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南京话一笔雕凿的典故

南京话一笔雕凿的典故南京话一笔雕凿的典故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南京话更是一种独特的方言。
南京话不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独特之处,更以其文雅清新、富有韵味的口语表达方式而闻名。
一、南京话的历史渊源南京话作为江苏省南京市区的方言,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说南京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当时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诸多学府和文人聚集于此。
因此,南京话的发展受到了许多学者和文人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二、南京话的独特特点南京话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而著名,其中「倒过来读」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这意味着南京话中的某些字音与普通话完全相反。
例如,南京话中的「辛苦」在普通话中读作「xīn kǔ」,而在南京话中则读作「kǔ xīn」。
这种倒序的读音方式在南京话中相当常见。
除了音韵特点外,南京话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南京话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俚语,它们不仅与普通话有差异,而且还反映了南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
例如,在南京话中,「开倒车」常用来形容某人反复无常的举止,而「尴尬」这个词在南京话中则形容一种无法启齿的笑料,与普通话中的含义有所不同。
三、南京话的文化影响南京话不仅仅是一种方言,更是南京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南京话的优美之处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许多南京本地人认为,南京话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是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之一。
南京话也在影视剧、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许多经典的南京方言歌曲,如《你是我的眼》和《夜上南京》,不仅在南京享有盛名,也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
此外,南京话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前来学习。
在南京旅游业的发展中,南京话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南京话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都南京的独特魅力,也见证了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京话的文雅和优美让人们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江淮官话

概述⑴、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唯有宝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⑵、咸山摄三分:即:“关”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
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
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
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⑶、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⑷、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于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⑸、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⑹、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
洪巢片的语音特点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⑴、声母方面: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
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
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的语音特点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
浅谈南京方言中的"一塌"

嚷 南京方言 中 “ 一谒 "
口罗
摘
艳
要: “ 一塌”在 南京 方言中作为 “ 一塌糊涂”的 简称,有 着超越现代汉语词典所定义词义的很 多延伸运用。本文
通过 “ 一塌 ”在 形容词和动词后 的使用情况 , 探 讨它在南京方言中引申出的丰 富多彩的 内涵,并对 其在 南京方言 中的使用
至 认为 “ 轻窕”是 “ 连语”,与 “ 迳庭” “ 经易” “ 轻易”
一
字这个补 语标志 。在南京方 言中, “ 一 塌糊涂 ”常简化为 愿等 ,可 以说 “ 高兴得~塌 ” “ 幸运得 一塌 ” “ 开 心得一 “ 一塌 ” ,意义 和用法没有 太大差 异,只是 “ 一塌 ”更 加 塌 ”等 等 。总 之 , “一塌 ”用 于褒 义 形容 词 之后 ,有 着
( 3)戎轻 而不整,贪而无亲 ,胜不相让 ,败不相救 。
( 左传 ・ 隐公 九 年 》 )
[ 6 】 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 . 淮南鸿烈集解 [ 嘲. 北京: 中华书
局 ,1 9 8 9 .
( 4 )秦 师轻 而无礼 ,必 败。 ( ( ( 左传 ・ 僖 公三 十三
年》 )
体。
参考文献:
第三 ,从军事 角度来看 ,楚国崇 尚扩张 ,由 “ 辟在荆 【 1 】 罗小如.《尔雅》 “ 窕,肆也:肆 ,力也”考辨 【 J 】 . 西南交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O l I , ( 5 ) .
