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简介

合集下载

刺绣传承人简介范文

刺绣传承人简介范文

刺绣传承人简介范文
作为一位刺绣传承人,我对刺绣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执着的
追求。

我从小受家庭影响,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家人的
指导下开始学习刺绣技艺。

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我逐
渐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技法和精湛的刺绣技艺。

我深知刺绣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我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还努力将刺绣艺术传承下去。

我曾在多个刺绣比赛中获得奖项,并
在各类展览中展示我的作品。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刺绣技艺的传授
和推广工作,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刺绣艺术。

除了在刺绣技艺方面的努力,我还注重对刺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我深入挖掘刺绣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努力让刺绣艺术更好地
融入现代生活。

我曾在多个刺绣论坛和交流会上发表演讲,分享自
己对刺绣的理解和感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名刺绣传承人,我将继续努力不懈,不断探索刺绣艺术
的无限可能,为刺绣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相信,在我
和更多刺绣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刺绣艺术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和活力,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传承发展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一)传统音乐1、刘赤诚(古琴艺术)刘赤诚,男,1938年‎12月生,中国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诸城派”第三代代表‎传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五岁即承庭‎训,从其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登台‎演奏。

后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其入室‎弟子徐立荪‎宗师门下,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尽得艺术精‎髓。

青年时代已‎驰誉琴坛。

在长达六十‎余载的操缦‎生涯和艺术‎实践中,立足传统,忠实本派,博观约取,融古开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琴旨高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强化发‎展了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的内涵,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演奏洒脱开‎张,沉雄茂密,形神并重,风格浓郁。

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经常接受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

几十年来,为我国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二)传统舞蹈1、冯国佩(蚌埠花鼓灯‎)冯国佩,男,1914年‎8月15日‎生,他的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传下‎来的,到冯国佩这‎一代已有四‎代玩灯的历‎史,其祖父、叔父以及冯‎姓家族的许‎多人都是玩‎灯的名手,并各有特点‎,冯国佩自幼‎喜爱玩灯,在二叔、三叔的教授‎下,他20岁时‎便以扮演“兰花”的惟妙惟肖‎、脚腿功夫出‎名而饮誉乡‎里,被冠以“小金莲”。

冯国佩艺术‎特点主要是‎: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

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抢扇子》、《抢手绢》、《新游春》等节目里,他塑造的女‎角“兰花”秀丽中含端‎庄、娴静里有活‎泼、温柔中露风‎流、腼腆时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质朴。

其动作特点‎是潇洒大方‎、灵活、流畅、舞台调度开‎阔。

魏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魏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杰出代表性传承人)人物简介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和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 他的努力为陈式太极拳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奠定
• 他的贡献为陈式太极拳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持
了基础
魏勰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传承与保护中的贡献
传承方面
保护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魏勰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传承方面
发展方面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
• 魏勰致力于陈式太极拳的国际推广与交流,为太极拳的
发展
国际传播做出了贡献
• 他的弟子和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
• 他的著作和成果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发展做出了贡献
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 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早年经历
•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陈式太极拳
• 18岁起担任武术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太极拳人才

⌛️
魏勰的陈式太极拳学习与发展历程
01
陈式太极拳的学习与实践
• 从基本功开始,扎实掌握陈式太极拳的各种动作
• 熟练掌握陈式太极拳的拳法、刀法、剑法等
02
陈式太极拳的研究与创新
• 深入研究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
04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弟子
魏勰的传承谱系与家族传承
传承谱系
• 魏勰是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传承谱系清晰
• 他的家族传承深厚,兄弟姐妹均练习太极拳
家族传承
• 魏勰继承了家族的陈式太极拳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 他的家族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星臣中医传承人简介资料

宋星臣中医传承人简介资料

宋星臣中医传承人简介资料宋星臣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传承人,以下是他的简介资料:个人背景宋星臣,出生于1950年,是中国河南籍的中医专家。

他自幼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家族中传承了中医技艺。

他先后在国内外多所著名的医学院校学习,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经历宋星臣在学术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曾在国内外多所著名的医学院校进行学习,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多个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临床治疗等方面。

专业技能宋星臣在中医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

他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中药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擅长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外科、妇科等。

