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的CT表现分析
尘肺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准组合片。 6)读片室内应安静,读片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造成读片人视觉和
脑力的疲劳,一般读片1—1.5小时休息一次。 7)仅有一张胸片不宜做出确诊,但特殊情况下,如确有把握能够
排除其他病变,或有病理检查结果,亦可考虑作出诊断。
最新课件
尘肺的影像表现
及鉴别诊断
山东省职防院 蔡志春
最新课件
1
一、尘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尘肺是我国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一种主要职业病,是严重降低 劳动能力、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据1998年底统计,全国累积 发生尘肺患者542041例,现有尘肺病人414894人,每年新发病例
1~1.5万人,而目前全国从事接尘工人近千万人。
最新课件
6
高千伏摄影
导致胸片技术质量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是 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影像对比差、胸 片灰雾、胸片影像模糊等。为了保证胸 片技术质量,标准要求尘肺X射线检查必 须使用高仟伏摄影技术。
最新课件
7
高仟伏胸片的优点
1.肺野可见度增加; 2.高仟伏胸片成像层次丰富、对比度适中; 3.高仟伏胸片穿透性增强; 4.高仟伏胸片能清楚显示胸膜、膈肌病变。
最新课件
5
二、尘肺病的X线检查
尘肺病的X射线检查采用的是胸部平片摄影技 术。摄影技术质量的好坏对尘肺病的诊断有非 常重要的影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只有X 射线技术质量良好的胸片,使用标准及标准片 才能得出正确诊断。
胸部平片常规检查体位为后前立位,根据诊断 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可以加照侧位、斜位、体层 摄影或CT检查。
5. 拍片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质量低 劣的胸片,往往不是由于X射线设备陈旧引起, 主要是由于基础工作质量差,不按常规工作程 序办事而造成。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

图4-奇静脉弓层面 S6:下叶背段
图5-近隆突层面
B1+2: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B3:上叶前段支气管
图6-隆突层面
B2:上叶后段支气管 C:隆突 RMB/LMB:右/左主支气管 RULB:右上叶支气管
图7-隆突下1cm层面 Bi:中间支气管
图8-隆突下1cm层面 LUMB:左上叶支气管
图9-隆突下2cm层面 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图41-肺泡细胞癌
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 粒状或小结节状影,也可 为斑片影。分布不均匀, 以中、下野的病灶居多, 少数可表现为慢性弥漫性 肺间质病变,呈网格状纹 理,并出现Kerley B、C线
图42-肺错构瘤
左肺上叶尖后段错构 瘤(Hamartoma) 平扫CT值-20Hu
图43-肺错构瘤
增强扫描:病灶CT值 20Hu,有强化
肺尖至主动脉弓上缘层面, 位于主动脉弓3个主要分支 (左锁骨下、左颈总、无名 动脉)前方的淋巴结-为血管 前组(3A组) 位于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为 气管后组( 3P组)
图21-2R/L组淋巴结
位于1组以下至主动脉弓上, 沿气管两侧的淋巴结-为右/左 上气管旁组(2R/L组)
图22-4R、6组淋巴结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图34-肺小腺癌
右肺中叶外侧段小腺癌 (AD.CA)-病灶呈浅 分叶状,直径约18mm, 平扫CT值约24Hu
图35-肺小腺癌
增强扫描: CT值约80Hu, 病灶有明显强化
图36-肺小腺癌
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升 主动脉、主动脉弓前方及两 侧的淋巴结-为升主动脉旁组 (6组)
矽肺

42
石棉患者肺癌发生率
单位 石棉厂 石棉矿 合计 文章数 8 3 11 石棉肺数( 人) 肺癌数(例) 发生率(%) 503 96 19.1(3.5-26.9) 265 23 8.7(3.9-17.4) 768 119 15.5
43
石棉患者肺癌发生率
单位 石棉厂 石棉矿 合计 文章数 8 3 11 石棉肺数( 人) 肺癌数(例) 发生率(%) 503 96 19.1(3.5-26.9) 265 23 8.7(3.9-17.4) 768 119 15.5
石英
玛瑙
硅藻土
3
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
1、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二氧化硅类型 2、粉尘浓度 3、工龄
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 超石英
结晶型> 隐晶型> 无定型
速发型矽肺(acute silicosis) 晚发型矽肺(delayed silicosis) 一部分病例,接触较高浓度
4、个体差异
少数病例,由于持续 的粉尘,但接触时间不长即 吸入高浓度,高游离 脱离接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 二氧化硅含量粉尘, 未发现异常,从事非接尘作业 经1-2年即发病。 若干年后发现矽肺。
石英尘
巨噬细 胞增生
同 心 圆 样 玻 变
… .. . .…
化学 毒性 成纤维因子 尘细胞
机 械 刺 激
….
吞噬作用
9
(三)矽肺的病理改变-肉眼观察
肺表面黑色炭末 沉着,见多个
矽结节
矽结节呈青灰
色,有陶瓷样
光泽,部分结 节融合 胸膜下见多个矽结节
10
(三)矽肺的病理改变-矽结节
正常肺的呼吸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 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矽肺的X线、CT诊断

