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邮驿
论秦汉邮驿机构

论秦汉邮驿机构摘要:秦汉时期,邮驿制度发展已相当完善。
在邮驿机构方面,已有邮、传、亭、驿、置等种类,这些种类使邮驿机构的设置走向发展和完善。
另外邮、传、亭、驿、置在设置上还存在着职能、间隔距离、传书方式、规模等方面的差别。
关键词:秦汉;邮驿机构;种类;差别中国的邮驿制度由来已久,邮驿机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完善。
中国的邮驿出现于何时,尚未有确证。
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西周时期。
西周时,邮驿制度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邮驿机构方面,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周礼·地官·遗人》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①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在主要交通道路上设置传等邮驿机构,一般隔三十里设一馆驿。
至秦汉时期,邮驿机构已相当完备,邮亭驿站星罗棋布,邮驿机构的种类有邮、传、亭、驿、置等。
一、秦汉邮驿机构的种类秦汉时期的邮驿机构,其具体种类有邮、传、亭、驿、置。
在两汉时期,邮驿、邮亭、邮传、亭驿、驿传等复合词在史籍文献中出现不少,在此文中简要论述一下几种邮驿机构的情况。
(一)关于“邮”“邮”字正式而大量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的事。
这时的“邮”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民间“邮政”的邮,而是仅仅作为边防上专门传送书信的机构。
秦朝时,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称一概统一称呼为“邮”。
从此“邮”便成为邮驿系统的专有名词。
秦汉时期有不少地名以“邮”命名,如杜邮②、邛邮③等,又云梦秦简《语书》讲到秦始皇时南郡守腾发布文书,除“以次传”之外,还“别书江陵布,以邮行”④,由此可见,秦朝时期邮确实为传递文书的机构。
两汉时期,邮驿机构中的“邮”的称谓更多了。
这在《史记》、《汉书》的列传中常能见到,可见邮的设置是很普遍的,除上文所提的“杜邮”、“邛邮”外,在《汉书·京房传》中说,建始二年二月,京房“去新丰,因邮上封事”,颜师古注:“邮,行书舍也,若今传送文书矣。
邮驿制度的历史概念是什么

邮驿制度的历史概念是什么邮驿制度是中国古代邮政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起源于秦代。
邮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起到了传递信息、联络人心的作用,同时也对经济贸易、政治稳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邮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的官方组织中,被称为“蜀官”的一部分。
随着秦朝统一中国,邮驿制度也逐渐推广到其他地区,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官方邮政系统。
在秦朝时期,邮驿制度的主要责任是传递国家重要文书和政令,主要运用人力和马匹进行传递。
这种制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手段,使得国家政令的传达更加方便快捷,有助于各地的协调和统一。
自秦代开始,邮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在汉朝时期,邮驿制度进一步完善,邮驿的数量和分布也得到了扩大。
汉武帝建立了专门负责邮驿事务的机构,称之为“驿院”,以管理和监督邮驿的运营。
除了传递政令外,邮驿还负责运送重要人物的旅行需求、征集军粮等任务,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邮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邮驿的规模和功能逐渐扩大。
在唐朝时期,邮驿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规模,成为整个国家邮政系统的支柱。
唐朝邮驿制度分为三级,即中央邮驿、地方邮驿和县邮驿,负责不同层级的邮件传递和邮政管理。
唐代邮驿的规模之大,使得民间的书信往来更加频繁,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
随着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邮驿制度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明清时期,邮驿制度进一步完善,邮驿数量的增加和网络的扩展使邮政服务更加普及和便利。
这个时期的邮驿不仅负责高层官员的公文传递,还承担着商业、军事等方面的邮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19世纪中国邮政领域也开始迎来了新的变革。
1840年,中国开启了第一批邮票的发行,邮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和现代化。
1866年,又恢复了辛亥革命前的邮驿制度,邮驿改革时间开始全国施行。
邮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它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播、社会联系的发展,同时也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代快递业鼻祖刘邦,皇帝的多年邮递员生涯

古代快递业鼻祖刘邦,皇帝的多年邮递员生涯对于传递来说,早在夏朝时就已产生。
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马传。
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
到了汉代,快递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
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传送速度要求,每日400里左右。
隋唐时,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500里。
