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合集下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图表题专练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B.王星改革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答案】D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因可转化为果,果可转化为因。

……一切历史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的支配。

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一张有关历史发展因果关系的卡片。

结合所学,①处的历史事件是A.分封制B.商鞅变法C.赤壁之战D.孝文帝改革【答案】D5 .小明同学搜集以下图片,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答案】C6 .在下列四张北朝更替情况示意图中正确的是()【答案】C7 .下面的线路图反映出A.军阀割据连年战乱B.三国鼎立势均力敌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五代十国政权并立【答案】C8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A.蜀、西晋、北魏B.西汉、东汉、北魏C.蜀、西晋、南魏D.蜀、西夏、南魏【答案】A9 .对于下图中的信息解释正确的()A.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统一B.有利于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民族间文化交流D.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答案】C10 .下列图表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丝绸之路D.忽必烈改制【答案】B11 .下图是小史同学的读书笔记,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C.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12 .如下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被称为()A.三国B.南朝C.北朝D.南北朝【答案】C13 .庐江县某校张明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答案】D14 .2021年春季,李华和同学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以“读历史?游三晋?爱家乡”为主题的项目性学习。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2024年安徽省C20教育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安徽省C20教育联盟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C20”教育联盟2024年九年级第二次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以写情,也往往深含哲理。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王安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蕴藏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事理;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西林壁》)写出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很难认清事物的全貌的道理。 (2)古人赏花,更爱其香。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花香清幽,树荫浓密的美景;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莲花清芬,洁净挺立的景象。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dàng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jìng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以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回肠dàng( )气 劲.儿( ) jìng胜( ) 称.意( )

【鉴赏】山西特色古瓷及窑口,看这篇就够了!

【鉴赏】山西特色古瓷及窑口,看这篇就够了!

【鉴赏】⼭西特⾊古瓷及窑⼝,看这篇就够了!三晋⼤地,踞河东之要,表⾥⼭河,⽂化昌盛,底蕴深厚。

汉魏以降,中西交流、民族融合,农耕与草原⽂明的碰撞与交融贯穿始终。

⼭西陶瓷是河东先民⼈⽂精神的凝集,⼯艺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丰厚的三晋历史⽂化中,具有兼容并包、臻微⼊妙的⽓质。

▲⼭西古代主要瓷窑分布图▲⼭西与周边地区陶瓷产品与窑业技术的交流通道北朝釉陶的雄浑⽓度,唐代泽州窑⽩绿釉彩的酣畅洒脱,⾦元⿊轴瓷的朴拙豪放,介休窑⽩瓷的轻盈秀美,河津窑剔花及书法的沉静典雅,长治窑虎枕、绞釉的精雅⼯巧与造化之美,霍州窑⽩瓷的空前拓展,⼭西建筑琉璃的恢宏绚丽,⽆不令⼈赞叹。

⼭西建筑琉璃的恢宏绚丽,⽆不令⼈赞叹。

⼭西古陶瓷虽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历史上瓷业发达冀、豫、陕窑业之影响,故其光芒长期被磁州窑、定窑等历史名窑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尘,鲜为⼈知。

