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水源工程设计技术

合集下载

下浒山水库水源水厂工程设计案例

下浒山水库水源水厂工程设计案例

1项目概况目前,怀宁县城区无净水厂,县城供水由安庆市第三水厂出厂水依次经月山加压泵站、高河配水厂(加压泵站)2座加压泵站加压供水,现状供水规模为3万m3/d。

城北工业园地势较高,在工业园设置了1座加压站,供水规模为2万m3/d;备用水源水厂1座,规模为2万m3/d,备用水源水厂以观音洞水库水为供水水源。

供水存在主要问题:(1)随着怀宁县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供水缺口与日俱增,现有供水设施无法满足城区近远期需水量;(2)怀宁县现状无净水厂,供水主要依靠安庆市三水厂出水多次加压供水,供水成本高;(3)怀宁县城供水安全性低。

根据总体规划及供水专项规划,规划近期和远期城区需水量分别为7万m3/d和14万m3/d,近期将现有供水设施由原3万m3/d降至2万m3/d,规划新建1座5万m3/d城北水厂,远期全部由城北水厂供水。

水源取自大型水利工程大型水库下浒山水库水,该水库为国家“十三五”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水库建设时已建分层取水构筑物及预留接口,因此,无取水泵房建设内容。

2工艺方案2.1工程规模根据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城北水厂近期规模为5万m3/d,远期规模为14万m3/d,本工陈欢球.下浒山水库水源水厂工程设计案例[J].净水技术,2020,39(s1):79-83,132.CHEN H Q.Engineering design case of water treatment plant of Xiahushan Reservoir[J].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2020,39 (s1):79-83,132.下浒山水库水源水厂工程设计案例陈欢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六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摘要水库水源净水厂近期设计规模为5万m3/d,远期规模为14万m3/d,根据水库水源低温低浊特点,采用强化常规处理工艺,以满足供水水质要求。

同时,对排泥水进行回用处理和污泥处理。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

天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1。

总则1.0。

1 为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二次供水安全,提高我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制定《天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二次供水的设计、施工、验收与监督。

1.0。

3 二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0。

4 以下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钢制压力容器》《电气控制设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9《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J《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住宅设计标准》《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2。

术语2。

0。

1 二次供水secondary water supply当市政给水不满足用户对水压、水量要求时,将城市供水经过储存、加压后,通过管道给水的方式.2.0。

2 二次供水设施secondary water supply installation为二次供水设置的水箱、水泵、阀门、气压罐、电控装置、水处理设备、消毒设备、供水管道、泵房等设施.2.0.3 水箱通气管water tank vent pipe为使水箱与大气相通而设置的管道。

2.0。

4 水箱溢流管water tank overflow conduit为防止水箱内的水超出允许的最高水位而设置的放水管.2。

0.5 水箱泄水管water tank exhaust pipe为排空水箱内的水而设置的管道.2。

关于抗旱规划编制中有关问题的解释说明(复蓄系数)

关于抗旱规划编制中有关问题的解释说明(复蓄系数)

关于抗旱规划编制中有关问题的解释说明在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编制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抗旱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地方已开始着手规划布局,抗旱规划的编制已进入攻坚阶段。

但是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编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理解不透彻、指标不清楚、规模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抗旱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集中说明如下:一、地表水可供水量中"复蓄系数"问题地表水可供水量计算,要以各河系、各类供水工程以及各供水区所组成的供水系统为调算主体,进行自上游到下游,先支流后干流逐级调算。

对大、中型水库采用典型年法,小型水库及塘坝采用兴利库容乘复蓄系数法估算。

复蓄指(系)数一般是指水库或塘坝等每年放水量(可供水量)与水库或塘坝库容的比值,即可供水量/有效库容。

复蓄系数可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类工程进行分类,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参照邻近及类似地区的成果分析确定。

一般而言,复蓄系数小(2)型水库及塘坝比小(1)型水库大,丰水年比枯水年大。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复蓄系数主要是针对小型水库及塘坝等而言的,在一些山区,水库一年内可以多次蓄满再放空,所以就存在一个复蓄系数。

而大中型水库由于库容很大,就基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对于河道,是指每年河道供水量与河道调蓄库容之比,河道的复蓄系数很大,正常年份一般取3.0。

