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真实的城市梦境_武汉新区四新生态新城_方岛_区域城市设计方案解读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含高清规划图)

(2008年3月写的)前言:放在几年前,大部分武汉市民可能都不清楚“杨春湖”在哪。
现在不一样了,“杨春湖”频频在媒体中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武汉新火车站正在杨春湖畔如火如荼的建设。
也许几年后,武汉市民去杨春湖的机会比去天河机场还要多。
根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杨春湖是三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鲁巷、四新)。
以后杨春湖不仅仅是大家乘车路过那么简单,而是要发展成一个新的城市中心,会有大量的人口迁入。
考虑到武汉火车站明后年就可竣工,杨春湖地区的综合建设会紧锣密鼓的进行,用不了多久,这里的农田和水塘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是在5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方案的基础上,由市规划院在2006年底完成,2007年夏通过市政府审批,2007年底通过省政府审批。
本报告文字比较长,我就不全贴了,转贴长江商报的一篇报道,相当于本规划的一个纲要。
然后主要贴图片。
市政专项规划的内容我会抽取一部分在后面贴出来。
以下是长江商报2007年12月4日的报道:将成主城区东部经济发动机,可容10万人居住,社会资金将成主要资金来源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武汉未来新门户。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规划局获悉,该副中心整体规划正式获得省政府通过。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位于武汉市武昌地区东北部,是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依托于京广客运专线武汉站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该副中心将改变武昌、汉口、汉阳三足鼎立的传统格局,成为东部城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武汉的整个城市格局将显得更加合理。
主城区东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该副中心地处洪山区内,东临武钢工业区,西望武昌区,北接青山区,南抵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正好处于武汉主城区东部的核心地段。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胡忆东介绍,预计武汉火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站房最高聚集6000人。
杨春湖长途客运换乘中心为一级客运站,日客流量为6万人。
2014-墨水湖公园及环湖绿道(南岸)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富有诗意的材料和质感,并将其放大。景观小品的设置反映了薄雾、海风和海水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以及对船坞区的记忆。 该项目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鹅软石、木质材料、柯尔顿耐腐蚀钢质门槛和本地生植物,从而营造出丰富地气氛和质感,雾气
墨水湖公园及环湖绿道(南岸)修建性详细规划
THE INK LAKE PARK DISTRICTS OF THE GREEN ROAD (SOUTH) CONSTRUCTIONAL DETAILED PLANNING
The MOSHUI lake scheme design main ecological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il types, using landscape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spo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further refine the design.
墨水湖周边整体为待开发状态,道路未按照规划形成连续贯通的网络系统,现状公共交通统一布局。 (4)静态交通
目前墨水湖周边开发建设量已形成一定规模,现状停车场主要分布在墨水湖周边的住宅与医院附近, 其余地区无现状完善停车设施。
5、市政基础设施分析
墨水湖规划范围内无现状电力设施,距规划区东侧约 4 公里有现状洲头通信机楼。 目前墨水湖外围环湖路已经形成,环湖路上排水、给水、电力管线已经敷设。规划范围内尚无任何基 础设施。由于该范围内无任何开发建设,不产生大量污水,零星的污水同雨水经地表径流后排入附近洼 地及湖塘。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

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摘要:1.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2.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3.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4.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5.结语正文:【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简介】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一份为武汉市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规划的建设性文件。
旨在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主要内容、实施与监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城市设计导则的目标与原则】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实现城市功能完善、空间有序、景观优美、环境友好、生活舒适为总体目标。
