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燃烧与爆炸》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安全工程燃烧学课件第一章 燃烧与爆炸的化学基础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
特征(3)光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 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 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为探测火区提供了方 法和手段
特征(4)烟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 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
1.活化能理论
活化分子
有可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分子为活化 分子;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要比普 通分子高,这一能量超出值可使分子 活化并参加反应。
活化能
使普通分子变为活化分子所必需的能量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
△E1正向反应活化能
K
△E2逆向反应活化能 △E2- △E1 反应热效应
氧化物是可燃物质被氧化时的最初产物,它们是不稳
定的化合物,能够在受热、撞击、摩擦等情况下分解
而产生自由基和原子,从而又促使新的可燃物质的氧
化。 CH- 烃基; HO-羟基; -COOH羧基 ----游离基团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
过氧化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物质在气态 下有被氧化的可能性。它假定氧分子只进行单键的破 坏,这比双键的破坏要容易一些。因为破坏1mol氧的 单键只需要29.3 ~33kJ的能量。但是若考虑到,C—H键 也必须破坏,氧分子也必须加合于碳氢化合物之上而 形成过氧化物,则氧化过程还是很困难的。
最初的游离基(或称活性中心、作用中 心等)是在某种能源的作用下生成的,产生 游离基的能源可以是受热分解或光照、氧化、
还原、催化和射线照射等。
各种物质的敏感源不同
第一节 燃烧与爆炸的本质和条件
游离基由于具有比普通分子平均动能更
多的活化能,所以其活动能力非常强,在一
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ppt课件

若在厨房中闻到乙硫醇的难闻气味,表明厨房的天然气可 能已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是 A、B (填字母)。
1 2 3 4 5 6 7 8 9 10
A. 关闭气源阀门 B. 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 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 在厨房内使用手机拨
打火警电话“119”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CH4
5%~15%
)
A. 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
吹进来
B. 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货车上
运送
C. 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
闭装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应经常通风,A错误;酒精和 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同一辆货车上运送不安全,B 错误;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 炸,所以工人不能在车间吸烟,C错误;生产酒精的车间 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可以防止发 生爆炸,D正确。 【答案】 D
H2
4%~75%
CO
12%~75%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拨】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 75%,所以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氢气。天然气泄漏 后,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故 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科学思维·宏微结合][2023·青岛]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 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是乙炔(C2H2)燃烧反应 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鲁教版八年级全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第二节 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
若在厨房中闻到乙硫醇的难闻气味,表明厨房的天然气可 能已泄漏,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是 A、B (填字母)。
1 2 3 4 5 6 7 8 9 10
A. 关闭气源阀门 B. 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 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 在厨房内使用手机拨
打火警电话“119”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CH4
5%~15%
)
A. 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
吹进来
B. 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装在同一货车上
运送
C. 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
闭装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应经常通风,A错误;酒精和 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同一辆货车上运送不安全,B 错误;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 炸,所以工人不能在车间吸烟,C错误;生产酒精的车间 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可以防止发 生爆炸,D正确。 【答案】 D
H2
4%~75%
CO
12%~75%
1 2 3 4 5 6 7 8 9 10
【点拨】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 75%,所以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氢气。天然气泄漏 后,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或电火花易发生爆炸,故 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科学思维·宏微结合][2023·青岛]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 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是乙炔(C2H2)燃烧反应 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鲁教版八年级全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控制
第二节 促进燃烧与防止爆炸
2第二章_燃烧与爆炸

燃 烧 三 要 素
1.1.2 燃烧条件
• 燃烧三要素:燃料、助燃剂(氧化剂)、点火源
• 氧化剂 – 空气 – 氧气 –氟 –氯 – 过氧化氢 – 过氯酸盐 – 金属过氧化物 – 硝酸铵 • 点火源 – 。。。。 – 明火/电火花/静电火花 – 高温表面/冲击与摩擦 – 自燃/绝热压缩/雷电 – 其他 • 燃料(可燃物) – 汽油 –苯 – 木材 – 塑料 – 金属 – 氢气 – 一氧化碳 – 。。。。
