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河流整体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海河,地表,地下资料分析

海河,地表,地下资料分析一、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总体情况1、1地下水资源量总体情况据海河流域2000—2019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以来,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平均为224×108m3,与1956年以来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相比明显减少,减少15%以上。
近20年中的18个年份地下水资源量少于多年平均水平,占比90%。
仅有2012年、2016年在多年平均水平以上,主要是因为该两年降水量均在600mm以上,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一成以上。
尽管如此,此两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也仅是略高于多年平均水平,分别仅比多年平均值高6%、3%。
近20年来,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有7年,其中有5年地下水资源量低于多年平均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常年维持较低数值,即使在丰水年,转化成的地下水资源量依然较少。
流域地下水总体呈现水量少,且资源转化率不高的特点。
1、2对降水的响应点绘近20年海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度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表明,作为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源,降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二者线性相关系数R为0.95。
年降水量在400mm 左右时,地下水资源量约为150×108m3,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的比例约为11.7%;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时,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80×108m3,降水转化成地下水资源的比例约为14.6%。
因此,降水是影响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最主要的因素。
此外,海河流域降水转化成地下水资源的比例不高。
二、地下水资源供水变化趋势2、1地下水供水情况海河流域地下水供水量近20年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
2000—2007年间地下水供水量在250×108m3以上,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8—2012年间基本维持在230~240×108m3之间,比以往有所减少。
2014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到2019年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减少至160×108m3。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环境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分析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当前状况,以及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现况1. 水质状况恶化由于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因素,我国许多江河湖泊的水质状况急剧恶化。
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超标排放,使得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2. 河流污染河流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走廊,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河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
3. 湖泊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
由于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湖泊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三、水环境污染的处理措施1.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强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严格的水质监测体系,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应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3. 加强农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政府应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环保型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同时,应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4. 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城市污水处理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
同时,应推广水资源再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生态修复与保护政府应加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
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建立生态缓冲区等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天津市入海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

天津市入海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分析摘要:通过对2003-2010年天津市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cod及营养盐指标的监测,对其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03-2010年,天津市入海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无明显改善,仍以劣ⅴ类水质占主导地位。
仅独流减河入海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ⅴ类。
虽然,永定新河等4河流cod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位于天津南部的青静黄排水河、子牙新河cod平均浓度仍在100 mg/l以上,远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限值(40 mg/l),其营养盐氨氮、总氮、总磷也有大幅升高的趋势。
关键词:天津;入海河流;有机污染;营养盐一、引言海岸区的海水污染问题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问题。
入海河流的水质状况和污染物输送通量作为陆地对海洋影响的中心问题已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1-2]。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而入海河流是渤海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污染源[3-4]。
天津市地处海河水系的入海口,纵贯市区的海河干流汇集了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等五大支流后,经塘沽流入渤海,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蓟运河等河流也在天津市境内入海[5]。
