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1.2重点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春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3.36%;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6.64%。
夏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8.79%;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1.21%。
海口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夏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2.23%,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7.77%(以上监测海域未含海口湾排污口邻近海域)。
文昌清澜湾海域春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9.40%,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0.60%。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琼海博鳌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万宁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陵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三亚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乐东莺歌海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东方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昌江昌化江口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洋浦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二类海水海域,超过第一类标准的要素是溶解氧。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临高后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澄迈马村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第三类、第四类及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一类海水海域的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常见污染要素含量比较近年来海南岛各重点海域最常见的污染要素是无机氮。
2015年文昌清澜湾、琼海博鳌、东方、昌江昌化江口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14年有所增加,其它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2018年度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О一二年六月综述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2011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着力推进污染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第一部分全省环境状况一、水环境(一)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1、废水排放量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3947.6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65.64万吨,占19.6%;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235.37万吨,占80.2%;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量为46.68万吨,占0.1%。
与2010年比较,全省废水排放总量减少7.5%,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5.3%,生活污水排放量减少11.9%。
全省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年处理污水量为25581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2%,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全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2万吨,比2010年增加32.7%;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96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3万吨,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9万吨。
氨氮全省废水污染物氨氮排放量为22755.23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为919.86吨,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2781.71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为97.91吨,农业氨氮排放量为8955.75吨。
(二)水质状况1、河流水质状况2011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优良,89.7%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

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公布日期】2024.08.27•【字号】琼财资环〔2024〕801号•【施行日期】2024.08.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请示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等重要批示指示,扎实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
按照《财政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通知》(财办资环〔2024〕19号)要求,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联合组织开展了项目申报、省内专家竞争性评审和项目遴选工作。
经研究,现推荐临高县、陵水县、文昌市3个市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作为我省上报项目。
具体项目情况如下:一、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2294.8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294.80万元。
项目通过实施岸线和滨海湿地整治修复、红树林种植及提质改造、珊瑚修复等工程,解决区域内存在的湿地面积萎缩、砂质岸线侵蚀后退、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使生态系统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加强,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改善,生态系统防灾减灾功能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二、陵水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42305.5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2000万元,市县财政投入10305.52万元。
项目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种植、珊瑚种植、污水管网提质改造等工程,使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增加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改善。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综述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动“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狠抓“六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优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水环境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8568.19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Ⅱ类59.8%Ⅲ类34.4%Ⅳ类4.6%Ⅴ类1.2%别为6322.77万吨、32205.95万吨、39.47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16.4%、83.5%、0.1%。
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2%。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79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0.88万吨、9.92万吨、7.84万吨、0.1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05万吨、0.84万吨、1.20万吨、0.01万吨。