下⾯,,我们⼀起来揭开⼭西陶瓷的神秘⾯纱,领略⼭西陶瓷发展的历史概况与⾮凡成就。

锋芒初显⼭西在北朝⽂明进程中占极其重要地位。

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

晋阳是⾼欢北魏末年遥控朝政的基地,之后其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繁盛有逾邺都。

晋阳还是隋未李渊起兵的龙兴之地,⼊唐后,朝廷更视河东为“王业所基、京⾢所资”之要。

在此背景下,⼭西北朝釉陶⼯艺上承汉魏传统,下启隋唐新风,获得空前成就。

受临近河北窑业影响,唐朝河东瓷业窑⽕初燃。

看点01北朝釉陶的勃兴北魏釉陶承袭汉魏传统,孕育隋唐新风,形态各异的釉陶俑,新创发明的各⾊釉料,独特的彩绘釉陶,貌似粗朴,却极具艺术张⼒。

此时出现的⼈⾯镇墓兽、胡⼈牵驼俑等,直接被后世的隋唐所继承。

北魏流⾏的⿊釉、褐釉陶、青绿釉,亦被东魏、北齐发扬光⼤。

汉魏传统、佛教⽂化与西域胡风的交融及对各类⼯艺的借鉴,更凸显了北朝釉陶中西⽂化深度融合的特点。

北齐釉陶借鉴佛教⽯窟寺艺术的⾼浮雕⼿法,⼯艺精湛,⽆与伦⽐,独领风骚。

青釉模印贴花兽⾯纹尊北齐(550-577年)⾼42、⼝径13.8、底径16.9厘⽶ 2003年⼭西太原北齐武平⼆年(571)徐显秀墓出⼟⼭西博物院藏。

千年壁画如何修复

千年壁画如何修复

千年壁画病害如何修复?作为地道的太原人来说,知道王家峰的不多,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在王家峰王墓坡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土堆下,有一座北齐时期的古墓葬——徐显秀墓。

要说该墓葬有啥“精贵”之处,这当属里面的壁画了,不仅因为面积多达330平方米创国内同时期壁画中的第一,而且壁画上的内容还生动呈现了北齐时期达官显贵们丰富豪华的生活场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少见。

如今,历经千年历史沉淀的壁画犹如垂暮的老人,它的容颜不再鲜亮,皮骨也逐渐老化,正在接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专家们的抢救性治疗。

为千年壁画“治病”确实是件新鲜事,至于如何修,修复中有何难点,修复完成后又如何保护,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在8月11日走进徐显秀墓的壁画修复现场,一探究竟。

【现状:】壁画呈现严重“病态”在去年冬天,记者曾到徐显秀墓进行过采访,记得刚进入墓葬入口处时,就被墓道两旁艳丽、精美的壁画所折服。

时隔半年,当记者再次再次走进徐显秀墓时发现,壁画中最先映入眼帘那个鲜活的青壮年士兵已经变得模糊了,而脱落、掉色、变形、断裂成为壁画面临的主要问题。

徐显秀墓文官所副所长李铁告诉记者:“从2002年发掘至今,徐显秀墓已走过十个年头,由于墓道是长期敞开的,导致壁画氧化的很厉害,而墓室内因为无法通风,所以潮气很重。

”正如李所长所言,保护壁画最关键的是温度和湿度,而在采访当天,室外温度高达30摄氏度,而墓室内温度还不到20摄氏度,要穿着夏装在里面待上十分钟,连骨头中都泛着寒气,所以墓室中满是霉味和潮味,甚至有些墙角都挂着细微的小水珠,因此潮湿则是壁画生病的主要元凶之一。

“西面的壁画土质已经开裂,壁画就变得疏松;墓主人上方的帐帘处,已经出现空鼓现象;壁画颜料中的铅成分氧化,开始变黑,这些都是此次维修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所长如是说。

【修复:】就像医生给患者治病治病,关键在治根,而对症下药才是王道。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和示范下,记者了解了修复的步骤和方法。

直白点说,看修复壁画,真的很像进了医院,因为不少程序还真像是医生在给患者治病一样。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含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博热背后的科技动能①清明假期,全国各地掀起一股文博热潮,尤其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沉浸式观展、新奇玩法,给游客带来新体验。

②“假期前十天博物馆门票就已经预约完毕,可谓一票难求。

”山西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介绍,博物馆将文物融入主题性环境,以互动体验赋能文物“活化”,创造了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③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数字技术赋予了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徐显秀墓室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

在互动屏幕上,一把琵琶跃然出现,只要拨动琴弦,就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

站在封土堆旁,借助VR眼镜,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④王江介绍,北齐民风展示长卷采用了激光投影、二维动画等多种方式,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的“真实场景”中。

“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复原了古代生活场景,以多视角递进的方式,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⑤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在推进着文博领域不断创新。

清明小长假期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迎来了客流高峰,平均每天接待游客 1.1万人次。