这就是古代快递业变迁吧!在中国邮政浩瀚的历史中,江苏和“邮政”的渊源颇深。
这里有全国唯一的“邮城市”——高邮,而汉高祖刘邦曾在江苏当过八年“亭长”,可谓邮局局长的“祖师爷”。
关于南京,也有你不知道的关于邮政的秘密。
南京最早的邮局位于夫子庙贡院街、中国第一张“明信片”出自南京人之手。
秦王于高邮筑高台,置邮亭,高邮就是因为这一带位置较高,又是邮路重要驿站所在地而得名。
高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在邮驿制度上,汉承秦制,并有了更大发展,当时最大进步是驿和邮的分流。
其中“驿”是以骑马为主的传递方式,“邮”则指短途的步行传书方式。
管理短途步行投递书信的机构,称为“邮亭”。
《汉旧仪》所谓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军王翦攻灭楚国,在沛地设立泗水郡,38岁的刘邦被秦政府任命为泗水亭(今江苏沛县东)亭长,任期长达八年之久。
不过,汉时的‘亭’并不全是负责邮传任务的。
兼管邮务的亭一般在交通要道沿线。
而汉代大部分的亭则是地方基层行政单位,负责征丁收税及治安捕盗之事。
从汉代到清代,邮驿的颜色是红色,邮差的帽子是红色,身上需要背着红白相间的包,因为那时要骑马运送邮件,红色是为了醒目。
民国时的“中华邮政”,用的是蓝色。
用绿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事。
中国的近代邮政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出现的。
咸丰八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商埠。
1866年,镇江海关与北京、上海等3处海关先后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
千里驰驿汉朝的邮政制度

千里驰驿汉朝的邮政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邮政制度也被誉为千里驰驿。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汉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汉朝邮政制度的运作与特点,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影响。
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古代,邮政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汉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时期。
当时,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和统治,秦始皇下令修筑了一条纵贯北方的高速驰递道路,称作“驿道”。
这条道路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军政信息的传输,保证皇帝能够及时获得各地消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驿道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并成为汉朝时期邮政制度的基础。
二、邮政制度的组织与运作1. 驿站系统汉朝时期,为了保证邮件的顺利传输,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分布在各地重要的交通节点上。
这些驿站之间距离相等,形成了一条接一条的线路,相互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
每个驿站都配备有驿站长和一支驿传队,由他们负责邮件的交接和传递。
驿站长监督驿传队员的工作,并负责向上级报告驿站的情况。
2. 驿站员驿站员是汉朝邮政制度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是专门从事驿传工作的人员,秉承着细致、快速和准确的工作原则。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驾驭马匹的能力,并掌握地理和行程相关的知识。
驿站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邮件送到下一个驿站,以保证邮件的及时传递。
3. 驿舍与驿站设施汉朝时期的驿站不仅提供驿舍供驿站员休息,还设立了驿站设施以应对紧急情况。
比如,每隔一定距离就会设置驿站,内设驿站设备和粮草储备。
这些设施的设置保证了邮政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三、邮政制度的意义与影响汉朝邮政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提高政府的统治效率汉朝邮政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统治效率。
及时的信息传递,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快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这种高效的行政机制,有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和调度能力。
2. 促进经济发展邮政制度的建立,使得商品、人员和服务的流动更加方便快捷。
汉代邮驿制度

汉代邮驿制度
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汉代的时候,有一种超级厉害的东西,叫邮驿制度!这可跟咱们现在寄快递、发消息完全不一样呢!
先来说说这邮驿是干啥的吧。
就好像我们现在有快递员给我们送东西一样,汉代的邮驿就是专门负责传递消息和物品的。
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要是皇帝有个啥重要的命令要传给远方的官员,或者边疆有紧急情况要报告给朝廷,就得靠邮驿啦!
想象一下,在长长的道路上,邮差们骑着马,背着重重的信件和包裹,风里来雨里去的,多辛苦呀!他们就像传递希望和消息的小天使,一刻也不停歇。
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
说是边疆有敌人来侵犯啦,守边的将军赶紧写了封信,让邮差快马加鞭送回朝廷。
那邮差一路上都不敢休息,累了就喝口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心里只想着快点把消息送到。
这是不是跟我们跑接力赛一样,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为的就是能把接力棒顺利传到终点?
