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可注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细胞治疗和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可注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细胞治疗和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可注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细胞治疗和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生物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可注射多糖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独特的物理性质,正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可注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细胞治疗和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二、可注射多糖水凝胶的结构调控可注射多糖水凝胶主要由多糖类物质构成,其结构调控主要涉及交联剂的选择、多糖分子量的调整以及凝胶网络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首先,交联剂的选择对水凝胶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交联剂包括化学交联剂和物理交联剂。

化学交联剂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使水凝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而物理交联剂则通过物理作用(如氢键、静电作用等)形成交联,使水凝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交联剂,可以调控水凝胶的交联程度,进而影响其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能。

其次,多糖分子量的调整也是结构调控的重要手段。

分子量较大的多糖分子可以形成更为紧密的凝胶网络结构,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而分子量较小的多糖分子则有利于提高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

因此,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通过调整多糖分子量,实现对水凝胶性能的优化。

此外,凝胶网络结构的优化也是结构调控的关键环节。

通过调整多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入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等方式,可以优化水凝胶的凝胶网络结构,提高其生物活性和细胞相容性。

三、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可注射多糖水凝胶在细胞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水凝胶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其次,通过在水凝胶中引入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进一步提高细胞的活性,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可注射多糖水凝胶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提高治疗效果。

四、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慢性创面修复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之一,可注射多糖水凝胶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可注射水凝胶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可注射水凝胶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引文格式:王钰池,纪力 ,王静,张劲松.可注射水凝胶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0,40(9):896 900.doi:10.13389/j.cnki.rao.2020.0204【文献综述】可注射水凝胶治疗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王钰池 纪力 王静 张劲松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氉氉氉作者简介:王钰池(ORCID:00000001 7995 8999),女,1995年6月出生,贵州安顺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 mail:yuchi9567@gmail.com通信作者:张劲松(ORCID:00000002 0468 9584),男,1954年3月出生,辽宁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晶状体相关疾病的基础及临床。

E mail:cmu4h zjs@126.com收稿日期:2019 07 26修回日期:2019 08 13本文编辑:王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81470617)作者单位:110005 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辽宁省晶状体学重点实验室(王钰池,纪力 ,王静,张劲松);110001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爱尔卓越眼科医院(王静,张劲松)【摘要】 眼部结构的特殊性使眼科疾病的治疗面临很多阻碍。

水凝胶作为一种具备多维应用潜能的高分子材料,有着可控的力学性能及生物性能,是组织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水凝胶良好的透明性、安全性、兼容性也提示了水凝胶在眼科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

目前已应用于眼科的水凝胶有人工泪液、药物载体、黏附剂等。

本综述介绍了可注射水凝胶在制作、性能及应用方面的特点,概述了可注射水凝胶作为药物载体、组织黏附剂、空间填充剂以及细胞载体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挑战,特别介绍了可注射水凝胶近年来在角膜外伤、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研究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研究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研究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及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研究引言骨损伤和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骨修复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展各种修复材料的研究,以达到增加骨的再生能力和促进骨愈合的效果。

其中,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支架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介绍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方法以及其作为骨修复支架的研究进展。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方法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材料筛选、制备步骤和材料性能的表征。

首先,选择合适的硫酸软骨素基材料,包括软骨素酯类、硫酸软骨素蛋白胶和硫酸软骨素纳米颗粒等。

其次,通过合适的方法将硫酸软骨素基材料与交联剂或可溶性硫酸软骨素相结合。

最后,调节制备条件,如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等,以获得具有理想性能的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性能研究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应用性能主要包括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生物活性等。

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反应和组织排斥反应。

此外,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的机械性能也值得关注,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骨修复支架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最后,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还可以通过释放生物活性物质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愈合。

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在骨修复中的应用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支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将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用于骨损伤修复和骨缺损修复等领域。

实验结果表明,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能够提供良好的骨细胞附着和增殖的环境,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愈合。

此外,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也可以通过改善骨微环境,增加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一步促进骨修复过程。

结论硫酸软骨素基可注射水凝胶因其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骨修复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含BMP-2的骨修复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含BMP-2的骨修复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含BMP-2的骨修复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完整版)骨骼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了保护、运动、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

外伤或某些疾病可能会造成骨缺损,影响骨的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较小的骨缺损,机体可以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 BMMSCs)分化、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等方式进行膜内成骨及软骨骨化,从而完成骨修复。

但如果骨缺损较大,并达到了骨修复的临界大小,仅依靠机体自身的骨再生能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额外的骨修复材料。

