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和调整,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综述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变和国际地位的演变,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晚清时期,封建思想和保守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导致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无法融入世界体系。

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机遇,缺乏对外开放的思想和能力,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二、五四运动后的外交政策转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得中国开始反思封建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主张独立自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方向。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调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代。

新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家的正当权益。

此外,新中国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强了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些努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转折,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封闭状态,大胆进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五、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外交政策当前,中国秉持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事务,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就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历史作文

就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历史作文

就近代以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认识历史作文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为事件的干涉、自然事件的影响,国际形势和中国地位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地位,我也谈论下我的想法。

其实,当前的国际形势可归结为以下五大特点: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更加清晰。

但是如今的多极化趋势不同于一战与二战时期,它反映了当今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特点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零部件,共由65个国家协作生产。

这个简单的例子正是企业层次的国际化表现,它使原来在一个企业进行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组装和总装等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犹如双刃剑,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在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

特点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虽然如今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活跃,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

特点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毕竟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

但是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点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说到了这一点,就展开谈谈究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什么改变,以至于成为了国际形势五大特点之一。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文摘要:在过去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世界潮流蓬勃发展进步合作地位历史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万朝膜拜的泱泱大国,在世界大舞台中永远是霸者风范。

但是,闭关锁国的几年,让中国这样一个引领世界潮流的舞者逐渐与世界脱轨,中国在世界舞台完美谢幕。

1949年,一个沉睡许久的雄狮终于苏醒了,中国不再任人宰割,不再被英国人用大烟牵着鼻子走,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抗日战争的血战,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国人真正的醒来,几十年东亚病夫的称呼我们已经烦了,中国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世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与带领下,现在的中国已经不一样了,世界已不能小觑了我们。

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竟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美关系走向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反反复复的合作与背叛,似乎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因为那就是真正的政治。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

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

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在金融危机后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

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与当前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基于中国的现状和当前的国际形势,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的表现及突出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地位显著上升。

而正是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在各方面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了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

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更加显示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不降反升。

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

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一、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点及原因1.两汉时期⑴特点:①范围广,同朝鲜、日本、越南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②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③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而且突破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

⑵原因:①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②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③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⑴特点:①范围更加广泛,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和非洲也有往来。

②形式更多样,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③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

④地位更崇高。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威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⑵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稳定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④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明。

⑤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3.宋元时期⑴特点: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⑵原因:①宋元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仍居世界先进水平。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

④南宋时,北方战乱不止,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⑤政府鼓励外商的政策。

4.明清时期⑴特点: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原因:①明朝国力强盛和统治者开明是出现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②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闭关政策。

③欧洲列强为加强资本原始积累,利用明朝后期的腐败和清军入关的有利时机侵略中国。

④列强的野蛮行径和暴行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不满。

二、近代中国的“开放”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1.开放的前提不同: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后者以维护国家主权为前提。

我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和现实

我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和现实

我国国际地位的历史和现实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在各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但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探讨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在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最为先进和强大的。

中国成为了东亚地区的领导者,也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大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然而,清朝晚期以来,中国的国力逐渐衰落,被列强侵占和割地让利。

直到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际上重新获得了主权。

然而,从1927年至1949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内战时期。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世界上最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并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逐渐崛起。

(二)现实当前,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强大的制造业、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世界上许多企业的必争之地。

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能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改革,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治理中来。

然而,中国的国际形象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国家认为中国是对它们的威胁,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和政治风险。

同时,中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人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应该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压缩国内的污染问题上,更加注重环保,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加大对于各领域的投入和研究,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

积极地参与全球的治理、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角色。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

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

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

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

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

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

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33%的最高记录。

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

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

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

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

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

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地位的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漫漫历史,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地位发生着变化。

秦朝兴盛时,罗马帝国尚未崛起,其可谓当时世界上领土人口第一大国。

其为后世确立了封建基本制度。

大概的确定了中国的版图。

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但关于地位问题很难定义,教科书式的回答让人反胃,翻来覆去就两句话。

应该说当时它对世界周边影响不大,除了跟临近的少数民族打打外,万国来朝的局面没能出现。

所以其在中国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文明,与同时期的贵霜,安息,大秦并称为“四大帝国”。

丝绸之路在汉朝形成。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道之一。

华夏族人重新控制了“丝绸之路”,夺回了世界贸易的至高点,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

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

“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三国时期,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经强盛到顶点而衰败,罗马各地相即暴发了农民起义,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当时的罗马帝国还属奴隶制度,而中国早在前221年就演变为封建制度.美洲的文明帝国此时尚未建立,三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晋朝时期,历史却也并不平淡,它的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三省制,这是隋唐三省六部的基础。

此时经济南移,使得了大运河的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进步。

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我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地位,1、蔡侯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印刷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2、地动仪。

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方位,欧洲知道18世纪才出现类似的地震仪。

3、圆周率。

南朝宋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这个数值早于欧洲1000多年,被称为“祖率”。

4、“祖公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曾推算出计算球体积的公式,现代人称之为“祖公理”,直到17世纪,一位意大利数学家才重新推算出此公式。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宋朝时期,在政治上,由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增加了文官的职务;同时,削减的军队的数量已经军费开支。

但造成了宋代军事力量的弱化和冗官,冗费的局面,这为后世朝代统治提供了借鉴。

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已达到了封建统治下经济发展的顶峰,打破了市坊界限,开放集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文化上,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宋朝思想非常活跃,尤其是以朱熹等人为首的理学思想家提出的抑制人的私欲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对后来封建专制统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各个方面仍旧处于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其杰出代表。

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既反映了文学的繁荣,其中也不乏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内容。

明清时期的教育具有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失去了往日的积极意义,已成为对人们进行精神束缚的桎梏。

明朝时,我国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但是由于闭关锁国,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之后开始了痛楚屈辱的历史,被其他强国侵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战争后,中国被日本战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

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迅速崛
起为发展中的地区大国。

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APEC会议;中国加入WTO。

这漫长而又精彩的五千年,这曲折而又美丽的五千年,这是我们所需要铭记的,屈辱不可忘,荣耀仍旧谦虚,我们懂得的,我们中国未来的地位需要这片土地上所有同胞的努力,我们身在其中,责无旁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