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古汉语研究(1988—1998)

古汉语研究(1988—1998)

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创刊号)吕叔湘、朱德熙先生题词(封二)发刊词(1)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1)张玉金甲骨卜辞中“惠”和“唯”的研究(4)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部和构拟音值的假定(上)(10)李维琪从《大唐西域记》汉译梵音看作者的语音(声母部分)(20)虞万里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30)何九盈词义琐谈(承、钩、入日、拱)(37)江蓝生“举似”补说(40)王云路《读书杂志》志疑(45)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一)(50)何乐士《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56)唐钰明古汉语被动式变换举例(66)郭在贻、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整理校勘中的几个问题(70)王显《南齐书·海赋》订误(80)董志翘《资治通鉴》标点疑误(83)周秉钧《离骚》札记(88)林金保“亡秦族矣”应是主谓结构(94)一九八九年第一期肖璋谈《说文》说假借(1)刘晓南《说文》连篆读例献疑(12)邵荣芬陈第对古韵的分类和音值的假定(下)(19)陈初生上古见系声母发展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26)李葆嘉《汉语语音史·先秦音系》补苴(35)廖名春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别字异文看“浊上变去”(42)方平权譬况不是最早的注音方法(44)陈伟武论先秦反义复合词的产生及其偏义现象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论据部分)(53)吴林伯《文心雕龙》正诂(61)骆晓平史书词语札记(67)段观宋唐诗词语考释(70)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74)孙雍长《经史百家杂钞》标点札记(83)蒋冀骋《敦煌变文集》校注拾零(87)杨建国《全唐诗》“一作”校正引例(91)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王玉堂玄幻予的形义(1)钱剑夫试论《说文》和《纬书》的关系(7)姚淦铭王国维的音韵学研究(11)郭锦华上古汉语无鼻音韵尾吗?(18)汤炳正古语“偏举”释例(23)王晖试释“在”的两种罕见用法(31)顾之川《通雅》对转语的运用(38)朱庆之“敢”有“凡”义及其原因(44)黄建群《论语》训诂札记(48)王建“重瞳子”新解驳议(50)谢质彬“地”有“分辨”义吗(53)林定川“齯齿”旧说质疑(55)王世华破“兼词”说(56)胡力文《左传》中“若XX何”一类结构研究(61)尹君关于“何所……”这一形式(68)廖振佑王力《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学札记(76)范进军《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一)注音勘误(84)荆贵生《左传》文选教学札记(三则)(88)杨春霖“朱门酒肉臭”释义辨正(93)董耕许慎研究会在河南漯河市成立(17)沉痛哀悼语言学家丁(92)声树先生逝世一九八九年第三期赵克刚《经典释文》郑玄音声母系统(1)耿振生明清语音学例说(8)吴泽顺论“旁转”(16)伍铁平传统语文学某些著作的一个缺点(19)陈松长朱熹《诗集传》的训诂特色(22)彭逢澍“音”字在古代训诂著述中的运用(28)张涌泉俗语词研究与古籍校勘(36)刘尚慈略谈成语词典的书证和释义(42)何九盈词义琐谈(徐趋、重足、累足、比邻)(45)胡竹安成语解说质疑(四条)(48)谭承耕《论语》考释两则(50)许匡一关于“垄断”的释义(52)方有国也释“沦胥”(55)韦文说“转徙”与“顿踣”(93)马固钢释《七月》“于貉”(57)俞理明汉魏六朝的疑问代词“那”及其他(58)丁晓良《诗经》“言”字“我”义补证(64)杨琳“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69)董志翘校点本《汉书》标点举误(70)张锡德《清平山堂话本》校点商兑(74)黄巽斋《尔雅集解》点校后记(79)袁庆述说“久”(84)钱宗武、苏进跃释“告”(85)陈建初《类篇》的部首数和字数(87)周秉钧《先秦语法》序(88)杨端志《尔雅今注》评述(89)云夫一九八八届语言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一九八九年第四期许威汉论汉语词汇体系(1)李运富从《毛诗平议》看训诂中的逻辑问题(证明部分)(8)吕友仁《尔雅》“二义同条例”是王引之发现的吗?