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励志故事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英国伟大科学家道尔顿的励志故事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英国伟大科学家道尔顿的励志故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英国伟大科学家道尔顿的励志故事道尔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者,这是由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原子论”。
由于家里很穷,道尔顿十三岁就辍学了。
不过少年道尔顿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找同学借来课本,在家里自学。
由于道尔顿善于动脑筋,他的学习进度比同学还快。
他有一位亲戚爱好自然科学,道尔顿就向他学习数学、物理知识。
后来,道尔顿自己开设了一所学校。
他不仅负责学生的功课,还带领孩子们做游戏。
一到晚上,道尔顿就刻苦读书。
1781年,道尔顿到一所学校当老师,这是一所很简陋的学校,但是图书馆里却堆满了书。
道尔顿看到书架上有这样多书,兴奋极了。
知识才是他追求的财富!从此,天天坚持不懈地读书,攻读数学知识,努力培养自己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
在这段时间,他还学习天文,观测天气。
道尔顿兴趣广博,阅读了大量书籍,却能够学为己用。
他的读书方法很有独到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书本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这使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他视野开阔,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广泛阅读,对哲学著作尤其倾心,这给他的思想方法带来很大益处,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道尔顿还是第一个研究色盲的人,英国人为了纪念他这一贡献,将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在回答“你是如何取得这样成就的”这一问题时,道尔顿说:“某些人之所以超过他人,与其说他是个天才,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志致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
”世界上不存在天才,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也说过:“天才是一种长久刻苦努力的能力。
”与其说一个人是天才,还不如说是因为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具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舍勒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十五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
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
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唧唧的叫声。
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
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
顿时,他心中象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
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
”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
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噢,原来如此。
”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放心吧,我一定注意。
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上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
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
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九年级组徐新萍“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
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关于化学励志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化学的励志故事。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可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的世界,感受化学的神奇魅力,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
一、化学的力量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魅力的科学。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的力量得以延伸。
以下是一些化学的例子,让我们感受化学的力量。
1. 化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食品加工、医药卫生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化学无处不在。
例如,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让我们能够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各种食品;化学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让我们拥有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化学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让我们走出了能源危机的困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让我们拥有了更美好的家园。
2. 化学推动了人类进步化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蒸汽机的发明,到汽车的普及,再到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 化学展现了自然界的奥秘化学,让我们得以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
通过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化学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例如,化学家们通过研究原子结构,揭示了物质的微观世界;通过研究化学反应,揭示了物质的宏观世界。
二、化学的魅力化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
以下是一些化学的魅力之处。
1.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理论,发现新现象,探索未知。