• 2000年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9号车司机赵东芳下井与维修工修理9号车,凌晨 1时多,经试车仍不能正常运行。赵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见12 号车司机王培元在拉完9车矿石之后因感冒头晕在计量室休息。王培元得知赵东 芳的车未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东芳,这时约是凌晨2时。当赵东芳拉完第7 车矿石后,看到车上温度表已达到170℃,便驾车到1138-1118水平的斜坡道岔 口处熄火降温不到10分钟,大约凌晨4时40分再次启动后,发现发动机右后脚下 面着火,就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跑到5号车范玉江处,两个各 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但火还是灭不掉。赵东芳又跑到一 工区找灭火器,一工区值班员许发礼说“灭火器是空的”。5时20分,许发礼在 帮助灭火过程中,向矿调度室调度员夏学军作了电话汇报。赵随后找了两个水 桶,与13号车司机刘永宏、5号车司机范玉江提水去灭火,因火势很大,用水灭 火也不起作用。赵东芳又跑到1118维修硐室内找灭火器未找到,赵就让硐室内 的岳小军向计量室打电话(但未打通),尔后赵又返回现场,试图让铲运机铲断水 管用水灭火,但因铲运机司机不在而未成。这时赵东芳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 感到头痛无力,便摸着巷道走到了1150中段休息片刻后,乘罐车出井,约7时到 地面,再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 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临夏 二建六队值班长孔有理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 就跑到6号道,待一会6号道也进来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 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他就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好多人不听 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 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 在事故中死亡的17人中,中国煤炭五公司第二工程处10人,浙江省苍南第 三公司4人,临夏二建工程公司2人,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1人。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精品教学课件

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 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课堂小结
物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理 物变 质 化 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的
变 化
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学
变 常伴随有颜色的改变、 化 放出其他、生产沉淀等
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
随堂训练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 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气、钠等物质。
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氯
酸钾、硝酸铵等。
一切可燃性气体(天然气、煤气、液化石 油气)、可燃性蒸汽、可燃性粉尘与空气 的混合物遇明火或者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 炸
课堂小结
常见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 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发光、吸热、放热、颜 物质的外形、状态改变 色改变、生成气体、产
生沉淀等
实例 说明
矿石粉碎、水蒸发、 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 食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 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 变化
讲授新课
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发生了什
随处可见的安全防范标志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 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课堂小结
物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理 物变 质 化 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的
变 化
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学
变 常伴随有颜色的改变、 化 放出其他、生产沉淀等
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
随堂训练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 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气、钠等物质。
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氯
酸钾、硝酸铵等。
一切可燃性气体(天然气、煤气、液化石 油气)、可燃性蒸汽、可燃性粉尘与空气 的混合物遇明火或者电火花都可能发生爆 炸
课堂小结
常见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 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本质区别 伴随现象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发光、吸热、放热、颜 物质的外形、状态改变 色改变、生成气体、产
生沉淀等
实例 说明
矿石粉碎、水蒸发、 碘升华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 食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但有 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 变化
讲授新课
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发生了什
随处可见的安全防范标志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 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燃烧与爆炸》课件

化学性质爆炸是指物质发 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 明亮火焰和巨大气体冲击 波。
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1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爆炸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 爆炸的危害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冲击波、喷射物和火灾等危害。
3 防范措施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存放、正确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烟燃烧
烟燃烧是指可燃物在 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燃 烧,产生大量烟雾。
爆炸
爆炸是指可燃物与氧 气迅速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 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 剧烈的声光效应。
2 理性质爆炸
理性质爆炸是指物质的体 积迅速扩大,没有产生明 亮火焰。
3 化学性质爆炸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木材、 燃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
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 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引燃源
引燃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并 点燃。
燃烧的类型
明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 表面燃烧产生明亮的 火焰。
雾燃烧
雾燃烧是指可燃液体 或固体在空气中形成 细小液滴或悬浮颗粒 后燃烧。
结语
1 总结
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很重要。
2 展望燃烧与爆炸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烧和爆炸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
燃烧和发电
燃烧可用于发电,如燃煤、燃 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和冶金
燃烧在冶金过程中用于矿石熔 炼和金属提取。
爆炸和科学研究
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1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爆炸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 爆炸的危害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冲击波、喷射物和火灾等危害。
3 防范措施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存放、正确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烟燃烧