夷 从 楚 者不 结阵 ” “ 楚 由 步兵 建 军 ,且 受蛮 人 影 响 , 加 之主 【 2 】 【 清】 王 引之. 经义述 闻 [ M ] . 南京:江苏古籍 出 版社 ,1 9 8 5 .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

简析南京方言从吴方言到江淮方言的历史变迁摘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
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京方言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魏晋时期以及魏晋以前都是隶属于吴方言的。
本文从南京方言的起源开始,通过史料记载的纵向对比和其语言特点与周围的吴方言的横向对比,在几个重点历史时期找出南京方言的历史变迁,论证南京方言是由吴方言向北方方言转化的。
并探求出影响南京方言转变的外部原因,分析南京方言的现状,寻求保护南京方言的方法。
关键字吴方言;江淮方言;历史变迁;语言融合一绪言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南京,其文化和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断,南京话最早是属于吴方言的,而目前南京话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还原历史面貌探求个中缘由并提出可靠有力的证据。
而追溯南京方言的变迁和发展也对现代南京话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商代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逐渐发展壮大,领长江下游两岸地区。
春秋时期吴国强大,向北扩张,最早的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
据《建康实录》里记载:“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
”淮水指秦淮河,废越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右侧,越城筑于周元王四年,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起源。
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l. 8 ,No. 1 Jan. , 2011
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刘 顺
( 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 摘
语音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入声、 轻声、 儿化和变调上, 语音的 要: 三十年来南京方言研究中 ,
自从鲍明炜先生考察了上个世纪圆园年代至年代南京方言语音向普通话的靠拢情况之后三十年已经过去了而这三十年是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南京市的人口结构行政区划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普通话吴方言外来语对南京方言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老派南京话和新派南京话新老派南京话之间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至今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8 ] — — 言的轻声和入声》 、 柏莹的《轻声性质探赜— [9 ] 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 》 和《轻声音高模式的特 [10 ] — ——以南京方言轻声和入声音变为例 》 、 性— 《南京方言儿化合音的演化与语法意义的磨 黄进
音系系统。20 世纪 50 年代, 全国各地进行了一 次大规模的方言普查, 南京方言音系的调查成果
出现的位置, 即主要出现在某些后附性位置, 如后 缀、 后附性虚词、 重叠式的后字、 一些常用双音节 复合词的后字等。 轻声的作用在于辨义、 构词或 [9 ]157 159 、 、 。柏 构形 表明语法性 质 表 达 色 彩 意 义 莹的文章是近年来讨论南京方言轻声问题比较全 面深入的研究成果。黄进对南京方言儿化现象进 老派和 行了详细地讨论。 她通过对城南和城北、 新派儿化音的实际调查, 详细描写了南京方言儿 化的语音事实, 剖析了儿化音发音机理, 分析了儿 化音的演变过程, 并指出了南京方言儿化音的语 法功能。同时, 她还就老派城南方言儿化与老派 城北方言儿化的异同以及与新派南京方言儿化的 描绘出南京方言儿 区别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化的不同分布和基本面貌
