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医疗与公共卫生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讲练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四)人文关怀 疫病、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含解析)-人

主题限时集训(十四) 人文关怀疫病、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不到十年中,他的家族200多人死亡近2/3,其中70%死于伤寒病。
目睹疾病之猖獗及人生的不幸,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
这位医学家是( )A.黄帝B.华佗C.X仲景D.孙思邈C[首先根据时间“公元196年”判断是东汉时期,再根据“伤寒病”“临床医学专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医学家是X仲景,故选C项。
]2.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
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X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B[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表明明政府对疫病主要是以灾后赈济救助为主,故B项正确;A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学,排除C项;材料“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说明D项错误。
]3.(2020·某某一模)李时珍足迹遍布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B.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C.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D.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由材料“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可知《本草纲目》是对古代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凝集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D项。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63讲 医疗与公共卫生

题
家,为人们留下了不朽的医学经典;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对改变中国民众
概 览
的医学观念和生活方式起了积极作用。
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逐
步建立和发展,主要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以及医
疗保障体系等;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建立
续被引入中国
西医院校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
建立
人才
引入西方 公共卫生 措施
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 发展
1. 图解 ·关键知识 古代疫病产生及传播的原因
知识点二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西方国家 ①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 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②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 ③二战后,各国推广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北欧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②鼠疫 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 区发生严重饥荒。 (2)影响: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3)防治 ①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古代中国:地方官组织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 尸体,发放药物等。 古罗马:注重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①西方发达国家 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 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 的消除。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增长。
高考历史考向8 医疗与公共卫生

历史
考向八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主题理解 对点押题
主题理解
1.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及防治 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危及人们生命的流行疾病。如鼠疫、 天花、霍乱等。人们为防治疫病一直在进行不懈的努力。在 与疫病的斗争中,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东 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古人已经建立疫 病的救治机构。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 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 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范围广,惠及地区多; 传播效果好,造福他国民众;传播途径多样,直接传播和间接传 播相结合。原因: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医疗水平先进;中国 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中国与周边国家长期保持友好交往,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式医 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西医在华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中国传 统卫生医疗体制的变革,对改变我国民众的医学观念和生活 方式起了积极作用。
4.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它们对保障人类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 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 我国人痘接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 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 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 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 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 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 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解析】 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反映了中共根据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适合国情的策略,以适应革命的发展,故 选C项;“始终把握”绝对化,建党初期的“赤化大地”有些脱离中国 国情,整个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条件,排除A项;“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排 除 B 项 ; 与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合 作 的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存 在 于 1924—1927 年 , “打土豪,分田地”之时,国共为敌对关系,排除D项。
【解析】 “苏联的解体”是在1991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故选C项;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 排除A项;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的十二大,排除B 项;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排除D项。
话题三 道路抉择——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之路中走过的三条 道路
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3. (2022·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孙中山在《实业计 划》中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必须 实行“开放主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 义”。他同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材 料表明,孙中山旨在( D )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观念之争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
(是否学) 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内容之争 (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八讲古代希腊罗马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8~公元9世纪)

第八讲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8~公元9世纪)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上: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文化上: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其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多山靠海,良港众多,海岛棋布,平原狭小。
(2)经济环境: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
(3)政治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环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形成历程(1)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民主机构(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3)陪审法庭: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十一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质量评估(含解析)

单元质量评估(三十一)(第三十一单元)(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某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D.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解析】选A。
依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故A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医治疗学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
这一行为说明古代( )A.政府已经重视公共卫生B.比较注重水利设施的建设C.没有正确认识疫病根源D.人们对于自然认识的浅薄【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泉州城内水沟长期淤塞,到了春夏之交容易发生疠疫,因此政府进行沟渠清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意即重视公共卫生,故本题选A。
城内沟渠清理,谈不上水利设施的建设,排除B;材料中已认识到沟渠淤塞可能导致病疫,排除C;D在材料中未体现。
3.《新全球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这表明(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解析】选B。
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瘟疫的快速传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故B正确。
专题八 医疗与公共卫生 高考历史(考题版)二轮复习

专题八医疗与公共卫生一、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古代的疫病1.疫病的危害: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欧洲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伯里克利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④14世纪时,欧洲鼠疫(黑死病)大流行。
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2)中国①明代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这场瘟疫给明末历史带来影响。
②清代:康熙皇帝罹患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古人的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1)古罗马:注重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中国:①文献记载: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也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②防治措施: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土方法预防疫病;发明了人痘接种,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③救治机构: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二)中医药的成就1.战国: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汉代:《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辨证施治,完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重视民间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撰成《千金要方》;《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5.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方针,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中医进修学院,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高考历史《医疗与公共卫生》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医疗与公共卫生》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鄂州市高三一模]如图为公元前8~12世纪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墙壁上绘有两个吸杯。
古希腊的医者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某种体液过多时就会致病,故需要将其从人体内吸出。
这反映() A.古希腊借鉴中国拔罐技术B.古希腊医学结合神话传说C.古希腊医学理论趋向科学D.古希腊医学充满神秘色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的医者希波克拉底……将其从人体内吸出”可知,古希腊医学对人体的一些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这些认识已经趋向于科学,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拔罐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神话传说,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医学的科学性,而不是神秘性,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日照市高三一模]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
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导致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对外的战争,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排除A项;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是在19世纪,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时间是7世纪,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4·太原市高三一模]《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宋代时,由林亿等人整理校订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两书共收录方剂269方,使用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A.系统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学成就B.无愧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C.说明我国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D.可佐证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答案:D解析:《伤寒杂病论》经过宋代医学家整理校订后,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可知该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佐证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性的特点,D项正确;该医书并非总结了中医药学成就,主要是对于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的总结,排除A项;中医临床百科全书是《千金方》,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证了《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发展以及对于《伤寒杂病论》的补充,不能说明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排除C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一)古代的疫病
1.疫病的危害: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欧洲
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伯里克利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④14世纪时,欧洲鼠疫(黑死病)大流行。
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2)中国
①明代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这场瘟疫给明末历史带来影响。
②清代:康熙皇帝罹患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古人的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
(1)古罗马:注重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医院收治疫病患者。
(2)中国:
①文献记载: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也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②防治措施: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土方法预防疫病;发明了人痘接种,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③救治机构: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二)中医药的成就
1.战国: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2.汉代:《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3.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辨证施治,完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4.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重视民间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撰成《千金要方》;《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5.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方针,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中医进修学院,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
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进入21世纪,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7.针灸学在中医药中发挥巨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临床经验丰富,留下了大量的针灸典籍。
针灸治疗适应证广泛,效果显著,简便经济,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也备受青睐。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2.概况:
(1)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
(2)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在中国内地建立教会医院,以通商口岸最为集中,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相继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随教会医院在中国落成,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西医院校也随之出现。
西方公共卫生措施也逐渐被引入中国。
3.影响: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大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逐渐发展起来,科学处理垃圾与粪便,推广自来水,监督食品卫生,成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综述: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囊括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服务制度、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
这些制度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2.建立过程:
(1)世界
①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源自欧美。
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