而且呀,这邮驿可不仅仅是传递消息,还能给赶路的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呢。
就好比我们出去玩,走累了能找个地方歇歇脚,补充点能量。
我就想啊,如果没有汉代的邮驿制度,那消息得多慢才能传到呀,说不定仗都打完了,朝廷还不知道呢!那得造成多大的混乱呀!
你说,这汉代的邮驿制度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整个国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信息能够快速传递,让朝廷能够及时做出决策。
反正我觉得这邮驿制度真的太牛啦!。
(完整word)秦汉时期邮驿

论秦汉邮驿制度摘要:秦汉两个王朝的强大,邮驿发展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邮驿系统的效能,可以体现社会交通条件的优劣和政治制度的强化.交通的进步,是人类迈上文明阶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制度的健全,是一个王朝专制集权的体现.中国邮驿系统较早形成,较早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结构形式。
秦汉时期,正是邮驿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其所效能的时期.【关键词】秦汉邮驿发展交通制度邮传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飞鸽传书或是快马加鞭去传递我们想要通知的信息。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
邮驿的发展,从禅让时代的“喉舌之官"、商纣时期神话中的“声光通信”到商代西周的完备以及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发展,历史的车轮驶向秦汉,邮驿便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
一、邮驿发展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制度的制定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信件,以官府的文书、军事情报为主,不传递民间书信。
国家为了方便邮驿、提高邮驿速度,从周代开始,就在大道旁修建驿站,备良马和专职人员,并制定相应的邮驿法规法令,以保证邮驿的顺利运行。
秦汉时期,是邮驿制度的完备和发展时期。
不仅有传递信息的专门机构,还建立了遍及全国的传递信息网,制定了有关传递信息的各项制度的政策法令,充分反映出封建中央政府对传递信息制度的重视。
而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
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地位。
按照《中国邮驿发达史》的叙述“虽然,秦代邮驿制度,其实况如何,虽史册缺载,但就不敏推测,似有两种有力根据,足补其残缺,试为述于次:由周官评价上研究、由邮驿律令源流上研究."似乎很难找到依据来证明秦朝的邮驿制度,但是也可以找到证据来推测。
而后来发现的一些记载里,展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为了保证公文和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为普通文书。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普通文书也规定当日送出,不许积压.“律文中说,行书命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秦朝的邮驿制度

秦朝的邮驿制度邮驿制度在秦朝的时间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邮驿系统,秦朝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的快速通信和交通需求,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邮驿制度不仅促进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确保社会稳定。
一、邮驿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在秦朝之前,中国的邮驿制度并不发达。
秦始皇来到位后,他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强大而高效的官方邮驿系统,以促进信息交流和统治。
他下令修建了一网络覆盖整个国家的大型驿站,并聘请了一大批专职驿使来管理营运。
驿站通常位于重要交通节点附近,包括道路、河流和要塞。
这些驿站分布广泛,以确保邮件的快速传递和有效运输。
每个驿站都设有驿站长和驿丞,他们负责管理和维护驿站的日常运营。
此外,驿站还提供宿舍和马匹供驿使和出使官员使用。
二、邮驿制度的运作和功能邮驿制度在秦朝期间发挥了多个重要功能。
首先,它提供了迅速高效的通信渠道,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的情况,做出快速决策。
秦朝掌握了邮驿制度的控制权,使得政府的命令和政策能够快速传递到各地。
其次,邮驿制度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并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率。
商人可以利用邮驿系统发送订单、询问价格等,从而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此外,邮驿制度还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中国。