老南京话大全

老南京话大全l、多大事(满不在手)2、稀奇巴啦(有啥了不起)3、小气巴啦(说人小气)4、吓人巴啦(不屑说别人吓人)5、神气巴啦(蔑视别人成绩)6、鬼糊鬼(不用心)7、抬腿(离开原地)8、邋里邋瓜〔不讲卫生)9、湿搭子(喜欢和人套近乎)10、拾里八搭(喜欢瞎搭话)11、雾躁(天闷热)12、好吃歹吃(拼命吃)13、古里古怪(脾气不好)14、阿是啊(是不是)15、韶得不得了(话太多)16、啰里巴嗦(说话不得要领)17、犯嫌(惹人讨厌)18、呱呱(脚天)19、撑死了(吃得太饱)20、乖乖隆地咚(赞叹)20、死走(赶人走)21、小头鬼(办事不大方)22、花头精(滑头、小聪明)23、呵使的(不屑一顾)24、赖痞子(耍无赖)25、龙里隆冬(老了)26、不对箍子(说话办事不对路)27、黑漆嘛乌(夜黑得很)28、假嘛假嘛(假模假样)29、兴得一头核子(得意态形)30、五二歹鬼(专讨人便宜)31、人五人六(混得像个人样)32、不三不四(不正经)33、小儿科(小气)34、酸不啦叽(说话办事不爽快)35、斯儿(先生)36、等一刻(等一会儿)37、五郎神(太放肆)38、刷刮(做事漂亮、利索)39、癔怪(打扮过分,难看)40、小把戏(小孩)41、擂堆〔不会做事)42、兮大流干(漫不经心)43、吵窝子〔吵架)44、木骨、木里十骨(粗心,莽撞)45、胎气〔大气、够意思)46、骨怵(难看不舒服)47、瘆人(看起来害怕)48、嘎鼓(不好交拄)49、流尸(不务正业)50、跩样(像鸭子走路一样得意)51、冇冇了(没有了)52、烧包(炫耀、卖弄)53、屁儿汤(卖嘴皮子)54、抬麦子〔捡便宜)55、瓦一勺子(扮一把)56、有两把刷子(有点本领)57、不上路子(不按规矩办)58、宰凯子(坑害不懂之人)59、篓子(水平差)60、大萝卜(憨厚、实在)61、悠着点(慢慢来)62、公鸡头(小男孩)63、炮筒子(直性子)64、闷头鸡(不大说话性格内向)65、小兵癞子(地位低的人)66、老油子(资格老、倚老卖老)67、嘎扎窝(腋下)68、手指抹头(手指)69、肚脐儿(肚脐)70、活丑(办事遇尴尬,出洋相)71、捞痞子(抵赖)72、笃定(肯定)73、歇得了(不成功)74、刮刮叫(很好)75、宜当(舒服)76、绝对(好极了)77、革革正正(穿衣整洁)78、挤挤杠杠(说话冲人不合群)79、小奸小坏(尖刻、耍心眼)80、海里胡天(不着边际乱吹牛)81、少一窍(不会做事,愚钝)82、啬皮格儿(斤斤计校)83、老嘎嘎(做事老到)84、手到摘拿(很有把握)85、嘀嘀嗒嗒(做事太施拉)86、毛里毛糙(粗心)87、洋乎〔骄傲)88、硬正(不求人)89、热燥(热闹)90、二胡(有点傻气)91、踩屎(例霉)〕92、活得儿(过一会儿)93、筋瘦鬼(人太瘦)94、几钱(多少钱)95、多展子(什么时候)96、晓迪(知道)97、俄过(相差)98、来斯(好)99、肉头(固执、不听话)100、二半料子(半桶水)101、马急(马上)102、咋乎咋乎〔虚张声势)103、不出趟(怕难为情)104、正儿八经(貌似公允)105、姨里姨娘(娘娘腔说话)106、抖抖呵呵(害怕、担心)107、纰漏筒子(尽出差楷)108、鬼觑鬼觑(行为诡秘)109、神头鬼脸(形容人神气)110、鬼画符(乱涂乱画)111、捣鬼(说私话)112、格是(是不是)113、二五郎当(做事出格)114、人来疯(小孩见来人兴奋)115、糊得人(骗人)116、脏乌(乱来)117、将将好(正好)118、烦不了(不想了,就这样干)119、作骰子(骗人、设假)120、不胎气(为人不真诚)121、邪头八角(刺头,喜欢搞乱)122、不作兴(不应当)123、将就(凑合)124、鼻涕捏子(手帕)125、里外里(豁出去了)126、吃包子(吃亏)127、不能急了(忍无可忍)128、乖乖(赞叹)129、五歹〔质量差,人不好)130、呵儿屁(拍马屁)131、颠了(悄然离去)132、会摆(善作秀)133、骚包(喜欢卖弄)134、夹生(不合群,脾气古怪)135、喉咙管儿太深(贪得无厌)136、跟屁虫(跟人后低三下四)137、算个户头(有一席之地)138、鼻子不来风(气得厉害)139、没得哈气(奈何不了)140、抹不直(心里疙瘩解不开)141、歹理(数量多)142、花你(戏弄诓骗人家)143、鸡头果(小个子)144、刮鼻子(挨批评)145、小炮子子(小孩)146、甩子(不正经)147、脏死巴堂(脏、乱)。
南京话中的谐音

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周质文化学化工学院学号:1012920421.前言我的家乡南京的方言是南京话,在学术上属于官话大区江淮官话的洪巢片中的宁庐方言中的南京小片。
南京话是一种变化极快的方言,据我父母说,他们已经不能完全听懂纯正的老南京话,我是听都没听过老南京话。
虽然新南京话和老南京话有较大差别,但是是一脉相承的。
提到南京话中的谐音,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我经常说对我妈说:“当然了!”我妈就会回我一句:“当(单)然,我还双然哩!”当然,这个是个个例,也许只有我妈这样说。
下面我从地名,民俗和歇后语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