(15)洪诚玉“N 之P 者”结构的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20)申小龙《左传》单段单动施事句研究(27)[日本]大西克也论“毋”“無”(36)谭世勋句法研究的继承与发展(46)崔立斌《孟子》的人称代词(53)冯蒸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61)刘英《素问》用韵研究(67)钱宗武《史记》引《书》虚词修辞(73)张觉《孟子》中的强调表达法(79)蒋冀骋近代汉语词义杂考(84)杨建国唐诗语漫录(89)梅季“挟天子”之“挟”(92)汪维辉“作(为)某地”式试解(94)武平全国首届古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72)正文《古汉语同义修辞》出版(78)本刊启事本刊首批通讯员名单一九八九年增刊董希谦许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任务(1)李先华《说文》诗宗毛诗亦不废三家说(11)李瑾《说文》重文研究例字举证(18)王了一评《汉魏六朝韵谱》(2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重印跋(25)张启焕校改本《汉魏六朝韵谱》评介(62)任继昉《汉语大字典·木部》指瑕录(28)赵天吏(遗作)周秦古韵十二类二十八部发微(32)郭振生从《诗经》通假看先秦古声母(35)蒋礼鸿《汉语语源学》序(42)杨雪丽外部调和与内部沉积——《集韵》反切上字的特点(43)郑祖同也说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49)吴君恒《辞通三编》发凡(54)张生汉《宋元语言词典》误释举例(60)}安清跃、侯宏伟元曲语词河南方言今证(68)曾光平方言寻根觅亲(71)董玉琨《史记》三家注对假借的表述方式(74)魏清源古汉语宾位谓词的性质(79)王浩然古汉语动词谓语句综述(86)刘冬冰清代小学昌明的宏观审视(93)一九九O年第一期刘又辛、李茂康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1)向熹《汉语大字典》小议(10)张联荣魏晋六朝诗词语释义(17)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21)刘瑞明《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补正五则(28)梅季《西游记》词语补释(32)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札记(35)朱运申、谢质彬词语杂释(37)王玉堂“两造具备”及其他(40)李会明一篇语言学论文举误(49)张月明、李博“履帝武敏歆”新解骆瑞鹤《论语》“乐则韶舞”古义(54)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56)蓝鹰从少数民族语言看“而”的虚化演变(64)唐钰明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探源(71)许仰民论《水浒全传》的被动句(74)张玉金论卜辞中表示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词(78)赵世举《尚书》和甲骨金文中人称代词的“格”问题(87)王宇说“将无”及“无将”(91)李葆嘉《〈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校读杂记(续)(92)董绍克《金瓶梅》中的“儿”尾不全是儿化音(94)夏五近体诗中的同字(96)张丽君“疭瘛”的读音(27)一九九O年第二期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1)蒋冀骋俗语源简论(12)王云路望文生训举例与探源(19)董莲池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25)赵平安两周金文中的“后臵定语”(30)姚振武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 ”结构再研究(35)吴慧颖“Vp1也Vp2”和“Vp1也怎的”(40)阳太从《说文解字》看许慎的系统思想(46)陈建初黄侃先生所批“《说文》同文”初探(55)谭致平读《说文》记(64)李之亮《宋元语言词典》释词商榷(67)蒋宗许说“庙堂”(69)朱庆之“野马”义证(72)张斯忠也释“尸”(73)徐复《扬州学派新论》序(75)张玉来《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读后(78)王蕴智评介新近出版的两部甲骨学巨著(83)汪维辉评新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注释(87)尹君、彭志宪古文教材中的注释疏误(93)孟广道“全息”观念与古汉语教学(96)一九九O年第三期[日]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1)赵振铎《晏子春秋音义》韵读订误(12)郭在贻[遗作]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15)袁庆述近代汉语语辞考释(23)梁晓虹《六度集经》语词札记(27)顾久“陶公性检厉勤于事”解(32)方平权“长至”与“短至”(31)苏宝荣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33)郭建荣汉语实词定类的发展观(38)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44)江灏语法和修辞述例(51)李志兵汉语使成式的形成(57)李恕豪论扬雄《方言》中的几个问题(59)王箕裘长沙方言考补遗(65)孙雍长六书研究中的一些看法(67)倪渝根论汉字的造字法和构字法(75)万业馨汉字结构方式的质变(80)赵丕杰中学语文古词语札记(86)魏达纯“所争,君子也”指谁?