随着海河上游流域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用水量骤增,加上河闸、水库的大量建设,使下泄到天津市的水量逐年明显的减少,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入海河流污染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强,造成河口区域水质和底泥的污染程度明显加重,进而给海域带来赤潮等严重的环境问题[6-7]。
因此考察天津市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研究其污染特征与演变趋势,对于天津市入海污染物控制和海洋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1、研究区域概况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天津市境内河流分属海河流域的北三河(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海河干流水系、黑龙港运东水系和漳卫南运河水系。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石。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1. 水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受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江河湖泊的水质普遍下降。
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赤潮等水华现象,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地下水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农业活动的深入发展,地下水资源也遭受了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超标,严重威胁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 水环境治理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我国水环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依然突出,加之部分地区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水环境治理压力大。
三、水环境污染处理措施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建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对园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3. 农业污染防治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模式,降低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此外,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减少畜禽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4. 城市污水治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城市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减少城市面源污染。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湿地、湖泊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南水北调对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免费

南水北调对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 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1.1 水污染严重1998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55.6亿t,这些废物水中大部分末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和水库,造成地面水的严重污染。
流域现状地表水的污染河长比例高达75%,2/3站井的地下水达不到饮用水要求,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1.2 河道干涸、功能退化由于用水大量增加,造成河道干涸断流、河道功能退化等问题。
现状流域各河大都成为季节性河流。
据初步统计,在流域一、二、三级支流的近10000km河长中,已有约4000km河道长年干涸。
一些河道虽然有水,但主要是由城市废污水和灌溉退水组成,基本没有天然径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成为海河流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河道干涸还引发河道内杂草丛生、土地沙化、土壤盐分累积。
山前平原与河道两岸附近的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区,河流冲积沙地和砂质褐土、砂质潮土、砂质草甸土等耕地沙化趋势严重,沙土随风迁移造成覆盖沙地。
近30年来,流域内“沙化”土壤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缺少人海水量,山区进入平原的径流、引黄水量和降雨中带来的盐分不能排出,引起区域性的积盐。
1.3 入海水量锐减、河口生态环境退化统计表明,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流域年平均入海水量减少了72%。
90年代年平均入海水量只有68.5亿m3,只相当于总水资源量的18%,而且40%集中在滦河及冀东沿海地区。
由于入海径流减少,各河河口相继建闸拒咸蓄淡,引起闸下大量海相泥沙淤积。
据统计,闸下总淤积量达9500万m3,致使海河流域骨干行洪河道泄洪能力衰减40%。
另外陆源污染也给河口近海地区造成很大影响。
渤海湾受纳天津、北京两大城市的污水,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
由于入海径流减少和严重的污染,河口地区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基本上绝迹,渤海湾著名的大黄鱼等优良鱼种基本消失。
近10年来,渤海赤潮频频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湿地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消失50年代海河流域有万亩以上的洼淀190多个,洼淀面积超过10000km2。
海河水文特征

海河水文特征海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全长约1,100公里,流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地区。
海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海河的水文特征十分独特,对于了解和掌握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情况、水环境状况、水文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河流域的水文特征1.水文周期长海河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由于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夏季,而冬季降水很少,因此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流量变化较为显著。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水资源较为匮乏。
2. 洪水频发海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较为平坦,河道比较宽阔,河道流速较慢,因此在暴雨和大雪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水量增加较快,河道容量不足,就容易发生洪水。
尤其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洪水容易泛滥,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 干旱严重虽然海河流域降雨量在夏季较为充沛,但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水分利用率高,导致海河流域的干旱问题比较严重。