此外,对于需要进行骨融合术(如关节融合术或者脊柱融合术)的患者,若目标关节或者脊柱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达到骨融合,内固定物将受到过大的应力载荷而面临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在上述情况下,多需要使用促骨修复材料以达到更好的骨修复效果。

临床上现有的骨修复材料的“金标准”为自体骨移植,多选用髂骨或肋骨。

自体骨移植因取材量受限,并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1],临床应用受限。

其他的骨修复材料包括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及人工合成骨:同种异体骨主要来源于尸体骨,虽然避免了移植物部位疼痛、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问题,但其来源较为有限,促骨修复效应也较差,并存在排异、感染等风险;异种骨主要为去细胞去蛋白的小牛骨,但其促骨修复效应较差;人工合成骨主要包括生物陶瓷、磷酸钙/硫酸钙骨水泥等,但其脆性较大,促骨修复效应较差。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骨移植物需要固定于移植部位,而上述4种骨修复材料均为块状或粉末状,常因周围血流冲刷而移位,降低骨修复效应,甚至导致异位骨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新型骨修复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 BMP)在骨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某些种类的水凝胶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固定活性物质、填充骨缺损的优势,其作为活性因子载体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针对含BMP-2的骨修复水凝胶开展研发工作,本文将对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水凝胶(Hydrogel)是一类具有亲水基团, 能被水溶胀但不溶于水的具有三维网络结 构的聚合物。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凝胶。 具有网状交联结构的水溶性高分子中引入 一部分疏水基团和亲水残基,亲水残基与 水分子结合,将水分子连接在网状内部, 而疏水残基遇水膨胀的交联聚合物。是一 种高分子网络体系,性质柔软,能保持一 定的形状,能吸收大量的水
身体积明显增大的现象,这是弹性凝胶的 重要特性,凝胶的溶胀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是溶剂分子钻入凝胶中与大分子相 互作用形成溶剂化层,此过程很快,伴有 放热效应和体积收缩现象(指凝胶体积的 增加比吸收的液体体积小)
(二)环境敏感性
环境敏感水凝胶
---------又称智能水凝胶,根据环境变化的 类型不同,环境敏感水凝胶又分为如下几 种类型:温敏水凝胶,PH敏水凝胶,盐敏 水凝胶,光敏水凝胶,电场感应水凝胶, 形状记忆水凝胶,非离子型水凝胶溶胀性 只取决于聚合物的化学成分,而与外界环 境无关。
水凝胶在药用高分子材料进展
⑺阿达帕林凝胶:可抑制人类多形核白细胞的化学 趋化反应,并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化反 应转化为炎症媒介物来抑制多形白细胞的代谢, 从而缓解由细胞反应介导的炎性反应。适用于寻 常痤疮的皮肤治疗。
⑻冰带是国内首创新产品,采用国际蓄能高分子 材料蓝冰研制而成的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蓝冰 在常温状态下呈蓝色柔软透明状胶体,热容量是 水的2-3倍,具有蓄冷降温及蓄热保暖的双重功效, 使用方便,安全。
2.化学水凝胶,通过化学键交联形成 的三维网络聚合物,是永久性的。
根据合成材料分类:

1.天然高分子水凝胶

2.合成高分子水凝胶

3.天然和合成高分子杂化水凝胶
水凝胶的性质

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与应用

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与应用

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生物医用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报告主要对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二、现状分析1. 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特点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是一种具有温敏性质的水凝胶材料,能够在体内形成稳定的凝胶,具有可注射性和可控性。

它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实现溶胀状态和凝胶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药物缓释或组织修复的目的。

2. 研究进展在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温敏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凝胶形成机制的研究、药物缓释和组织修复应用等。

在温敏聚合物的设计合成方面,研究者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来调控其热敏性能,以实现在不同温度下的凝胶化。

凝胶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物链的亲疏水性和链的柔性等方面,以揭示其凝胶化的机理。

药物缓释和组织修复应用是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主要应用领域,研究者通过将药物或生物活性因子掺入温敏水凝胶中,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和组织的修复。

三、存在问题1. 温敏聚合物选择的问题目前,温敏聚合物的选择对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当前大部分的温敏聚合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光敏性差、生物相容性欠佳等,限制了该材料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2. 凝胶形成机制的解析问题温敏聚合物的凝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控。

