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通史

合集下载

蒙古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评《蒙古民族通史》

蒙古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评《蒙古民族通史》
由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府赞助 ,义都合西格 任 主编 , 内蒙
古大学 出版社
出 版 的 《蒙 古 民 族 通 史 》, 全 书 五
卷六



百万
言 ,详尽地 描述 了蒙古 民族形成和 发展 的历 史进程 .为读者展
示 了一 幅波澜壮 阔的历 史画卷 。
系统 、 完 整 的历 史描述 。 蒙古史 研 究在 国 际 、 国 内都 有 着 重
班 牙 文 等文 字撰 写 的史 著 、传记游记、 Nhomakorabea、
调 查 报告 、考古 资料等史 料 . 同时对史 料
的真伪和价值进行 了认真的甄 别和考


蒙占民族通史 金 和 清 朝 的 关 系 清 王 朝 统 一 ,
蒙古各部 的过程 ,清代蒙古族在
中国北 方地 区 的活 动 ,及 清代我 国北 方疆 域 的形成 , 乃 至 中华


的 形 成 . 下 迄 内 蒙 古 自治 区 的 建 立 , 客 观 、 真 实 地 勾 勒 出 蒙 古 民
的 若 干 重 要 问 题 。 第 五 卷 中 作 , 者 大 量 使
族作 为中华 民 族 的一 员 在 中国历 史发 展 过程 中的作用 与 地 位 ,
用 历 史 档 案 馆 的 档 案 资料 、 当时 的 报 刊 资料 、 当事 人 回忆 录 以
资料 及蒙文 史 料 外 , 还 充分 利用 国外学
者用蒙文
英文

俄文

波斯文


El

西


明代蒙古史研 究 中蒙文 史料 不 足 、 汉 文史料 芜 杂 的缺陷 ,填 补 了 蒙 古 族 通 史 研 究£中 i的芰空 白。{ 。 i J

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

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

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篇一在探寻蒙古族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有一本书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那就是《蒙古秘史》。

这本书可算得上是介绍蒙古族相当权威的著作了。

我第一次接触到《蒙古秘史》的时候,说实话,就像是一个懵懂的小孩闯进了一个神秘的大观园。

那满纸的文字,感觉就像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在向我招手,又像是一个个古老的精灵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蒙古秘史》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它更像是一部蒙古族的生活画卷。

你能从里面看到蒙古族的起源,那像是一条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奔腾大河的过程。

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那片广袤的草原上,一个个部落就像繁星点点散落在大地。

他们逐水草而居,就像草原上的风,自由却又有着自己的规律。

这里面详细地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的谱系,从他的祖先开始,一代又一代,像是一条坚韧的锁链,把家族的荣耀和传承紧紧相连。

这本书里描写的战争场面,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勇士们骑着马,挥舞着弯刀,就像一群凶猛的雄鹰扑向猎物。

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喊杀声仿佛能把天都震破。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过去的战争,有啥可看的呢?嘿,这你就不懂了吧。

这可不仅仅是战争,这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历程,从这些战争中能看到蒙古族的智慧、勇敢和团结。

不过呢,《蒙古秘史》也有它让我头疼的地方。

它的文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点晦涩难懂。

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看啥。

我就想啊,要是能有个通俗易懂的翻译版本就好了,最好再加上一些有趣的插画,就像那些漫画版的历史书一样。

但是呢,它的权威性是不可撼动的。

就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的冠军,是经过重重考验才站到那个位置的。

它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要依据。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蒙古族的人来说,这就像是一把珍贵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草原文化的大门。

你要是想了解蒙古族,不看《蒙古秘史》,那就好比想去巴黎却不看埃菲尔铁塔,总觉得缺了点啥。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篇二说起介绍蒙古族最权威的书,那《蒙古族通史》可不能被忽视。

辛亥革命前后蒙古民主运动_呼伦贝尔“独立”事件

辛亥革命前后蒙古民主运动_呼伦贝尔“独立”事件

辛亥革命前后蒙古民主运动_呼伦贝尔“独立”事件一、沙俄觊觎呼伦贝尔的野心呼伦贝尔位于黑龙江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北部,以呼伦、贝尔两湖而得名。

东据兴安岭,西以额尔古纳河与俄国为界,北连黑龙江,南以兴安岭的索岳尔济山为界,与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兴安盟的部分地区接壤,西南与外蒙古的车臣汗部交界。

呼伦贝尔全境"南北长约一千五百余里,东西宽约七、八百余里。

土地肥沃,可耕可牧,物产丰富,予取予求";"深林矿藏,尤为无穷"(郭道甫《呼伦贝尔问题》第2页,民国二十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

呼伦贝尔作为中国北疆的边防要地,北起额尔古纳河口,南迄海拉尔河口,这是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水路边界线。

