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1]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分类和质量控制[1]

•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 有两个近交系杂交后,经连续20代以上的 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是以两个无关的 高度近交品系进行交配,产生F2代后再行 全同胞交配达20代以上而育成的一个近交 系列组动物
• 同源突变近交系coisogenic inbred strain ):两个近交系除了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 不同外,其它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品系。 一般皆由近交系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是 某个近交系在某基因位点上发生突变而分 离出来的亚系。
3)干扰实验结果,导致实验中止。
第三节 按微生物控制实验动物的分类
一、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又称为一级动物。指在一般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允许 带有寄生虫和细菌,但不允许带有人畜共患疾病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动物称之。
1、人畜共患疾病及烈性传染病病原体:
鼠痘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 膜炎病毒、沙门氏菌、弓形体等。
1. 在兄妹交配代数达40代以前形成的分支(也 即分支发生于F20到F40之间)。此时形成分支的主要 原因是残留杂合;
2. 一个分支与其它分支分开繁殖超过100代。此 时突变是亚系分化的主要原因; 3. 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它分支在遗传上差异。产 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残留杂合、突变或遗传污 染(即一个近交系与非本品系动物之间杂交引起遗 传改变)。
6、分布的广泛性
7、资料可查性 8、长期遗传的稳定性
(二)近交系动物的应用
(1)因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极为一致,对实验 反应一致,可以消除杂合遗传背景对实验结果影 响。
(2)在某些涉及组织、细胞或肿瘤移植的实 验中,个体之间组织组织相容性一致与否,是实 验成败的关键,在这里,近交系动物成为必不可 少的动物。

第二章 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刘迪文)

第二章 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刘迪文)

(一)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在我国实验动物的微生 物控制等级主要分为4个标准,即普通级、 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和无菌级, 后者又衍生出悉生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分别介绍各种等级动物的概念、要求及 适用性等。
(二)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 1、对生产供应单位的要求; 2、质量要求; 3、动物包装、运输、传递要求; 4、实验单位要求:相应配套的实验设施、 实验室管理和操作制度,管理住进入动物实验 区域的各个关口,防止外来微生物进入饲养区 域。 5、微生物质量检测。
二、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标准 意义:理想的实验动物能够客观的反映 实验的真实性,求得研究的成功。然而,环 境的微生物往往要感染动物或使动物携带微 生物,结果引起动物发生疾病,或机体抵抗 力下降,有些微生物能直接干扰实验,最后 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 物必须加以控制,并实行标准化,规定哪级 动物允许携带那种微生物,不允许携带那种 微生物,以便研究人员选择、减少浪费。
第二章 医学实验动物的标准
浙江大学医学院 刘迪文
医学实验动物标准是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制定提出的准则和规范化要求,通过标准化可以 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及科学研究获得成功,包括实 验动物质量、动物实验条件标准及人员操作规范。
第一节
医学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
本节主要介绍实验动物本身质量的控制标准, 就像其他产品一样必须严格控制,包括遗传学和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
(三)医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检测及控制
遗传质量检测的意义:实验动物的遗传组 成容易变化,影பைடு நூலகம்动物质量。本方法监视和判 断实验动物的遗传组成,为育种、品系鉴定、 购入动物遗传特性和质量评价等提供依据。 方法有多种。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动物的质 量,决定是否留弃。 近交系及远交系动物遗传质量检测方法不 同。

实验动物学重点总结版

实验动物学重点总结版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概念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及育种、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及其开发应用以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科学。

比较医学: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3R原则:即动物实验的三大原则:替代原则、减少原则、优化原则。

2.实验动物的特点。

答:实验动物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遗传限定:遗传动物必须是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动物,即是人为遗传限定的动物。

②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③适宜环境和均衡营养保证其健康生长繁育。

④应用于科学研究。

3.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的区别。

答: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而广义的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也包括实验动物等。

现在实验用动物则特指不符合实验动物的定义,即非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4.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的5项要求。

答: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如下5项要求:①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的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状态;②尽可能的采用代替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③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的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④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⑤要爱护动物,对因实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谢之情。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1.概念近交系:近交系是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