化学实验,让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的神奇魅力。
2. 化学是一门创新科学化学是一门创新科学,它鼓励我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在化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物质、新的反应、新的应用,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霍金的励志故事

霍金的励志故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霍金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霍金的励志故事1:霍金是一个懂的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
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
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
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
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

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有一些癌症患者的家属会时常找那些关于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来鼓励病患,那么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篇1:4年患3种癌症,她不想认命人物姓名:叶燕,性别:女,年龄:68岁,患癌史:9年励志语:3种癌症又怎么样?不要被它吓倒了!如果3种癌症在4年时间里先后光顾,有几个人能扛得住?68岁的叶燕扛住了。
肺癌晚期、宫颈癌晚期、骨癌晚期,2005年到2009年,四年间她查出了三种癌症,次次都是“晚期”。
在第一次得知患癌后,她反而轻松起来。
第二次得知患癌时,虽然也被吓了一大跳,但她很快就挺了过来,照常上街、参加社区的活动。
第三次患癌,她也曾想过轻生,但她不想认命。
“没啥子不得了,癌症还不就是种病,有病就治,好好配合医生,自己要坚强,不要被吓倒了!”每次治疗,叶燕一个人来一个人走,一点不像个病人,只要看到有癌友心情低落,她就忍不住上前鼓励。
积极抗癌的真实励志小故事篇2:患癌30年他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人物姓名:王荣,性别:男,年龄:59岁,患癌史:30年励志语:别人都能扛得过,我为什么不行?王荣原是重庆纺织厂的机械修理工。
30年前,他因左大腿疼痛住院,被医生诊断为骨癌,必须截肢以防扩散。
诊断结论出来的那一刻,当时不到30岁的他泪如泉涌。
由于是骨癌晚期,截肢后,医生给出的生存时间为2~3个月。
妻子的腹中当时正孕育着他的亲骨肉,生还是不生?在岳父母的坚持下,孩子生下来了。
想到才出生的儿子,王荣对自己说:“别人都能扛得过,我为什么不行?一定要活下去。
”此后,王荣积极配合治疗。
他咬牙忍住疼痛,大口吃着家里送来的鸡汤。
奇迹发生了—他活过了半年,而且伤口和体质恢复得很好。
王荣笑着说:“我要看着儿子长大。
”出院后的王荣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参加了沙坪坝区的冬泳队,2007年,用7个小时从北碚区顺嘉陵江游至沙坪坝区石门大桥,全程40多公里;同年,参加解放碑世贸大厦攀楼比赛,上下56层楼只花35分06秒……现在,王荣在众多癌友中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如他常常说的一句话:癌症是可以战胜的。
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

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
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
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青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血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大化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
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5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
烧得焦烂的5具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
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
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自己的工厂。
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
这一连串挫折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
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试验。
他就是在大爆炸后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会令死神也望而却步。
在令人心惊胆颤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雷管。
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着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更没有一撅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返顾,坚忍不拔。
[名人故事]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励志故事:缺点也能如花绽放
![[名人故事]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励志故事:缺点也能如花绽放](https://img.taocdn.com/s3/m/cf4290a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1.png)
[名人故事]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励志故事:
缺点也能如花绽放
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励志故事:缺点也能如花绽放
德国的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具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挑选了文学这条路。
但是瓦拉赫在中学里晓涛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栏中写出了如此结论:该后生用功,但处事过分拘泥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著健全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将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无奈,父母只好尊重老师的意见,让瓦拉赫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居然倒数第一,而学校给出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
直面如此僵硬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指出瓦拉赫成才已无力回天。
