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合集下载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与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全球范围内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

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容易导致土地退化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滋生。

采用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还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实现高产、高效、高质的农作物生产。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宜品种在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品种。

玉米品种宜选择生长期短、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大豆品种则宜选择适应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以确保不同生育期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实现互补生长,提高产量。

二、合理密植在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时,密植是关键。

针对玉米,掌握好稳产密度,不可盲目密植;对大豆来说,要遵循宽行高密的原则,通过控制大豆株距,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的产量。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三、合理施肥在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中,合理施肥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科学调配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并根据作物生长需要适时追肥,不仅能保证作物生长所需养分,还能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效益。

四、配套灌溉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来说更是如此。

在干旱地区,合理配套灌溉可保证玉米和大豆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对于玉米来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配置灌溉设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五、适时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中,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早期预防、定期巡田、合理施药等措施,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产量。

六、科学管理在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种植时,科学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生育期的要求,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及时中耕、松土、除草、间痢等,保证农作物能够顺利生长,提高产量。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玉米与大豆间作是一种常见的农业栽培模式,它将两种作物在同一土地上种植,旨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与大豆间作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土地准备玉米与大豆间作适合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土地准备阶段,应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深松,使土壤松软、通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此外,在田间肥料的施用上,应根据土地肥力进行合理配比。

玉米和大豆的作物喜欢不同的肥料,为了避免对两者的阻碍,应该在肥料的选配上加以考虑。

二、作物选择和搭配玉米和大豆拥有不同的光合作用特征和生长周期,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产量,应该选择生长期相对适配的玉米和大豆进行搭配。

在具体的取舍上,建议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大豆作为主植物,然后根据实际土地条件进行适当种植玉米。

三、控制病害虫害的发生由于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环境相似,它们容易受到共同的病害虫害侵袭。

因此,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保证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的重要保障。

其中,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包括:及时发现并清除病虫害,及时修剪枝干,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选用适当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喷洒。

四、灌溉和施肥灌溉和施肥是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进行适量的灌溉和施肥,力求做到科学、精准、有效。

同时,在选择肥料和施肥方式上应做到细致入微,并结合土地的确切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五、加强管理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应定期巡视和监控,及时发现苗期多发病虫害时采取紧急措施。

同时,要注意合理控制密度,适当的育苗,做好营养维护和生长调理工作,促进两个文化的协同发展。

六、总结综上所述,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是做好土地准备、作物选择与搭配、防治病虫害、灌溉与施肥以及管理上的细化工作,只有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才能够发挥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的最大潜力,获得更多收益与利益。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加以努力,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1.地块选择和准备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作为玉米套大豆种植的地块。

在土地施肥前,需要清除杂草,并进行耕作,使土壤松散。

2.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关键环节。

玉米和大豆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两种作物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玉米需要较多的氮肥和磷肥,而大豆则对钾肥需求较高。

在施肥前可以进行土壤检测,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合理施肥。

3.控制杂草杂草是作物的主要竞争因素之一,会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可以采用机械除草、手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在玉米的生长初期,可利用玉米掩蔽杂草的特点,减少杂草的生长;而大豆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对杂草进行有效控制。

4.病虫害防治玉米和大豆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病虫害防治剂进行喷洒,注意防治常见的病虫害如蚜虫、螟虫、稻瘟病等。

5.水分管理玉米和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因此要做好水分管理工作。

在播种后,及时进行灌溉,并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避免积水和缺水对作物的影响。

6.控制密植玉米和大豆都属于密植作物,因此要进行适当的密植控制。

过密的栽培会导致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影响产量。

可以根据作物的要求和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间隔,保证作物充分生长和发展。

7.定期监测定期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及时发现病虫害现象,可以进行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及时调整施肥方案,根据作物的营养状况进行合理的施肥。