在水文周期长的情况下,干旱问题更是凸显。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海河流域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降雨和地下水。
由于海河流域的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水资源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由于降雨量大,水资源丰富,而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蒸发量大,水资源较为匮乏。
由于海河流域的水文周期长,水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干旱的情况下,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就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特别是在下游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浅谈海河水环境保护管理
浅谈海河水环境保护管理摘要:海河是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亦称海滦河水系,干流流经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东省,支流延伸至山西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以漳卫南运河为源流。
要实现海河的供水、防洪、通航及旅游、观光、休闲等多项功能,把海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带、景观带、文化带,必须保证海河有充足的水量和达标的水质。
关键词:海河;水环境;保护管理1、海河水环境现状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水资源越来越显现其重要性。
海河是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亦称海滦河水系,总流域面积31.82万km2。
其中海河水系26.36万km2,滦河水系5.453万km2。
海河水系分为滦河水系和海河水系。
海河是全国三大污染河流之一,污染负荷近些年来一直居高不下。
非汛期海河水质一般为四类或劣于四类,汛期海河水质一般为五类或劣于五类。
海河干流三岔口至二道闸段流经天津市中心区,两岸工业发达,人为活动强烈,特别是汛期大量市政雨污水直接排入海河,对海河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加之近年入境水量的减少,海河水体流速较缓,水体自净能力差,使水体长久维持在严重污染状态;海河二道闸以下段由于海水倒灌、沿岸工业污水的排入、农田沥水和航运等因素的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氯化物、氨氮、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率甚高。
当冲刷河道输送优质引滦水时,吸附于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逐渐释放出来,也会引起水质恶化。
另外,海河内部污染物的迁移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河内部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是指海河内部因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所引起的污染物在不同相上的迁移,如物理沉降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
2、改善海河水质的几点建议2.1 周期性的进行河道清淤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海河河道就一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清淤,由于多年淤积,人为丢弃垃圾、排放污水,使得河槽两侧的滩地逐年增高,水质恶化。
海河流域流氮污染特征及规律
海河流域流氮污染特征及规律1 引言氮素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决定着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和亚硝氮(NO2--N)是水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最主要存在形态,过量的氮输入会造成水体酸化、富营养化以及毒性等副作用,危害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含有高浓度氮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造成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氮素超标已经成为我国河流的主要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氨氮作为污染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这也将是今后我国河流氮污水控制的指导方向.海河流域地处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剧增.2010年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高达23.15亿t,主要的排污行业为化工、造纸、电力、食品、冶金等行业,这5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主要污染物为化学耗氧量、挥发酚、氨氮等;2007年,全流域畜禽养殖产生污染物氨氮45.42万t,总氮116.53万t,入河污染物总氮0.83万t、氨氮0.58万t;2007年农业非点源入河污染物总氮8.6万t,氨氮1.1万t,入河系数分别为总氮0.15、氨氮0.18,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正加剧着海河流域河流水体氮污染.已有研究表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河流整体氮污染严重,以氨氮为特征污染物,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标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海河干流的2个主要污染因子.目前的研究缺乏从整个流域层面分析河流的氮污染状况,难以对氮污染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形成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利用海河流域河流主要监测站点数据与实测数据,分析TN、NH4+-N、NO3--N 和NO2--N的污染特征和演变趋势,以期为流域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和依据.2 研究区域与数据2.1 研究区域概况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20°,北纬35°~43°,流域总面积31.8万km2.海河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0~14 ℃,多年平均降水量547 mm.按照地貌条件可以将海河水系划分为上游山区段、中部平原段和下游滨海段.流域由滦河、北三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海河干流、子牙河、黑龙港运东、漳卫河以及徒骇马颊河九大水系构成,其中以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和海河干流为海河北系,以子牙河、黑龙港运东、漳卫河为海河南系.整个海河流域的水系从南到北呈扇形分布,整体上具有次级水系分散、河系复杂、支流众多、过渡带短、源短流急的特点.海河流域囊括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其中,“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密度较高是海河流域的鲜明特征.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1998年至2010年,流域年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8亿m3,人均总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7,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流域内人口急剧膨胀及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接近100%.