【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主四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区划,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2.城市景观风貌: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天际线,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强化城市设计引导,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3.城市生态环保: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4.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与效率。
5.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与品位。
6.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建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与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与执行。
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同时,强化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的指导作用,确保城市建设品质。
【结语】武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武汉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
武汉软件新城规划方案 (3)

武汉软件新城规划方案简介武汉软件新城是武汉市政府特别推出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的新城规划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武汉市发展并为软件和IT公司提供更好的环境,助力武汉的创新和竞争力增强。
地理位置武汉软件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光谷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
该区域毗邻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靠近国际级生物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建设目标武汉软件新城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领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实现以下目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软件和IT产业发展。
•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规划设计,完善软件新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提高人才吸引力:提升软件新城的人才吸引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入驻,推动产业发展。
•打造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规划布局武汉软件新城整体规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创新实践区、创新服务区、创新产业区和创新创业区。
创新实践区创新实践区主要是创新孵化器,是新兴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和科技园区等,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
创新服务区创新服务区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类需求而设立的服务设施。
该区域包括商务配套设施、科技金融服务、高端商务酒店等。
创新服务区将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创新产业区创新产业区是软件新城的核心区域,主要是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生产车间、物流中心等。
创新创业区创新创业区是为了满足新兴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区域。
该区域包括办公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和孵化器等,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人才支持、法律咨询等服务。
结束语武汉软件新城的规划布局,旨在吸引更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入驻,与此同时也将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软件和IT生态。
实施新城规划,不仅能够带来商业机会,也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带来持久的利益。
希望武汉软件新城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位于武汉蔡甸区境内,是武汉市规划建设重点功能区。
该区域山水资源保护良好,湖泊岸线自然曲折,港汊天然交错,山体远近相映,湖光山色形成独特环境。
新城属于武汉新区范围,毗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汉阳区,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具备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优越条件。
区域范围内已建成连通318国道和107国道的知音湖大道,东西向有连接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天鹅湖大道,连接汉阳区的新天大道、以及武汉城市圈快速出口路汉蔡高速及三环线等道路,交通便捷。