综上所述,玉米套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土地、科学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合理控制密植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玉米套大豆的高产高效目标,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摘要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套种技术,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期及播种方式、间作种植模式、播种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配套技术大豆间作玉米栽培,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发挥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比单作玉米或单作大豆经济效益高,这一种植栽培技术已得到农民认可和推广应用。

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存在间作距离过小和密度过大等问题,影响作物通风透光,不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现根据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把大豆间作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1整地施肥播种前最好进行翻梨和旋耕灭茬,在整地灭茬前撒施25%复合肥375~450kg/hm2、61%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45%复合肥150~225kg/hm2,若来不及整地灭茬,也可播种前板茬撒施,播种后趟平覆土盖严。

2选择品种玉米宜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的高产品种,如鲁单981、登海11、淮河10号、中科4号等;大豆宜选用早中熟、耐阴结荚多的品种,如鲁豆10号、中黄13、合豆20等。

3播期及播种方式应提早播种,一般选择在6月15日前播种为好,大豆可选用多功能播种机进行条播,玉米可用单行玉米点播器播种或人工刨穴点播,有利于大豆、玉米出苗,促使出苗整齐健壮。

4间作种植模式(1)以7行大豆间作1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1个种植带为2m,大豆行距25cm、株距10~13cm,保证19.5~22.5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25cm、株距20cm,保证2.25万株/hm2左右。

(2)以12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1个种植带为2.8~3.0m,大豆行距20~23cm、株距10~15cm,保证22.5~24.0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40cm、株距20~25cm、保证3.00~3.75万株/hm2左右。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
一、遴选适宜品种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该选择抗倒伏和叶片过多覆盖穗的品种,这样
可以使得玉米植株生长较为健壮,给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豆品种
选择上,应该选择早熟、生长势旺盛、耐寒性好的品种,这样可以在有限
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发育。

二、合理施肥
在施肥方面,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施肥。

玉米的施肥要在关
键生育期进行,特别是在花粉落下后要及时补充磷肥和钾肥,以增加产量。

大豆施肥要注意提供足够的氮肥和磷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三、科学调控密度
四、注意保墒
保墒是玉米套种大豆的重要环节之一、玉米结穗前后和大豆生长初期
都处于较为干旱的阶段,因此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可以采用地膜
覆盖或者堵塞沟渠进行保墒,以减少水分蒸散。

五、病虫害防治
玉米和大豆都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使
用病虫害防治专用农药,或者进行轮作和间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还应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问题。

六、玉米收获后及时套种大豆
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套种大豆,通常在3-5天内进行大豆的播种。

这样可以减少玉米秸秆的养分损失,为大豆提供足够的养分。

七、合理管理
综上所述,玉米套种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需要科学施肥、合理密度、保墒、病虫害防治以及合理管理等多方面的考虑。

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的产出,从而带动农民的经济收益。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作物之间的互利共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品性能。

以下是一些关于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的介绍。

1.选择适合的品种在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品种。

对于玉米来说,可以选择群体充实、穗几多分且粒大的品种;对于大豆来说,可以选择强健、耐旱的品种。

选择适合的品种可以保证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和生长习性上的契合,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合理的播种密度3.合理的行距在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中,行距的选择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玉米的标准行距为60~75厘米,大豆的标准行距为30~45厘米。

在套种中,为了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可以适当减小行距,使作物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效果。

4.轮作选择在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中,轮作选择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玉米和大豆作为同类作物,不能连续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需要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虫害和营养物的积累。

在轮作选择中,可以选择小麦、水稻、红薯等作物,以实现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平衡。

5.合理的施肥管理在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中,合理的施肥管理也很重要。

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的养分含量,可以进行适当的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措施,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产量。

6.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在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合理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总之,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对品种、播种密度、行距、轮作选择、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合理控制,可以实现玉米与大豆作物的互利共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品性能。

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玉米间作大豆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哎呀,说起种玉米和大豆,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而且得有点耐心。