2.地名中的谐音2.1因为谐音而出名的“大小锏银巷”不管是“大锏银巷”还是“小锏银巷”,因为谐音极像“大贱人巷”、“小贱人巷”和“大奸淫巷”、“小奸淫巷”,因此经常在网络上被网友拿出来作为聊资;其实“锏银巷”的由来非常有典故,所谓“锏”,是指明代的一种兵器;所谓“银”,是指明代的“银作坊”;“锏银巷”即指明朝军队的军械作坊。
“大锏银巷”最近一次在网上非常出名应该是著名的谜案《南大碎尸案》,因为抛尸地点就在大锏银巷13号,因此还有很多热爱福尔摩斯的朋友去现场侦查破案,再次让“大锏银巷”名噪一时。
2.2被谐音代替的不吉利地名在珠江路东段南侧,西华巷北端,有个“庭市桥”居民区。
其实,庭市桥那里原本叫做“挺尸桥”,相传明太祖驸马梅殷反对朱棣篡位,被害于那里的桥上,因此叫做挺尸桥。
据我听祖辈说老南京话中说睡觉叫做“挺尸”。
后人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令人害怕,也不吉利,就取谐音改成“庭市桥”了。
情况类似的还有绫庄巷。
据载,这里原称“灵床巷”,居者恶之,故改为今名。
另外,渊声巷起初叫“怨声巷”,相传此处低洼,雨天泥泞不堪,行人怨声载道,谐音成地名。
中华门内糖坊廊和长乐街其实是一条街的两段,老城南人则统称为“篾街”。
为何叫篾街呢?因为在明朝这里曾经叫“灭街”,后来取其谐音。
又为何叫“灭街”呢?一说因一户人家扎了大脚妇人的彩灯,朝廷认为是嘲讽皇后马娘娘的大脚,派锦衣卫枉杀一整条街的人,因此叫“灭街”;一说元朝官员福寿及部下在元亡时不愿投降,纷纷举家自尽,整条街大小人口灭绝;还有一说:元朝三山王率兵在此抵抗朱元璋,全军覆灭,故名。
南京方言浅析

南京方言浅析
南京方言位于中国南方,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
南京方言,江苏话的一种,是江苏话地区的主要方言之一,具有江苏话特色,属中原话支,官话为基础的国语方言。
南京方言的发音特点是音节短、无重音,语调比较稳定,发音清晰,
有“四韵、八韵、十韵”之说。
因为其特殊的发音特点,南京方言普遍存
在汉语音节的压缩,音节往往合并,一些双音节会变为单音节,出现一些
与官话存在差别的发音。
南京方言包括一系列不同的腔调,每种腔调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风格,如“细腔”、“宽腔”、“濡腔”和“浊腔”等,均有着其独特的发
音特点。
南京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广泛的借词,有较多的合成词,
带有混合语源的古老词汇,以及结合语的特点,有的词的发音和地区有关。
南京方言作为南京的一种文化遗产,对江苏话乃至整个汉语方言起着
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南京文化遗产和江苏话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文对南京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 南京方言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南京 、 《南京方言志 》 方言词典》 和《江苏省志 · 方言 。《南京方言词典》 志》 中 是研究南京方言词汇最 35. 9 万字, 全面的著作。 该著作共 440 页, 按南 声母、 声调为序排列, 对南京方言 京方言的韵母、 词汇进 行 了 详 细 的 解 释。 作 者 在《南 京 方 言 词 典》 的引论中揭示了南京方言词汇的重要特点是 同义词丰富, 南北色彩兼备: 同一个意思常有好几 个词可选用, 其中有带方言色彩的词, 也有来自普 通话的词; 日常生活常用的亲属称谓中, 南京方言 。 的词也兼有北方特色和南方特色 在构词方式方 最老派儿化词丰富, 像北方话; 老派以下“子 ” 面, 尾词用得多, 像江淮官话; 此外也有不少“头 ” 词 尾和重叠名词, 又接近吴语特点。 这些词汇上的 特点是跟南京的地理位置和人员流动有着密切的 [16 ] 关系 。《南京方言志》 和《江苏省志 · 方言志 》 则根据志书的编辑特点, 分类列举了南京方言特 有的方言词汇, 大致上能够反映 它比较详细 地描写了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 方言词汇和语法 特点。从语音的描写来看, 作者根据南京方言的 内部差异, 将其语音分为新派和老派: 新派比较接
an] ɑ] 近普通话, 不分尖团音, 有[ 和[ 之分; 老派 集中在以中华门为中心的城南地区, 主要特点是 an] ɑ] 分尖团音, 没有[ 和[ 之分。 该书以老派南 , 京方言为对象 详细描写了南京方言的 21 个声 42 个韵母和 5 个声调, 母、 列出了声韵配合表和 同音字表, 对轻声、 儿化和连续变调等语音现象进 并对新派和老派方音之间的差异进行 行了描写, 了比较。这本方言志是目前能见的对南京方言语 音描写最为全面、 详细的一部著作, 它勾勒出南京 [3 ]232 。 方言语音的基本面貌, 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 〈南京方言词典〉 其后, 刘丹青在 引论 》 中也讨论 了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该文也是以城南语音作 按年龄差异分为四派: 一 为南京方言语音的标准, 为最老派, 是城南八十岁以上老者的方言, 现在使 用人数很少, 但被公认为老南京话的代表。 