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质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入河流系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氮磷等元素随废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导致海河流域主要河流营养盐普遍超标.水资源总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过高、水质污染严重,是海河流域最为突出的水环境问题.2.2 数据与方法2.2.1 氮素分析方法海河流域氮素数据调查采用地统计调查方法,通过流域网格化和采样点筛查共确定采样点350个(图 1),调查采样时间为2009年7月至同年10月.采样方法及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完成,车载冰箱保存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氮素测定指标为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其中,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硝态氮: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亚硝态氮:N -(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2.2.2 历史数据的收集与数据分析水质历史演变趋势的分析以2000—2011年海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主要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供)以及2009年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历史数据的分析,首先将历年来的主要监测站点数据按照九大水系进行划分,取每个水系水体环境因子的平均值进行对比;水质评价方法,采用水质类别判定法即单因子评价法,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污染指标限值与监测值比较;氮污染物空间分布分析在ArcGis 10.1中完成,空间差值方法采用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方法;氮污染物相关性分析在SPSS 19中完成.3 结果与分析3.1 河流氮污染空间分布特点及污染现状海河流域氮污染严重,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呈现出沿山区-平原方向有上升趋势的显著空间分布特征(图 2).海河流域河流水体氮污染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4+-N,NH4+-N是氮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山区段TN、NO3--N和NO2--N含量较高,NH4+-N则在平原地区含量相对较高.海河干流水系、北三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氮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就各种氮素空间分布区域而言,TN平均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河干流水系、黑龙港运东水系、子牙河水系和北三河水系,平均浓度均超过了9.00 mg · L-1;NH4+-N平均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河干流水系、北三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平均浓度均超过了5.00 mg · L-1; NO3--N平均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河干流、黑龙港运东和子牙河水系,平均浓度均超过了2.00 mg · L-1;NO2--N平均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三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海河流域氮污染现状仍然严重.2011年,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TN平均浓度为7.92mg · L-1,超过国家地表水V标准限值(2 mg · L-1)4倍,超标现象严重;TN平均浓度最高的是海河干流水系,为15.55 mg · L-1,超过地表水V标准限值7倍以上,最高值为23.3 mg · L-1;滦河水系河流水体中TN浓度相对最低(2.78 mg · L-1),略高于地表水V标准限值.NH4+-N平均浓度4.25 mg · L-1,超过地表水V水质标准限值(2 mg · L-1)2.1倍,是河流水体中氮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海河干流水系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11.52 mg · L-1,超过地表水V 标准限值5倍以上;最低值出现在滦河水系,平均浓度仅为1.62 mg · L-1,略高于地表水IV 类标准限值(1.5 mg · L-1).NO3--N平均浓度为1.28 mg · L-1,是水体中含量较低的一种氮素;海河干流水系NO3--N平均浓度最高为4.66 mg · L-1.NO2--N平均浓度0.013 mg · L-1,是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含量最低的一种氮素.一般天然水体中NO2--N不超过0.1 mg · L-1,NO2--N平均浓度高于0.1 mg · L-1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三河水系和徒骇马颊河水系.3.2 河流氮污染变化趋势2000—2011年,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TN、NH4+-N、NO3--N、NO2--N多年变化趋势见图 3.2000年至2005年TN浓度逐渐升高,在2005年达到一个峰值为8.99 mg · L-1,2009年明显下降,2009—2011年又逐渐升高,在2011年达到另一个峰值为7.92 mg · L-1;TN平均浓度最高为2005年的8.99 mg · L-1,最低为2000年的3.34 mg · L-1.NH4+-N浓度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与TN 浓度变化相似的变化趋势,在2005年和2011年达到峰值,浓度分别为5.46 mg · L-1和4.25mg · L-1,NH4+-N浓度最低为2000年的2.67 mg · L-1.2002—2010年,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NO3--N浓度基本保持稳定,2011年浓度最低,平均浓度为1.34 mg · L-1,2005年浓度最高,平均浓度为2.89 mg · L-1.NO2--N浓度呈现随年份显著降低的趋势,最高为2000年的1.76 mg · L-1.从氮素多年变化趋势来看,NH4+-N仍然是TN的主要贡献者,也是造成海河流域氮污染严重的关键因子.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 1),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TN浓度与NH4+-N、NO3--N、NO2--N 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TN浓度与NH4+-N浓度的变化趋势最为接近(图 3),说明NH4+-N 浓度变化对TN浓度变化的影响最大;NH4+-N浓度与NO3--N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可能由于水体当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促使NH4+-N与NO3--N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NO2--N浓度与NH4+-N、NO3--N浓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NO2--N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不稳定,可被氧化成NO3--N,在厌氧环境中也可受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NH4+-N.2000—2011年,NH4+-N劣V(>2.0 mg · L-1)站点比例整体上表现为减少趋势(表 2),由2000年的28.87%降为2011年的17.56%;劣V类站点NH4+-N浓度均值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7.91 mg · L-1降为2011年的6.50 mg · L-1;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NH4+-N浓度达到V类水质标准的站点比例整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的71.13%增加到2011年的82.44%,达IV类水质标准的站点比例由2000年的69.87%增加到2011年的80.38%;至2011年,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NH4+-N浓度达III类水质标准的站点比例为75.79%,较2000年增加了13.87%.