烟燃烧是指可燃物在 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燃 烧,产生大量烟雾。
爆炸
爆炸是指可燃物与氧 气迅速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 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 剧烈的声光效应。
2 理性质爆炸
理性质爆炸是指物质的体 积迅速扩大,没有产生明 亮火焰。
3 化学性质爆炸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木材、 燃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
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 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引燃源
引燃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并 点燃。
燃烧的类型
明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 表面燃烧产生明亮的 火焰。
雾燃烧
雾燃烧是指可燃液体 或固体在空气中形成 细小液滴或悬浮颗粒 后燃烧。
结语
1 总结
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很重要。
2 展望燃烧与爆炸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烧和爆炸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
燃烧和发电
燃烧可用于发电,如燃煤、燃 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和冶金
燃烧在冶金过程中用于矿石熔 炼和金属提取。
爆炸和科学研究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沉积状态的粉尘,使原来不具备粉尘爆炸条件的地区和场所具备了粉尘爆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2)影响燃速的其他因素 • 1)炸药理化性质 • 燃烧的稳定性及其燃烧速度,首先决定化学反应速度以及从反应区向
原炸药层热传导的速度。如反应区中化学反应速度很大,而与它相对 应的热传导速度很小,则燃烧立即增强,甚至立刻发生爆轰,如叠氮化铅, 它几乎没有燃烧阶段而立刻转为爆轰,就是这种情况;如化学反应速度 过小,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补偿由热传导造成的热损失,则燃烧将逐渐 减弱,以至熄灭。 • 炸药的导热系数对燃烧过程也有很大影响,如果炸药的导数系数过大, 则大量的热量传入很深的未反应的炸药层中,增大加热层厚度,使反应 区的温度和化学反应速度降低,放热量减少,以至不能维持过程的自行 传播。
• 在工业生产尤其是国防工业生产中,由爆炸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事故是屡见不鲜的,而且这类物质所带来的事故灾害往往也是很惨重 的。
返回
5.2 爆炸性物质的种类
•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爆炸物管理方面可分为: • (1)起爆器材和起爆药 • (2)硝基芳香类炸药 • (3)硝酸酯类炸药 • (4)硝化甘油类混合炸药 • (5)硝酸铵类混合炸药 • (6)氯酸类混合炸药和过氯酸盐类混合炸药 • (7)液氧炸药 • (8)黑色炸药
• 1.燃烧转爆轰的条件 • 炸药的燃烧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爆轰呢.试验研究得出如下几个
初步的结论:
上一页 下 ①燃烧气体平衡的破坏,是燃烧转变为爆轰的主要原因。只要燃速超 过某一临界值,就会产生这种破坏。这种转变的关键条件是燃烧压力 的增加。下面分析一下混合气体由燃烧转变为爆轰的过程:在混合气 体的管子开口端点火时,火焰才能做等速均匀传播,而在密封的管子中 燃烧时,火焰则以不断增长的速度进行传播,燃烧不断产生的气体的膨 胀使燃烧面前边的混合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大;而燃烧面压力越大,燃烧 速度就越快,密度、温度也随着提高,这就使以后各层气体反应速度更 快,燃烧面前边的气体压力更高,从而形成一层一层的压缩波。这些压 缩波叠加的结果,就形成了冲击波。随着燃烧传播而形成的冲击波强 度的增大,燃烧越来越激烈,在冲击波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会发生爆 轰。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2)影响燃速的其他因素 • 1)炸药理化性质 • 燃烧的稳定性及其燃烧速度,首先决定化学反应速度以及从反应区向
原炸药层热传导的速度。如反应区中化学反应速度很大,而与它相对 应的热传导速度很小,则燃烧立即增强,甚至立刻发生爆轰,如叠氮化铅, 它几乎没有燃烧阶段而立刻转为爆轰,就是这种情况;如化学反应速度 过小,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补偿由热传导造成的热损失,则燃烧将逐渐 减弱,以至熄灭。 • 炸药的导热系数对燃烧过程也有很大影响,如果炸药的导数系数过大, 则大量的热量传入很深的未反应的炸药层中,增大加热层厚度,使反应 区的温度和化学反应速度降低,放热量减少,以至不能维持过程的自行 传播。
• 在工业生产尤其是国防工业生产中,由爆炸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和爆炸 事故是屡见不鲜的,而且这类物质所带来的事故灾害往往也是很惨重 的。
返回
5.2 爆炸性物质的种类
•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爆炸物管理方面可分为: • (1)起爆器材和起爆药 • (2)硝基芳香类炸药 • (3)硝酸酯类炸药 • (4)硝化甘油类混合炸药 • (5)硝酸铵类混合炸药 • (6)氯酸类混合炸药和过氯酸盐类混合炸药 • (7)液氧炸药 • (8)黑色炸药
• 1.燃烧转爆轰的条件 • 炸药的燃烧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爆轰呢.试验研究得出如下几个
初步的结论:
上一页 下 ①燃烧气体平衡的破坏,是燃烧转变为爆轰的主要原因。只要燃速超 过某一临界值,就会产生这种破坏。这种转变的关键条件是燃烧压力 的增加。下面分析一下混合气体由燃烧转变为爆轰的过程:在混合气 体的管子开口端点火时,火焰才能做等速均匀传播,而在密封的管子中 燃烧时,火焰则以不断增长的速度进行传播,燃烧不断产生的气体的膨 胀使燃烧面前边的混合气体的压力逐渐增大;而燃烧面压力越大,燃烧 速度就越快,密度、温度也随着提高,这就使以后各层气体反应速度更 快,燃烧面前边的气体压力更高,从而形成一层一层的压缩波。这些压 缩波叠加的结果,就形成了冲击波。随着燃烧传播而形成的冲击波强 度的增大,燃烧越来越激烈,在冲击波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会发生爆 轰。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气的火焰传播速度, m/s(管径25.4mm)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气 传播速度 中的含量/%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 传播速度 气中的含量/%
氢 一氧化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4.83 1.25 0.67 0.85 0.82
38.5 45 9.8 6.5 4.6
乙炔和氯气的反应:C2H2+Cl2 还原剂
2HCl+2C
2)自燃点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阅读教材26页
影响自燃点的因素 :压力、浓度、催化剂、化学结构等
反应当量浓度时,自燃点最低;
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容器的影响:形状、大小、材质等; 添加剂的影响:活性催化剂使自燃点降低,钝化催化剂使
自燃点升高; 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分散度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氧气(或其他 助燃气体)的浓度。
加热
加热
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 哪个闪点更低一些? 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闪点的测定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点火源的大小及与液面的距离 加热速率 适用的均匀程度 试样的纯度 测试容器 大气压力
阅读教材 23页内容
闪点的意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闪点是物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也是 其挥发性指标。 闪点越低,越容易挥发,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安全性差。
几种油品的闪点和自燃点
几种物质的闪点:乙醚-45℃,苯-11℃,丙酮-10℃,乙醇12℃,醋酸38 ℃
在缺少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燃点来表征物质的火险。
3、自燃和自燃点——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自燃
可燃物质在在助燃气体中,在外界无明火直接作用的条件 下,由于受热或自行发热,引燃并持续燃烧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燃
可燃物质不 需要接触火 源,便能自 行着火的现 象称为自燃
.
