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8word.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人才,是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新一代。然而,
既然我们是带着责任来到校园,来到社会,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当
中仍有一些人会总是要把“责任”两个字置之度外呢?
我们现实生活中责任无处不在,但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比比皆是。似乎现在的
大学生都显得格外的淡定,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气质。完事只求一个平
静。这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高?还是个人责任感的缺失?或许是因为科技过于
发达,或许是追求一种所谓的超然。当电脑打开,犹如坠入梦境,如痴如醉;游
戏启动,早已忘乎所以。学校里的很多事情,班级的事情乃至宿舍的事情,仿佛
永远只会落到那么几个人身上。是啊,也许你忙着学习,也许你忙着社团工作,
也许这事没有人叮嘱你,让你负责,或许忙着恋爱。但只知道整天埋在本里,不
过问半点其他的,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只知道自己部门的事,而不再搭理班
级宿舍的事情,怎么样让班级有凝聚力?恋爱是一件浪漫的事,但要有度,知道
孰轻孰重。
一个会议,全班那么几十个人还到不齐;一个班级聚餐,依然差那么几个;
一个学校或学院的重大活动,还要拖拖拉拉,到处找推脱的借口;一个责任落在
一个人的头上,其他人就不在过问半句,因为这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关系。这一切
的现状,可以深刻反映出很多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浅化。因为这些事没有关系到
切身利益,谁又愿意?其实不然,这只是因为我们只是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没
有看到集体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利益,没有集体责任感。
大学生是我们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能否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
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分析和掌握大学
2 / 8word.
生责任感现状及原因,进而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
从目前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有正义感、同情心和较高的
责任感。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明显淡化,他们漠视自己对国家、集
体以及他人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
1.1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责任感较强,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
舞台,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样也日益增强,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
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同时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
完善自我价值”的欲望也不断强化,因而在升学、就业、爱情等重大问题上,他
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
1.2家庭责任感有待提高
就家庭责任感来说,大部分同学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形成了对自己与家庭
关系的感性认识,并进而萌发出对家庭的责任感。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家庭责
任意识不强,习惯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父母,只知向父母索要而不思回报。
1.3爱情、婚姻责任观念不强。
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只是为了寻求性伴侣,毕业时大多数分手。一
部分学生则是随波逐流,把在大学谈恋爱当作一种时尚,盲目随从。更为严重的
是,有一些学生沾染了“性开放”意识的思想,不停的更换恋爱对象,对性行为
不负责任,把性行为将看成只是一种“生理需要”。
1.4职业责任感淡薄
“现在大学生毕业后一两年内频繁跳槽已经十分普遍”。博尔捷人力资源集
3 / 8word.
团总裁侯正宇说。星巴克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表示:“在所有离职员工中,50%
以上是一年内招聘的。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应聘后才发觉工作不适合
自己选择跳槽。”像这样高校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暴露了当代大学生职业责任意
识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现状
1.5他人责任感淡化
当代大学生对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等的责任感明显淡化,如有些同学在
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有些同学对朋友特别是对
女朋友不负责任;有些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心痛父母的劳动;有些同学对对待
过课的老师见面也不问候,判若路人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对他人责任感淡化
的表现。
1.6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要表现在当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出现实
际的抉择时,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如许多大学生不愿去条件艰
苦但有继续人才的地方去就业;一些大学生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和原工作单位
毁约等。
2、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2.1.1社会的多元化使社会整体利益变得模糊难以确定,使得人们都过于
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社会的多元化使当今社会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
多元社会——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
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
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如果自己在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被无情
4 / 8word.
地淘汰,因此,每个个体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2.1.2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商品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有着其积极的
效应,同时也有消极的效应。由于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
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这样个体本位观念和金钱万能观念。加上商品经
济导致一些领导干部的腐化,对这种观念提到腿跛助滥的作用。
2.1.3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和媒体宣传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信息网络时代的
发展, 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个人本位主义以不断侵入到一些大学生的
思想之中,加上国内许多公众媒体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很多是那种能赚钱、发
大财的成功人士形象,而很少是乐于奉献,默默无为的社会脊梁,往往用物质标
准来衡量人的价值。媒体的宣传会代大学生产生一种误导——个人财富的多少
是很梁师傅成功的标准,,大学生就用这种思想定位,指导自己的行动,尊崇社
会名流,去追求高收入由此也植入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中。
2.2学校教育方面的缺陷
当今大学教育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也多少出现了教育的偏差,如注重专业课
和实际技能的学习,注重考研率、就业率等,而忽略人生远大理想的教育,或者
教育只在形式而不重实际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方面。
2.3家庭教育的缺陷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家人的溺爱和过度包容,一些父母对
子女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如包办所有家务劳动,甚至子女的就业也由父母包办。
因此一些独生子女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
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
5 / 8word.
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另外一些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
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2.4大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当今大学生基本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
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冷静、客观、
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
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及大学毕业后要干什
么并不十分明确,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有自己不成熟的社会意识,很
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因此,对于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
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还没有实现角色的转变,导致
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
3、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不断增强大学
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这就需我们从实际出发,
注意教育的时代性,对大学生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与时俱进。
3.1、以调整和丰富责任教育为重点,促进大学生的责任认知
(1)生命责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少数大
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
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
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6 / 8word.
(2)行为责任教育
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
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
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3)成才责任教育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对职业
的充分关注成了成才的动力。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
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回馈责任教育
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
能实现其价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
报效国家。
3.2、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方面,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系统。大学德育系统能否与家庭、社会
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大学生的合力,直接影响着大学德育的效
果。另一方面,整合思想政治课与相关学科。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
感重要有效的手段,相关学科从不同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知
识和方法。
3.3、通过实践活动深化责任体验教育,历练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强
化。学生通过实践,从内心真正感知社会对责任的要求,帮助他们将己经获得的
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有利于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