海河流域呈现出氨氮污染减轻,向IV、V甚至更高水质标准转变的趋势.海河流域九大水系中,滦河、永定河、大清河和北三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 浓度没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子牙河、漳卫河、海河干流、黑龙港运东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浓度随年份降低程度较大(图 4).黑龙港运东水系河流NH4+-N污染最重,2000—2011年,黑龙港运东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平均浓度为9.30 mg · L-1,超过了V类水质标准,超标倍数在1.6~8.8之间.其中,2001年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17.64 mg · L-1,2011年最低,为1.96 mg · L-1.子牙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污染较重,2000—2011年,子牙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平均浓度为11.91 mg · L-1,超过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超标倍数为2.7~23.2,其中2000年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46.33 mg · L-1.滦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污染较轻,2000—2011年,滦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平均浓度为2.67 mg · L-1,超过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超标倍数在1.3~3.4之间,其中2005年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6.72 mg · L-1,2011年降至1.10 mg · L-1.永定河、大清河水系河流水体中的NH4+-N含量最低,除个别年份外均在V 类水质标准以内.2000—2011年,永定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平均浓度为1.55 mg · L-1,在V类水质标准范围内,其中2007年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2.34 mg · L-1,2009年最低,为0.69 mg · L-1;2000—2011年,大清河水系河流水体中NH4+-N平均浓度为0.35 mg · L-1,在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范围内,其中2000年NH4+-N平均浓度最高,为0.52 mg · L-1,2001年最低为0.16 mg · L-1.2007—2011年,海河流域河流NH4+-N污染整体上呈现好转趋势,但超标现象仍较严重.其中,NH4+-N仍超标较严重的站点包括大清河的龙王庙,超V类水质标准2~5倍;潮白河的赶水坝,超V类水质标准5~9倍;沟河的双村,超V类水质标准2~10倍;温榆河的土门楼,超V类水质标准5~8倍;温榆河的白庄桥,超V类水质标准2~5倍;漳卫新河的第三店,超V类水质标准2~16倍;徒骇河的大清集,超V类水质标准2~13倍.4 讨论以COD和NH4+-N为主导的耗氧污染仍然是海河流域河流的首要污染问题.氨氮硝化耗氧过程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其对河流溶解氧消耗的贡献比例最大能达到81%,这一耗氧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到水体中的溶氧平衡,使水体发黑发臭.氨氮也是水体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过量的氮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氨氮可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起毒害作用的主要是非离子氨1.非离子氨对河流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具有毒害效应.以海河流域2009年地表水水质数据为基础,根据美国淡水氨氮浓度标准值,计算流域氨氮产生的非离子氨毒害效应阈值.结果显示,氨氮最大浓度基准值(CMC)为1.593 mg · L-1,持续浓度基准值(CCC)为0.219 mg · L-1.整个海河流域由氨氮产生的非离子氨毒害效应严重,氨氮浓度超过CCC河段长度占整个评价河段长度(15941 km)的86%,各水系氨氮浓度超过CMC的河长比例均超过40%.滦河水系下游、北三河水系下游、海河干流水系、子牙河水系、漳卫河水系的平原区和滨海区氨氮浓度均超过CMC浓度.在一个流域内,河岸两边的植被类型、人口数量和工业布局是影响河流氮污染的重要原因.海河流域山区段林草地广泛分布,基本无污染源,水质较好,氮污染较轻.平原段氮素浓度较高,分析原因是海河流域平原区绝大部分为农田、城镇和农村聚落,分布着各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同时农田面积大,化肥流失严重,畜禽养殖规模较大,氮、磷等污染物入河系数高.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入河的大量污染物是造成海河流域氮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海河流域河流氮污染现状仍然严重的同时,污染整体却呈现好转的趋势,尤其2009年以来,TN与NH4+-N浓度整体下降,NH4+-N劣V类站点比例逐渐减少.海河流域“十一五”水专项的组织实施与城镇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是氮污染好转的主要原因.国家“水专项”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项目,以消减污染负荷(降低COD、氨氮、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水污染趋势、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为关键指标,重点开展了产业水污染、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以及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雨水、浅层微咸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至2009年,海河流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有307座,总处理能力达1610万t · d-1,分别占全国的15.4%和16.00%;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为11.06亿m3,较2000年增加了204.7%.全流域污水处理率以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增加促进了海河流域河流氮污染状况的改善.5 结论1)海河流域氮污染现状仍然严重,2011年TN、NH4+-N、NO3--N和NO2--N平均浓度分别为7.92、4.25、1.28、0.013 mg · L-1,超标现象严重.在空间分布上,氮污染呈现出明显的沿山区-平原方向上升的分布特征,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干流水系、北三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2)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TN浓度与NH4+-N、NO3--N、NO2--N浓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TN浓度的变化趋势受到NH4+-N、NO3--N、NO2--N浓度的很大影响,其中受NH4+-N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3)NH4+-N是海河流域氮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NH4+-N浓度变化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劣V类站点比例逐渐减少,由2000年的28.87%降为2011年的17.56%,劣V类站点NH4+-N的平均浓度由2000年的7.91 mg · L-1降为2011年的6.50mg · L-1,向IV、V类甚至更高水质标准转变.