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之生物学科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一、植物的奥秘1. 课程目标- 了解常见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内容- 植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实验(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来辅助学习。
- 植物的器官- 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详细介绍了根的结构(根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等)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的形态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
- 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习,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可以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植物的开花结果:教材中介绍了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开花情况,制作花的结构模型等。
-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的角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教材中有相关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介绍,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中的花园生态系统,分析植物在其中的重要性。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课外资料如一些环保类书籍中提到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等。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 实验教学:如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相关的实验。
-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二、动物的行为与生态1. 课程目标- 认识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习内容- 动物的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教材中提到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等。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程性质:校本课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与生活的关系1.1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第二章:植物与生活2.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2.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3 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动物与生活3.1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3.2 动物的生态习性3.3 动物在生活中的作用第四章:微生物与生活4.1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4.2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4.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五章:生物技术与生活5.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5.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5.3 生物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生活的关系,阐述相关生物学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结束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的生物学网站、视频等资源。
4. 实践活动材料: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所需材料。
5. 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
六、人体生物学6.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人体器官的协同作用6.2 人体生理过程消化、吸收与营养呼吸与新陈代谢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6.3 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与重要性饮食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七、生态环境与保护7.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后果7.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途径八、生物伦理与法律8.1 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生物伦理的定义与发展生命尊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克隆、基因编辑等伦理问题8.2 生物法律与政策生物法律的定义与作用国际生物法律体系与主要公约我国生物法律体系与相关法律法规8.3 生物伦理与法律的实践应用生物伦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生物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执行生物伦理与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九、生物创新与未来9.1 生物科技创新的意义生物科技的发展历程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影响生物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9.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医学与生物制药农业与生物育种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9.3 生物创新与伦理法律生物创新中的伦理法律问题生物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创新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中的亮点与不足10.2 课程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课程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0.3 课程展望生物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与生活课程的拓展与深化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学的建议与期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与生活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摘要:1.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2.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3.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和策略4.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和反思正文:一、校本课程的定义和意义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层面上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校教育特色发展。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生物课程进行拓展和深化。
实施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
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1.目标: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内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生物科学实验技能、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科学领域前沿动态。
具体课程内容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和策略1.实施方法: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可通过讲座、实验、研讨、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施。
2.实施策略:(1)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2)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参与生物科学实验和研究;(3)加强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4)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和反思1.评价: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2.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实施策略,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总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时:15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活的关系,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学生:提前阅读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资料,准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3.案例分析:分享几个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物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生物现象,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总结与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生物现象,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一个生物现象,并运用生物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第六课时教案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考。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生命起源的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基本原理。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组织构成。
3. 物质的交换与能量转换:探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了解物质的吸收、消化和排泄。
4. 遗传与变异:介绍遗传基因的传递和性状的变异,了解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相关知识。
5.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6. 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研究策略与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生物,以下是一些研究策略和可用资源的建议:1. 注重实践: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设计,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相关概念。
4. 参考科普书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丰富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 探索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和探索活动,如户外考察、植物养殖等,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
6. 设立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小组,互相讨论、分享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成长。
结语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研究策略和资源的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类
3. 细胞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理解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细胞有哪些分类?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进行的?