封闭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繁殖,为经常提供实验动物而进行生产的群体叫做封闭群。

2.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2.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近交衰退 ( inbred
inflation ):

指在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和纯合而 产生的不利于个体和群体发育的现象
近交衰退包括:
由于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出现遗传缺陷或某种疾
病发生率的提高
影响繁育如产子数下降、母性不良 个体发育不良,对环境的适应性差
亚系 ( substrain ):
一、概念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 经过近亲(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个体基因 组中98.6%以上的等位位点为纯合,近交系数大于99% 的动物群体。至少经连续20代以上近亲交配培育而成

高度近交的品系具有稳定的生育能力 动物来源:封闭群、两种近交系的杂交后代或野生动 物 动物数量:1对或几对 命名:C3H(F130)
(二)重组近交系( 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RI)
概念:
由两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交系杂交后得到F2代, 分组分别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而育成的一组近 交系 在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杂种一代之后,杂种一代互 交生育杂种二代,从杂种二代中随机选择个体配对, 连续进行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 重组近交系提供亲代的两个近交系称为祖系 (progenitor strains)
应用: 类似人群体遗传的异质性组成,在药物筛
选、毒性试验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大量供应,用于预试验、教学 用于携带突变基因研究,成为生理学、胎 胚学和医学研究的模型
第四节 杂交群

杂交群(hybrids)、杂交一代动物(fist generation) 群体,简称F1代
定义:由两个不同近交品系杂交产生的第一代
四、常用近交系品系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绪论回顾1:实验用动物的分类绪论回顾2:实验动物通过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动物携带的微生物,以及遗传质量和营养状况,饲养环境等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提供适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绪论回顾3: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的性状表现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

绪论回顾5:动物实验需要其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就必须要求实验动物具有稳定的演出型。

绪论回顾6:遗传型的控制,包括:相应的严格的繁殖制度和遗传质量检测第一节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及其特性一、标准的国际通用命名规则:一个品系只能有一个名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实验,他们只要根据名字,就能使用相同的品系,他们的结果就具有可重复性或可比性。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小鼠遗传标准化命名委员会二、实验动物的种、品种和品系种:在生物分类学上,“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同种动物交配能顺利繁殖后代,而异种动物存在生殖隔离。

品种:品种是种以下的非自然的单位,是人为选择的产物。

根据不同需要把动物的外形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改良,选择和定向培育,使之具备某些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能稳定遗传,同种动物中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动物称为不同的品种。

品系:品系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近亲交配方式繁殖,且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外貌、稳定的遗传特性因此,品系和品种是实验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一. 近交系Inbred strain1.近交系动物的概念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数达到98.6%以上,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的交配,与全同胞兄妹的交配具有同等效果。

2.近交系数F动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中纯合子占所有基因型的比率。

它反映了动物在不同代次的纯化程度。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

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

(二)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
• 同源导入近交系是通过杂交-互交(Cross-intercross)或回交 (Backcross)等方式将一个基因导入到近交系中,由此形成的一 个新的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上的 基因不同,称为同源导入近交系,也称同类近交系。
• 该品系动物既具有其双亲品系的特性,又具有重组后一组内和每 个重组近交系的特征,并具有新的多态性基因位点。
• 已广泛应用于新的多态性基因位点和新的组织相容性位点的鉴定、 多态性位点的多效性和连锁关系的研究和探测,以及临界特性的 遗传分析。除此之外,也用于寿命、自发性和诱发性疾病感受性 的研究,还用于生理学、药理学、形态学和行为特性的生物统计 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重组近交系的发展和使用,是哺乳类动物遗 传学中的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 同源导入近交系动物,除了导入基因外,其余的基因组成和原来 近交系之间是相同的。如果把同类近交系与原来的近交系做比较 研究,可以正确地分析导入基因的特定性状。
三、重组近交系
•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简称RI) 重组近交系是由两个无关的高度近交品系进行交配,产生F2代后, 再行全同胞交配达20代以上而育成的一个近交系列组动物。
(三)近交系动物的繁殖 • 近交系动物的繁殖可分为基础群(Foundation stock)、血缘扩大群
(Pedigree expansion stock)和生产群(Production stock)。 • 基础群和血缘扩大群严格以全同胞兄妹交配方式进行繁殖。动物不超过
5~7代都应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生产群动物一般以随机交配方式进 行繁殖。生产群动物随机交配繁殖代数一般不应超过4代。其培育方式有 以下三种见图3-1。