小型水库的复蓄系数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如10万方以下水库复蓄系数采用1.1;万方以下的塘坝复蓄系数一般年份取2.0,中等干旱年取1.5;蓄水池一般取3.0~5.0等等。

二、“旱灾频率计算”问题本次抗旱规划中“旱灾频率计算”实际上是计算本地区各旱灾等级的发生频率,各地可在此基础上对当地旱灾情况进行大量的分析与评价。

“旱灾频率计算”示例见“旱灾频率计算算例(更新)”。

注意本算例中“因旱粮食损失率”不同于附表2-1中第4栏的“因旱粮食损失量”。

本算例是在当年“因旱粮食损失量(当年减产量)”与换算到当年“正常年产量”百分比的基础上进行本地区各旱灾等级的发生频率的。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Code for design of wastewater reclamation and reuseGB 50335-2002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国建设部公告第104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的公告现批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35—2002,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5、5.0.6、5.0.10、5.0.12、6.2.3、7.0.3、7.0.5、7.0.6、7.0.7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2003年1月10日前言本规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设计研究单位共同编制而成的。

在规的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污水回用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参考并借鉴了国外有关法规和标准,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几经讨论修改,最后由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定稿。

本规主要规定的容有:方案设计的基本规定,再生水水源,回用分类和水质控制指标,回用系统,再生处理工艺与构筑物设计,安全措施和监测控制。

本规中以黑体字排版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

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地址:市工农大路8号,邮编:130021,传真: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编制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副主编单位: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主要起草人:周彤杰树勤云海卜义惠厉彦松洪嘉年朱广汉吕士健杭世珺方先金立洁林雪芸宝红齐芳菲立学1 总则1.0.1 为贯彻我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和水污染防治对策,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污水资源化,保障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制定本规。