记得小时候,爷爷在地里种玉米,我就在一旁看,他总是说:“玉米和大豆是好搭档,一起种,产量高,效果好。

”那时候我还不懂,现在长大了,才知道这叫间作。

首先,咱们得选个好地儿。

土壤得肥沃,阳光得充足,还得排水好。

我爷爷的地儿就在山脚下,那土啊,黑得发亮,一脚踩下去,软绵绵的,跟踩棉花似的。

那种地,种啥啥好。

接下来,就是种玉米了。

玉米种子得选好,要那种颗粒饱满,颜色鲜亮的。

爷爷说,种子好,长出来的玉米才壮实。

种的时候,得挖个坑,把种子放进去,然后盖上一层土。

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得刚刚好。

爷爷说,太深了,种子发芽慢;太浅了,种子容易被鸟啄走。

种完玉米,就该种大豆了。

大豆种子也得选好,要那种个头均匀,颜色深的。

种大豆的时候,得在玉米行之间种,这样玉米和大豆就能互相帮助,一起长大。

爷爷说,大豆的根能固定氮,玉米就能吸收到,长得更好。

种完之后,就是浇水和施肥了。

浇水得看天气,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爷爷说,水多了,玉米和大豆容易生病;水少了,长势就不好。

施肥也得看情况,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爷爷说,太早了,肥料容易流失;太晚了,玉米和大豆就吸收不到了。

最后,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玉米成熟了,金黄金黄的,看着就喜人。

大豆也成熟了,豆荚鼓鼓的,一碰就掉。

爷爷说,玉米和大豆一起种,产量就是高,而且还能省肥料,真是一举两得。

现在,我爷爷年纪大了,种不动了,但是每次看到玉米和大豆,我就会想起他。

他总是说,种地就像做人,得有耐心,得细心。

玉米和大豆间作,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态度。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

一埯多株玉米与大豆套种、间种栽培技术米豆间作技术,有两种方法:一、大豆田隔沟间作一埯多株玉米;二、大豆田横垄串带一埯多株玉米,两个方法共同体现在一埯多株,每埯株数的增减,因地而宜,达到水,肥、气、热、光的协调应用,最后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一、增产优势与增产潜力光能利用串的高低,决定产量的高低。

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不仅与叶面积大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多少有关,也与群体植株总数,叶片角度,面积质数,种植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大豆。

玉米立体栽培定向种植,太阳幅射能利用比清种增加15%~20%。

两种作物种植在同一面积上,高矮形成了通风透气的走廊。

通过走廊,一方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供应,另一方面光线能直射在高棵作物的下郎,同时由于矮作物的反向,田间漫射光也大大增强了。

此外,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多是长波光,早晚的光比中午的光长波光多,而主体栽培增强的光照比早晚的光照多,不仅光照强,而且光照质量好。

由此创造了增产的先决条件,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二、发挥边行优势1、清种玉米,地边地头玉米棒大,粒好。

大豆边行,地头座荚数多,籽粒饱满。

农民总结叫边行优势。

立体栽培定向种植,把大面积清种玉米,大豆改变成地头边垄种植,通风透光,增加了二氧化碳的供给,光能利用串大大提高,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优势,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

2、营造优越的适应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

玉米植株比大豆植株高,玉米形成了大豆田间的防风带,降低了水分蒸发,空气湿度大,光照辐射力强,使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好,营造了非常适应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玉米叶片一致,方向一致,不影响大豆光合作用。

三、增产优势与经济效益1、隔沟间作,一埯多株。

隔沟间作,一埯多株。

一公顷地边垄垄沟种玉米,隔2垄黄豆一沟玉米,以此类推。

埯距有三种模式:(1)埯距1.2尺三株;(2)埯距1.5尺三株或四株;(3)埯距2.1尺四株或五株。

总体看清种大豆公顷面积50%垄沟种玉米,而玉米产量等于或高于清种一垧地玉米的产量,大豆公顷产量1500公斤到2500公斤,大豆白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摘要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套种技术,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