同时,他还在针灸、推拿等领域有着高超的技艺。

职业成就宋星臣在中医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

他曾多次受邀前往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际友人治病疗伤,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还多次担任国内外的中医学术会议的专家组成员或主持人,推动了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著作和贡献宋星臣在中医领域有着丰富的著作和贡献。

他的代表著作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解析》、《中药学总论》等。

同时,他还参与编写了多本中医教材和参考书籍,为中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宋星臣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深受中医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健康与长寿,需要依靠医食同源、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饮食起居、环境、心理健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调理。

他认为医生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操守,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社会影响宋星臣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治疗方法和学术观点在中医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通过教学、演讲和著作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于中医文化的热情和关注。

总之,宋星臣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医传承人,他的学术经历、专业技能、职业成就、著作和贡献以及社会影响都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非遗传承人物简报

非遗传承人物简报

非遗传承人物简报一、简介非遗传承是指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行为。

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传承人物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位非遗传承人物的事迹,展示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

二、李师傅——鼓浆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师傅是中国某地的鼓浆皮制作技艺传承人。

作为鼓浆皮制作技艺的唯一传承人,他投身于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李师傅花费数十年时间,深入研究鼓浆皮制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了制作鼓浆皮的精湛技艺。

传承人详细介绍:李师傅热爱鼓浆皮制作技艺,他认识到这一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为了确保鼓浆皮制作技艺不会失传,他带领学徒进行传承工作,并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向公众普及鼓浆皮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他还与其他传统音乐乐团合作,推广鼓浆皮制作技艺的应用。

三、张女士——刺绣艺术传承人张女士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刺绣艺术传承人。

她对刺绣艺术充满热情,致力于将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张女士精通各类刺绣技巧,她以高超的技艺和创新的设计使刺绣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传承人详细介绍:张女士拥有丰富的刺绣经验,她在创作中将传统和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除了传承工作,她还积极与艺术界合作,组织刺绣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为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王先生——民间音乐传承人王先生是一位热衷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人。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中。

王先生擅长演奏多种民间乐器,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誉。

传承人详细介绍:王先生从小就对民间音乐情有独钟,他深入研究各地的传统民间音乐风格,并尝试将其与现代音乐融合。

他不仅将传统民间音乐传授给后辈,还积极组织音乐会和演出,向观众展示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五、结语非遗传承人物的努力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付出,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值得我们予以高度赞扬和鼓励。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摘要:一、潘少启简介二、中医传承背景三、中医成就与贡献四、中医文化传承意义五、潘少启个人品质正文: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一、潘少启简介潘少启,男,我国著名中医文化传承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熏陶,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他勤奋好学,继承家传医术,致力于发扬和传承中医文化。

二、中医传承背景潘少启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族世代行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逐渐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要将家族的医术传承下去。

三、中医成就与贡献潘少启在中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不仅精通中医理论,还能熟练运用中医技法治疗各类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他注重发掘和整理家族传统疗法,创新性地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相结合,提高了治疗效果,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中医学术交流和普及工作,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中医文化传承意义潘少启深知中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致力于将家族世代积累的医学经验和疗法传承给后人。

他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技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传承过程中,他既注重保留传统精华,又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医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潘少启个人品质潘少启医生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格品质。

他热爱中医事业,心怀患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心为患者服务。

他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将传承和发展中医视为终身追求。

他的敬业精神和品质得到了业界和患者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医领域的优秀代表。

总之,潘少启作为中医文化传承人,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民族医学的重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一)传统音乐1、刘赤诚(古琴艺术)刘赤诚,男,1938年12月生,中国古琴各大派系中之“诸城派”第三代代表传人。

出身于艺术世家,五岁即承庭训,从其父—著名国画家、古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登台演奏。

后受业于诸城派始祖王燕卿其入室弟子徐立荪宗师门下,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尽得艺术精髓。

青年时代已驰誉琴坛。

在长达六十余载的操缦生涯和艺术实践中,立足传统,忠实本派,博观约取,融古开今,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琴旨高蹈,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创造了回锋、滚轮、闪滑、荡吟等新的演奏技法,极大强化发展了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的内涵,使具有山东典型地方音腔的琴曲风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演奏洒脱开张,沉雄茂密,形神并重,风格浓郁。

其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经常接受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专访报道及电视播出。