CJJ 40-1991 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 40-1991 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关于发布行业标准的通知建标号直辖市建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科字第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主编的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自年月本规范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年月日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取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取水构筑物的型式选择第三节取水泵房第三章沉淀流程的选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一级沉淀处理流程第三节两级沉淀处理流程第四章水处理药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第三节聚丙烯酰胺的投加方法和剂量第五章沉淀构筑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沉砂池第三节絮凝池第四节辐流式沉淀池第五节平流式沉淀池第六节机械搅拌澄清池第七节水旋澄清池第八节双层悬浮澄清池第九节调蓄水池第六章第一节一般规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二节泥渣浓缩设计参数第三节刮泥设备第四节泥渣排除第五节吸泥船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一章总则第条为高浊度水给水工程设计提供设计工艺和参数其含砂量为第条本规范适用于以黄河高浊度水为水源的给水工其它高浊度水为水源的给水工程设计第条工程设计的取水型式处理流程的选择和调蓄均应在保证安全供水的前提下河水水冰凌和冰坝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并应提高取水和水处理的机械化第条工程设计应达到城市供水保证率不如增加补充水源第条在执行本规范中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二章取水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应包括以下三项现行的规定的水量渗第条在大中型取水工程的设计中如取水点离现有水文站较远或附近的水文站资料不能引用时应设置临时水文观此观察点在投产运行后可继续进第条应考虑水利枢纽不同运行条件所引起的水文条件的变化水第条河道断流脱流砂峰过程和泥砂的组成第条取水口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条件游荡性河段的取水口应结合河床将并有横向环流同时冰水分层的河第条河水含砂量高冰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取水构筑物应采用直接从河道中取水的方式揭底第条应预留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总淤积高度第条第二节取水构筑物的型式选择第条河岸坡度较陡岸边有足够水深且地质条件较第条岸边又无足够水深的河段可采用第条冰情严重含砂量高可第条其自清流速不得小于应保证斗槽清第条应在冲砂闸上进水闸底应比冲砂闸底高出进水闸后可设水力排冰兼预沉渠道进水闸和出水闸的闸底高差不宜小于渠道底坡不小于并应对第三节取水泵房第条进水口下缘与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河床的高差不宜小于高差不得小于第条格栅应设在进水口的外侧第条为防止漂浮物进水口应设置胸墙胸墙下缘宜低于正常高水位应留有设置第条大型取水工程的每台进中型取水工程最多也只能两台进第条进水间内设置旋转格网时格网最低点宜高于进水间底板第条宜为第条应坡向进水泵吸水口并与吸水第条格网至水泵吸水口的距离小于进水间可不设专用排泥设备用高压水冲动积泥并由水泵排除沉泥当大于第条取水泵应选用耐磨损水泵泵内壁并应喷涂耐在高浊度水砂峰期工作的取水泵其备用能力应提高必须考虑由于进水含砂量的不同所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三章沉淀流程的选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沉淀流程的选择应保证砂峰期高浊度水和其其流程中还应包括浑水或清水调蓄水第条沉淀流程应根据原水水质和供水水质参照相似条件的水厂运行经验或试验资料第条水厂及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能力应包括最高日供水量和相应设计含砂量时的自用水量对设有调蓄水池的因产水量不同时整个处理流程及第条水处理流程是一个完整工序应充分发挥构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第二节一级沉淀处理流程第条采用一级沉淀处理流程应符合下列条件的规定出水浊度允许大于设计最大含砂量小于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平流式水旋澄清池以及底部开孔的双层悬浮第条采用一级沉淀处理流程时第三节两级沉淀处理流程第条两级沉淀处理流程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出水浊度要求小于取水河段最大含砂量大于供有生活饮用水净化所需投加的聚丙烯酰胺剂量超过第条第一级沉淀构筑物应当有较大积泥容积和可靠必要时在第一级沉淀构筑第条第一级沉淀构筑物的运行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可在高浊度水期间投加聚丙烯酰胺进行凝聚沉淀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采用自第条当河段砂峰超过设计含砂量的持续时间较长亦应设置清水或浑水调蓄水池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四章水处理药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单独投用各种凝聚剂能处理的最大含砂量可按表各种凝聚剂能处理的最大含砂量表第条水处理凝聚剂在存放投加和计量过程中不得混杂如硫硫酸亚铁三氯应按药剂分成系统第条化学性能测定和凝聚沉淀试验外还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毒理鉴第二节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第条未水解的聚丙烯酰胺产品小也可直接使用未水解第条聚丙烯酰胺的最佳水解度应根据原水性质通过常用的最佳水解度为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生产使用的聚丙烯酰胺以二次水解的干粉剂产品第条配制干粉和胶体状的聚丙烯酰胺目的格网分散后加入水中再投配制周期一般小于第条搅拌器宜采用涡轮式或推进式搅拌桨外缘线速度宜为第条应先从设计含砂量历时曲线和设计水量得出最大小时和设计砂峰时投加未经水解聚丙烯酰胺的搅拌设备应按最大小时药剂平时把搅拌好的水解药剂储存在溶液池中备用水解溶砂峰延续时间不长的小型工程连续搅拌和溶液池贮液相结合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水量第条在用氢氧化钠自行水解聚丙烯酰胺时水解溶液池采用封闭式并第条药剂间与仓库的地坪应为防滑地面并装置清第三节聚丙烯酸胺的投加方法和剂量第条经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再投加普通凝聚剂聚丙烯酰胺溶液可用水泵或水如用水射器提升并兼作投加设备在计算投加量或溶第条水解或未水解的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浓度宜为其投加浓度宜为个别情况可提高到投加聚丙烯酸胺溶液的计量设备都必须用聚丙烯酰胺溶液进第条聚丙烯酰胺的投加剂量与原水中的稳定泥砂