其内 部差别不大, 发音用词也较稳定, 语音特点跟赵元 《南京音系》 任的 所说大体一致。 二为老派, 是五 , 十五岁到八十岁之间的城南方言 其内部差别较 同一个人的发音和用词也不稳定, 时新时旧。 大, 三为新派, 是二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城南人的 方言, 跟上述两派差别较大, 其内部差别也很大, 城北多数中老年人也接近这一派。 四为最新派, 是二十五岁以下城南人的方言, 其内部差别不大, 城北中年以下及改说南京话的外来居民也接近这 一派, 中小学生基本通行这种口音。 有时前两派 “老南京话 ” 用 总括, 后两派用“新南京话 ” 总括。 49 个韵母和 5 个 作者认为南京话有 21 个声母, 声调, 在韵母的数量上与《南京方言志 》 的描写有 所不同。而且作者还具体描写了新老南京语音的 不同, 对南京方言的一些音变现象也进行了阐 [4 ]81 102 。从总体上看 , 《 〈南京方言词典 〉 释 引论 》 中描写的南京方言语音系统更符合南京方言语音 的现状。 南京方言有五个调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和入声。学者们对阴平、 阳平、 去声和入声调形看 法基本一致, 即阴平为降调, 阳平为升调, 去声为 平调, 入声为促调; 上声的调形, 究竟是曲折调还 是平调, 人们没有取得共识。在单字调的调值上, 学者们也存在着分歧, 主要是阳平的调值是 13 还 22 还是 11 , 是 24 , 上声的调值究竟是 212 、 大家各 执一端。 南京方言是北方方言区中极少数具有入声调 类的方言, 对南京方言入声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
第8 卷 第1 期 2011 年 1 月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Vol. 8 ,No. 1 Jan. , 2011
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
刘 顺
( 南京审计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 摘
语音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入声、 轻声、 儿化和变调上, 语音的 要: 三十年来南京方言研究中 ,
作者简介: 刘顺( 1963 —
( 08YYD012 ) 。
一、引言
南京方言是江淮方言区的核心方言之一, 其 语音、 词汇、 语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江淮 方言的主要特征。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南京方 言同时受到了华北方言和吴方言的影响, 加上外 来人口的增加, 目前它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上个世纪 20 年代,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发表
[12 ]32
。该文在南京方言语音变调研究上更具
有理论性。 南京方言语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普通 话影响下南京方音语音的变化情况 。最重要的研 究成果是鲍明炜的《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 。 作者考察了自 1928 年赵元任 靠拢情况考察 》 《南京音系》 以来南京话向普通话的靠拢情况, 主 n] 、 [ l] [ a] 、 [ ai] 要有[ 的分混, 尖团音的分混, 两 e 韵的读法, 韵的开齐问题, 撮口韵的有无, 鼻音 。 20 韵尾的读法等问题 与 年代的南京话相比, 操 n] 、 [ l] , 南京方言的青少年有些能够区分[ 已经 [ a] 、 [ ai] 不再分尖团音, 两韵的开齐情况基本上 与普通话相同, 有撮口韵的人大大超过无撮口韵 的人。在作者调查的 41 个发音人中, 有一半的人 an] ɑ ] , 能够区分[ 和[ 已经有少数青少年开始能 n] 、 [ in] i] 。文章认为, 20 够区别[ 和[ ] 和[ 世纪 20 年代以来南京话首先向苏北皖北靠拢 , 建 国以后向普通话靠拢, 其前进的速度建国后比建 国前快
[1 ] 《南京音系》 , 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南京方言的 了
二、语音、 词汇研究
方言的重大差别体现在语音上, 语音研究往 往也会成为方言研究的中心和重心 。近三十年来 的南京方言研究也不例外。 从研究方法看, 南京 方言的语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 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 一类是实验语音学及西方 语音学视角下的研究。 前者的代表性成果有《南 、 《 〈南京方言词典〉 、 京方言志》 刘丹青的 引论 》 孙 [7 ] 《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 》 和《南京方 华先的