需要加强对凝胶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3. 药物缓释和组织修复效果的提升问题目前,医用温敏型可注射水凝胶在药物缓释和组织修复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药物缓释效果不稳定,释放速率难以精确控制;组织修复效果不佳,复合凝胶材料与周围组织的结合性能有待改进。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水凝胶的研究进展俊机哥哥0913010407(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09高分班)摘要:本文对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于水凝胶的制备,我们在文章的介绍了三种方法:单体聚合并交联、聚合物交联、载体的接枝共聚。

关键字: 水凝胶制备性质应用生物医学前言水凝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当时是由捷克的Wicherle和Lim研制的聚强乙基丙烯酸甲酯。

它本身是硬的高聚物,但它汲取水分后就变成具有弹性的凝胶,故称水凝胶。

水凝胶是一类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在水中能够汲取大量水分而溶胀,并在溶胀之后能够继续保持其原有结构而不被溶化。

水凝胶可由不同的亲水单体和疏水单体聚合而成。

由于其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故相对分子质量很高,其交联网络结构主要由化学键、氢键或范德华力等组成。

溶胀时溶液可以扩散进入交联键之间的空间内,交联密度越大,三维网络间的空问就越小,水凝胶在溶胀时汲取的水分也就越少。

由于水凝胶外表不易粘附蛋白质和细胞,故在与血液、体液及人体组织相接触时会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它,水凝胶由于含有大量的水分而非常柔软,并且类似于生物体组织,故作为人体植入物可以减少不良反响。

因此,水凝胶被作为优良的生物医学材料得到广泛应用2。

例如,PVP水凝胶可作为眼科手术中黏弹物质及人工玻璃体材料。

PVA水凝胶可用于关节重建、人工软骨、人工喉及人工玻璃体。

PVA 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在移植方面的水凝胶。

水凝胶已被用做鼻子、面部、缺唇修补、替代耳鼓膜等方面。

水凝胶用做人工软骨、腱以及主动脉接枝不久将被商业化。

其它,水凝胶在日用品,工业用品,农业、土建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1 水凝胶的制备1. 1 单体聚合并交联合成水凝胶的单体很多,大致分为中性、酸性、碱性3 种,表1 列出了局部单体及交联剂。

表1水凝胶制备中常用的单体和交联剂水凝胶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单体采纳电离辐射、紫外照耀或化学引发聚合并交联而得。

一般来说,在形成水凝胶过程中需要参加少量的交联剂。

水凝胶研究进展综述

水凝胶研究进展综述

水凝胶研究进展综述
以下是关于水凝胶研究的一些综述性的进展:
水凝胶是一类高度吸水性的材料,其网络结构能够保持大量的水分,并且可以在不失去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释放水分。

这使得水凝胶在许多领域,包括生物医学、药物传递、生物传感、柔性电子学、农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水凝胶研究领域的进展:
1.合成方法:
•不断有新的合成方法被提出,以实现对水凝胶结构和性质的精确控制。

这包括自组装方法、模板法、交联聚合法等。

2.生物医学应用:
•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例如,水凝胶可以用于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创伤敷料、生物传感器等方
面。

其生物相容性和可调节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得其在医学
领域有着广泛的潜力。

3.柔性电子学:
•水凝胶因其柔软、透明、高吸水性等特性,在柔性电子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例如,可在水凝胶基底上制备柔
性传感器、可穿戴电子设备等。

4.环境应用:
•在环境保护和农业领域,水凝胶也发挥着作用。

其可以用于水资源的调控、土壤保湿、植物生长的改良等。

5.智能响应性:
•研究者们通过引入响应性物质,使得水凝胶可以对外界刺激(如温度、pH、光照等)做出智能响应。

这为一些可控
释放和刺激响应性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有新的水凝胶材料、结构设计和应用方法涌现。

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下,水凝胶将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优越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进展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更新,因此建议查阅最新的文献和综述以获取最新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注射水凝胶的研究进展一、水凝胶定义水凝胶是一类能够吸收并保有大量水分的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在聚合物网络结构中含有亲水基团或亲水的链段,它们在水环境中能够与水结合,从而形成水凝胶结构,这种水凝胶结构使得亲水的小分子能够在其中进行扩散。

原位可注射水凝胶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水凝胶体系。

通过注射的方法将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因此很容易充满整个具有不规则形状的缺损部位,手术创伤非常微小。

该体系可由酸碱度、温度的变化或者多价离子的存在而产生溶液-凝胶相转变,或通过共价键而形成水凝胶。

二、水凝胶分类根据水凝胶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情况,可以分为两类化合物:一类是传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这类水凝胶对环境的变化相对不是很敏感;而另外一类则是对外界条件非常敏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这类水凝胶高分子材料由于对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具有不同的应答表现,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来使用,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市场应用前景。