阴影 。此外还伴 肺 间质不 同程度 的纤 维 结缔组织弥漫性增生 。
影 像 学 表 现 : 矽 肺 主 要 x线 表 现 : ① 肺 纹 理 改 变 , 现 为 增 多 、 粗 及 网 状 阴 表 增
[ . s 北京 : 国家技术监督局 , J l 华人 民共 和 {
国卫 生 部 分 布 ,0 2 1 2 2 0 : —1 . 5 周 嚎 荣 . 部 颈 面 C M] :I海 陕 科 胸 T[ .} 海
咯 血 、 痛 、 吸 困 难 等 症 状 。 晚 期 可 引 胸 呼 起肺通气功能障碍 。
般资料 : 矽肺 患 者 2 O例 , l 男 4例 ,
女 6例 , 龄 5 7 年 0~ O岁 , 触 二 氧 化 硅 的 接
粉尘史为 1 2~3 2年 , 均 2 平 2年 。
检查方法 : 部平片采用 计算 机摄影 胸
一 一 一 — — 一 一 一 … 一 一
参考文献
1 李治安 . 临床超 声影像 学. 京 : 北 人民卫
一 … 一
民军医出版社・ 0 :6・ 2 936 0
中国 社 区医 师 ・ 医学专业 2 1 年 第 3 00 2期 ( 1卷 总第 2 7 )1 7 第 2 5期 3
6例 。钙 化 , 结 1及 块 状 阴 影 内 和 肺 门 大
径 4~8 m, 态 呈 圆形 或类 圆形 , 缘 a r 形 边 清楚 , 密度较 高 , 病灶 分布 以两肺 中 I野 及后部 为 主 。1 2例 可见 矽结 节 融 合 ,
成 团 块状 。 随 访 病 例 可 见 融 合 的矽 结 节 向内移动。 8例 矽 肺 合 并 气 肿 。 双 肺 野 透 亮 度 增 高 , 漫 分 布 矽 结 节 影 , 中 3例 并 发 弥 其
矽肺诊断标准

矽肺诊断标准矽肺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矿山、隧道、建筑工地等工作环境中。
矽肺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矽肺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一、临床症状。
矽肺患者常常出现慢性咳嗽、呼吸困难、胸闷、乏力等症状。
严重的矽肺患者还可能出现咳血、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
这些临床症状是诊断矽肺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片和CT检查是诊断矽肺的重要手段。
矽肺患者的X线片和CT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斑片状磨玻璃影、小结节状阴影等特征性表现。
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矽肺。
三、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对于评估矽肺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程度至关重要。
患者常常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
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为矽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矽肺病史。
矽肺患者的职业史和病史对于诊断矽肺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期从事与二氧化硅有关的工作,特别是没有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患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矽肺。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主要的诊断手段外,痰液细胞学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肺活检等辅助检查也可以为矽肺的诊断提供帮助。
总之,诊断矽肺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矽肺患者,早期诊断能够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矽肺诊断标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对矽肺的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尘肺的影像学表现

尘肺的影像学表现尘肺是一种由长期吸入有害颗粒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包括硅肺、矽肺、无机尘肺和无尘尘肺等类型。
尘肺在影像学检查中有一些特征性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尘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介绍。
一、X线检查1.硅肺:硅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类型,X线检查可见肺野呈网格状磨砂玻璃状浸润,以及节段性或肺野弥漫性间质纤维化改变。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可能肿大。
2.矽肺:矽肺是由硅酸盐或其他含硅颗粒引起的肺部疾病,X线检查表现为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野内磨砂状浸润和条索影。
3.无机尘肺:无机尘肺是由吸入某些无机尘埃引起的肺部疾病,X 线检查可见在肺部出现多发性的斑点状、结节状或网状高密度影。
4.无尘尘肺:无尘尘肺是由长期吸入有机尘埃(如木尘、麻尘等)引起的肺部疾病,X线检查可见类似于肺气囊性肺气肿、叶内胸膜下间质纤维化等变化。
二、CT检查1.硅肺:CT检查可发现更为细微的肺部结节、磨砂状浸润和间质纤维化,同时CT检查还可以明确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2.矽肺:CT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增大、肺实质内磨砂状浸润和条索影,辅助医生做出诊断。
3.无机尘肺:CT检查可以显示肺部斑点状、结节状或网状高密度影的分布情况,帮助医生了解病变性质。
4.无尘尘肺:CT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肺气囊性肺气肿、叶内胸膜下间质纤维化等特征性表现,协助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尘肺在影像学检查中有一些特征性表现,如X线检查和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疑似患有尘肺的患者,及早进行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对尘肺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帮助,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职业性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矽肺的X线及CT诊断分析