这一长达750千米的中俄国境线,是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的。

后来,中俄两国根据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和《阿巴该图界约》,从而又划定了中俄中部边界。

其中,自塔尔巴干达山所设第五十八号鄂博起,往东至阿巴该图第六十三号鄂博,即对海拉尔河口之鄂博,是为中俄东部边界的陆路边界线。

如把这段陆路边界线与水路边界线连接起来,就是我们所通称的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国境线。

清初以来,清廷为防止沙俄东侵和俄人越界,就在呼伦贝尔地区设官驻兵防守。

1732年(雍正十年),经黑龙江将军珠尔海奏准:"由布特哈拨来索伦一千六百三十六名,达呼尔七百五十九名,陈巴尔虎二百七十五名,鄂伦春三百五十九名。

此项兵丁计三千名,归并索伦一部,编联五十牛录(一牛录为一佐领),分隶八旗,统以左、右两翼。

左翼四旗沿抵俄罗斯路(即中俄边界线)及与俄交界处分防游牧;右翼四旗沿喀勒喀河并喀尔喀一带分防游牧"(张家燔《呼伦贝尔志略·军备》)。

同年,又由阿尔泰旗下兼管之额鲁特拨来100名蒙古兵丁,置一旗。

1734年(雍正十二年),"由喀尔喀部车臣汗旗下之新巴尔虎拨来二千四百八十四名,此项兵丁由管理车臣汗大臣扎克丹送来伦,按照索伦兵制编成四十牛录,分隶八旗两翼,划界分防游牧"(同上)。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东迁原因及驻牧地简析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东迁原因及驻牧地简析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东迁原因及驻牧地简析樊永贞;钢土牧尔;潘小平【摘要】蒙古察哈尔部于16世纪中叶举部东迁,最初的博迪阿拉克汗率察哈尔等部众从现大同北部的乌兰察布市中部地区,东迁到了现锡林郭勒盟的南部沙漠和赤峰市的北部一带.后来达赉逊库登汗率领蒙古左翼万户再次东迁到兴安岭以东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使蒙古的政治中心东移.察哈尔等部众大规模东迁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强盛的右翼蒙古之侵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选择优良的牧场,还有辽东兀良合、泰宁、福余三卫封建主的欢迎等,既有被动因素也有主动因素.【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蒙古族;北元;察哈尔;驻牧地;东迁【作者】樊永贞;钢土牧尔;潘小平【作者单位】察哈尔右翼后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内蒙古白音查干 012400;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内蒙古白音查干 0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北元时期蒙古左翼万户东迁,在察哈尔部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此事件不但在蒙古族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蒙古北元政权未来的走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在蒙古文献中缺少记载,而在明朝的一些档案资料中有一些零星的记录。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察哈尔部东迁的原因及其驻牧地作一简要分析。

北元时期,达延汗曾经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了六个万户,分为右翼三万户、左翼三万户,汗廷驻帐于左翼察哈尔万户。

达延汗去世后,其长孙博迪即蒙古汗位,称阿拉克汗,仍驻帐于左翼察哈尔万户。

博迪在位期间,秉承了其祖父达延汗的遗志,领导蒙古各部,也曾经强盛一时,并受到明朝朝廷和北部守将的瞩目和重视。

由于博迪汗即位时(正德十四年,1519年)只有14岁,①所以当时的明人称博迪汗为察哈尔小王子。

据《明史》记载:“时小王子最富强,控弦十余万”。

②当时博迪汗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浩齐特、敖汉、奈曼、翁牛特、乌珠穆沁、苏尼特、阿拉克卓特、主亦惕、乌齐叶特等部。

内蒙古师范大学初试参考书目

内蒙古师范大学初试参考书目
《日本语通论》崔崟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717中外音乐史
《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王宏建2000年
《艺术导论》邹跃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720艺术史论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
《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721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第四版)张禾瑞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726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周世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27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上、下册宋天佑、程鹏、王杏乔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28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29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730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章耀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基础和声学》金铁宏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
824中外美术史论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外国美术简史》(增订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蒙古人的历史发展史

蒙古人的历史发展史

蒙古人的历史发展史蒙古人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蒙古古代蒙古主要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蒙古草原上的部落联盟。

这一时期的蒙古人是以游牧为生,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以马为交通工具。

经济上主要依靠畜牧业和贸易,政治上则以部落联盟为基础,无中央集权。

2. 回鹘时期回鹘是指公元6世纪至公元10世纪活跃在东亚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与蒙古人相互渗透。

公元744年,回鹘内部分裂,东回鹘被吐蕃(今西藏)收编,而西回鹘则被蒙古人所吞并,蒙古人开始对外扩张,建立了一个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为基础的国家。