智能型水凝胶是一种可以进行传感、处理并且具有执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

根据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情况可以分为:温度敏感性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于pH敏感性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光敏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压力敏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于生物分子敏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于电场敏感的水凝胶高分子材料等。

1、温度敏感性水凝胶这一类水凝胶高分子材料的溶胀与收缩性,对于温度的变化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具体表现为在较低温度下溶胀度较高,在相对较高温度下溶胀度比较低。

该凝胶具有最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即溶胀度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在某一温度下水凝胶的体积表现为突然的收缩和膨胀。

2、pH敏感性水凝胶水凝胶高分子材料对于pH的敏感性是指其溶胀或消溶胀作用是随着pH值的不同而进行变化。

具有pH响应性的水凝胶都是通过交联而形成大分子网络,网络中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随着介质pH值、离子强度改变,这些基团发生电离,导致网络内大分子链段间氢键的解离,引起不连续的溶胀体积变化。

3、光敏感性水凝胶水凝胶高分子材料的光敏感性是指水凝胶在受到光照的刺激下而发生的一种体积相互转变的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磁性水凝胶、压力敏感性凝胶以及聚合物水凝胶等。

三、制备水凝胶的材料凡是水溶性或亲水性的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交联或物理交联,都可以形成水凝胶。

理想的材料都应具备以下条件: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②适当的生物降解性。

③具有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孔隙率最好达90%以上,且有很高的面积体积比。

④具有可塑性和较好的力学强度。

⑤材料表面微环境利于细胞黏附、增殖,能激活细胞特异基因表达,维持细胞正常表型表达。

常用材料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

1、天然材料天然材料往往是生物衍生的聚合物,一般生物相容性良好。

天然高分子材料有淀粉、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胶原、弹性蛋白、透明质酸盐、纤维素、海藻酸盐、葡聚糖、琼脂糖和明胶等。

但天然材料的质量会因产地及来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存在着天然产品在批次之间性能和质量的重现性波动很大的缺陷。

(1)纤维素衍生物(Cellulose derivatives)低浓度(1~10wt%)下,纤维素衍生物水溶液可在加热后形成凝胶。

甲基纤维素在40~50℃间时可形成不透明凝胶。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则在75~90℃时发生相转变。

他们的相转变温度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来降低。

比如,NaCl的加入可以使甲基纤维素的相转变温度降低至32~34℃。

同样,通过降低HPMC的羟丙基取代度,可以使它的转变温度降低到大约40℃。

(2)木葡聚糖(Xyloglucan)木葡聚糖在特定条件下溶于水后可形成温敏型凝胶。

它主要由(1,4)-β-D-葡聚糖主链构成,支链为(1,6)-α-D-木糖,部分为(1,2)-β-D-乳糖所取代。

当木葡聚糖被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水解后,终产物在水溶液中可发生热可逆凝胶化,而天然木葡聚糖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只有当半乳糖移除率达到35%以上时才会发生凝胶化。

转变温度与聚合物分子浓度及半乳糖移除率成反相关。

(3)壳聚糖(Chitosan)壳聚糖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在一般情况下,壳聚糖只溶于酸性溶液中,但是壳聚糖溶液中加入含羟基聚合物、碱性盐或是对壳聚糖为母体进行加成反应、衍生化和接枝反应,可得到具有温度敏感型或pH 敏感型的壳聚糖基物理水凝胶;其中温敏型水凝胶表现的特点是在生理pH(7.4)及室温下保持溶液状态,而在温度升到37℃时体温固化,原位形成凝胶。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微生物可降解性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

壳聚糖作为生物材料在细胞培养方面可以增加细胞的粘附性,当植入体内后可以促进分子聚集在移植物内。

由于壳聚糖的机械性能比较差,常常与其他材料复合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合成材料合成材料大部分为生物可降解型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类(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N-聚代丙烯酰胺等)、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以及它们的共聚物PLGA、聚己内酯(PCL)、聚羟基烷基酸酯(PHA)、聚酸酐、聚磷睛等。

合成材料可根据需求来进行分子设计,且性能的重现性好,可批量生产。

但同天然材料相比,其生物相容性较差。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水凝胶,是一种典型的温度敏感性水凝胶,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约在32℃,LCST可通过与其他单分子的共聚作用来调节。