由于邮驿网络覆盖整个国家,政府可以通过邮件传递政府命令和政策,确保各地的执行一致性。
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邮驿制度的影响与启示秦朝的邮驿制度为后来的各个朝代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首先,秦朝的邮驿制度证明了交通和通信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高效的交通和通信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邮驿制度的成功还表明,一个高效的邮政网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的管理。
在现代,邮政服务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投入和管理来确保其快速、高效和可靠。
历史上有关物流的知识

历史上有关物流的知识
夏商、周朝、春秋时期夏商时期出现实物传递,交通工具还是人的双腿,就像帮邻居朋友捎带个东西,并非专门服务,到了周朝和春秋时期,老祖宗们发现物品的传递能提高办事效率,便设置了专门的官职“行夫”。
后来对物品传递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时效快的“马传”便正式出现,近距离传递物品用“单骑”,长距离就“接力”,成为这时期邮驿制度的重要发展标志。
秦汉时期建立了最早的全国性快递点——驿站,首次实现了通达全国的配送。
根据物品的不同还分快慢件服务。
同时,快递员入行有了明确的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意思是说老弱和不诚信的人,是不能当快递员的。
魏晋、汉、隋唐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专门针对“快递”的法规-《邮驿令》,是中国邮政史上里程碑的存在。
隋唐时期快递服务更为发达,特别是大运河开通后,路途变短了,水路运输作为一种更为快速的交通方式出现,而“水陆联运”无疑加快了物品配送的速度,这恐怕就是古代的“多式联运”吧。
后来民间运输需求旺盛,江湖上的镖局便应运而生。
宋元明清时期到了宋朝开创了“急脚铺”、也出现了“海外购”,专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
元朝的邮驿网络规模变得空前庞大,四通八达:陆路可通波斯、叙利亚、俄罗斯、以及欧洲诸国,海路可通日本、朝鲜、印度、波斯湾沿岸各地。
)
从古代的车马,到近代的飞机轮船和火车,物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的变化;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早已是寻常百姓都能享用的了。
物流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轨迹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切的背后是科技的进步,是技术的提升。
相信我国物流的发展将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汉邮驿制度摘要:秦汉两个王朝的强大,邮驿发展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邮驿系统的效能,可以体现社会交通条件的优劣和政治制度的强化。
交通的进步,是人类迈上文明阶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制度的健全,是一个王朝专制集权的体现。
中国邮驿系统较早形成,较早具备了相对完备的结构形式。
秦汉时期,正是邮驿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其所效能的时期。
【关键词】秦汉邮驿发展交通制度邮传发达的今天,已经不再需要飞鸽传书或是快马加鞭去传递我们想要通知的信息。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
邮驿的发展,从禅让时代的“喉舌之官”、商纣时期神话中的“声光通信”到商代西周的完备以及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发展,历史的车轮驶向秦汉,邮驿便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繁荣。
一、邮驿发展的原因1、国家的统一、制度的制定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信件,以官府的文书、军事情报为主,不传递民间书信。
国家为了方便邮驿、提高邮驿速度,从周代开始,就在大道旁修建驿站,备良马和专职人员,并制定相应的邮驿法规法令,以保证邮驿的顺利运行。
秦汉时期,是邮驿制度的完备和发展时期。
不仅有传递信息的专门机构,还建立了遍及全国的传递信息网,制定了有关传递信息的各项制度的政策法令,充分反映出封建中央政府对传递信息制度的重视。
而秦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时代的开始。
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地位。
按照《中国邮驿发达史》的叙述“虽然,秦代邮驿制度,其实况如何,虽史册缺载,但就不敏推测,似有两种有力根据,足补其残缺,试为述于次:由周官评价上研究、由邮驿律令源流上研究。
”似乎很难找到依据来证明秦朝的邮驿制度,但是也可以找到证据来推测。
而后来发现的一些记载里,展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邮驿状况的生动情景。
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的及时、迅速而准确地到达,秦王朝规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