(89)夏先培也谈“亡秦族矣”的结构和意义(22)书讯两则(43)(50)1989年全国部分古汉语论文篇目索引(90)一九九0年第四期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倾向三题(1)吕云生论汉语并列复合词形成的条件与原因(8)徐流论同义复词(12)朱城同义连用浅论孙良明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姚淦铭王国维的联绵字研究李开《方言》总体结构及其对《尔雅》古今语的论述林归思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传统及其变革张归璧“爰”“焉”的用法及其演变考略王宇古汉语的量词作状语问题王聚元“孰与”句的结构分析蒋冀骋论近代汉语的上限王锳诗词曲语词续拾段观宋唐宋笔记小说释词王玉堂据湘语释古语(二则)陈蒲清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语法书——读易孟醇《先秦语法》经本植一部有特色的古汉语教材——评《新编古代汉语》张在云对郭编《古代汉语》的几点商榷彭辉球《古代汉语》课如何教学古代文化常识一九九一年第二期李维琦《诗经》中“维”字考察(1)胡朝勋《楚辞》语间“其”字考释(9)王森《老乞大》、《朴通事》里的动态助词(16)徐如根《论语》《孟子》与《世说新语》的主系表结构的比较(21)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24)汤建军古汉语的“皆”类词(29)谢逢江定中结构的整体动化(34)汪泰荣“何以女为见”辨释(35)王海棻多少与久暂一一诗词中若干疑问词语相反义项试解(37)宋永培《说文》意义体系记载了“尧遭洪水”事件(43)韩慧言汉语复音词实际义与字面义的关系(48)刘凯鸣《酉阳杂俎》释词(52)张涤华释“将谓”(53)伏俊连“有女如云”解(55)何金松、藩荣生词语考释二则(56)孙建元《马氏文通》的句读论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下)(64)蒋冀骋论近代汉语的上限(下)孙雍长“形声”不是最能产的造字法(79)殷寄明形声字声符新论(88)崔枢华释“男”(93)王开扬“何许人”语源辨(36)一九九一年第三期向熹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1)刘国恩黄侃以来雅学研究述评(7)何毓玲王引之、俞樾《诗》诂异同平议(11)周秉钧《九章》臆解(16)袁庆述《近代汉语虚词词典》词条赘语(23)孙占林“去”的“往”义的产生(27)李玉说“鸟”字的上古音声母及其词义的变化(30)于智荣黄丽丽杨宝词义札记(七则)(33)忠王继如[日]平山久雄作曲高诱注《淮南子》、《吕氏春秋》的“急气音”、“缓气音”(39)翰章译王玉堂侵宵对转说与词的音义关系研究(45)贺养州《切韵》中的唇音分化现象(53)张树铮从上古地名异称看上古声母(57)张九林汉语两大方音音系申说(63)刘俊一汉语音节的三分法和四分法(69)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74)张世超也释“有如”(82)李思明《祖堂集》中“得”字的考察(88)尹日高“以为”的语义类别及其演变轨迹(92)董莲池、高云海甲骨文使动、为动用法举例(95)曾光仪“君”“郡”“尹”同源(68)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王大年《尚书》中的宾语前臵句式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一九九四年第二期裘锡圭《汉语俗字研究》序(1)王宁功在于“备”力存于“悉”——读何乐士《左传范围副词》(2)王魁伟《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读后(4)(日)藤堂明保著王继如译汉字语源研究中的音韵问题(7)寻仲臣论中古船禅二母的分合演变(13)邓兴锋《中原音韵》一处的“开合”问题——兼与王洁心先生商榷(19)黎新第官话方言全浊清化的一颗活化石——四川境内的现代“老湖广话”及其他(22)王克仲关于卢以纬《助语辞》的两个问题(28)周定一关于卢以纬和他的《助语辞》的一点说明(31)洪波兼指代词语源考(33)易敏“之”“其”自指浅析(40)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42)赵平安试论铭文中‘主语+之+谓语+器名”的句式(46)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49)李炜《史记》饮食动词分析(52)钱宗武《尚书》无“也”字说(55)廖名春帛书导引图题记“满********”考(60)张树铮汉语水泽词语的地理分布初探(62)蒋宗许《汇释·语辞备考录》臆考(67)古敬恒《太平广记》词语选释二则(70)刘敬林新版《辞海》古汉语词语札记(71)王光华“钩以写龙……”句别解(74)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75)汪贞干《孟子译注》商兑三则(86)徐山论本义域(89)孙雍长汉字构形的心智特征(上)(80)何忠东灿于金石珠玉,美于****文章——论荀子对排比、顶针、反义词的运用(92)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赵振铎论先秦两汉汉语(1)孙雍长汉字构形的心智特征(下)(5)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