水环境质量河流水质状况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32条主要河流87个断面中,94.2%的监测断面氨氮排放比例农业源40.0%生活源57.1%工业源2.3%集中式治理设施0.6%化学需氧量排放比例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
劣于Ⅲ类水质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第⼆章资源状况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资源概况海南省多年平均⽔资源总量为307.3亿⽴⽅⽶(据海南省⽔务局编制的《海南省⽔功能区划》的资料),其中地下⽔与地表⽔不重复量为3.54亿m3,⼈均占有量约3900⽴⽅⽶,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为全国⽔资源丰富的省份之⼀。
(1)地表⽔⼤⽓降⽔:海南省⼤部分地区降⾬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量为1785毫⽶。
以热带⽓旋降⾬为主,其次是热雷⾬、地形⾬和锋⾯⾬。
降⾬量年际差别较⼤,平均相对变率为16%~18%,丰⽔年与枯⽔年降⽔⽐值为3-6倍。
虽然海南省是我国及世界同⼀纬度带降⾬量最多的地区之⼀,但蒸发量也⾮常⼤,即使⾬季也有⽉蒸发量⼤于⽉降⾬量的时候,加之地形陡峻和河流短⼩,使⼤部分降⾬变成洪⽔⼊海,造成⽔分失调、⽔热失调,在旱季以西部与西北部尤为突出。
河流:海南省⾃成⽔系独流⼊海的河流有154条,其中流域⾯积100km2以上的河流109条,各级⼲⽀流95条。
较长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区,较⼩的河流多发源于⼭前丘陵或台地上,都顺着中⾼周低的地势,奔流出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系。
河流普遍具有短、弯、窄、陡的特性,落差⼤,⽔利开发条件优越。
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河各有⼲、⽀流23条、18条和16条,集⽔⾯积分别为7176km2、5170km2、3683km2,流域⾯积合计占全岛⾯积的47%。
集⽔⾯积在500 km2以上的还有陵⽔河、珠碧江、宁远河、望楼河、⽂澜河、藤桥河、北门江、太阳河、春江、⽂教河等10条河流。
海南环境调研报告

海南环境调研报告海南位于南海之滨,素有“琼岛”之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的环境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们对海南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监测。
经过测量和分析,发现海南的空气质量整体较好,没有明显的污染源。
尤其是在海南的乡村地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一些城市地区的空气质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交通排放和人口密集导致的。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整体空气质量的稳定。
其次,我们对海南的水质进行了调查。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水质一直被认为是顶级的。
我们在海南的几个海滩进行了水质采样和检测,结果显示,海南的海水质量良好。
然而,随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一些海滩开始面临过度开发和人为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海南的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海滩管理和监测,严格控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影响,同时加强对污水处理和海洋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此外,我们调查了海南的垃圾处理情况。
我们发现,海南的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垃圾处理设施较为完善,能够及时处理垃圾。
然而,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设施和管理的限制,垃圾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乡村地区的垃圾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垃圾和农残的处理上。
为了改善乡村地区的垃圾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残监测和处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对海南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
海南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热带雨林和珊瑚礁等独特生态环境。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以保持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然而,一些自然保护区存在管理不到位、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我们建议加强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海南的环境状况整体良好,但仍面临空气质量下降、水质受污染、垃圾处理不完善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等挑战。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海南省东方市北牛抱板金矿采选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海南省东方市北牛抱板金矿采选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3.09.14•【字号】琼环函〔2023〕202号•【施行日期】2023.09.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海南省东方市北牛抱板金矿采选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海南鑫星光矿业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海南省东方市北牛抱板金矿采选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及有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东方市北牛抱板金矿采选建设工程位于东方市大田镇,属于改扩建项目,扩建后矿区面积由70.24公顷缩至69.98公顷。
其中,北牛矿区面积由34.13公顷缩至33.87公顷;抱板矿区面积不变,仍为36.11公顷。
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嗣后废石充填采矿法,开采标高为+100米~-400米,设计采矿能力9万吨/年(其中北牛矿区6万吨/年、抱板矿区3万吨/年)。
选矿采用“破碎+磨矿+尼尔森重选+浓密+浸吸(金蝉提金剂)+浮选+压滤”工艺,设计选矿能力为9万吨/年(273吨/天),年产金泥933.39千克、毛金1.35吨、含砷金精矿3546吨。
矿山总服务年限8年。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改扩建开拓提升系统。
北牛矿区利旧老主井和小井,将现有417线回风井扩刷后,新增1#、2#盲回风斜井;抱板矿区利旧XJ2斜井和现有SJ1竖井,新增1#、2#盲回风斜井和盲斜井。
(二)拆除原有选矿设施,新建破碎、筛分、浸出、浮选、压滤车间等选矿工程,新建矿井涌水处理站、炸药库、事故水池等设施,改建尾矿暂存库、精矿和尾矿压滤水池。
办公生活设施等依托现有项目。
项目总投资11396.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667万元。
根据《报告书》评价结论,项目区域存在土壤环境污染现象,成因涉及矿区地质背景偏高以及历史上民众无序开采和企业开采生产模式粗放等。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琼环函〔2023〕267号•【施行日期】2023.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批复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函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你公司报送的《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等有关材料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华能临高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位于儋州市和临高县西北部海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60台单机容量10MW海上风电机组、9回66kV集电线路、1座220kV海上升压站、2回220kV送出电缆和1座陆上集控中心,总装机容量600MW。
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符合《海南省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
根据《报告书》综合结论,在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得到缓解和控制。
因此,我厅原则同意《报告书》结论和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应严格落实《报告书》和本批复提出的要求,以及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动态评估提出的相关要求。