但存有一位化学老师却不这样指出,他真的瓦拉赫处事一丝不苟,非常具有搞好化学实验理应的素质,并建议他主攻化学。
这位化学老师对瓦拉赫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你在文艺方面的缺点正是在化学研究中的优点,我相信你在化学方面是一个可造之才。
”
于是,瓦拉赫遵从了这位化学老师的建议,改成向化学方面发展。
这一次,瓦拉赫的缺点正好用在了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
他好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舞台,智慧的火花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不久,文学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竟然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才生”。
在同专业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瓦拉赫孜孜不倦地在化学领域学习研究,后来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的励志故事

诺贝尔的励志故事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它以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名字命名,以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事也是一段励志的人生故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
从小,诺贝尔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喜欢进行各种实验,尝试各种新的发明。
然而,他的学业并不顺利,学习成绩并不出色,这让他备受挫折。
但是,诺贝尔并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在他20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前往巴黎学习化学。
在巴黎,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塞尔米塔格的化学家,他的研究对诺贝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塞尔米塔格的指导下,诺贝尔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他投身于爆炸物的研究,并最终发明了著名的诺贝尔炸药。
这一发明不仅使他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发明家,也为他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誉。
然而,诺贝尔并不满足于此,他将他的财富用于支持各种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最终,他将自己的财富留给了这个基金会,以资助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追求,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世界上无数的人,他的名字也永远地镌刻在了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愿我们都能像诺贝尔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单质氟的发现历程。
从发现氢氟酸开始,到制取氟单质,历时共76年。
在这段时期,许多化学工作者相继倒下,轻则损害了自身的健康,重则丢了性命。
1670年,在玻璃工厂里发现了氟化氢,它有侵蚀玻璃的功能。
从这以后,许多人开始研究氟这种元素。
1768年马格拉夫发现萤石与石膏和重晶石不同,判断它不是一种硫酸盐。
他用浓硫酸处理萤石得到了氟化氢。
1771年化学家舍勒用曲颈甑加热萤石和浓硫酸的混合物,曾发现玻璃瓶内壁被腐蚀。
1813年戴维用电解氟化物的方法制取单质氟,用白金做容器,结果阳极的白金被腐蚀了,还是没有游离出氟。
他后来改用萤石做容器,腐蚀问题虽解决了,但也得不到氟。
而戴维则因氟化氢的毒害而患病,“出师未捷身先病”,不得不停止了实验。
与此同时,英国化学家哥尔也用电解法分解氟化氢,但是在实验时发生了爆炸,显然是产生的少量氟气与氢气发生了剧烈的反应。
他还试验过各种电极材料,如碳、金、钯、铂,但是在电解时碳电极被粉碎,金、钯、铂也不同程度地被腐蚀。
这么多化学家的努力,虽然都没有制得单质氟,但是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们从失败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莫瓦桑制得氟气摸索了道路。
莫瓦桑用氟化铅与磷化铜反应,得到了气体的三氟化磷。
他把三氟化磷和氧的混合物通过电火花,虽然也发生了爆炸反应,但得到的并非单质的氟,而是氟氧化磷。
一段时间后,他想,如果把装置上的玻璃零件都换成不能与氟发生反应的材料,那就可以制得单体的氟了。
荧石不与氟起作用,用它来试试吧,于是他用荧石制成试验用的器皿。
莫瓦桑把盛有液体氟化氢的U型铂管浸入制冷剂中,用荧石制的螺旋帽盖紧管口,再进行电解。
多少年来化学家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了!1886年6月26日,莫瓦桑第一次制得了单质的氟气!硅遇到这种气体立即着火,遇到水即生成氧气和臭氧,与氯化钾反应置换出氯气。
通过几次化学反应,莫瓦桑发现氟气确实具有惊人的活泼性。
他将研究成果写成了《氟及其化合物》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氟的制备及其氟化物性质的开山之作。
1906年莫瓦桑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此外他还发明了“莫瓦桑电炉”,并用它制备了很多新化合物。
诺贝尔奖令世人仰慕,却不能给莫瓦桑的生命以更多的时间。
1907年2月6日,莫瓦桑得了阑尾炎。
手术很成功,但他的心脏病却加剧了。
他终于认识到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莫瓦桑不得不承认:“氟夺走了我十年的生命”。
2月30日,这位在化学实验科学上闪烁着光芒的化学家永远地陨落了。
这时,莫瓦桑还不到55岁。
2、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
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
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
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上述各位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国化学家迈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
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
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
1867年,担任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中,正在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
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开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
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
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
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