含量混合方式及处理构筑物的型式等因第条处理高浊度水时未水解的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为水解的聚丙烯酰胺投加量的第条处理生活饮用水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应符合下列规定生活饮用水中在非经常使用情况下小于在经常使用情况下小于在非经常使用情况下小于在经常使用情况下小于第条当投剂量超过第条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五章沉淀构筑物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应以最高日供水量与各必要时还应计入调蓄水水厂其它自用水量按现行的沉淀构筑物的排泥水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第条沉淀第条泥渣浓缩时间不宜小于第条大中型沉淀或澄清构筑物应采用机械刮泥和第二节沉砂池第条为了去除或为了减少沉淀构筑物和浑水调蓄水池的砂峰负荷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颗粒处理水量通过模型试验第三节絮凝池第条混合设备必须使注入的药剂与原水充分快速混合混合时间可为第条单独使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时可不设絮凝第四节辐流式沉淀池第条辐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大中型水厂处理高浊度水原水含砂量较低时采用自然沉淀含砂量自然沉淀的最高设计含砂量应根据泥砂颗粒组成及砂峰延续可为可为第条式中粒径组合及水温等有关应通过试第条辐流式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和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资料确定也可参照表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辐流式沉淀池主要设计数据表第条排气阀门第条并设置排除渗第条辐流式沉淀池的出水可采用变断面的孔口淹没总出水管上应设第五节平流式沉淀池第条混凝沉淀平流式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应根据原水温等因素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应不小于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应通过试验或参照当地运行管理经验确定水平流速可为第条沉淀池的出水可采用变断面的孔口淹没出流或第条可沉淀池的进出水系统的布置应适应排第六节机械搅拌澄清池第条机械搅拌澄清池适用于高浊度水处理的中小当投加聚丙烯酰胺和普通凝聚剂时可处理含砂量小于第条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主要参数应参照相似条件在无资料时可参照表规机械搅拌澄清池主要设计数据表第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应设置机械刮泥并设中心第条机械搅拌澄清池应在第一絮凝室内设置第二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其设置高度宜在第一絮凝室的第条宜适当加大第一絮凝室面积和泥渣浓缩室容积并采用具有直壁和缓坡的平第七节水旋澄清池第条水旋澄清池适用于中小型工程的高浊度水处其进水最高含砂量为出水浊度宜小于第条水旋澄清池设计主要参数应参照相似条件下的可按表规定采水旋澄清池主要设计数据表第条直径小于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八节双层悬浮澄清池第条处理高浊度水的悬浮澄清池可采用具有底部排采用凝聚剂时设计进水最高含砂量为出水浊度可小于第条悬浮澄清池不宜投加聚丙烯酰胺等高分子絮凝第条悬浮澄清池主要设计参数应参照相似条件下的可参照表规定采双层悬浮澄清池主要设计数据表注表中是使用三氯化铁凝聚剂时的数据若使用硫酸铝时上升流速降低一级泥渣浓度降低第条锥体悬浮区高可为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上升流速计算第条进水区底部排渣孔应按可调式设计并应严密第条泥渣浓缩时间不宜小于第九节调蓄水池第条清水或浑水调蓄水池的设置可利用附近适宜第条其容积按下列因素综合确定根据选定的设计含砂量和砂峰曲线计算所需的避砂峰的调节容量取水构筑物不能正常工作期间所需的调节容量排泥容积和进出水系统所需的容积其它水源临时供水的水量并按度第条第条清水调蓄水池的水质按用户要求确定其容积可参照第第条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周围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六章排泥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第一级沉淀构筑物的积泥分布积泥浓度排沉淀方式药剂品种和投应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第条可以简化为以下几种情况积第条第一级沉淀池应设置清洗池内积泥的高压水第条处理构筑物排除的泥渣应妥善处置以免淤积淤背固堤或其他第二节泥渣浓缩设计参数第条泥渣浓缩时间不宜小于第条泥渣浓缩时间为计算泥渣浓缩容积的泥渣平均浓度可采用下列数据自然沉淀为投加聚丙烯酰胺的凝聚沉淀为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三节刮泥设备第条刮泥机可按砂注第条第条刮泥臂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可采用第条刮泥机水下部分的轴与轴套间用压力清水润第条第条当将积泥排第条池底坡度可采用第条积泥浓度可采用下列数连续刮泥自然沉淀时为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时为自然沉淀时为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时为第四节泥渣排除第条排泥浓度的设计数据应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当浓缩时间为排泥浓自然沉淀投加聚丙烯酰胺凝聚沉淀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在排泥闸门之后采用重第条排泥阀门可采用水力电动或气动快速开启阀门检第条泥斗坡角宜为第条第一级沉淀池不宜采用穿孔管排泥如必须采穿孔管直径不得小于第条重力自流排泥管的排泥能力应通过计算并按排泥管的底坡宜大于第五节吸泥船第条吸吸泥船工作制度及其第条吸泥船工作制度时间利用率可采用每月作业天数可按全年工作天数应根据原水气候条件第条吸泥船排泥量及其工作制度进行综合平衡计算可分年调节与洪吸泥船全年较均衡工作及积泥容积可采用年调节全年原水高含砂量持吸泥船排泥能力较大并在寒冷地第条积泥量及其变化情况应按选定的设计典型年逐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第条吸泥船排泥浓度与吸泥船性质操作熟练程度可选第条寒冷地区更应优先选第条压力排泥管道应考虑吸泥船泥泵特性吸泥船管道不淤流速等因素进行布置和计算每条吸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非这样作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反面词采用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反面词采用或表示允许稍有选择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或反面词采用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执行或应符合的要求非必须按所指定的要求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附加说明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主要起草人吴兆申。