在科技助力下,博物馆推出了特色研学活动“古墓寻龙记”,解锁文博新玩法。

游客可根据线索,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寻找16条“龙”的踪迹,感受“龙”形象的历史演变,逐步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深度感知古代墓葬文化的博大精深。

⑥游客王雨竹在活动结束后,任务书《寻龙手册》上盖满了闯关印章。

“这次寻龙之旅给了我们满满的回忆,这个手册就是回忆录。

”⑦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科技的突破为传承者和艺术家赋予了无限可能。

⑧4月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里,一群学生正体验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这里正在举办“金漆镶嵌工艺走进哈工大”专题展。

⑨“利用漆不溶于水的特性,用调和过的色漆,在水中构图。

中国历年考古发现

中国历年考古发现

中国历年考古发现不知道大家平时会关注历年的考古十大发现吗?对于中国历年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年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历年考古发现之发现名单20161、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2、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4、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5、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6、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7、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8、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9、山西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10、湖南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20151、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2、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3、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4、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5、陕西宝鸡周原遗址6、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7、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8、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9、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10、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2014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2、河南郑州东赵遗址3、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4、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7、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8、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9、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10、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3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5、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6、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7、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9、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20121、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2、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3、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4、陕西神木石峁遗址5、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6、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7、河北内丘邢窑遗址8、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9、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10、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20111、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2、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3、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4、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5、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6、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7、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8、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9、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10、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20101、河南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2、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3、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4、江苏苏州木渎古城遗址5、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6、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7、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8、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9、江苏南京大报恩寺遗址10、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20091、河南新密李家沟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2、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遗址3、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4、内蒙古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5、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6、陕西富县秦直道遗址7、陕西西汉帝陵考古调查及发掘8、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9、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10、江西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20081、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2、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3、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4、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5、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6、江苏无锡阖闾城遗址7、河南荥阳娘娘寨遗址8、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9、河南新郑胡庄墓地10、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20071、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2、河南新郑唐户遗址3、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古城遗址4、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5、河南荥阳关帝庙遗址6、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7、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8、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9、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10、河北磁县东魏元祜墓与河南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2006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8、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安徽六安双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20051、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2、湖南洪江高庙遗址3、河南鹤壁刘庄遗址4、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5、贵州威宁中水遗址6、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7、江苏句容、金坛周代土墩墓群8、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9、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10、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20041、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2、易县北福地遗址3、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4、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5、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6、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7、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8、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9、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10、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20031、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遗址2、河南郑州大师姑夏代城址3、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4、陕西扶风周原李家西周铸铜作坊遗址5、山东章丘危山汉代墓葬与陪葬坑及陶窑6、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7、陕西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8、内蒙古通辽吐尔基山辽墓9、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10、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20021、广西百色革新桥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2、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简牍3、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4、河北临漳邺城遗址5、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6、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7、吉林延边西古城城址(唐渤海)8、黑龙江阿城刘秀屯金代大型宫殿基址9、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10、浙江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20011、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2、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3、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4、深圳屋背岭商代遗址5、成都金沙商周遗址6、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墓葬7、浙江杭州雷峰塔遗址8、河南禹州神镇钧窑遗址9、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10、浙江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20001、福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2、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3、湖北潜江龙湾宫殿遗址4、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5、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6、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遗址7、广东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8、四川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9、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府治遗址10、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19991、江苏江阴高城墩新石器时代遗址2、吉林通化万发拨子遗址3、云南羊甫头墓地4、安徽淮北隋唐大运河考古5、辽宁桓仁五女山山城6、山西太原市晋源区隋代虞弘墓7、河北元中都8、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9、遗址出土陶鬲址夯筑遗迹10、湖南虎溪山一号汉墓19981、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旧石器遗址2、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祭坛和墓地3、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4、忠县中坝遗址5、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6、绍兴印山越国王陵7、三峡库区云阳李家坝遗址8、小浪底水库东汉漕运建筑基址9、南京六朝家族墓地10、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19971、洛阳盆地旧石器地点群2、章丘西河遗址3、邕宁顶蛳山遗址4、香港东湾仔北遗址5、偃师商城小城6、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7、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加港文化水稻田8、辽宁绥中县石碑地秦汉遗址9、广东广州市南越国御苑遗迹10、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19961、重庆丰都烟墩堡遗址2、洛阳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3、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4、平顶山应国墓地5、四川南宋安丙家族墓地安丙墓6、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7、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8、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9、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10、青海都兰吐蕃墓群的发现19951、江西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2、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洞遗址3、河南郑州市北郊西山仰韶文化城遗址4、郑州西北石佛乡小双桥商代遗址5、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国贵族墓地6、广州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7、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8、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国遗址10、杭州市中山南路南宋太庙遗址19941、三峡工程淹没区考古调查2、江苏南京市江宁县汤山旧石器时代遗址3、河南邓州市白庄村八里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4、安徽蒙城县毕集村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5、河南辉县孟庄遗址6、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7、河南永城汉梁孝王寝园8、西安隋灞桥遗址9、陕西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37号殿址10、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辽贵族墓19931、贵州盘县大洞遗址2、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3、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遗址大型建筑基址4、山西大同晋侯邦父及夫人墓5、湖南长沙国王后“渔阳”墓6、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7、江苏扬州唐城遗址8、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9、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10、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19921、湖北鸡公山遗址2、内蒙古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3、湖南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古城址4、江苏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5、山西晋侯墓地的发现与研究6、河南丹江口水库楚国贵族墓7、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群8、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9、内蒙古辽代耶律羽之墓10、河南洛阳北宋衙署庭园遗址19911、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2、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和大墓遗址3、西藏拉萨曲贡遗址4、河南殷墟花园庄商代甲骨窖藏5、河北定州商代方国贵族墓葬6、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7、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仲墓8、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9、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王后墓10、黑龙江渤海国王陵区大型石室壁画墓19901、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3、河南殷墟郭家庄160号墓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5、山东后李春秋车马坑和淄河店2号战国大墓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7、陕西汉长安城陶俑官窑窑址8、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9、宁夏宏佛塔天宫西夏文物10、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中国历年考古发现之《前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考古新发现。