几十年来,为我国古琴音乐遗产的研究、整理、继承和发扬,作出意义深远的贡献。

(二)传统舞蹈1、冯国佩(蚌埠花鼓灯)冯国佩,男,1914年8月15日生,他的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的,一代代传下来的,到冯国佩这一代已有四代玩灯的历史,其祖父、叔父以及冯姓家族的许多人都是玩灯的名手,并各有特点,冯国佩自幼喜爱玩灯,在二叔、三叔的教授下,他20岁时便以扮演“兰花”的惟妙惟肖、脚腿功夫出名而饮誉乡里,被冠以“小金莲”。

冯国佩艺术特点主要是: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

艺术风格集中表现在《抢扇子》、《抢手绢》、《新游春》等节目里,他塑造的女角“兰花”秀丽中含端庄、娴静里有活泼、温柔中露风流、腼腆时藏幽默,既典雅又不失质朴。

其动作特点是潇洒大方、灵活、流畅、舞台调度开阔。

冯国佩在继承中创新,他独创了“斜塔”、“野鸡溜”、“大拐弯”、“雁落沙滩”等一系列舞蹈动作。

几十年来,他先后多次赴北京、合肥教授花鼓灯,传播花鼓灯种子,门下弟子何止三千,其中大多数同志已成为著名的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舞蹈教员。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

中医文化传承人潘少启简介资料
摘要:
1.潘少启个人简介
2.潘少启与中医文化的渊源
3.潘少启对中医文化的贡献
4.潘少启的荣誉与成就
5.结语:潘少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潘少启,男,汉族,1952 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我国著名的中医文化传承人。

自幼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在家庭的熏陶下,逐步走上了中医研究的道路。

潘少启与中医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家族。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青年时期,潘少启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并跟随父亲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术,他还拜师学艺,向多位名医请教,深入研究中医典籍。

潘少启对中医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致力于中医经典的研究与传承,将家传的医术与古籍中记载的秘方相结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中医文化遗产。

其次,他在中医治疗领域不断创新,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

此外,他还致力于中医的推广与普及,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

潘少启在中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众多荣誉。

他曾获得“全国优秀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潘少启是一位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付出毕生努力的传承人。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医术的传承,更在于他为推广中医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人简介
弓春香、女、生于1943年,山西省长治市人,1963年毕业于长治市教育学院。

1965参加工作于长治市工艺美术厂,从师李时忠从事长治堆锦设计,制作。

后调于山西省长治市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长治堆锦研究。

现任长治市黄河工艺美术学校校长。

擅长堆锦画、工笔画。

堆锦画、国画、年画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

1966年创作《穆桂英挂帅》;1967年创作《木兰从军》、《梁红玉擂鼓》;1968年创作《八仙过海》;1969年创作《嫦娥奔月》;1970年创作《关公夜读》;1971年创作春、夏、秋、冬(花鸟堆锦画)是前所未有的创举;1972年创作《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麒麟送子》;1973年创作《贵妃醉酒》、《西施浣纱》、《貂禅拜月》;1974年创作《牛郎织女》、《天女散花》、《嫦娥奔月》;1975年创作《秋翁遇仙记》参加国际贸易展;1976年创作《昭君出塞》;1977年创作《琴棋书画》;1978年创作《菊花》;1979年创作《喜鹊登梅》;1980年创作《海棠诗社》;1981年创作《荷塘月色》;1982年创作《杜鹃》;1983年创作《绣球》;1984年创作《关公》;1985年创作《菩萨》;1986年创作《和合二仙》;1987年创作《布袋和尚》;1988年创作《飞天》;1989年创作《富贵白头》;1990年创作《财神》;1991年创作《喜上梅梢》;1992年创作《松鹤延年》;1993年创作《八仙醉酒》;1994年创作西厢记之《听琴》;1995年《湘云醉卧芍药荫》获山西首届民间艺术一绝展“金奖”,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文化部授予“中国一绝”称号;1996年堆锦画获国家专利证书,弓春香老师成立了以堆锦画为龙头专业的普通中专——黄河工艺美术学校;1997年《红楼梦》系列获多项金奖;《罗汉》系列、《菩萨》系列、《群仙祝寿》系列、《国色天香》花鸟系列……。