连接段备用水源呼延调蓄工程调蓄池的防渗设计

连接段备用水源呼延调蓄工程调蓄池的防渗设计

坝体 防渗 处理 中的应用。 关键词 : 呼延调 蓄工程 ; 防渗设计 ; 复合土工膜 中图分类号 :v 7 T 6 文献标识码 : A
土层不会饱和或饱和可能性极小 , 一般不会产生地震液化问题。因此 , 对 于调蓄池坝坡 、 岸坡和池底必须采用全 面防渗处理设计 。针 对调 蓄池工
程区地质情况 , 参考类 似工程经验 , 并 确定 池底 、 坝坡及岸坡均采用复合
土工膜防渗。
2l 防 渗 结构 设计 ,
防渗体结构 由复合 土工膜 、 保护层及护坡组 成。 池底 防渗结构为 : 底 层 夯实土厚 2 a, 0c 其上铺复合 土工膜 , 再铺 3 a厚夯 实土 , 面再用 0c 表 3 a厚 的干砌块石护砌 。 0c 坝坡及岸坡防渗结构为 : 底层砂垫层厚 2 m, 0c 其上铺 复合土工膜 , 再铺 2 m厚砂垫层 ,0c 0c 3 a厚碎石过 渡层 . 面再 表
2 调 蓄池 的防渗设 计
在按设计开挖线 开挖后 ,调蓄池地层主要为 Q 低液限黏土夹砾类
土或卵石混合土透镜 体 , 地段为 Q 低液限黏土 。工程 区地 下水 位 局部 埋藏较深 , 位于设计池底 7 0 m以下 , 调蓄池存在向池周及池底 的永久渗 漏问题 ; 另外 , 土层在天然状 态下不可能饱 和 , 若调蓄池 渗漏 , 则土层存
维普资讯
S IT C N OR TON D V L ME T&E ON MY C- E H I F MA I E E OP N C O 文章编 号:01— 0 3 2 0 )5 0 9 一 2 1( 6 3 (0 7 3 — 2 4 O 5
20 0 7年
[] 徐 甫荣. 变频调速 技术应用实 践[ . 3 高压 M] 北京 : 中国电力 出版社 ,

城市备用水水源地建设要求及思路

城市备用水水源地建设要求及思路

城市备用水水源地建设要求及思路目录引言 (3)1 背景简介 (3)2 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要求 (4)3 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思路 (5)3.1 地表水源型 (5)3.2 地下水源型 (5)3.3 外调水源型 (6)3.4 非常规水源型 (6)3.4.1 再生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2海水淡化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3雨洪资源化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7)3.4.4 矿井疏干水型备用水源地建设 (8)3.5 区域联网供水型 (8)4 结语 (8)引言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是解决城市供水风险的重要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在概述城市应急备用水源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的几点要求,并分别阐释地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外调水水源、非常规水水源、区域联网供水等各类型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思路,对完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1 背景简介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是城市抵御突发性污染事件、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最有效的措施,是城市供水保障体系降低供水风险、保障特殊时期供水安全的最主要的手段。

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抗旱规划》(国函〔2011〕41号)明确提出,对于缺少饮用水备用水源或水源单一的城市,应实施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时间要求,即针对单一水源供水的城市,应于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应急水源或备用水源建设。

2015年,按照推进相关规划“多规合一”要求,水利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水利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安全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