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2024年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范文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并有效应对我国当前的水污染现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水污染的严峻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一)主要问题我国水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以及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等。
这些污染源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影响到地下水质量。
(二)现状特点1. 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水污染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水污染尤为严重。
2. 复合性污染:除了物理性污染(如浑浊度、异味等)和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有机物等)外,还存在着生物性污染(如蓝藻、绿藻等)。
3. 长期性影响:水污染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饮用水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三、水污染成因分析(一)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
(二)生活污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部分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三)农业排放:农药、化肥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
(四)环境监管不力:部分地区环境监管力度不够,违法排放现象屡禁不止。
四、治理对策分析(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违法成本,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二)推进工业废水处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三)改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四)强化农业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排放对水体的影响。
(五)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公信力。
五、结论我国水污染问题严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
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摘要:先天自然不足,后天发展过速,科技过重,人文偏弱,综合之下,水资源的持续产出功能逐步消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北京和它所依托的海河流域,已经出现生态崩溃现象。
海河流域24座城市,在这一旷日持久的灾害面前几乎无动于衷,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广泛的危机意识,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城市在不断扩大,人口规模在持续增长,海河流域不堪重负,这很可能酿成社会危机。
一、水资源衰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海河全流域各主要河流兴建大中型水库2000座,其中大型水库31座,总库容294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85%,控制海河流域径流量95%。
受上游来水、降雨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华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基本上成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全年断流干涸。
以北京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为例,地表水来水量呈严重衰减趋势。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华北平原就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生态脆弱不堪。
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仍未获得根本性改变。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成为海河流域的惨痛现实。
北京市行政区域面积为1.6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自西向东分布着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蓟运河水系。
其汇水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但却无法满足北京用水需求:在75%的保证率下,北京平均每年缺水16.4亿立方米,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透支严重。
北京在多年连续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近年分别从山西册田水库、河北友谊水库、壶流河水库、响水堡水库、云州水库、西大洋水库、黄壁庄水库、岗南水库紧急调水。
2007年末,北京地下水平均埋深22.79米,与1980年相比,储量减少79.6亿立方米,目前储量与1960年比,地下水减少了100.04亿立方米。
北京周边地下水超采更为严重,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河流域河流整体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作者:张仙娥黄蓓蓓冯成洪王震刘静玲
来源:《创新科技》2016年第02期
[摘要]本研究基于1998-2012年海河流域水质数据,从流域角度上探讨流域地表水常规污染演变特征,分析了全流域不同水期排污特征。
结果表明,整体上河段污染形势严峻,受污染河长比例保持在约60%至75%之间。
劣V类水以及优于Ⅲ类水河长总数则呈现轻微下降趋势。
[关键词]海河流域;污染特征;长时间序列;演变趋势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流域。
目前海河流域以其仅占全国1.3%的有限水资源承担着全国10%的人口及京、津等几十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同时,随着海河流域总人口、经济总量、水资源利用程度和排污量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危害了水生态系统安全。
近年来,关于海河流域水体污染研究重点依然是海河流域内北京、天津等重点地区水体以及白洋淀、滦河、海河干流等水体的污染状况,也有部分研究关注流域内水体某具体年份或者短时间序列的污染特征。
但是,截至目前,从全流域角度长时间序列探讨海河流域主要水体污染状况及演变趋势的系统研究比较少,几近空白。
本研究主要基于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发布的《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海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年报》《海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以及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资源质量公报》等相关数据、报告,从全流域角度上探讨1998-2012年间主要水体常规污染特征以及水体污染演变趋势,以期为流域河流生态理论框架制定与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