矽肺的X线及CT诊断分析
背景介绍
矽肺是一种由于工作中长期暴露于二氧化硅等颗粒物质,导致肺部纤维化、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等疾病的职业病。
其临床表现多为慢性咳嗽、气急、胸痛等,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X线和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在早期发现矽肺病变,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文就矽肺的X线及CT诊断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X线诊断
X线检查是矽肺诊断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胸廓变形
矽肺患者会出现胸廓畸形,表现为肺野后缩、胸廓内凹。
X线检查时,可见双肺纹理和微小线索明显增厚,胸廓略有变形。
纹影增多
X线检查显示矽肺患者肺部纹理增多,复杂、凌乱,甚至出现结节状病灶。
这些变化是由于肺间质纤维化所致。
肺内结节状影
矽肺患者肺部结节状影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其密度较高,有些区域可呈结节叠影。
结节大小多在0.5-2cm之间,呈团块状或分散状分布,分布于肺野中下部,仅少数出现于上部和中部。
肺内大量结节或条纹影
严重的矽肺表现为大量的结节或条纹影覆盖,呈网状分布。
这些影像呈。
矽肺

矽肺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石英粉尘所致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目前常见的且危害较为严重的职业病。
目前是职业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之一,也是12种尘肺中较重的一种。
西医学名:矽肺 所属科室: 内科 - 呼吸内科主要病因: 长期吸入石英粉尘 传染性: 无传染性疾病分类1、结节性矽肺:胸膜下和肺组织内,1~5mm 矽结节,散在。
长期吸入SiO2含量较高粉尘。
2、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肺泡、呼吸性支气管、肺小叶间隔及小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呈弥漫性增生并成块状,肺泡容量减小。
长期吸入SiO2含量较低粉尘。
3、团块型矽肺:上述各种类型矽肺进一步发展,病灶融合而成。
又称进行性大块纤维化型。
矽结节融合,纤维增生、透明性变。
发病原因1.生产性环境中很少有单纯石英粉尘存在,通常是多种粉尘存在,应考虑混合粉尘会有联合作用。
2.工人的个体因素和健康状况对尘肺发生也起一定作用。
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
4.矽肺发生发及病变程度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蓄积量主要取决于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越大,越易发生矽肺,病情越严重。
发病机制矽肺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许多学者根据石英粉尘的理化性质、机体对石英粉尘的反应,或临床观察、实验研究所见,对矽肺的发病机制提出过许多学说,如机械刺激学说、化学中毒学说、表面活性学说、免疫学说等。
60年代Brieger,Gross等发现石英的致纤维化作用与其四面体结构有关,认为石英表面的硅烷醇基团是引起肺纤维化的活性部位。
1971年Heppleston根据研究提出吞噬细胞吞食石英粒子,坏死后的细胞残体释放出有促进纤维化约因子(H因子),它激活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导致胶原纤维的增生,形成肺纤维化。
病理变化矽肺是吸入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尘肺,属结节型尘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矽肺的CT表现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03T08:42:20.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彭世辉陈铭寿[导读] 矽肺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是因为长期吸收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而在肺内引起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的病变
彭世辉陈铭寿(广西东兴市人民医院广西东兴 538100)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35-02 【摘要】目的分析矽肺的CT表现及特点,提高矽肺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确诊为矽肺的胸部CT表现,并加以分析;结果小阴影33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致密小结节,小结节主要分布在血管支气管束周围;大阴影3例,表现为大块状,边缘不规则及分叶状; 间质纤维化33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钙化20例,肿大钙化的淋巴结边缘清,未见融合改变;合并肺结核12例、肺气肿14例、胸膜增厚16例、继发细支气管扩张7例;结论矽肺的CT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结合病史可作出明确的结论。
【关键词】矽肺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矽肺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是因为长期吸收含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硅粉尘而在肺内引起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的病变[1];传统的检查方法为高千伏的X线摄影,而随着CT的普及应用,CT在诊断矽肺的作用日渐显现。