截至2010年,我国有近一半城市存在缺水状况,40%左右城市饮用水水源单一,超过一半城市缺少应急备用水源,另有部分城市虽建立了应急备用水源,但因缺水而实质上已不再具备相应功能。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目前全国各城市均已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建设,但由于各地水源类型存在差异,因此亟须在厘清现状的基础上,对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出整体要求和思路,确保相关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
再生水水源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污水排入城市下道水质标准》(JC 3082)、《生物 处理构筑物进水中有害物质允许浓度》(GBJ 14)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 的要求。
当再生水厂水源为二级处理出水时,可参照二级处理厂出水标准,确定设计水质。 3.0.4 再生水用户的确定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朱广汉 吕士健 杭世 方先金 陈 立 范 洁 林雪芸 杨宝红 齐芳菲 陈立学
第4页
目次
前 言 ........................................................... 4 1 总 则 ....................................................... 6 2 术 语 ....................................................... 6 3 方案设计基本规定 ............................................... 7 4 污水再生利用分类和水质控制指标 ................................. 8
2000
① 当循环冷却系统为铜材换热器时,循环冷却系统水中的氨氮指指应小于 1mg/L
4.2.3 再生水用于工业用水中的洗涤用水、锅炉用水、工艺用水、油田注水时,其水质
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当无相应标准时,可通过试验、类比调查或参照以天然水为水
源的水质标准确定。
4.2.4 再生水用于城市用水中的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
4.2.2 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当无试验数据与成熟经验时,其水质可按表 4.2.2 指
标控制,并综合确定敞开式循环水系统换热设备的材质和结构型式、浓缩倍数。水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用水源工程设计技术
一、技术简介
通过备用水源建设规模适用性研究,从规划建设层面,提出了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指标,确定了备用水源规划设计的主要指标体系,包括:调蓄设施的建设规模、工程等级、供水风险、构建类型、系统构成、设计标准、水质维护措施等,并制订了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导则。

二、关键技术
(1)备用水源定位
以解决突发性水源污染、季节性排污影响,或现有主要水源相对单一且受到周期性咸潮或断流影响等水源安全问题而建设,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为目标,并具备与现有水源切换运行条件的水源。

(2)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和规划内容
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备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应急备用水源取水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并提出相应的备用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应急备用水源配套设施的位置和用地;提出应急备用水源调度措施以及应急备用水源水质维护、水源地保护的要求和措施。

(3)备用水源的构建类型
①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

同时具有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源的城市,根据地下水开采和涵养的要求、降水和干旱的自然条件以及用水需求的变化,通过联合调度,合理配置资源量。

②江心或岸边蓄淡备用水库。

以江河作为主要水源并受咸潮上溯影响的城市,在江(河)面较宽且不影响正常通航和行洪的情况下,可利用江心岛构建蓄淡备用水库,或在岸边就近设置蓄淡避咸水库,用于解决咸潮上溯或江(河)断流对供水的影响。

③江库联网。

以江河作为主要水源并受咸潮上溯影响的城市,在境内有可利用水库的情况下,可构建江库联网的应急备用水源。

在咸潮期或排涝期到来之前,将江河的淡水引入联网水库,以避咸避污蓄淡,保证城市水厂的取水水质。

④多水库联调。

有多座水库的城市可构建多水库联调的应急备用水源,通过联合调度和切换运行,充分利用总的调蓄容量控制水体的污染负荷。

⑤其他应急备用水源。

沿海或缺水的城市,也可结合海水以及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再生利用,作为水质要求低的行业的应急备用水源,减少高品质水的总量需求。

(4)备用水源规模的指标与计算
应急备用水源规模的计算公式:
①对于单一供水水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规模为风险期需水量,按下式确定:
Q=q×(1-k)×t
其中:Q—备用水源规模(吨);
q—城市平均日用水量(吨/天);
k—风险期用水压缩比例(%);
t—持续时间(天);
②对于多水源供水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规模为风险期需水量减风险期可用水量,按下式确定:
Q=q×(1-k)×t–Q#39;
其中:Q#39;—风险期可用水量(吨),包括干旱时水源枯水流量、未受咸潮影响水源水量、未污染水源水量等可用水量之和。

(5)备用水源系统构成及设计标准
应急备用水源系统的构成包括应急备用水源及配套的取水、输水及水处理设施,以及监控调度系统等。

提出对应急备用水源系统工程设施选址的要求等。

(6)备用水源水质维护的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预沉淀、曝气、导流、水库-闸泵群联合调度、生态调控和水厂水质控制技术,对各种技术处理的水质问题、适用条件、设备要求、运行参数等给出规定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