3.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生命周期。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对细胞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图片
2. 显微镜及生物玻片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观察记录
2. 练习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胞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功能及生命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目录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四.酶的应用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七.生态环境与生活课题1.环境保护课题2.低碳生活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教学过程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
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
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
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大众捐献意识
世界各国DCD捐献率(每百万人口)
差距巨大
DCD指的是心脏死亡后的器官捐献
器官移植概念和分类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移植术Transplantation:将一个个体有活力的细胞、 组织或器官用手术或其他方法移植到自体或另一个 体(异体)的体表上或体内某一部位,以替代原已 失功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技术。
移植物 (graft) :用以移植的有活力的细胞、组织或 器官 供 者(donor):提供移植物的个体 受 者(recipient):接受移植物的个体
分类
按供受者是否为同一个体
自体移植(autograft) :供、受者为同一个体,自体 移植物重新移植到原来的解剖位置,称为再植术。 异体移植(allograft):供、受者为不同个体
用药原则: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 经 典 三 联 用 药 方 案 : CsA 或 FK506+Pred+Aza 或 MMF
皮质类固醇:MP、Pred
作用:多方面,抑制吞噬作用,抑制蛋白质、核 糖酸、抗体的合成,淋巴细胞溶解 副作用: 加重感染,应激性溃疡,糖尿病,血压 升高、柯兴氏症
手术方式 KÜSS手术
Gal基因敲除猪到灵长类动物的异种移植研究
无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重点掌握了解
移植的定义及分类
HLA抗原的概念 排斥反应的类型及特点 供体选择的免疫学要求 冷、热缺血的概念
1970—
器官移植现状
美国器官资源共享中心(UNOS)报告:截至 2009 年底,全球 150余万人接受了器官移植,全 球 521 个中心共施行了肾脏移植 84 , 3318 例, 2009 年施行了 28, 953 例。目前最长存活时间的 记录是:活体亲属供肾46年,活体无血缘关系供 肾37年,尸体供肾40年。
我国1960年吴阶平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实施了 国内首例尸体肾移植。
1972年梅骅(右图站立右)和于惠元(站立左) 等,在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完成国内首例 活体肾移植
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
开 发 合 理 的 器 官 来 源 途 径 建 立 科 学 的 器 官 捐 献 体 系
器
官
短 缺
免疫耐受
定义:供者免疫系统针对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的 免疫无应答状态。
特点: 对供体特异性抗原长期维持免疫无损伤 对其他抗原可发生正常的免疫反应 无需采用现行的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剂
用药目的:预防和治疗急排 基础治疗(诱导用药、维持用药) ------ 预防排斥 挽救治疗------治疗排斥
校本课程之生物学科
器
官
移
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主讲人:高玉锋
李兆基中学生物课组系列讲座
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2009年4月 因肝转移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卫理公 会大学医院移植研究所接受肝移植手 术
阿隆佐· 莫宁,7次全明 星,2次最佳防守球员奖 ,2次赛季盖帽王,2000 年悉尼奥运会冠军成员 ,2006年NBA总冠军热 火队成员。2003年12月 19日 接受肾移植手术。 Alonzo Mourning
按供受者种系和基因关系
同系移植或同质移植:供受者抗原结构完全相同,不发 生排斥反应。如纯种同系动物间移植、同卵孪生间移植 同种异体移植:供受者为同种系、基因不同,发生排斥 反应,需免疫抑制药物,临床最常见 异种移植:供受者为不同种系,不可避免发生强烈排斥 反应。
器官移植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器官移植三大特点:
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活力 通过吻合血管,重建血液循环 术后不可避免发生排斥反应
影响器官移植成功的主要问题
供受者选择:术前供受者特异匹配选择,免疫学 和非免疫学选择
器官保存:确保移植物有足够活力 维持移植物长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预防、控制免疫和非免疫 因素的影响
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避免或减少免疫抑制药物 用量,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和费用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
识别阶段:识别外来抗原
激活分化阶段:产生效应细胞、分子、记忆细胞 效应阶段:清除外来抗原
移植抗原和移植免疫应答
移植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供 者移植物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抗原) 次 要 组 织 相 容 性 抗 原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mH抗原) 内 皮 糖 蛋 白 : ABO 血 型 抗 原 (blood--group antigens)
抗增殖类药物
Aza :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阻止淋巴细胞增殖。 副作用: 骨髓抑制,肝毒性
MMF:抑制 T 细胞和 B 细胞增殖及抗体的形成。无 肝肾的毒副作用。副作用:腹泻、骨髓抑制、胃肠 出血。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 CNI)
CsA :从多孢子木霉菌中分离的不溶于水的十一 肽,抑制IL-2产生,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首选免 疫抑制剂,联合用药中最主要的抗急性排斥反应 药物。副作用: 肝,肾,胰腺毒性等
第二节 移植免疫
基本原理
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其他天然免疫因素的参与下 ,发生受体免疫系统对供体异质抗原进行“自我” 和“非我”的识别过程,这种免疫系统的识别、激 活与效应直接关系到移植物能否存活。
免疫应答基础
天然免疫应答:先天遗传生成,非特异性免疫, 不针对特定抗原,效应物质包括抗体、补体、NK 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获得性免疫应答:后天形成、具特异性,包括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 疫。
Tacrolimus (FK506):从筑波链霉菌中提取大环 内脂类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与 CsA 相似 ,抑制淋巴细胞活性的作用比 CsA 强 10~100 倍。 副作用: 肝,肾,胰腺毒性等。
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 mTOR)
西罗莫司(Sirolimus,SRL):从采自复活节岛上 土壤中的吸水链霉菌中分离获得的由 31元环组成 的三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 化和增殖。常见副作用: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 症、伤口愈合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