该区域共涉及42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万人。
低密度人口和较大面积可用地为科学规划提供了条件。
加快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之举,有利于服务配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承接武汉中心城区人口外移,减轻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承载压力;有利于吸纳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武汉市和中部地区在建设宜居新城方面探索途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市级重要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为先行先试,探索道路,加快推进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拟定总体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秉承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规划建设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生态环保、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的跨越,努力把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高新产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武汉长江新城选址方案

武汉长江新城选址方案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武汉一直以来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沿岸地区的发展,武汉市提出了建设长江新城的规划。
本文将针对武汉长江新城的选址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二、选址目标选址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目标:1. 经济发展:选址应有利于促进长江新城的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2. 城市规划:选址应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要,符合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等方面。
3. 生态环境:选址应注重保护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
4. 社会影响:选址应尽量避免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确保他们的正常生活。
三、选址方案根据以上目标,我们初步确定了以下几个选址方案:1. 洪山岛洪山岛位于长江东岸,东与青山区相连,南部是长江,北部是洪山区。
洪山岛是半岛状的地形,具有良好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该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可用于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建设桥梁与武汉市中心相连。
在此选址方案中,长江新城可以在洪山岛上规划建设,充分利用洪山岛的地理优势。
2. 沌口半岛沌口半岛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半岛,与新洲区相连。
沌口半岛具有较大的土地面积和发展潜力。
通过规划建设交通枢纽和公共设施,可以将沌口半岛打造成武汉长江新城的核心区域。
此外,沌口半岛离武汉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
3. 汉口区汉口位于长江北岸,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
汉口区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选址方案中可以在汉口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通过改善现有的城市规划,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选址评估针对以上选址方案,我们进行了评估,并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对三个方案进行了综合考虑。
1. 经济发展洪山岛和沌口半岛都具有较大的土地面积和发展潜力,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武汉未来4环规划方案

武汉未来4环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武汉市的建设项目日渐增多,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也变得越来越拥堵。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武汉市提出了未来4环规划方案。
1. 规划背景武汉市作为中心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也不断扩大。
当前,武汉市现有的城市道路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武汉市规划了未来4环快速路。
2. 未来4环规划概述未来4环规划,是指在现有城市道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条环形快速路,将武汉市划分为内环、二环、三环和四环四个区域,为城市交通分流和扩容提供新的通道。
其中,内环、二环和三环已经陆续建成,现在武汉市正在加快推进四环的建设。
3. 四环规划方案四环快速路,根据设计方案,全长约74公里,是一条作用于191平方公里的城市快速路。
项目全线东起江夏区、风凰山,西至硚口区、大智路黄家湖出入口,南起江夏区、柴湖,北至青山区、杨洲。
其中,金银湖立交改扩建、生物城立交改建等几个节点较为关键。
四环分为南北两条主路:西三环至生物城段是南线,总长46公里;风凰山至黄家湖段是北线,总长28公里。
四环南线沿江而建,大部分为立交桥、高架桥。
双向12车道,可根据车流情况进行调度。