从考古发现看北朝时期山西北中部饮食文化

从考古发现看北朝时期山西北中部饮食文化

从考古发现看北朝时期山西北中部饮食文化作者:***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8期饮食,是自然和时代的馈赠,凝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当下的创造,也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成为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和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熔炉”。

山西北朝时期的考古发现,反映出精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受此影响饮食文化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文以考古出土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北朝时期山西北中部饮食文化的发展面貌进行初步的梳理和研究。

一、整体面貌北朝时期,山西北中部传统的游牧经济依然发达。

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中,能看到特色鲜明的游牧文化元素,如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 2 2 9 号棺木上的射猎场景、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彩绘棺墓棺板画上的狩猎场景(图1),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山西忻州九原岗北齐壁画墓狩猎图(图2)等考古发现,都显示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

与此同时,在多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受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影响,农耕经济在这一地区得到逐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时出现。

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16 号墓南壁出现狩猎场景,而北壁出现仆侍牵着驭粮马的场景。

山西大同沙岭7 号墓墓主为鲜卑人,南壁壁画为宰羊、饮酒、烧烤的游牧民族宴饮场景,同时也出现了粮仓;该墓彩棺左侧有狩猎场景,墓中的漆皮残片上又发现了扬场和庖厨场景。

山西大同南郊仝家湾9号墓的东壁为大型狩猎图,西壁为农耕、舂米、庖厨等图像。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同地区北魏时期考古发现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C、N 稳定同位素测定研究,认为该地区这一时期正处于狩猎、游牧经济不断萎缩,农耕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和北齐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相继成为国际性都市,城镇增多并日益繁荣,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牧业经济同传统的农业经济相融合,大量胡食、胡饮与当地汉族饮食互相影响,出现了许多名馔佳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有一当 地人称“王墓坡”的高大土冢,相传是一座古 墓。2000年12月初,村民发现有人在此盗掘, 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 后认定,此古墓时代当属北齐时期,且有大规 模壁画存在,遂上报各有关部门,引起省、市领 导高度重视。最后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 古队实施发掘。结果证实此墓为北齐太尉、武 安王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的发掘工作从2000年12月15 日保护现场开始,到2002年10月26日结束。 发掘过程中,还采用了清除草木根系,壁画清 理加固,墓道壁画色彩保护,墓道北壁悬挂加 固和冬季保温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技术。目前墓 室壁画的加固保护仍在进行之中。现仅将前期 发掘整理工作简报如下。 地理位置 徐显秀墓位于东经112。36 42.2”,北纬37。 50 11.8 (图一)。该地为太原市东山西麓的 山前坡地,海拔9OO米,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 低,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土。西面紧邻太原王家 峰村,墓地就坐落在王家峰村一大片梨园内, 西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16公里。近年来东山一 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遗迹,且都有一定 等级…,因此这一带可能是北朝晋阳城官宦的 主要墓葬区之一(图二)。 

图一 徐显秀墓位置示意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N-4t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图二 徐显秀墓地望 