注的重点。孙华先认为南京方言的入声特色可以 从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高。 在南京话的五个调 类中, 入声的调值最高, 这一点是南京话入声自成 。 一调类的区别性特征 二是短。 南京话入声较 短, 但也不是非此不可。 三是入声字的喉塞韵尾 [ 。现在喉塞韵尾趋无的倾向更加明显。 四是 ?] 单念时喉头 紧。南京话入声字的元音是紧元音, 肌肉和口腔肌肉紧张。 目前, 尽管南京话稳定存 在着入声这一调类, 但其成员趋于减少, 说明南京 [7 ]39 。 孙华先的研究基 话正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 本上揭示了南京方言入声的特色及其演变趋势 , 但其研究方法是在传统语音学背景下口说耳辨 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化和科学化。 宋 的, 益丹在实验语音学背景下对南京方言入声的声学 特征及其演变轨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她以 苏州方言的入声喉塞尾为参照研究南京方言入声 喉塞音的声学特征, 发现南京方言的大量入声音 节喉塞尾已经脱落, 其中双音节更普遍。 喉塞尾 是因词而异、 因人 的脱落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机性, 因语境而异的, 没有明显的规律。这说明南 而异、 京方言的入声处于动态变化中, 喉塞尾已经全面 弱化, 整体正在向着喉塞尾消失的方向发展。 将 南京方言置于汉语方言的大背景下 , 可以看出, 南 京方言整体上正处于由“喉塞尾逐步弱化, 音节 时长逐渐变长” 的阶段向“喉塞尾完全脱落, 时长 上的舒促对立消失, 但还保留入声调类, 入声调值 [13 ]171 。 该文的研究精 不变” 的阶段转变的过渡期 确地刻画了南京方言入声的声学特征及其演变轨 迹, 为进一步认识这一语音现象提供了科学的 数据。 轻声和儿化也是近十年来南京方言语音研究 的热点。孙华先认为, 南京话的轻声在韵律特征 方面, 有音强较弱、 音长较短、 音高取决于其所依 附字的声调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他特别讨论了 “阳平 + 轻声” 。“轻声化 ” 中“轻声 ” 的调值 的具 。 正因如此 , “阳平 + 轻 体表现就是“读如入声 ” 声” 组合中的轻声字可能会与“入声 + 轻声 ” 组合 [8 ]67 。 柏莹通过实 中轻声字出现音位交叉的现象 验数据分析后提出了与孙华先类似的观点 。她认 为南京方言轻声的音高变化, 使用与一般连读变 调不同的另一套连读调式, 一般连读变调采用后 “右字调” 字不变的 型调式, 轻声连读调式采用后 字皆变的右向延展式。她还描写了南京方言轻声 — 93 —
中图分类号: H17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750( 2011) 01 0092 06 收稿日期: 2010 10 12
), 男, 山东微山人,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与汉语方言学 。
基金项 目: 江 苏 省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 09SJB740010 ) ; 江 苏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2 ] 发表在《江苏省和上海 市 方 言 概 况 》 一 书 中。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由于地方志编撰的需要, 南
京方言的语音、 词汇和语法特点都得到了系统描 写, 主要成果有南京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的《南京
[3 ] [4 ] 方言志》 、 刘丹青主编的《南京方言词典 》 和 [5 ] 《南京话音档 》 、 江苏省 地 方 志 编 纂 委 员 会 的 [6 ] 《江苏省志·方言志 》 。 其后, 陆续有学者不断 2000 年以后发表学术论文 对南京方言进行研究,
[11 ]22 23
声、 韵、 调系统 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 脱离南京方言轨道, 但仍保留一定方言痕迹, 重点 加强声调训练, 突出主要的区别性特征音素; 在中 , 级阶级 方音的明显痕迹消失, 但音感尚不到位, 应有针对性地解决非系列性错误 ; 在高级阶段, 普 通话高度流利, 规范而富有美感, 要重视高冷僻音 冷僻声调及多音音节的训练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