1.海河流域河系分布特征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北接蒙古高原,流域总面积31.82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3%。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北系、海河南系、滦河和徒骇马颊河4大水系、7大河系、10条骨干河流,覆盖了中国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的全部面积。
其中,海河水系是主要水系,由北部的北三河(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组成;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徒骇马颊河水系位于流域最南部,为单独人海的平原河道。
2.全流域河系污染整体特征
2.1不同水质类型河长比例年度分布
海河流域地表水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凡流经城镇和工矿企业集中地区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该流域污水排放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小,水体自净能力
差,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污染水平。
海河流域各水系水体的常规污染特征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
2002年后污染评价主要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此前则主要按照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水体水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22个项目。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为综合评估海河流域的水质污染程度,本研究计算了海河流域7大河系中不同水质类型河长(见表1),分析了不同类型水质河长的分布特征及年度演变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8年至2012年,评价河长呈增加趋势,这可能与社会对污染的重视以及经济监测水平的提高有关。
以《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为划分依据,水质劣于Ⅲ类水为受污染河水。
表1可以看出,自1998年到2012年,受污染河长所占总河长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60%-75%之间,整体上河段污染十分严峻。
图1给出了不同水质类型河长的逐年分布特征。
可知,1998-2012年海河流域的劣V类水大部分年份占评价河长的50%,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I类水、Ⅱ类水、Ⅲ类水占评价河长的30%-45%,最小为Ⅳ类水、V类水,仅占评价河长的近10%-20%。
图中也给出了1998-2012年间不同水质类型河长的演变趋势。
由图可知,尽管全流域的水体水质状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上Ⅳ类水、V类水比例呈现轻微上升趋势,而劣V类水以及I类水、Ⅱ类水、Ⅲ类水河长总数则呈现轻微下降趋势。
2.2河系主要超标污染物类型评价
河系水质检测指标的超标特征分析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仅个别指标如溶解氧、BOD5和挥发酚在个别年份(2006、2011、2012年)达标外,其他指标年年超标。
整体而言,海河流域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
2011-2012年,海河流域污染超标项目都只剩下五项,水质状况略有好转。
3.不同水期河系污染特征分析
整体而言,海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平均年降水量为548mm。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6~9月)占全年的75%-85%,个别河流达到90%;部分有春汛、泉水补给,调节性能好的河流,6-9月的径流则仅占全年径流的50%-60%。
海河流域的暴雨特点是,时间短、强度大且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洪水与暴雨相应,最大30d洪量一般占汛期(6-9月)洪量的50%-90%,而5-7d洪量可占30d洪量的60%-90%,洪峰多是尖瘦形。
值得注意的是,流域内的暴雨强度和洪峰模数都达到了中国大陆的最大值。
2002年是我国环境法律以及监测标准健全的一个节点,所以2001年的监测范围与2002年以后(含2002年)有所不同。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2002年新地表水评价标准公布后的不同水期中各类型水质河长比例的分布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海河流域河系在不同水期有不同的污染特征。
整体上,不同类型水质的分布特征与年均变化特征保持一致,均是劣V类为主体。
因
流域内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水资源开发利用量逐年增加,再加上流域降雨量不足,废污水排放量大,仍有60%以上的评价河长污染(劣于Ⅲ类)。
2007年度海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在10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最差。
对比汛期(丰水期)与非汛期(平水期及枯水期)的不同类型水质河长比例年度分布可知,流域内降雨稀释冲刷不能改变改变整个流域不同类型水质河长分布特征。
但是,降雨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图2所示,丰水期劣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整体上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而优于Ⅲ类(I类水、Ⅱ类水、Ⅲ类)水河长在丰水期整体上也低于非汛期。
当然,降雨也影响了Ⅳ类水、V类水河长比例(劣于Ⅲ类与劣V类的差值),丰水期这两类水的河长比例低于非汛期。
这主要归因于该类水体部分被加重污染为劣V类水质。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海河流域降雨年度分布不均,降雨冲刷增加了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物人河量,致使V类水质河长比例增加显著。
4.结论与对策
海河流域绝大多数年份不同河系污染比例维持在60%以上,劣V类水主导河系的污染水平。
海河流域污染物有机污染严重,Ⅳ类水、V类水比例呈现轻微上升趋势,而劣V类水以及I类水、Ⅱ类水、Ⅲ类水河长总数则呈现轻微下降趋势。
受非点源污染影响,降雨恶化海河流域水质。
丰水期劣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整体上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而优于Ⅲ类(I类水、Ⅱ类水、Ⅲ类)水河长在丰水期整体上也低于非汛期。
农业用水消耗了海河流域近70%水资源量。
各行业污水排放量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
工业、建筑行业排放废水逐年减少,而生活废水、第三产业排放量显著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自2003年起急剧增加。
因此,随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水平势必显著增加,而整体上重污染河长的轻微减少则可以说明海河流域内相关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在河系水污染防治上具有一定的成效。
当然,未污染河长的微下降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海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未来海河流域污染防治仍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
同时,在海河流域点源污染需加大控制力度基础上,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其防治也应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