二墓葬的形制和葬具 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 分组成。墓向185。,通长30米。墓室距现地表深 8.5米,上有夯筑封土堆 】,现存封土高5.2 米,顶部长9.1、宽4.5米;底部长13.6、宽7米 (图三)。 墓道为斜坡式,坡度23。,长15.2米。墓道 南宽北窄,上阔下狭,南部宽3.35、北端顶部宽 2.75、最深处6.1米。在墓道西壁,南距墓道口 8.87、上距墓道顶部1.6米处,被一现代土洞 墓打破(封底)。 墓道北接过洞。过洞两壁内收,长3.5、南 宽2.3、北宽2.2米。过洞顶部塌陷,残高2.5 米。过洞北接天井1,天井长2.3、宽2.5米。天 井顶部向下4.2米处,两壁内收形成一个1~2 厘米的平直二层小台。天井长2.3、上部宽2.5、 下部宽2.3米。过洞处有一盗洞,直径约70厘 米,由过洞顶部斜穿天井而达甬道口。 天井北接过洞2。过洞2两壁外扩,长 1.07、宽2.8米。过洞2顶部部分坍塌,残存拱 高4.1米。过洞2到甬道口前部分仍为斜坡式, 坡度13。。 甬道为青砖砌成,长2.75、宽1.66、高2.55 米。甬道底部用一层砖错缝平铺,两壁为三顺 丁砌筑而成,其中5组顺砖,5组丁砖,由1.8 米处起券。甬道口顶部为三券三伏。甬道南北 口各有一道封门墙。南封门墙用一层“人”字形 砖垒成,其中封门砖靠近两壁处插有3个陶俑。 甬道北口为墓门,墓门顶部为二券二伏。北封 门墙用一层砖垒成,底部先垒两行立砖,然后 上垒12行“人”字形砖。因盗墓人破坏,发掘时 两道封门上部垒砖已被取掉。 甬道南口两壁距地面1米、距甬道口24厘 米处,有一方形孔洞,高17、宽13厘米 J。门额 为半圆形,高58.5厘米。正中刻一怪兽,两边各 有一神鸟,口衔莲花(图二三)。门楣高24厘米, 其上雕刻有5个门簪,为凸起莲花造型,莲瓣上 施彩绘。门簪直径20厘米,中心距32厘米。外 侧两个门簪中间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7×7厘 米,内有铁锈痕迹。应是用来放置铁构件,以连 接门扇上部的门枢。石门扇下部无门枢,直接 置于门槛、门枕石上。门框高1.73、宽0.23、厚 0.18米。其上刻有宝相莲花、摩尼宝珠、忍冬纹 等图案。门槛长1.19、高0.34、厚0.22米。门枕 石左右各一,长0.9、宽0.4米。门墩部分雕刻 为狮头形象,上施彩绘(图四)。发掘时,石门扇 已不在原位置,而是倒在甬道内。石门位于甬 道口向北72厘米处。石门构件质地均为细砂 石,正面雕刻精细,背面粗糙。门扇为浮雕彩绘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友物.2003年第lo期 图三 徐显秀墓平、剖面图 (图五)。西门扇高1.6、宽0.63米,上部刻有一 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下部刻有一白虎, 清晰可见。但在后期彩绘时,在原雕刻的白虎 形象上又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门扇四周 刻有莲花和云气纹;东门扇高1.6、宽0.64米, 上部同样刻有一鸟身兽头蹄足兽,口衔花草。 下部刻有一青龙,面目清晰。与西门扇相同,在 彩绘时,用颜料改绘出一鸟的形象(图二四、二 五)。门扇中间各有一方形孔洞,尺寸为3.5× 3.5厘米。方孔周围有径为15厘米的圆形铁锈 痕迹,此处为铺首衔环位置。发掘过程中,在门 扇下清理出一根已残朽的木段,木段上有铁锈 痕迹。此木段应当横置于甬道口两壁的方形孔 洞内。 墓室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平面呈弧边 6· 方形。东西(以中轴线计)长6.65、南北长6.3 米。墓底距墓顶8.1米。