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在诗歌形式、意境表达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等美学特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学生可以激发出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能够深刻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性情。
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诗歌的朗诵、背诵和赏析,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沉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塑造高尚的情感品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情,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情感的人。
三、古诗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以其简练、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用词、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诵、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模仿古诗的语言风格,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韵味和生动性。
古诗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培养出优美的语言品味。
四、古诗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古诗所表现的意象和意境,常常能够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和想象,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等元素,去发现、感受和表现艺术的美。
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意境,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其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的重要性、美育渗透的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古诗又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美育在古诗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审美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等多个方面。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赏析和理解古诗,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体验古诗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感。
2. 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古诗的语言、结构和意境等方面,让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其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其审美水平。
3. 培养古诗的创造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古诗美育的渗透:1.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布置情境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可以邀请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朗读古诗,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表演等,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古诗的美和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美育的载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渗透途径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
古诗以其简练高雅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古诗中的意象、比喻、修辞等艺术手法,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出他们的美感和享受美的能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孤寂、豪迈、深情、怀旧等,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经过古诗的渲染,常常会引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赏析古诗时,学生们会思考诗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又如何把握到诗人的情感,这不仅会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将美育元素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古诗教学中的专题诗鉴赏、古诗联想和古诗创作三个方面,谈谈美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更加爱国、向上、乐观。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通过对古诗的描述,学生可以产生对景物、人物和情感的美好想象,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感性世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那壮丽的山河风光,进而产生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激发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炼、形象、韵律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欣赏古人的才华和创造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感受其平和、宁静的氛围,体会作者在深夜思念故乡的心情,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力。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学习古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古诗中蕴含着世道人情、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美好的品德和生活态度。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关爱他人、勇于追求梦想等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描写了解古人的壮志凌云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让他们明白只有勇敢追求梦想,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古诗中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古诗、进行古诗朗诵比赛等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能力。
这些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诗词阅读体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品味。
美育渗透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古诗教学本身就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古诗作为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达。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领略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品味。
比如在教学中选取一些富有情感的古诗,带领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性。
古诗教学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进行美育渗透。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绘画创作,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听一些与古诗相关的音乐,让音乐的美妙与古诗的意境相互映衬,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美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在古诗教学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品味,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让其成为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多的美的滋养。
【注释】本文选取古诗教学这一具体内容来探讨美育渗透的问题,通过引入古诗教学中的绘画、音乐、美术、手工、表演等形式,来展现美育渗透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在文章中多次强调通过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品味,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通过教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古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1. 古诗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古诗、讲授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国情感、民族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月亮、星星、夜晚的景色,感受到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念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中的一字一句都经过精心的雕琢。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的语言优美、精练、含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古诗的阅读、理解和背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古代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进而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所学到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语言特点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眼光和品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诗人的风格、思想、艺术手法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古诗词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诗词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能力。
本文将探析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古诗词的美育内涵1.审美情趣的培养。
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词之美,从而激发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2.情感交流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包含丰富的情感与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感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和方法古诗词教学中要渗透美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途径和方法:1.注重情感体验。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通过体验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情感交流能力。
3.开展诗词创作活动。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开展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作诗词,体验诗词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词的影子,让学生通过找寻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诗,可以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一些方法和实施策略。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诗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品味古人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影音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体验,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含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巧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闻名于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古诗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之美和韵律之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古诗的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关联古诗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化节目的表演和创作,让学生深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结合美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古诗中蕴含着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受和人生观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育的魅力和价值。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美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等多种方式,使古诗教学更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只有通过综合的美育渗透,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
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
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
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
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
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
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
”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
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
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