四环北线路段大致分为三段:风凰山至彭家湾口、彭家湾口至陈家湾口、陈家湾口至黄家湖。
其中,风凰山至彭家湾口为双向八车道,彭家湾口至黄家湖为双向十车道。
4. 项目启动时间和建设周期四环快速路自规划至启动共历时七年。
2015年,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武汉市城市快速路网规划(2014-2020)》最终版,确定了未来4环的位置和路线。
2018年,武汉市确定四环快速路建设方案,并开始了前期工作。
四环建设周期预计为4年左右,2022年前后将建成通车。
5. 现阶段建设情况目前,四环南线已经建成通车,北线依然在建设之中。
北线东起风凰山,西至黄家湖。
四环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武汉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AECOM

22
武汉长江新城 起步区城市设计
6ACCESSIBILITY /紧密连接的交通与用地
强化公共交通系统打造立体城市 更便捷的公共交通转换节点 通过立体网络链接城市公共空间与混合功能 建立以人为本的可亲城市环境塑造
23
武汉长江新城 起步区城市设计
7SMART /整合的智慧设施与服务系统
建立独特的智慧设施与服务系统,以服务多样化的产业 创造环境,鼓励跨行业的思考和合作以及技术的混合与革新 注重成长架构的建构,稳定城市开发节奏, 奠定未来促进智能化城市的基础
17
武汉长江新城 起步区城市设计
1GATEWAY /武汉新城门户,未来城市典范
具有独特的定位和标志性 提升各区域的城市特色与可识别性 创造标志性的城市滨水天际线 创造标志性的活力城市门户
NATURE 自然门户
LEISURE AMENITIES 怡人的休闲门户
ACTIVE COMMUNITY 活跃的社区门户
从项目主导型的规划理念出发, 全面思考规划及开发。结合开发方 式分析,进一步的细化开发主体, 交叉比对规划的内容及实施条件, 以增强项目实施弹性及整体效应。
从生态永续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 环境的承载力,水系或敏感地区资 源的维护及治理,确保环境/经济/ 社会发展的平衡。
从“城市的魅力”角度出发, 建 立动态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并于 规划实践的过程中,能针对市场, 城市功能,产业整合等各个需求, 有效而及时的进行评估与调整。
整合与共享的 科技研发系统
整合与共享的 教育培训系统
整合与共享的 休闲与基础设施
24
武汉长江新城 起步区城市设计
8SUSTAINABLE FUTURE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真实的城市梦境—武汉新区四新生态新城“方岛”区域城市设计方案解读■ 杨 明 ■ Yang Ming作者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 200002)收稿日期:2010-12-28Constructing a Real Urban Dream: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ing Plan for the 'Square Island' of Sixin Ecological New Town in the New Zone of Wuhan人类为什么建造城市?对于这个城市设计师的终身命题,我们可以从2010年下半年的一部好莱坞大片《盗梦空间(Inception)》中得到一些有意思的侧面回答。
影片模拟了人类心灵底层的梦境与现实的反差与关联,通过颇显离奇的情节暗示出城市其实正是人类自身梦境的现实映射。
在对城市意象的塑造中,人类发现和展示出自身的欲望与潜能,并把它们演化成自身环境的一部分。
对梦想的追求,推动着我们城市的发展,延伸着我们心灵的空间。
而如今,作为城市设计师,我们将为武汉构建新的生态梦境。
一、武汉梦境:四新生态新城武汉历来就是一个拥有梦想的城市,渴望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中成为前列的领导者。
近年来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其城市冲动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想要构建稳固和谐的城市梦境,平衡三镇是武汉必须遵从的基本策略。
由于历史沿革,汉阳一侧没有像汉口的金融商业和武昌的人文科技那样具有核心凝聚力的城市级产业聚集区,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城市持续发展的弱势区域。
不过,就地域条件而言,汉阳同其他两镇一样都拥有武汉最独特的湖泊河川资源,甚至在城市中心的二、三环间分布得更为均匀、天然。
因此,抛开“汉阳造”的工业历史羁绊,打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强烈人工印记的空间意象是建立汉阳城市特色的关键。
这就是四新生态新城。
四新生态新城占地17.43km 2,占据了新成立的武汉新区中最重要的滨江区域,是具有与汉口王家墩、武昌鲁巷、杨春湖同等地位的城市副中心,规划人口25万,将担负起塑造汉口新型低碳产业、重建武汉长江大桥以南地区沿岸面貌的重任。
二、四新梦境:运河方岛四新生态城中心区5.36km 2,为区别于其他两镇曲折周转的自然地貌街道体系,由来自荷兰的总体规划师高柏伙伴公司打造了一个巴塞罗那式的理想几何梦境,用充满诗意的直线运河网络连通了墨水湖和太子湖之间的洼地区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1 方岛总平面图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以景观河道为核心的“十字形”骨架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连通两湖的南北轴线被定义为生态休闲带,东风大道到江边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东西轴线被定义为文化景观功能带,两者间的辐射区域是均质的生活居住区。
比较这两条轴线,除了同样具有运河特色外,“河在路侧”的连通港轴线主要是起到向外的生活辐射作用,而“河在路中”的东西向四新大道轴线则更具有仪式性,具有展示四新城市精华的文化吸引作用。
作为这条理想主义轴线的高潮,总体规划布局了一座由5km水岸包围、依靠陆桥连接、边长近700m的正方形人工挖湖岛作为节点。
它被运河与轴线道路斜向交错切割,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地景观形态。
无论是简单纯粹的几何轮廓还是相当浓厚的乌托邦精神,都和高柏伙伴公司已在荷兰雨果低地(Heerhugowarrd, Netherlands)成功实现的“太阳城(City of the Sun)”项目一样,弥漫着强烈的人工梦境氛围。