至此,堆锦画迎来了空前的发展,1998年堆锦画工艺荣获中国沿海国际科技贸易组委会金奖.中国发明家协会优秀成果金奖.中国第十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最新技术与最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2000年获中华人民
共和国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96108382.4。

) 2003年在山西省教育厅举办的教育成果50年大展中“堆锦画”一举夺魁,“堆锦画”成为教育上的一个新突破。

2004年4月《山西日报》刊登了“苦耕”一文,详细报道了“堆锦画”的再次辉煌。

2004年,长治市网球协会把“堆锦画”《八仙过海》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友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海峡人民的友谊。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对弓春香培养“上党堆锦画”人才进行专访。

,2006年在
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弓春香带着得意的作品参加了山西省举办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2006年“堆锦画”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堆锦画”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弓春香
也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堆锦画”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6——2010年每年定期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为他们的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9年参加长治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

2009年参加国家教育部在天
津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

200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06年——2010年期间,每年举办两次黄河工艺美术学校师生“上党堆锦画”作品展。

堆锦画简介
“堆锦画”工艺经过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在湍急的旋涡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释放出夺目的光彩。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我省芮城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八条屏《郭子仪寿诞图》属明朝物件,北京广华寺收藏的两幅“堆锦”《富贵荣华》和《福寿三多》,据考证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1915年,长治“堆锦”艺人李模制作的四条屏“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奖。

1945年李时忠创作的《英雄常在》被赠送给朝鲜友人。

1957年根据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会见时的照片,堆制的人像《和平万岁》赠给苏联友好代表团。

1957年“堆锦”艺人李时忠出席全国首届工艺美术艺大会,受到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接见。

1965年,长治市工艺美术厂成立,当年便出口《单八仙》、《巾国英雄》、《嫦娥奔月》等“堆锦”工艺品。

可昙花一现,文革后期,这门艺术失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弓春香女士担起了振兴“堆锦”工艺的历史重担,她立志让这古老的艺术重放异彩。

经过苦心钻研,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画特有的技法,保持了中国画浓淡燥润、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借鉴了浮雕强烈的立体效果,并兼容了绸缎的雍容华贵,精良的选材,精湛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包含浓厚的地方风味。

弓春香女士制作的人物、花鸟、山水、草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并解决了传统堆锦容易生蛀,不易保存的缺点。

1975年弓春香女士创作的“堆锦画”《秋翁遇仙记》参加国际贸易展获得国际友人好评。

1994年《湘云醉卧芍药荫》在山西首届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获“金”奖,同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一绝”称号。

为使“堆锦画”发扬光大,在省委、市政府、省教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弓春香女士于1996年成立了以“堆锦画”为龙头专业的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黄河工艺美术学校。

学校占地4700平方米,学校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了一批“堆锦画”制作人才,同时为解决了贫困山区孩子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规模。

2000年我校与台湾大宝东开发有限公司签定了亚洲独家代理合作协议。

“堆锦画”登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

1996年7月4日弓春香女士将凝满自己心血的“堆锦画制作方法”经过系统整理后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取得了专利证书。

(专利证号:ZL96108382·4)。

1998年“堆锦画”获中国沿海贸易组委会金奖,中国发明家协会优秀成果“金奖”,中国第十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最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中央、山西、长治各电视台对我校“堆锦画”成果进行了新闻专题报道。

2000年我校与台湾大宝东开发有限公司签定了亚洲独家代理合作协议。

“堆锦画”登上了祖国的宝岛台湾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的《世纪语录——专家500言大典》记载了弓春香女士对“堆锦画”执着追求的
肺腑之言:“我理解一个好的作品都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个性,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体验、感情的记录。

我最喜欢的东西是“堆锦画”,这也是我最担心失去被我拙劣的表达所歪曲的东西”。

2003年在山西省教育成果50年大展中“堆锦画”一举夺魁,“堆锦画”成为教育上的一个新突破。

2004年4月《山西日报》刊登了“苦耕”一文,详细报道了“堆锦画”的再次辉煌。

2004年,长治市网球协会把“堆锦画”《八仙过海》作为礼品赠送给台湾友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强了海峡人民的友谊。

2006年“堆锦画”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堆锦画”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随着经济繁荣的今天,堆锦画远销香港、台湾、美国、日本等地,成为弘扬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纽带,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