的肥沃性和水分保持能力。
这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了农业的基础资源。
2. 节约水资源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水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干旱地区尤其重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3. 保护生态环境4.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农业种植方式,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成功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在发展中国家,保护性耕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发展保护性耕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推广不足2. 农民意识不足部分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发展现状与展望

N o n g y e j i x i e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在逐年递增。
为了满足现代人对于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需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恶化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也在缩减农耕地的面积。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着重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帮助农业应对多种种植困境,其具备抗旱、保水、保肥、排水等多种功能。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农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同时也暴露出传统农耕技术的弊端。
在风蚀、水蚀等因素的干扰下,农田种植陷入困境,伴随着大量农作物的歪斜,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受到影响,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为了有效发展农业,保持农业经济平稳增长,我国需要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发展现状与展望的角度出发,旨在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其在农业当中的发展和应用。
一、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的发展现状农业是每个必不可少的发展项目。
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各国相继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
伴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当中应用和发展,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开始将新型的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当中。
新技术的应用快速且有效解决了当前农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
旱灾和水灾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突破各类影响因素对农业发展造成的限制。
欧美国家率先开始了深松机械领域的研究,并随着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明显进步和技术突破。
并实现了从单一的机械化领域朝着多元化机械领域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向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市场主导着整个农业领域的发展,多元化的深松机能够切实的满足农民们的各类需要。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深耕机主要有振动深松机、弯腿犁、主动联合作业机等多种类型。
近代以来为实现当地农业的发展,加拿大学家在弯腿犁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弯腿犁进行改造和升级,将弯腿犁设计成了弯折角度45度。
土耳其某公司则为了加深农耕机的播种深度,则通过对配套深松机的研究推出了作业深度可达600米的深松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2/3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
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FAO与欧洲保护性农业联合会于2001年10月初,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护性农业大会,力图全面推进保护性农业的发展。
从当前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发展状况看,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以开发深松、浅松、秸秆粉碎等农机具。
目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展农机具的基础上重点开展裸露农田覆盖技术、施肥技术、茬口与轮作、品种选择与组合等农艺农机相结合综合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以生态脆弱区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草原区,初期主要是少耕免耕技术,减少对土层的干扰。
目前已经推广到广大农田,包括对农田进行少免耕、减少农田裸露、减少风蚀水蚀、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层蓄水量、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形成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
保护性耕作已经由当初的少免耕技术发展成为以保护农田水土、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土壤污染、抑制土壤盐渍化、受损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保护性技术研究。
(2)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由原北京农业大学耕作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引进和试验少免耕技术原理,并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
黑龙江等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积极探索半湿润地区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垄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获得成功。
自“六五”以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在旱地农业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西部专项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农田少耕、免耕、覆盖耕作、草田轮作、沟垄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在黄淮海平原与京郊农区棉花与玉米冬闲田推广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青刈黑麦生产技术;在农牧交错带推广种植多年生牧草、灌草间作种植模式与少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坡地水土保持耕作法、小麦秸秆和地膜覆盖耕作、小麦高留茬秸秆全程覆盖耕作;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中心研究的夏玉米免耕作覆盖耕作以及机械化免耕覆盖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一、从保护性耕作的区域重点布局上,中部粮食主产区没有形成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由于连续种植高产作物,重无机农业、轻有机农业,重用地、轻养地的掠夺式生产方式,使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增多,沙尘暴频繁,耕地退化严重,农业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的持续供给能力和农民增收。
而我国该地区至今没有形成保护性耕作主导技术和配套体系,导致使用面积十分有限而且分散。
第二、与美国等国家比较,我国研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复杂性很大,技术突破的难度更大,限制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国区域差异性很大,气候、土壤、经济、社会等差异性大,地类多样,作物类型多样,熟制多样,各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零散,技术水平落后传统,难以集中使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没有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保护性耕作如何适应我国复杂的生态环境、种植制度与经营规模的变化,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化的高水平集中研究。
第三、粮食主产区保护性耕作的许多农艺技术尚存在诸多问题未
能解决。
在土壤耕作方面,没有形成与种植制度相适应土壤耕作体系和轮耕制;在覆盖技术方面,越冬绿色覆盖作物筛选以及抗逆等技术问题;专门针对降低水土流失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十分薄弱;农机具方面缺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的保护性耕作专用配套机具,而且已有的机具性能不完善,影响了技术的应用推广;如何保障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作物产量稳定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创新技术等。
根据以上分析,该项目将重点围绕粮食主产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展开集中攻关和集中示范,力求在2-3年内能够获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重大进展。
4、课题的市场需求分析
(1)随着国家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在粮食主产区迫切需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开拓了新的广阔市场。
(2)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与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大幅度增加畜产品产量,而通过在冬季裸露农田发展绿色覆盖作物,一方面可以减少水蚀风蚀,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部分优质饲草饲料,缓解饲料不足,增加农民收入。
(3)保护性耕作技术成果主要涉及新品种筛选、新农机具研制开发、种植制度改革等,能够适应该类型区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趋势。
5、课题攻关总体目标
该项目在2004-2006年间,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力争在保护性耕作密切相关的土壤耕作法、保护性耕作作物高产技术体系、绿色覆盖种植模式、专用机具的选型与改进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与区域种植制度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国家标准,使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迈上新
台阶。
在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耕作制度特点,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区,为大面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