现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确诊为矽肺33例的CT表现,旨在提高CT诊断矽肺的水平。
1 一般资料
1.1对象:按照我国矽肺诊断标准(GBZ70-2002)[2],收集2005-05月至2012-06月间经我院确诊的矽肺33例,33例均为男性,年龄56-83岁,中位年龄61岁;粉尘近融时间:2-8年,平均5年;职业:均为手工打石采石工人。
1.2方法:CT扫描采用PHILIP SR1000扫描机及GE Bright Speed 16层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膈底,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簿层重建层厚、层距:1.25/20mm,阅片方法采用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当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统一。
1.3结果:①小阴影33例,表现为直径1-10mm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边缘清、锐利,密度高,病变以双肺上叶及下肺背段为重,小结节主要分布于血管支气管束周围。
②大阴影3例,表现为直径在10mm以上的块影,边缘欠规则或呈分叶状,均位于肺上叶,一大阴影内见点状钙化;③间质纤维化33例,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小叶中心间质、小叶间隔增厚、出现网格状、磨玻璃影及胸膜下线,病变靠背靠下为重;④胸膜增厚16例,表现为胸膜广泛或局限性增厚,增厚的胸膜以背侧多见,其中有6例胸膜钙化;⑤淋巴结钙化20例,表现为纵隔及双肺门多发钙化淋巴结,钙化多为呈类圆形及蛋壳样,也可见斑点状及不规则状,淋巴结周围脂肪间隙减少,但边缘清,未出现融合改变;⑥合并肺结核12例,表现为点片状及条索状灶,边缘可清或欠清,病灶多为双肺上叶;⑦合并肺气肿14例,表现为疤痕旁肺气肿(肺大泡)为多,也可合并小叶中心型肺气肿;⑧继发细支气管扩张7例。
2 讨论
2.1矽肺形成原理: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含有度浓度的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吸入的粉尘在肺内由巨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大量含矽尘粒,矽尘粒在肺间质内引起纤维化反应,致纤维增生形成胶原纤维结节,增生结节影响肺内的细微间质结构致纤维母细胞增生,并产生胶原纤维及玻璃样变,而后形成较大的矽肺节,纤维组织不断增生,矽结节互相融合而形成更大的结节,结节内可发生钙化[3]。
2.2矽肺的临床表现:矽肺患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胸闷、咳嗽、咳痰、气短、胸痛、无力、心季等症状,合并结核,还可出现结核的慢性中毒症状。
2.3矽肺CT表现:主要表现为矽肺结节,肺间质纤维化,胸膜的改变,肺气肿及其他合并征等。
①肺内小结节,表现为大小约为1-10之间的高密度结节,边缘清、锐利,结节内部可见更高密度的钙化灶,结节主要分布于血管支气管束周围;本组病例33例中均出现矽肺小结节;②矽肺大结节,是指大于10mm的阴影,边缘不规则,可呈分叶状,内部可见点状钙化及空洞,大结节主要分布于上肺为多,本组中有3例出现大结节,均位于上肺,与文献报道相符;③肺间质纤维化,于高分辨CT上易显示,表现为肺磨玻璃灶、胸膜下线、小条索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中心间质增厚及继发细支气管牵位性扩张等,病变主要靠背靠下为重;本组33例均出现肺部间质纤维化改变,其中7例出现继发性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
④胸膜的变化:表现为胸膜不规侧增厚、粘连,并可出现胸膜斑,胸膜的改变多出现于背侧胸膜;本组中有16例出现胸膜增厚。
⑤合并肺气肿,表现为不规则或类圆形的无壁或薄壁低密度灶,形成病理为支气管壁变狭,矽肺结节破坏肺泡壁、以及对肺部纤维萎缩的代偿性作用是造成肺气肿的原因[4];本组中有14例出现肺气肿,均位于上肺为多,主要以肺大泡及疤痕性气肿为主。
⑥合并肺结核,表现为点片状及条索状灶,边缘清或欠清,或有空洞形成。
⑦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钙化,表现为结节状或蛋壳状钙化,或不规则钙化,肿大的淋巴结边缘清,未呈融合改变。
3 矽肺的CT鉴别诊断
矽肺的小结节主要与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鉴别,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表现为三均,即分布、大小、密度均匀,病灶密度较矽肺小结节淡,矽肺小结节密度较高,小结节分布于血管支气管束周围为多,而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的粟粒影呈随机分布,结合病史两者鉴别不难。
矽肺的大阴影主要与肺癌等占位鉴别,肺癌肿块常表现为边缘毛刺、分叶、邻近胸膜凹陷征等,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常伴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矽肺的大阴影病变常位于上肺且常呈多发,常合并小结节等其他改变,容易鉴别。
综上所述,CT扫描在诊断矽肺上有明显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可作出明确的结论。
图①双肺呈弥漫性高密度矽肺小结节灶,右肺上叶见陈旧性结核灶;图②双肺呈弥漫性高密度小结节灶,病灶主要分布于血管支气管束周围;图③右肺上叶矽肺大阴影,内见点状钙化灶,纵隔多发钙化淋巴结;图④双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小叶中心间质、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双背则胸膜增厚)。
文献参考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7:300-3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12.
[3]张轶瑾.CT和HRCT在矽肺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11(2):158-159.
[4]荣独山.X线诊断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