10)张世超论“是”“之”复指的宾语前臵(16)王森《金瓶梅词话》里动词的态(20)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28)张玉金《诗经》《尚书》中“诞”字的研究(34)黄笑山试论唐五代全浊声母的“清化”(38)何金松单字的形义及有关训诂问题(41)陆忠发《说文段注》的同源词研究(45)曹国安据《广雅·释诂》论古词同义(48)杨荣祥《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50)黄德宽释******(53)田懋勤张永言《世说新语》札记二则(92)尹君古文名篇注解献疑(58)刘瑞明《元曲释词》第二册失误评述(60)郑红陈勇释“美”(64)钟业枢“何遽”辨(68)王治诚“虽有槁暴”句辨(71)顾义生《后汉书》札记(72)汪少华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76)朱运申“况”的“况且”义(81)黄群建释“吟口”(91)刘晓南屈辞湘方言小笺·(95)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续)(82)张新武新编诸子集成本《墨子间诂》点校失误指正(87)本刊编辑部沉痛悼念王显先生逝世(96)一九九四年第四期张永言马译《世说新语》商兑续貂(一)——为纪念吕叔湘先生九十寿辰作(1)顾之川试述吕叔湘先生的古汉语词汇研究及其特点(17)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21)曹广顺说助词“个”(28)吴福祥敦煌变文的人称代词“自己”“自家”(33)蒋冀骋话本小说俗语辞考释(38)孙良明王念孙的句式类比分析法(41)蒋宗许论古汉语“若是其X”结构(49)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53)张锦笙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59)钱宗武《尚书》自称代词及其特点(61)王永强《说文》“O(上人下横)”字说解申许(66)杨福泉“庸”字考释(68)关童“艳曳”解诂(70)伏俊连《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校补(71)刘钊《抱朴子内篇校释》断句误一例(75)郑涛《孟子》的成语研究(76)董玉芝《抱朴子》复音词构词方式初探(82)许匡一《淮南子》分音词三例(86)赵小刚《说文》所反映的古代葬礼(87)易蒲悬而未决的问题,简明辩证的结论——读何伟棠专著《永明体到近体》(90)赵诚谈十三经及《诸子集成》的全译——《评析本白话十三经》和《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91)孙汉萍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96)一九九五年第二期蒲立本古汉语体态的各方面(1)邓明词类转化的系统性孙良明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一)——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刘利《国语》中的“为之名”结构及其他何慎怡《诗经》实词的特殊用法吴福祥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那个”、“那里”)喻遂生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刘川民释“刊”——兼与杨绳信先生商榷侯尤峰《说义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杨一青朱骏声转音理论初探李敏辞“省声”说略陈年福甲骨文“易日”为“变天”说补正马启俊“反训”这个术语不能成立陈伟武兵书新注商兑戴建华读《小尔雅》蒋宗许《唐宋笔记语辞汇释·备考录》杂考——“中古汉语研究”系列陈斌新编中学语文疑难辨正六题景翰《全唐诗》断句商兑刘保今评《谏逐客书》几种译文的得失王锳《墨子·公输》的一处校勘问题黄树先读《说文段注改篆评议》顾之川《十三经今注今译》述评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孙良明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的语法分析(二)——兼谈中国古代语法学在宋金时代的重大发展(1)张玉金论殷虚卜辞命辞的语气问题(6)方文一“欲”、“能”的使动用法格式(13)韩晓光《诗经》中的宾语位臵考察(16)严慈“A为N所D”也是判断句式(21)刁晏斌《朱子语类》中几种特殊的“被”字句(26)罗骥北宋句尾语气词“也”研究(29)陈五云汉代“六书”三家说申论(33)马文熙形训界说辨证(37)孟蓬生“為”义申许(44)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45)刘钊谈睡虎地秦简中的“濆”字(55)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文字考释(57)雷汉卿释“社”(60)殷寄明《字诂》、《义府》笺识(65)胡继明《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69)陈蒲清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仁”字(74)汪维辉也说“麀鹿攸伏”之“攸”——与汪贞干同志商榷(76)汪少华“阐单”辨(77)谢芳庆“狼狈”辨释(78)姚淦铭