四新生态新城的城市梦境在“方岛”区域达到形态极致的同时,也达到了最敏感、最脆弱的构建阶段。
它是否能够真正建立起串联心灵与现实的桥梁,形成产业稳固并可持续生长的城市社区关系,完全依赖于更小尺度的底层梦境的支持和活力。
“方岛”的设计将是构建区域真实性的关键。
三、方岛梦境:生态谷简单的布局形式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功能体系。
事实上,“方岛”的极端属性给它自身和周围关联的区域带来了结构性的挑战。
强度开发、交通汇聚、生态改变等负面因素存在导致整个区域梦境坍塌的风险。
因此,必须在这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支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化,对敏感的空间节点进行合理的转换和保护,对脆弱的行为关系实施有效的环境补强,从而在巩固理想梦境特征性的同时,构建出真实可靠的生活场景。
为此,我们为“方岛”的城市设计设立了三重相互支持的基本策略:1.交通保护策略:缓街慢城“方岛”采用了高吸引度城区最为有效和理想化的交通组织方式:过境绕行、入境转换和社区步行,通过由外向内分别布置等级从高到低的环形道路网,构筑起对于核心岛区的交通保护圈。
保护圈围合成核心区、引导区、缓冲区共内外三层。
在环湖路以内的交通核心区部分,结合“方岛”上相对均质、离散的功能组团布局,规划采用了高密度、小尺度的慢行路网结构,通过拓宽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路板块,并对小汽车采取高强度的减速限行措施,实施有效的交通静稳化方案。
环岛岸的凤凰路与通岛干道立体交错,设计成单一的自行车、步行通道。
交通引导区处在由四新南路、四新北路、梅子路、芳草路围合而成的交通保护圈与环湖路之间,在主要通岛干道的沿线设置有小汽车—公交车换乘停车场,提供入岛的清洁公交服务,对进出“方岛”的地面出入口实施流量控制的同时,强化了区域的低碳环保特征。
交通缓冲区位于引导区的外围,主要对地面过境交通进行梳理和引流。
而针对连接城市的大流量高峰交通而言,设计策略中贯彻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对在“方岛”中部设置的地铁站点进行岛站一体化设计,形成公共交通与公共空间的无缝连接,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聚集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2.生态保育策略:绿色水城作为四新新城中的生态景观中心,“方岛”设计采取了几项突出的绿色措施,包括清洁能源的大量应用、集约节地的功能开发、节水净水的循环水系、物质循环的低消耗建造以及保持无硫低尘的大气环境。
其中对公共水域的塑造尤为关键,它成为延续整个区域生态文脉、构筑绿色景观体系的核心内容。
“方岛”周边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底,湖泊河川特征明显,本地水生动物及鸟类群落也比较丰富。
在这样的生态体系中,“方岛”区域特别设置了环湖—岛岸——“生态谷”三条反映人工与自然互动的岸线景观带,分别是以本土林木和湿地植物为主的生态防护型岸线、以湿地结合人行平台为主的休闲观赏型岸线和以广场草地为主的休憩娱乐型岸线。
依靠这些不同的岸线处理,设计努力让环岛湖和“方岛”能发挥其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中的“小斑块”作用,通过因地制宜地营造湿地环境、丰富2 方岛鸟瞰图3.产业选择策略:创意兴城产业的内容可以决定人群的环境行为模式,也可能对区域的交通、生态造成由内而外的冲击。
“方岛”选择以创意产业为主导,特别强调功能上的均质性和空间上的疏散性,突出以无形的头脑知识作为功能规划的基础,使小尺度的建筑环境既能与规划形态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凸显出城市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标志性,又不会形成过于持续饱满的人群聚集,破坏“方岛”作为生态景观中心的城市定位。
事实上,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变“汉阳制造”为“汉阳创造”一直是武汉梦想中最深沉的一个部分。
依靠创意产业重振城市声誉,用知识产权主导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方岛”城市理想演变的必然方向。
4.生态谷遵从上述三重相互关联的基本原则,在“方岛”上打造的城市底层梦境,包含了文化传播、生态宜居、商业娱乐、休闲度假、创意培训等多种混合开发的功能,它通过与上层梦境的空间对接,最终以独特的“生态谷”形态呈现出来。
“生态谷”依据切割“方岛”的运河与轴线道路网络在岛内中部拓展生成,具有和岛外轮廓同样抽象强烈的平面几何形态。
它的核心是通过保留、整治现状低洼湿地形成蓄水湖面,并围绕它建立多组独立、均布的多层混合功能社区。
社区中部由低速的道路串行,而其边缘活跃的公共活动空间则全部环水营造,设置了大量的亲水平台和公交游船码头。
作为梦境中最诱人的部分,“生态谷”以事件触媒作为空间构成的核心,设计安排了可能引发交往活动的多样式、多尺度场所,大到城市露天舞台,小到社区晨练广场,无不意在激发和催化创意之城的内在活力。
“生态谷”设计所采用的这种反向拓扑化的空间塑造方式,兼具了形式、功能和生态保护的全部意义,将合理的产业功能、高效的公交体系、适宜的绿色技术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通过对理想城市空间的重新定义,真实地衔接起了多重梦境中相互依存的生活场景。
四、筑梦结语“方岛”的梦境构建还在继续,并将逐步变成有趣的现实。
相较于经济、产业、公共政策这些宏大的表层梦境,所有的人群都更真实地生活在细碎、可触摸的底层梦境中。
如何让这些支撑我们心灵空间的城市布景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是所有身在其中的城市设计师共同的职责和追求。
我们相信,武汉“方岛”的梦境构建是真实、稳固、可持续的。
■城市建筑|设计作品|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Works of Design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武汉新区四新生态新城“方岛”区域城市设计建设地点:武汉市汉阳区业 主:武汉新区建设投资公司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明,查君设计团队:叶钟楠,宿宸,张荔等设计时间:2010年12 “生态谷”滨水空间11 “生态谷”滨水空间10 “生态谷”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