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
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
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
客观上来说,迈尔和门捷列夫都曾独自发现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于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为彻底,故而在化学界通常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
3、苯环的发现1865 年凯库勒提出了以苯为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设想,并曾用多种图式来表示苯的分子结构,最后确定为正六边形图式,也就是我们现在学化学时常用的苯的结构式。
早些时候,凯库勒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组成过程中,于1857 年提出了“原子数”的概念,指出:氢、氯、溴、钾为“一原子的”,氧和硫是“二原子的”,氮、磷、砷是“三原子的”,而碳是“四原子的’”。
这是化合价的早期说法,也就是说,这些元素分别是一价、二价、三价和四价。
在这一基础上,凯库勒认为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但是苯(C6H6)分子的出现,让凯库勒等一直认为碳原子能够连成链条的人,为难了好久,实验的事实证明,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了的性质分别完全相同,即它们分别以相同的关系,处在相同的位置上,如果这 6 个碳连成一个有头有尾的链条,而且又性质完全相同,若用碳四价的理论,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
也许是由于近日来过度用脑,他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
在半梦半醒之间,凯库勒发现碳原子和氢原子在眼前飞动,变幻着各种各样的花样。
忽然,原子变成了他和李比希教授出庭作证时伯爵夫人戒指(一桩失窃案的证物)上的那条白蛇,这条蛇扭动着、摇摆着,最后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环……"先生,您到家了!"马车夫大声叫醒了睡眠中的凯库勒。
他揉揉眼睛,白蛇不见了,环不见了,原子也不见了。
原来是"南柯一梦"!清醒过来的凯库勒马上想起苯的结构,对!它一定像白蛇那样头尾相接,构成环状结构!凯库勒立即奔向书房,迫不及待地抓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
一个首尾相接的环状分子结构出现了。
经过进一步论证,凯库勒终于第一个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解决了有机化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日有所思才会夜有所梦。
凯库勒受到梦境的启示,发现苯的环状结构,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偶然,但实际上这正是他连续几个月来日夜思考而导致的必然。
4、铝的历史在几百年前,铝曾经被作为一种“贵族金属”而成为身份的象征。
法国皇帝拿破仑二世,三世都是爱慕虚荣的皇帝。
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他们在设宴时,宾客使用的都是银碗,而他们自己却使用铝碗。
此外为了炫耀军功,他们还将军旗上的金星改为铝星。
无独有偶,当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制作了世界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俄国沙皇为表彰他的功绩,奖给他一只纪念杯,这只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奖杯,不是金杯,而是铝杯。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很可笑,但当时,铝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为了制取铝,必须用钠,钾做还原剂,成本比生产黄金高出好几倍。
直到1827年,美国化学家奥斯特与维勒联手,发明了电解制铝的新途径,这才使铝的使用开始普及。
5、因黄金而登上总统宝座的人——胡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地质学学士胡佛,于1897年被总部设在伦敦的贝维克·莫林采矿公司录用为工程师,派往澳大利亚工作。
一年后,公司派他到中国工作。
大约一个星期后,胡佛带着随行的探险队到达了矿山,迎面遇上一群人,看起来有数千人之多。
胡佛担心的是会不会发生暴力冲突,所以急忙去问他的翻译。
翻译告诉他说眼睛能穿透土地,找到黄金。
此时的胡佛家境并不宽裕。
几乎快穷途末路的他,希望能通过黄金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由于历史原因,他得到的当时有名的“开平煤矿”,在此之后,他先请人用氰化钠的稀溶液处理矿砂,使黄金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络合物而溶解,接着,再请人用锌粒与滤液作用,这样,纯净的黄金就被提取出来了。
而这种冶金方法,当时是较为先进的。
通过这一途径,使成色较好的黄金源源不断进入胡佛的腰包,不久他成了富翁。
1902年,胡佛离开中国,26年后当选为美国总统。
6、合成氨工艺的发展史1898年,德国A.弗兰克等人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进一步与过热水蒸气反应即可获得氨:CaCN2+3H2O─→2NH3+CaCO3此法为世界上最早的合成氨的方法。
1905年,德国氮肥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生产氰氨化钙的工厂,这种制氨方法称为氰化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主要采用该法生产氨,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
氰化法固定每吨氮的总能耗为153GJ,由于成本过高,到30年代被淘汰。
直至1909年,德国物理化学家F.哈伯用锇催化剂将氮气与氢气在17.5~20MPa和500~600℃下直接合成,反应器出口得到6%的氨,并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立一个每小时80g合成氨的试验装置。
但是,在高压、高温及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氮氢混合气每次通过反应器仅有一小部分转化为氨。
为此,哈伯又提出将未参与反应的气体返回反应器的循环方法。
这一工艺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所接受和采用。
由于金属锇稀少、价格昂贵,问题又转向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该公司在德国化学家A.米塔斯提议下,于1912年用2500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了6500次试验,并终于研制成功含有钾、铝氧化物作助催化剂的价廉易得的铁催化剂。
人们称这种合成氨法为哈伯-博施法,它标志着工业上实现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其他国家根据德国发表的论文也进行了研究,并在哈伯-博施法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先后开发了合成压力从低压到高压的很多其他方法(表1)。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合成氨工业发展史到30年代初合成氨成为广泛采用的制氨方法(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