王国维于高邮王氏之学的研究(79)陈黎明小学创始人杜林的学术贡献(84)苏瑞隐性义素(89)禇良才敦煌学的又一硕果——读蒋冀骋《敦煌文书校读研究》(95)沉痛悼念俞敏先生逝世一九九五年第四期许嘉璐梅季坤《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前言(1)储泰松梵汉对音概说(4)丁喜霞试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14)李国英《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18)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23)钱宗武《尚书》通假研究(31)周正颖《尚书》重言词刍论(37)宋永培《周礼》中“通”、“达”词义的系统联系(41)王若江谈《汉语大字典》在运用传统训诂资料方面的问题(45)蒋冀骋读书小札(48)陈兴伟《诗经》词语札记(50)罗维唐代墓志语词考释(53)袁津琥《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札记(57)黄树先古代文献中几个词的来源(59)王锳古汉语中“敢”表“能”义例说(61)曾良疑难词语试释三则(62)周建成与否定词连用的“初”释义辨正(65)谢质彬释“施”(67)李怀之“熊经”新解(69)汪少华释“万人空巷”的“巷”(70)郭芹纳《史记》词诂(71)杨琳成语正义二则(74)许征《古代汉语》注释商榷(75)丁昌信弗之本义及其孳乳字训诂(76)方向东释“遮要”、“挺”(78)张帆影《孔雀东南飞》注释商榷(80)刘敬林高中文言词语注释札记(81)董志翘明代拟话本《型世言》词语例释(84)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90)张生汉《歧路灯》词语例释(92)王宗祥“没挞煞”索解(95)一九九六年第一期赵诚上古谐声和音系时建国《切韵声源》术语通释李葆嘉《广韵》真谆部反切下字类隔刍论刘晓南《广韵》又音考误黄勇“汉语-t尾最后消失”说李无未南宋《示儿编》音注的浊音清化问题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陈绂《论语》郑注与朱注的比较研究顾之川明代汉语词汇与辞书编纂李运富“乐岁终身苦”新解张民权《诗》“深则厉,浅则揭”新说胡湘荣《论语译注》献疑刘雪河、李若晖、夏青、词语辑释张勇等储泽祥汉语空间方位短语历史演变的几个特点冯春田近古汉语里“紧”、“打紧”、“紧着(自)”之类虚词的语法分析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黄斌《元曲选》中的语气词“也、呵、那、阿、呀”竟成简论汉语人称代词曹国安“时”可表示假设高辉试谈“所与”刘婉使动意动用法辨析罗福腾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反复问句张克哲《左传》中的“唯是”考释白兆麟谈《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札记彭忠德《尚书·牧誓》中一句的标点一九九六年第二期王宁既往对未来的召唤——95黄侃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1)陈兴伟《马氏文通》词类理论再研究(46)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上)(72)侯云龙古代汉语十年电化教学回顾(88)(美)薛凤生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14)喻遂生甲骨文“我”有单数说(21)陈年福卜辞“御”字句型试析(26)郑继娥甲骨文中的连动句和兼语句(29)谢质彬古代汉语反宾为主的句法及外动词的被动用法(32)郝维平上古汉语的“所”字新探(36)石锓近代汉语词尾“生”的功能(41)曹小云《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概数词“来”(44)程瑞君“何厌之有”解(70)林寒生“…加‟无副词义”辨及其他(93)李中生《荀子》虚词零笺(95)张玉金论甲骨金文中的“·宾”字及相关问题(5)赵平安“允”、“*******”形义考(12)吴庆峰古书中的七字韵语(78)朱运申古书标点商榷六则(82)尹君古文名篇注解献疑(52)潘杰、李晓春谈“悉”字的释义问题(56)刘百顺《国策》、《史》、《汉》语词札记(59)徐之明《型世言》俗语词考释(61)汪少华从《考工记》看《汉语大字典》的义项漏略(65)张传曾“娇逸”义解(67)梁玉民“为寿”小考(69)杨长富诸葛亮名字解诂二题(71)王宗祥智泉内涌贵在发明——读《蒋礼鸿语言文字学论丛》(84)赵振兴读《说文学导论》(87)一九九六年第三期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丛考詹鄞鑫《说文》篆文校正刍议陈建樑“鬒”“黰”关系发正邓明杨氏“足”字说补正马景仑《说文》段注求证本义的方法何毓玲从《说文·女部》字窥古代社会之一斑周玉秀声转述评孙建元吕祖谦《音注河上公道德经》记略张玉来近代汉语官话入声消亡的条件问题罗江文从金文看上古邻近韵的分立黄巽斋“声旁有通假”申说张闻玉试论“何有·何P之有”刘有志文言中的“A(B者)”结构赵伯义论古代汉语的为动双宾语杨宗兵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胡长青先秦分数表示法及其发展李杏华《世说新语》双音复合词内部形式反映对象特征类分魏达纯《颜氏家训》中的并列式同义(近义、类义)词语研究张显成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释——兼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徐流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丁忱论黄焯先生《经典释文》的研究及其成就张树铮山东方言历史鸟瞰荆贵生《左传·隐公元年》地名考释二则高小方《汉语大字典》音义指瑕张小莺“眉寿”释义(季刊)一九儿七年第一期(总第34期)目录【1!