3. 成吉思汗帝国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在13世纪建立了一个称霸世界的大帝国——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帝国的核心领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中亚和欧洲东部,统治区域广大。

该帝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胡尔赛时期胡尔赛是指14世纪至15世纪蒙古的一个政治组织。

该组织最初是在成吉思汗帝国灭亡后的混乱时期出现的,曾一度称霸蒙古草原。

但是,由于胡尔赛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经济问题,该组织最终瓦解。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蒙古地区分别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附属国。

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开始逐渐从游牧民族向农牧民族转变,在经济上逐渐从畜牧业向农业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汉文化和满文化的影响。

6. 现代蒙古20世纪初,蒙古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并在1911年宣布独立。

20世纪30年代,蒙古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家。

1990年,蒙古宣布重新建立独立国家,成为了一个以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始获得迅速发展。

《蒙古世系谱》

《蒙古世系谱》

作者: 喀喇沁夫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11-11页
主题词: 蒙古史研究;成吉思汗;喀喇沁;世系;蒙古族;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整理出版;西藏;氏族
摘要: <正>《蒙古世系谱》,又名《蒙古族谱》,亦称《蒙古博尔吉济忒氏族谱》,作者喀喇沁蒙古罗密,写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该书包括印度、西藏和蒙古史两大部。

全书主要以世系谱体例编著。

它是一部详载自成吉思汗至林丹汗的蒙古族通史,卷末特别记载蒙古各部各旗的关系及其世系,尤详成吉思汗世系、达延汗后裔世系。

该书蒙文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付研究员纳古单夫及阿尔达扎布同志合作校注整理出版。

全书二十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的影响
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得以统一全国并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这里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它妥善处理了与蒙古民族的关系,和蒙古封建主广泛建立联盟,使之成为其政权的可靠支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王朝初期,统治阶级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首先拉拢周围的蒙古族贵族,采取一些联姻等手段并且恩威并施将漠南的蒙古族臣服于旗下,在利用这些力来对付其他蒙古族各部。

因为蒙古族分别有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系。

蒙古族三大部系在祖国的边疆过着游牧的生活。

清朝入关之前,为了防止蒙古族各部时期成为边疆势力,采取了一系列镇压与怀柔并举的政策,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使蒙古族各部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臣属。

如何联合和治理蒙古,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

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也不同于北宋与契丹的“城下之盟”,如果采取明朝修长城的办法,想用一条军事上的防御工事做为分界线,扼守蒙古人南侵,结果徒劳无益。

明朝时,蒙古瓦刺部打到北京德胜门,清初,皇太极突破长城直袭山东充州等地,都说明,只靠一条军事设施,来解决中央王朝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不会得到圆满结果。

所以,清王朝主张,“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而较长城更为坚固”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

但是这些政策也给后来的蒙古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联姻是清帝笼络蒙古的重要措施,长期的满蒙联姻,使蒙古很多部的领主贵族世代与清皇家保持姻亲关系,皇家格格、公主与她们的蒙古额驸,又繁衍大量的子孙后裔王公台吉,他们都与清帝有甥舅或外孙外祖父等关系,不少人又被清帝指婚,招为额驸,每年,他们还要轮班到北京或承德觐见皇帝,接受宴赏。

累世联姻,扯不断的血脉亲情,进一步增进了蒙古王公贵族与皇家的情感。

这些皇家姻亲领主贵族,是蒙古稳固隶属清中央的重要向心势力。

作为与清室联姻较多的喀喇沁部,更是如此。

据《清朝公主下嫁赤峰实录》中的史料记载,有清一代,清王朝与喀喇沁部蒙古的联姻次数达到一百多次。

这种联姻行为的频繁,使得喀喇沁与清廷的联系更加密切起来。

满蒙联姻在喀喇沁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朝满蒙联姻规定,公主和贵族女子嫁往蒙古时,有一定数量的陪伴人员,凡公主下嫁,必具媵送。

大量的陪送人员在蒙古草原安家落户,他们将内地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带到了当地,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到18 世纪后半叶,在长城沿线的归化、热河、察哈尔一带,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农业区,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格局,促进了半农业化的进程,很多蒙古牧民开始转向务农。

如卓索图盟土默特旗、喀喇沁三旗,到1749 年有耕地二千五百五十六顷,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

公主、格格的下嫁,她们带来的陪嫁户开始在喀喇沁这一传统的游牧区种地、种菜、开荒务农,使当地蒙古人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它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税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来喀喇沁地区蒙古人粗放型耕种。

受汉族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喀喇沁地区的蒙古人“渐染汉俗,操作亦如汉人”。

这些外来人口,对于喀喇沁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移民的迁入,解决了喀喇沁地区人少地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荒地的大量开垦,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和发展。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诸如归化、恰克图、绥远等著名的商业城镇。