墓壁用青砖三顺一丁砌 筑而成,为1O组顺砖,9组丁砖,其余部分为顺 砖错缝相砌。在2.7米处起券回收叠涩。墓底为 层砖错缝平铺。墓底与甬道底同高。 墓室西部有砖砌棺床。棺床西部紧贴墓 壁,东边长4.45、北宽2.4、南宽2.65、高0.32 米。东北角与墓室北壁相距0.55、东南角与墓 室南壁相距1.35、西南角与墓室南壁相距1 米。棺床周边用四顺一丁砖垒砌而成,棺床上 层砖错缝平铺。棺床北侧边缘砌砖大部分已 残缺,底部还留有砖砌痕迹。 此墓用砖为青灰色条砖,每砖尺寸35.5× 18×5.5厘米。表面有绳纹,背面粗糙,硬度差。 墓室有下沉现象,边缘铺地砖因墓室下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太啄j艺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而倾斜,一边翘起。东南角、西北角较严重,下 沉20厘米,东北角下沉10、西南角下沉18厘 米。 墓室内葬具扰乱严重,只有一些木块和棺 钉散乱堆放于墓室东北部。木块厚度均为6厘 米,其中有4个较为完整的银锭榫,颜色为深红 褐色;有2块较大木块,长分别为2.04、2.45 米,颜色为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上有漆皮。经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所对木块进行鉴 定,浅黄至浅黄褐色木块为柏科侧柏属树种; 深红褐色木块为柏科圆柏属树种。 墓内发现少量头骨、下颌骨、牙齿、颈椎、 跖骨、肋骨等。乳齿所代表的年龄在10岁以下, 图四石门 下颌骨可能代表了一老年个体。 三随葬器物 此墓先后五次被盗,扰乱严重,出土器物 大多残碎,经初步整理,共计550余件,多数分 布于墓室内。 墓道回填土和墓道底部清理出陶俑、俑 头、马腿等17件。过洞、天井内有陶俑、俑头7 件。甬道内有陶俑、俑头、碎瓦片等17件。甬道 底部东北角清理出泥质红陶碗1件(标本 420),碗口直径15、高7厘米。碗底沉积有橘 红色颜料(图七)。并在墓壁发现墨汁泼洒痕 迹。东边门枕石兽前也清理出泥质灰陶残盆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女葺勿·2003年第10期 1件,内有紫红色颜料。应为当时绘制壁画的颜 料容器。 墓室内随葬品较散乱。鸡首壶、尊、碗、罐、 灯、扣盒、镇墓兽、镇墓武士俑等残片大多集中 在墓室东南部。陶俑多数散置于墓室南部。墓 志、志盖置于墓室西南角,墓志四角底座向上, 志盖已碎裂,棺床上有部分陶俑及瓷器碎片。 棺、椁残块,铁钉,铁片散置于墓室东北角,并 在其内清理出嵌宝石金戒指1枚。现分类介绍 如下: 1.陶俑约320余件。有镇墓武士俑、镇 墓兽、三棱风帽俑、铠甲俑、笼冠俑、女侍俑、骑 马俑等18种类型,大多残碎。陶俑多为泥质灰 8· 0 10 2O 3O厘米 I..............JL.............J1.. 图五 门扇石刻 陶,A式铠甲俑为泥质红陶。陶俑中空,为正背 面分别模制粘合。文吏俑、女侍俑为俑身、俑头 单独模制,再进行插合。择要介绍如下。 镇墓武士俑 2件。标本245,高58厘 米。张口露齿,面目狰狞,头戴圆顶盔,身着虎 皮明光铠,腰系带,大口缚裤,白靴。左手按长 盾,盾面饰虎头图案,右手作持武器状,手心有 孔(图八、三七 三九)。 标本275,高59厘米。双唇紧闭,神态威 严。头戴尖顶金色兜鍪,双重耳护。身着橘红色 明光铠,肩有金色披膊,腰束带,下着裤,靴。左 手上曲前伸,右手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九、 四o 四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 / \ / — ● I 