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期及播种方式、间作种植模式、播种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配套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
04-0188-01
大豆间作玉米栽培,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发挥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比单作玉米或单作大豆经济效益高,这一种植栽培技术已得到农民认可和推广应用。

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存在间作距离过小和密度过大等问题,影响作物通风透光,不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现根据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把大豆间作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1整地施肥
播种前最好进行翻梨和旋耕灭茬,在整地灭茬前撒施25%复合肥375~450kg/hm2、61%磷酸二铵225~300kg/hm2或45%复合肥
150~225kg/hm2,若来不及整地灭茬,也可播种前板茬撒施,播种后趟平覆土盖严。

2选择品种
玉米宜选用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的高产品种,如鲁单981、登海11、淮河10号、中科4号等;大豆宜选用早中熟、耐阴结荚多的品种,
如鲁豆10号、中黄13、合豆20等。

3播期及播种方式
应提早播种,一般选择在6月15日前播种为好,大豆可选用多功能播种机进行条播,玉米可用单行玉米点播器播种
或人工刨穴点播,有利于大豆、玉米出苗,促使出苗整齐健壮。

4间作种植模式
(1)以7行大豆间作1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1个种植带为2m,大豆行距25cm、株距10~13cm,保证19.5~22.5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25cm、株距20cm,保证2.25万株/hm2左右。

(2)以12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为1个种植带,1个种植带为
2.8~
3.0m,大豆行距20~23cm、株距10~15cm,保证22.5~2
4.0万株/hm2左右;玉米行距40cm、株距20~25cm、保证3.00~3.75万株/hm2左右。

5播种方法
根据所选间作模式从地墒沟边先播1行玉米或2行玉米,再播7行或12行大豆;考虑相邻地块的作物种植也可从地墒沟边先播7行大豆或12行大豆,再播1行玉米或2行玉米,以此类推。

选用何种播种方法,应根据地块具体情况而定。

6田间管理
6.1及时除草
播种后及时用5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ml/hm2对水750kg/hm2,倒退均匀喷施地表。

6.2查苗补缺及水肥管理
(1)大豆出苗后,应查苗补缺,及时进行间苗。

在初花至盛花期用多效唑15g/hm2对水750kg/hm2,或用0.05%钼酸铵溶液
450~600kg/hm2进行叶面喷施。

在开花结荚期,追施尿素
60~90kg/hm2,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450~600kg/hm2,每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增加干物质积累,若遇天气干旱要浇好开花、结荚、鼓粒水,减少花荚脱落,提高荚粒数和粒重;遇连阴雨及时排水防渍。

(2)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于三叶期间苗,五叶期定苗,三至五叶期追施尿素120~150kg/hm2。

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300~375kg/hm2或碳酸氢铵600~750kg/hm2。

在吐丝授粉期补施攻粒肥尿素75kg/hm2或碳酸氢铵225kg/hm2。

在玉米生长期若遇连阴雨要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渍害。

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期是玉米需水高峰时期,当土壤含水量低于65%~75%时,要及时灌溉防干旱。

6.3病虫害防治
(1)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对心叶丛喷雾或用3%呋喃丹颗粒15.0~22.5kg/hm2丢入心叶内;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水225kg/hm2喷施,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施。

(2)对玉米大小叶斑病可用40%克瘟散乳剂800~1 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每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对玉米粗缩病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做好药
剂拌种;对灰飞虱用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225kg/hm2喷雾,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病毒传播,在发病初期用1.5%植病灵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d 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3)对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和豆天蛾,于花荚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750ml/hm2或40%辛·氰乳油750~900ml/hm2对水
450~600kg/hm2喷雾防治。

(4)对大豆紫斑病、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进行防治。

7参考文献
[1] 高春慧.大豆地隔沟套种玉米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8-89.
[2] 梁泉,尹元萍,杨通新.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4(5):16-19,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