《行书律》规定文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为普通文书。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普通文书也规定当日送出,不许积压。
“律文中说,行书命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1有耽误的还要以律法处置,可见其制度的严厉。
秦朝也使用符节制度,两半符结合才能说明消息已经传达,才可行动。
秦朝邮驿制度虽没有明确的系统,但到了汉朝,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驿组织:“每三十里置驿,有驿马,亦称驿骑。
驿各有传,传置车,称曰传车,旋又改置马称曰传马。
”2汉朝对车马传递已经有了明确的安排和适当的法律——《汉驿律令》。
其实,早在刘邦建汉之初,就知道邮驿对于王朝统治的重要性。
建国以后,就开始抓紧对战争时遭破坏的邮驿设施的恢复。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的时候,《邮驿令》颁布,这是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立的邮驿管理制度法规。
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遣使于四方”的传舍规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邮驿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交通网络的发展秦汉时期,交通道路的建设为当时信息传递的便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邮驿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
秦始皇时期,治驰道是统治短暂的秦王朝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驰道的修筑,又是秦汉交通建设事业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成就。
秦王朝仅仅存在15年,以惊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这些大道,路平道宽,沿路驿站、离官、馆舍和军事设施遍布。
汉初交通与秦朝没有大多的不同之处。
“重以灭秦灭楚,复惩于平城之围,内顾不遑,自无复再事域外。
拾遗记虽载有惠帝时泥离国来朝,亦仅谓‘时有东极,出扶桑之外’及‘诏宫女百人,文锦万疋,楼船十艘,以送泥离之使’而已。
及至汉武帝,力主征伐。
开疆扩土,于是域外交通顿改旧观。
”3直到汉武帝时期,1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版2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第三节《汉晋南北朝》,中华书局3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第二目《汉代交通大势》,中华书局交通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西域交通的发展,即丝绸之路时期,邮驿也得到了发展,邮传开始西向。
秦汉时期的驰道在中国古代交通道路建设的历史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正是这种通行条件甚好的道路为秦汉时期发达的邮传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创造了条件。
二、秦汉邮驿各方面的发展1、邮驿官员的变化有法律保障下的邮驿制度,就必须要有专门的官员去管理各项事务,才能使邮驿得到更好的发展。
早期的时候,邮驿事务的传递者都还是官员,但到后来,传递者的身份越来越低下,已经不再是士以上的官吏担任,而转用民间役夫。
只有特别重要的文书,规定由特殊的人员传递,而且所经之处,任何人不得阻拦。
这些特殊人员自然要十分可靠,还需体格强壮,行止轻捷。
从他们的名称中就可反映出来:轻车,引强,中卒。
当然这些只是传递者,是负责最下层任务的人,相当于跑腿的,可这些人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
实则掌握权力的还是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
邮驿官员从中央的典客(后改大鸿胪)、“行人”令和太尉府下的“法曹”,到郡国的督邮,再到每一个驿站的“厩啬夫”、传舍啬夫、邮书掾等吏,构成了一个不同于地方行政系统的邮传管理系统。
古代邮驿是国家的通信机构,事关军国大亊,历代统治者对邮驿都十分重视,因此建立了如此严密而又环环相扣的官僚体系。
2、邮驿方式的变化所谓邮,就是古代时候边陲地区传递书信的机构。
驿就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和车。
但是邮驿的传递方式并不仅仅只有马和车而已,还有步递、船递等,但是基本上以车递马递为主,毕竟当时水路运输还没有那么发达。
《秦律》中的《田律》规定:各地凡有风雨水潦及虫害伤害禾稼的情况发生时,“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
步递方式只适应于近距离的信息传递,距离中央远的县,则需要“邮行之”,即通过邮、亭机构,由“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的邮人去传递信息,不必由官府另外派人传送。
距离的远近是采用不同传递方式的重要因素。
到了汉朝,邮驿法律列在“厩律”之中,主要负责公文和书信的传送,以紧急军情为主。
这些是关于紧急情况不同的文书传递时所需要的传递速度方式不同而所采取的措施,而具体传递用什么工具则更是一种讲究。
步递只要徒步就行了,速度可以自己调控。