图六 过洞顶部壁画建筑门楼遗迹摹本 镇墓兽 2件。标本72,高36厘米。狮首, 三角耳直竖,深目怒视,血口大张,颔下有两撮 卷曲络腮胡须。作蹲立状,前足为爪形,后足为 马蹄形,背竖两撮剑式鬃毛,长尾上卷至背部 (图一o、四三、四四)。 三棱风帽俑分三式。A式7O件。标本93, 高53厘米。黑色三棱风帽,橘红色圆领窄袖右 衽短襦,黑带,白裤黑靴。左手曲于胸前作持物 状,右手置于腹前(图一一:1、四五、四六)。 B式27件。标本76,高24.5厘米。黑色三 棱风帽,浅灰色窄袖短襦,外披橘红色长麾,黑 腰带,白裤黑靴。左手按腰带,右手微曲下垂 (图一一:2、四七、四八)。 c式27件。标本339,高25厘米。黑色三棱 风帽,内着窄袖衣,外披橘红色短襦,袒露右 肩,袖缠于腰间,白裤黑靴。左臂上举,右臂上 

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一一:3、四九、五o)。 铠甲俑分两式。A式3件。标本22,高27 厘米。戴圆顶兜鍪,有耳护,身着鱼鳞甲,外披 红色长麾,白裤白靴,左臂内挂一物件,有圆 孔。长袖下垂,置于腹前(图一一:4、五一一五 三)。 B式1O件。标本353,高27厘米。戴圆顶兜 鍪,有耳护,盔底后部分瓣,身着红色鱼鳞金 甲,白裤白靴,腰系带,左腰斜挂长剑,右腰挂 箭囊(图一一:5、五四一五六)。 持盾俑分两式。A式1件(标本254)。高 27.5厘米。三棱风帽,着红色明光铠,红带,裤, 靴。左手持盾,手心有孔,右手作持物状(图一 二:1、五七)。 B式62件。标本358,高24厘米。橘红色翻 领窄袖右衽短襦,脖里围一巾(?),红带,白裤 黑靴。左手持盾,右手曲于胸前,手心有孔(图 二:3、五八)。 武士俑分两式。A式2件。标本238,脚 残,高26厘米。圆顶风帽,向上折出两角,着橘 红色窄袖襦,系带,袒露右肩,袖缠于腰间,白 裤白靴,两手上曲作持物状,手心有孔(图一二: 2、五九一六一)。 B式1件(标本418)。头佚,残高20厘米。 橘红色翻领窄袖衫,系黑带。左腰斜挂长剑,长 剑下方有一剑囊(?),右腰挂一箭囊(图一二- 4、六二)。 文吏俑分两式。A式43件。标本368,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