《医学实验动物学》02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

《医学实验动物学》02第二章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
pirbright DHPK
.
如KM小鼠是封闭群小鼠中的一个品种, 属我国常用的实验小鼠,1994年列入国 际实验动物理事会出版的实验小鼠目录。
.
品系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采用近亲交配 方式繁殖,且
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的外貌 稳定地遗传特性。
.
如C57BL/6小鼠是近交系小鼠中的一个 品系,属低癌,高补体活性的小鼠;全 身黑色被毛;其生物学特性稳定地代代 相传。因此,品系和品种是实验动物分 类的基本单位。
.
重组同类系的命名
由两个亲代近交系的缩写名称中 间加小写英文字母c命名,其中用 作回交的亲代近交系(称受体近 交系)在前,供体近交系在后。 由相同双亲育成的一组同类系用 阿拉伯数字予以区分。
.
如:由BALB/c为受体近交系,以 STS为供体近交系(S),经2代回 交育成的一组重组同类系分别命名 为CcS1、CcS2……。
.
4.遗传稳定性
近交系动物的基因高度纯合,坚持近亲 交配则增加其在特定部位纯合子,减少了 遗传变异,使动物的基因型可长期处于稳 定状态,导致近交系动物长期遗传稳定性。 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变异仅发生在少量残留 杂合基因,或基因的突变,而这种机率非 常低。
.
5. 个体性
每个品系在遗传上都是独特的, 有些品系可能发生一些疾病,成为研 究人类疾病理想的模型。品系间的差 别显示在量上,而不是在质上,在研 究上非常有用: 可在众多的近交系中, 筛选出对某些因子敏感,和不敏感的 品系,以达到不同的研究目的。
.
封闭群动物的遗传 学特性及应用
.
对于封闭群的研究,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 落后于近交系。
.