而车递和马递使用的工具,不外乎车辆与马匹,即传递与驿递。
“传”是秦汉时期传递机构的名称之一,因此,传递信息使用的车辆也叫“传”或“传车”;拉车用的马匹,同样叫做“传马”。
传车与传马有质量好坏和每车用马数量多少之分,于是传车也被区分为若干等级。
由于传车过于笨重,同时也因为武帝以后汉政府财政困难,设备繁杂豪华的传车也就顺应时势,逐渐让位给轻便的单骑传递了。
单骑马起先是主要用于私人性质的邮传,而后官府也日渐以单骑马传递。
到了东汉,用单骑驿马传递信息之事,较之西汉有进一步制度化的倾向。
3、邮驿机构的发展变化传舍、邮亭、驿置都是秦汉时期设置于交通线上以传递信息的机构名称。
传舍是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名称从秦国已经开始,秦王“舍相如广成传舍”,舍以传名。
到了汉朝,传舍的称呼已经更为普遍了。
如宛传舍、高陵传舍、陈留传舍等等。
传舍就是指的是作为官办的旅馆,为一定级别的官员行旅住宿歇息服务。
而要在传舍停留的人员还必须出示身份证明,只有持有证明,才能在传舍停宿。
邮亭实际上起先是分开的,是专门的邮和亭,而后来才并称。
《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引剑自刎”。
从中可以看到“杜邮”是一个因邮的设置而形成的地名,“邮”是单独存在的。
“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两半,司奸盗。
”4这个记载说明了邮、亭是各自的称呼,将他们的差别也区分出来了。
秦汉时期,亭作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还兼有维持治安的功能,“司奸盗”就是这个体现。
邮亭并称是在汉代,“吏出,不敢舍邮亭”5可得知。
4转引《续汉书百官志五》5转引《汉书循吏黄霸传》驿置,也是由分开的两个“驿”和“置”合并起来的称呼。
秦朝时期对于称呼还不是特别严格,将马递站称为“驿”,在两汉时期“驿”才普遍出现。
“置”的得名,是取其根据驿程的远近,在适宜地点设置的意义。
两者也有混淆,也可通用,唐代人李贤在作解说时写道:“置,亦驿也。
”6驿置预先备好车马,随时供兼程来往的驿使使用。
三、邮驿的作用邮驿的功能是十分广泛的,体现在国家建设中的各个方面。
它适应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需要,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沟通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产物,促进了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各地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邮驿承担政令的传递秦汉时期,政令包括皇帝的诏书,政府的公文、命令、地方郡守的通告等等都需要邮驿的传递。
而且秦朝规定,向上报告必须以书面形式而不准口头请示,所以,通过邮传递送的公文是相当多的。
而当时纸还没有发明,公文都是用竹简书写,运输起来就十分沉重,也大大加重了传递者的压力和限制了一次性传递公文数量的多少。
此外,汉代地方与中央的通信联系也是频繁的。
一般在每年年终,都由地方官本人或遣长吏到京城上计簿,即将全年的人口、钱粮、盗贼、狱讼等情况报告朝廷,相当于年终总结。
地方官平时如有事奏报,除特许乘传奏事外,主要是通过邮驿交发奏章。
2、邮驿的功效体现在国防上邮驿承担着军令的传递和情报的送达。
邮驿是烽火通信的重要补充。
边防上一些重要紧急文书,都是靠邮驿传送的。
邮驿的传递可以让掌握大权的人及时知道第一手消息,采取有力的进攻或者防守方式,使领土免遭侵害,将打仗的损失降到最低。
“汉武帝时大将李陵北征,兵达受降城,他马上通过邮传方式给汉武帝上书报告。
后来桑弘羊要在西域轮台屯田,也准备用邮驿来密切汉政府和西域6葛剑雄主编:《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王子今著,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的关系。
”7从以上看来,邮驿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安全是多么重要。
3、邮驿促进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秦朝统一了六国,颁布各项制度统一,达到中央集权。
虽说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还不是十分密切,但还是有各种交流的。
西北到胡胡地区,用冶铁的铁器,茶叶等来交换畜牧,毛皮。
南面同安秀等国,用铁器、盐巴交换茶叶、木材等。
到了东汉,我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使丝绸之路更加通畅。
汉政府在西北的邮驿十分发达,出现了“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局面。
此处反映了在边防设置驿道驿站相互联系,驿骑驰行,时刻往来不绝。
汉朝利用驿传系统出行的使者经历郡国,每天能达到数十批。
邮驿充分发挥了它在文化经济方面交流作用。
总之,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交通形式。
由邮传和驿站等设施和机构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由政府主管,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秦汉邮驿系统,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王朝强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切实强化武备,及时断决军机更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