这一高分子体系中存在两种氢键: 水分子与高分子链之间的氢键和高分子链之间的氢键。

当外界温度低于LCST 时, 两种氢键的相互协调作用使得疏水基团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束缚水分子的水合结构。

随着温度升高, 水合结构破坏, 疏水作用占主导, 使凝胶中的束缚水变成自由水分子并向外扩散, 凝胶发生相分离, 内部结构塌陷, 体积剧烈收缩, 即水凝胶的温敏性相转变是由交联网络的亲/疏水性平衡受外界变化而引起的。

3、复合材料各种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既可单独用作支架材料,也可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大量性质各异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可以很好地避开单一材料的缺点,实现优势互补。

材料的生物活性取决于材料的组分。

水凝胶材料科学的组合、合适的成分对种子细胞的粘附、生长、分化及自身的活性等都极为关键。

四、水凝胶的形成机理水凝胶的形成主要有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两种主要途径。

物理交联型水凝胶是指由于分子缠结和离子、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的存在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大致可分为离子交联型和温度响应型两种。

形成物理交联水凝胶的条件之一就是体系中物理交联点的形成。

物理交联点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结晶及氢键作用等。

化学交联型水凝胶是运用传统合成的方法或光聚合、辐射聚合等技术,引发共聚或缩聚反应产生共价键而形成的共价交联网络。

化学交联水凝胶结构比较稳定,强度较高,反应可控制性较好,易于操作,但由于需其它物质参与,并伴有化学反应,因此会对细胞的影响较大。

五、水凝胶的检测参数在选择或合成适当的水凝胶支架材料时,应综合考虑物理性能、传质性能和生物相互作用,这些性能或设计参数由支架的用途和植入部位的环境来决定。

实验中测定的参数有:(1)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采用红外光谱仪,用KBr压片技术分析原料及合成材料的主要特征官能团及化学键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2)内部结构测定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水凝胶内部网络状结构的分布等结构特征。

(3)孔隙率和孔径的测定采用溶液替代法计算不同水凝胶的孔隙率。

选用体积为10mL的离心管,装满乙醇。

首先测量水凝胶的体积和干重,然后将干样放于盛有等体积乙醇的离心管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水凝胶样品称重,计算水凝胶的孔隙率。

从水凝胶扫描电镜图中选择尽量不同的孔径,采用平均值的方法计算该水凝胶的表面孔径。

(4)机械强度的测定采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来测量水凝胶的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

首先将溶胶放于10mL的离心管中在37℃条件下制备成一定直径一定长度的圆柱状水凝胶进行抗压试验。

(5)凝胶时间的测定采用试管倒置的方法检测凝胶时间。

将配好的溶胶离心管中,放于恒温金属浴或水浴锅中,使用秒表计时,凝胶时间为溶胶在离心管中流动至离心管倒置后不流动之间的时间。

在不同的温度梯度范围内检测该水凝胶的形成时间。

(6)细胞毒性实验MTT比色法实验是评价水凝胶体系中的浸提液有无潜在的细胞毒性。

MTT 商品名是噻唑蓝。

MTT法又称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的方法。

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外源性MTT被活细胞线粒体中琥珀酸脱氢酶还原后的甲瓒,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

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

CCK-8(cell-counting kit-8)检测试剂盒是应用WST-8取代MTT被还原,在电子耦合试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被线粒体内的一些脱氢酶还原生成橙黄色的甲瓒。

WST-8产生的甲瓒易溶解,且WST-8化学性质更稳定,因此实验结果相对更加稳定。

此外,WST-8相比于MTT线性范围较宽,灵敏度更高。

当细胞增殖越多、越快,则甲瓒产生量越多,颜色越深;反之,当内外因造成的细胞毒性越大,则颜色越浅。

对于同样的细胞,颜色的深浅和细胞数目呈线性关系。

应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值并进行统计学计算便可以获得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数据。

(7)体外降解实验配制50%的I型胶原酶和0.25%胰蛋白酶液,干燥后的水凝胶材料称重紫外照射,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分别置于相同体积的酶液中,放于37℃细胞培养箱中,定期取样,真空冷冻干燥机干燥后称重。

(8)体内组织相容性实验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必须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而且每种原材料必须是无菌的。

因此将制备好的材料用1mL的注射器注射入小鼠皮下,定期取样用中性甲醛固定。

①H&E染色将固定好的组织材料经过组织脱水后包埋、切片、H&E染色等一系列的处理,然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

②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即抗原抗体的反应(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来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蛋白质和多肽),并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可以对组织进行一个更精确的形态学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