二、项目设计、建设及运营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项目电缆、风机桩基设计、建设和施工方案,优先采取避让环境敏感区方案,严格落实地下穿越方案,项目电缆穿越(占用)自然保护区、海防林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应在项目开工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履行相关手续,结合主要环境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和主管部门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措施。
选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时序,严格限定施工范围,控制风机桩基施工和海缆埋设施工强度,采用环保型液压式打桩和气泡帷幕等降噪措施,避开渔业资源产卵盛期和鸟类迁徙高峰期施工,选用涂色橙红、白色相间颜色风机叶片,安装鸟类监视监控设备系统,尽可能减少对白蝶贝、珊瑚礁、海草床、鸟类、海防林、海水水质、沙质岸滩和海床地形地貌等的环境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化学需氧量全省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2万吨,比2010年增加32.7%;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96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0.13万吨,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69万吨。
全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海口城区、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万宁市兴隆地区(旅游景区)地下水水位主要表现为下降状态,其他地区主要表现为基本稳定~上升状态。降落漏斗面积(陆地部分)为711km2,比2010年增加6km2。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局部地区存在点状“三氮”污染。开展监测的三亚市凤凰山庄热矿水、儋州市蓝洋热矿水水位基本稳定;琼海官塘热矿水水位呈弱上升状态;万宁市兴隆地区热矿水、矿泉水水位呈强下降状态。(注:“三氮”指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氨氮NH4+)
主要滨海旅游区近岸海域
海口假日海滩、桂林洋、东寨红树林,三亚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蜈支洲岛、西岛、海棠湾,澄迈盈滨半岛,文昌铜鼓岭、东郊椰林、高隆湾、冯家湾,琼海博鳌湾,万宁石梅湾,陵水香水湾、陵水湾等19个主要旅游海湾均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其中一类海水占78.9%,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的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区或娱乐区的二类海水水质要求。海口假日海滩、三亚大东海和亚龙湾等国家重点滨海浴场均适宜游泳。
南渡江干流所有监测河段和大部分支流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仅支流海甸溪水质为Ⅳ类。
万泉河干流及支流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
昌化江干流及支流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到优级。
中小河流在监测的17条河流42个河段中,83.3%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11.9%的监测河段为Ⅳ类水质,2.4%的监测河段为Ⅴ类水质,2.4%的监测河段为劣Ⅴ类水质。劣于Ⅲ类水质的河段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文昌河和文教河、南部的三亚河、西部的罗带河、北以上城镇的13条河流15个监测河段中,73.3%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0%的监测河段为Ⅳ类水质,6.7%的监测河段为Ⅴ类水质。劣于Ⅲ类水质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海甸溪、文昌河和北门江的城市河段。
2011年海南省主要湖库水质状况
2、湖库水质状况
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优良,开展监测的18座大中型主要湖库中,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等15个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占监测湖库总数的83.3%,湖山水库、探贡水库和高坡岭水库水质仅符合Ⅳ类标准。湖山水库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余湖库呈中营养状态。与2010年比较,全省湖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个别湖库水质略有下降。
二О一二年六月
综述
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2011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着力推进污染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重点工业区近岸海域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工业园区和老城经济开发区近岸监测海域水质总体优良,保持一、二类海水水质,均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
西沙群岛近岸海域西沙群岛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优,监测海域保持清洁状态。永兴岛、赵述岛、北岛、石岛、东岛、七连屿、西沙洲及甘泉岛等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均为一类。
5、地下水水质状况
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 作者:
———————————————————————————————— 日期:
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1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011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示意图
4、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海南岛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8.9%,92.5%的功能区测点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要求。三、四类海水主要出现在三亚河入海口、海口秀英港和万宁小海附近海域,主要受城市生活污水、港口废水和海上集中养殖区废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与2010年比较,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第一部分全省环境状况
一、水环境
(一)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废水排放量
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3947.6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65.64万吨,占19.6%;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235.37万吨,占80.2%;集中式治理设施排放量为46.68万吨,占0.1%。与2010年比较,全省废水排放总量减少7.5%,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5.3%,生活污水排放量减少11.9%。
氨氮全省废水污染物氨氮排放量为22755.23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为919.86吨,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2781.71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为97.91吨,农业氨氮排放量为8955.75吨。
(二)水质状况
1、河流水质状况
2011年海南省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优良,89.7%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劣于Ⅲ类水质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城市(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与2010年比较,全省河流水质总体略有好转。
2011年海南省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3、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
全省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优良,开展监测的18个市县的24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中,绝大部分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仅文昌市深田水库、临高县文澜江多莲取水段个别月份受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或总磷影响,水质为Ⅳ类,未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与2010年比较,全省城市(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