实验动物学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学第二章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亚系命名:在原近交品系名称后甲一道斜线“/”,再在其后标上亚系的符号,符号分两类,一类是用研究者或研究机构名称的缩写字母表示,如A/He、A/Jax等。另一类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57BL/6J、DBA/1等。
各类实验动物中已培育近交系的数目
实验动物 近交系数目
封闭群
近交系
突变系
⒉品种、品系的概念
在动物分类学中,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其定义为一群形态相似、能互相交配的自然群体,它们在生殖上与其他群体相隔离。 而在实验动物分类系统中,品种、品系是基本分类单位。作为一个品种、品系,应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的外貌特征:如体重、毛色等应相近或一致。C57BL/6小鼠毛色是黑色的,DBA/2小鼠的毛色是灰色的,昆明小鼠的毛色是白色的等。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一个实验动物品系、品种存在的基础。如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白血病鼠等。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应用。
小鼠 300 大鼠 111 地鼠 35 中国地鼠 4 豚鼠 15 兔 12 鸡 40 鱼 9 两栖类 4
亚系和支系:亚系是由一个近交系分离出来的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品系。育成的近交系可能由于突变和残余杂合基因而导致部分遗传组成的改变,从而形成亚系。支系是亚系内的小分类,一般是由一个亚系引到另一单位形成的新亚系,也可经人为技术处置(如代乳、胚胎移植、卵巢移植等)形成支系。
⒉命名
四、重组近交系动物
⒈基本概念: 在两个近交系杂交生育F1代后,F1代互交生育F2代,从F2代中随机选择个体交配,连续进行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交配而育成的一个近交系称为重组近交系。 为重组近交系提供亲代的两个近交系称为祖系。
④关系相近,同一来源的不同品系,其名称基本相似,差异部分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NZB、ZNO、ZNX、ZNW等。 ⑤近交代数的表示,一般在品系符号后括号内写上代数,在代数前加写F,如A(F78)等。 ⑥书写品系命名符号要完全,应使用公布的全称,不能随便缩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移
突变
选择
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突变、选择、遗传漂变(奠基者效应)
1)基因突变是新基因的唯一来源,是自然选择的 原始材料;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 有些突变能影响到动物形态和生理功能. • 而另一些突变可能对动物生存影响不大. • 突变基因也可能通过回复突变转变为原有类型的
基因。
突变 基因: A 初始 频率: p0 下一代频率: p1=p0-up0+vq0 改 变 量:△p=p1-q0= -up0 +vq0 vq0+up0
p=v/(u+v)
2)选择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的结果总是使群体向着更加适应于环 境的方向发展。影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的频率;选择 作用发生在育龄期以后,对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 影响不大。 选择的强弱是用选择系数(s)来表示,是指某 一基因型个体减少繁殖下一代的比例。
假设不受选择的基因型个体对下一代的贡献为100%或1。 如:s=1/1000,表示对于某一基因来说有1/1000的个体 不 能参与繁殖.那么受选择的个体对下代的贡献将为1-s。这里 的1-s被称为某一基因型的适合度或选择值。
5)迁移
● 迁移率(m)=迁入个体数/原群体数和迁入数之和 (如
1/100)
● 原群体的个体比例为:1-m。(如:99/100) ● 就某个基因的频率而言,如果迁入者为qm,而原群体中 的为q0,迁移后混合群体的频率q1则为: q1=mqm+(1-m)q0= m(qm-q0)+q0 ● 基因频率变化量(△q)=q1-q0 =m(qm-q0) ● 迁移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迁移率m的大小和 迁入者的基因频率与原群体之间的基因频率之差。
四、群体遗传学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又称 族群遗传学或种群遗传学,是应用数学和统计 学方法研究生物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 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遗传学因素,从而了解 生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规律。 通俗而言, 群体遗传学以群体为单位研究群体内遗传结构 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四种演化动力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 突变以及基因流产。 群体遗传学也研究种群的分类,以及种群 的空间结构,同时也试图解释诸如适应和物种 形成现象的理论。
主要实验动物的染色体数 动物名称 牛 马 染色体数(2n) 60 64 动物名称 豚鼠 大鼠 染色体数(2n) 64 42
猪 狗
猕猴鼠
中国地鼠 鸽
40 44
22 80
兔 山羊
绵羊
44 60
56
鸡 蟾蜍
青蛙
78 22
26
2、基因(Gene): 在DNA分子上占有一定位置的片 段(约为500-1500个碱基对),具有 特定的核苷酸顺序,表现有特定生 物功能的作用单位,是传递遗传信 息的基本单位。DNA由腺嘌呤A、鸟 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G构成, 碱基配对(A-T、G-C)与糖和磷酸 构成的2根骨架结合成双螺旋链。 基本名词: 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基因座、等位基因 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 基因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
★假设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a,初始频率为p和q,A 对a为完全显性,同时对aa个体的选择系数为s,那 么三种基因型个体对下一代的贡献为:
AA q0 1-s q1 p2 1 p2
Aa 2pq 1 2pq
aa q2 1-s q2(1-s)
sum 1
1-sq2
★ ★ ★ ★
由此可见:下一代基因型频率的总和不再是1。 有sq2部分的个体由于选择而被淘汰。 在下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q1 由选择所造成的基因频率改变量△q为: △q=q1-q0 q0=Q+H*1/2=(pq+q2)/N q1=Q+H*1/2=[pq+q2(1-s)]/N △q=q1-q0=[(pq+q2-sq2)/(1-sq2)](pq+q2) =-[sq2 (1-q)]/ (1-sq2) △q的大小取决两个因素,选择系数和初始频率。 △q为负值说明a基因的频率每代都要减少。
a q0 q1= q0-vq0+up0 △q=q1-q0=-
由于u和v朝相反的方向起作用。A突变成为a越多,则
将会有更多的a 突变成为A。因此,不难看出,朝两个方 向突变的速率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即基因频率改变量为零。 这时: △q=up-vq=0
同理,
up=vq
u(1-q)-vq=0
q=u/(u+v)
2、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基因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 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不同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 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律。 基因连锁与互换(重组)定律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 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 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 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二、染色体、基因、性状
1、染色质: 存在于细胞核内易于被碱性染 料染色的物质的总称。在细胞分裂 期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容易观察到 染色质丝状体则称为染色体。 动物染色体组包括: 常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来自亲本双方,各一半; 性染色体-哺乳动物♀为配子同型(XX)♂为配子 异型(XY),鸟类和爬虫类为♀为配子异型(ZW) ♂为配子同型(ZZ)。
3、Hardy-Weinberg定律 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 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扰,基因频率和基 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也称为遗传平衡定 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平衡群体:在没有突变、选择、迁移的情况下,随 机交配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世代间 保持不变,这样的群体称为平衡群体。
第 二