6
物质的爆炸:
爆炸的定义: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 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由于压力急剧上 升而对周围物体产生破坏作用,爆炸的特点是具有破坏力、产生爆炸 声和冲击波。
爆炸的分类: 常见的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如下 所示。
.
17
直接的破坏作用:
仪器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 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 500米内飞散。
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出来的,但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 能进行计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 原始压力、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
最大爆炸压力愈高,最大爆炸压力时间愈短,最大爆炸压力 上升速度愈快,说明爆炸威力愈大,该混合物或化学品愈危险。
.
15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仪器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
自燃点(autogenous ignition temperature):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 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 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 度)。
.
12
自燃有两种情况:
受热自燃: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 燃烧。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
14
最小点火能: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 所需的最小能量。
最小点火能数值越小,说明该物质越易被引燃。
爆炸压力: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
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 压力。
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 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 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 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
16
爆炸
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 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 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 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 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物质燃烧三要素
.
4
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状态不同,燃烧过程也不同。
固体
液体
气体
熔化蒸发 蒸发
氧化分解
着火燃源自烧.物 质 的 燃 烧 过 程
5
燃烧类型:
燃烧类型
闪燃
在一定温度 温度下,可燃 液体表面所 产生的蒸气 与空气形成 混合物,遇火 源产生瞬燃
着火
在空气充足 的条件下,当 可燃物质达 到某一温度 时,与火源接 触发生燃烧
.
9
安全设施、使用方法等标识、说明醒目
.
10
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
评定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危险特性有以下几个指标:
闪 点(flash point):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
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 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 点燃的危险。
.
7
常见的爆炸
物理性爆炸
化学性爆炸
由物理因素如状态、温度、 压力等变化而引起的爆炸
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使 压力急剧上升而一起的爆炸
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 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 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根本变化
压力容器、气瓶、锅炉 等超压发生的爆炸
简单分解爆炸
复杂分解爆炸
爆炸性混合物 的爆炸
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Combustion and explosion of substances
.
1
.
2
物质的燃烧:
燃烧的定义:物质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出热和光的现象称 为燃烧。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最常见最普遍的燃 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
.
3
凡能帮助和维持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常见的 助燃物是空气和氧气以及氯气和氯酸钾等氧化剂。
凡能与空气中的 氧或氧化剂起剧 烈反应的物质, 克燃物包括:可 燃固体、可燃液 体、可燃气体。
助燃物
可燃物
点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 质燃烧的的能源, 统称着火源,包 括:明火、电火 花、摩擦与撞击 高温体、雷击等。
爆炸分类图
爆炸所需热量是 由爆炸物本身分 解产生的,不发 生燃烧反应,如 三氯化氮等具有 不稳定结构的物 质。
.
爆炸时伴有燃 烧反应,燃烧 所需的氧是由 其本身分解时 供给,所有炸 药均属此类。
可燃气体、蒸 气、薄雾、粉 尘或纤维状物 质等与空气混 合成一定比例 ,遇火源引起 的爆炸。
8
爆炸与燃烧的关系:
说明: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
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而是有一个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 浓度——爆炸下限,和一个最高浓度——爆炸上限。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 间,才有爆炸危险。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 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 的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自 行燃烧的现象。自热自燃是化工产品贮存运输中较常见的现象,危害 性极大。
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害性越大!
.
13
爆炸极限(explosion range):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 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 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
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
就火灾和爆炸来说,化学品的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
.
11
燃 点(ignition point):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
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 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易燃液体的燃点,约高于其闪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