凡出嫁蒙古的皇家公主、格格等,都要媵送奴仆人户及人口,以供服侍,使她们在异乡的草原游牧地区,仍能保持在京时的贵族生活方式。

此外,公主、格格的下嫁也带来
了很多手工业者,他们将这些技术在喀喇沁地区不断地传播和应用,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此外,驿站交通的建立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满蒙联姻使得清朝统治者重视喀喇沁蒙古贵族的教育,而喀喇沁地区自身也很重视本地区的教育。

其典型代表是贡桑诺尔布和他的福晋善坤———清宗室肃亲王善耆之妹,贡桑诺尔布好诗文、工书法,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大力推行文化教育改革。

尤其是与清廷联姻后,他与其福晋建立了蒙古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子学堂,由贡王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

贡桑诺尔布还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费办崇正学堂,招收旗民青少年免费上学。

“光绪二十九年办守正武学堂,并聘请日本陆军大尉伊腾柳太郎、中尉吉原四郎为教官,按日本陆军操典教学,培养初级军官”,11为喀喇沁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一生致力于蒙古民族的改革、复兴大业,做了很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

除此之外,喀喇沁中旗于1927 年末创立了喀喇沁中旗公立小学,1929 年开始免费招生,学校初具规模,学校有校旗、校徽、校歌、校训。

1943 年建立了大城子女子学校,使妇女开始走向社会。

喀喇沁左翼旗于光绪三十二年在南宫营子东仓创办了左旗第一所学校,这是喀左旗创办教育的开始。

此后,还创办了“喀喇沁左旗东仓国民优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对教育的重视,使喀喇沁蒙古逐渐摆脱了愚昧落后的局面,文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出现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其中很多人的文化底蕴很深,颇有造诣。

同时,它也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繁荣,使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加速了喀喇沁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使喀喇沁地区不断走向文明开化,而且对邻近蒙古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初的统治对于喇嘛教,实行的是尊崇和保护的政策,他们对蒙古上层极尽怀柔和笼络之能事,清统治者试图利用喇嘛教对蒙古人民进行精神奴役,麻醉蒙古族人民,使他们放弃反抗斗争"也就是所谓的“以黄教柔驯蒙古”的政策。

清朝统治阶层希望借蒙古地区的稳定来加强借其北部疆域。

同时,清朝统治者又深怕喇嘛教的发展壮大影响清朝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统治,所以又采取限制的政策,削减宗教上层的权力,达到“政教分离”的目的。

清朝政府以免除兵役和赋税的方法鼓励蒙古人民去当喇嘛"这一政策使得清末时,蒙古男子当喇嘛的人数占蒙古男子总人数很大比例,由于黄教禁止喇嘛娶妻,造成了蒙古人口显著下降。

清代二百多年利用喇嘛教对蒙古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蒙古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害于蒙古人民,这是其主要的方面。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还为蒙古族保留了部分文化遗产,他对蒙古族文学、历法、文化艺术、喇嘛艺术的绘画、雕塑、装饰图案产生了很多影响。

清朝对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是清政府针对蒙古王公贵族及其上层人士制定的每逢年节来京朝见皇帝的一种朝觐制度。

来京者要给皇帝带来贡品以示恭顺。

皇帝则给他们相应的赏赐。

由于是轮班来朝,年年如此,故称年班。

蒙古王公的年班制度,对促进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开阔蒙古王公的眼界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

首先,加速了蒙古王公的腐化,久居边塞的蒙古王公通过年班进京感受到皇族贵豪华奢侈的生活回到草原后也纷纷效仿。

其次,加重了旗内属民的负担和经济困难。

清政府规定年班朝觐的蒙古王公要进献贡品。

应此,王公贵族加重了对属民的摊派和盘剥。

十九世纪后期清朝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清政府通过移植内地破产流亡的农民与手工业生产者来北部边疆蒙古地区开垦定居,借以达到缓和内地日益激化、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将内地的汉族农民迁移到蒙古边疆地区,有利于充实边防,应救边疆空虚的危机,将有助于加强北部边疆地区的防务力量,这在当时北部
边疆地区的安全正受到帝国主义的吞并,瓜分严重威胁的情势下,具有发动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

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给蒙古地区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促进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结构逐渐由单一的游牧经济转化为多种经济,并加速了蒙古封建领主制的瓦解,但同时清代后期移民实边政策的失控,不仅使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得到极大破坏,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

总之,清朝作为一个封建朝代,它对蒙古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本质上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是,这些政策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地区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一些政策的实行也对蒙古地区带来了不利影响,泯灭了蒙古人身上很多可贵的品质,给蒙古地区带来一些灾难和损失。

蒙古族通史作业
题目:清朝对蒙政策对蒙古后期发展影响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历史(汉)班
姓名:骆作杰
学号:201111062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