实验动物遗传育种
及遗传质量控制
重 点 掌 握 内 容
1、实验动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品种、 品系、近交、杂交等。 2、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和各类实验动 物的特点和应用 3、实验动物命名。 4、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及培育。
罗歇尔(Russel)和布鲁克(Bruch):
动物的基因型、表现型、演出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模式 发育环境 周围环境 ┌────┐ ↓ ┌────┐ ↓ ┌────┐ │基因型│───--│表现型│-───-∣演出型│ └────┘ └────┘ └────┘
例如:假设群体大小为N,某位点上基因A的频率为p,另一个等位基因a
的频率为q。
抽样误差σ =/pq/2N 如果p=q=0.5,N=50及5000时,这时的标准偏差为:
N=50时,σ =0.05 ;N=5000时,σ =0.005
正态分布曲线
群体越小,当N=50,p=0.5时,σ =0.05, 抽样误差较大,p一代之后偏离0.5的概率较大。 群体越大,当N=5000时,σ =0.005, p一代之后偏离0.5的概率较小。可以说很少出现抽样误差。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 的变异现象。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 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一个 或多个碱基的替代、插入、缺失、重排)。
可见突变--可见表型变化 生化突变--生化功能变化 显性致死 致死突变 隐性致死 条件致死突变
突变类型
3、性状 可观察的生物个体性质的单位,是生物体外观结 构、形态和内在生理、生化特性等的总称。
第 二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
■ 按生物学分类:
界(kingdom,regnum)、 门(phylum, phylum)、 纲(class,classis)、 目(order,ordo)、 科(family,familia)、 属(genus,genus)、 种(pecies,species);
第 一 节 遗传学基础知识
一、遗传与变异
1、遗传 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亲代 的一致性,称为遗传。 2、变异 后代与亲代或者兄弟、姐妹间的不一致性,称 为变异。 遗传的突破即是变异,变异的巩固即是遗传。 没有变异,遗传只是生命的机械重复,生物不会进 化。没有遗传,即使产生了变异,其特征也不会传 给后代。因此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
由此可见, 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实验动物质量的重 要因素,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应从控制实验动物的 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营养、环境等四方面着手。
实验动物育种与传统家畜育种的异同: 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作为育种工作的指南。 前者是培育在遗传上有更大限定的实验动物品系, 专门为科学研究提供合适的实验材料;后者是培育 具有高产、高质特性的家畜品系,为人民生活提供 丰富、优质的食品。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 前者是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后者是非等位基因间的分 离,并且这些非等位基因还必须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实现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分离规律的条件: 一符合分离定律遗传应具有的各项条件之外;二就是控 制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而且各对等位基因不产生任何相互作用。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不矛盾, 它们是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遗传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两对(或多对)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向后代传递的,而位 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基因,则是按照连锁和交换定 律向后代传递的。
1、群体: 又称为孟德尔群体(Mendelian population) 指一定地域内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所有生物个体。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群体中不 同基因型个体所占的比例。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中,在 所研究的基因座位上不同的等位基因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