国传统语文学的治学方法探析——以语法研究为例……………………………………………………………杨启光(1)·谈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苏宝荣(32)山汉语的女部字研究看中国文化语言学存在的问题…………………………………吴世雄(7)马工堆汉墓帛书(肆)所见称数法考察………………………………………………徐莉莉(19)!卜*文“*’字的用法………………………………………………………………巫称喜(29)(州0中*‘*’字析论……………………………………………………………张福德(37)试沦(*琳音义柏勺价值……………………………………………………………姚永铭(13)“清江三孔”诗韵考…………………………………………………………………杜爱英(42)声JiI辨………………………………………………………………………………范崇俊(24)“阿镐”新解…………………………………………………………………………王志平(48)释“美轮美奥”………………………………………………………………………程邦雄(49)(太平广记1t)1I释析疑……………………………………………………………范崇高(s0)(战国策)“下兵”正沽………………………………………………………………张其晌(sz)编涌句式的解析与古代文献的解读…………………………………………………彭**54)联绵同成因推源……………………………………………………………董性茂贾齐华(6i)(吕氏春秋》同类词并列连用考察……………………………………………………殷国光(67)清入关于语义选择规则的分析………………………………………………………孙良明(74)(盂子译注)语词札记三则……………………………………………………………王旭东(s0)亦声字词的遗传信息…………………………………………………………………·盂广道(82)楚闷简帛文字丛考(二)........................................................................李运富(86)(盂子)“两马”新解 (6)书讯…………………………………………………………………………………………(封底)一九九八年第一期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1)张文国论名词在先秦汉语中的地位(6)蒋文野也谈《〈马氏文通〉代字章》(9)孙良明“何P之V”补说(12)康甦“何”字单独用不能指人吗?(14)宋远凌《三言》镶嵌格的透视(16)周长楫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20)徐山汉字的方向、位臵和笔顺(25)李国正说“乱”(30)文正义说“朱殷”(37)(韩)斐宰奭服虔、应劭音切所反映的汉末语音(39)储泰松梵汉对音与中古音研究(45)张令吾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53)林宝卿闽南方言声母白读音的历史语音层次初探(60)何亚南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64)蒋宗许《世说新语》疑难词句杂说(68)张丽君《五十二病方》物量词举隅(73)杨宝忠释“洿(污)”(77)崔茂新试说《论语》的两处误读(79)魏耕源诗词中的“平”字辨释(82)程鹏也说“不可得”(85)刘精盛“浮浮”与“滔滔”献疑(87)张月明“见微知著‟之“微”正解(88)黄灵庚《五灯会元》标点正误二则(13)赵德明“播,抵也”补证(36)杨宝生“蹲石”释义勘正(38)高明《南史》“注”字释(67)王卫峰释“缱绻”(88)刘庆俄范睢还是范雎?(96)李维琦想起周先生的教导(89)孙玉文简评王传德、尚庆栓“合著”的《汉语史》(92)刘太杰、张玉来读《普通文字学概论》(95)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赵诚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一)——兼论黄侃的学术贡献(1)遇笑容、曹广顺也从语言上看《六度集经》与《旧杂譬喻经》的译者问题(4)蓝小玲析浊音清化送气(8)方环海论《古今中外音韵通例》的音系性质及其语音史地位(13)白钟仁《韵镜校证》求疵(18)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20)储泽祥从动宾短语的演变情况看汉语句法结构的特点(25)魏达纯“所以”在六本古籍中的演变考察(30)陈坤德、曹国安试沦古汉语双宾语的鉴别(36)郑贤章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观(39)邓明“告”字发微(43)朱国理“月”、“夕”同源考(45)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丛考(三)(87)梁晓虹禅宗典籍中“子”的用法(51)杨黛佛经词语随札(56)。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

《史记》研究浅综述从古至今,《史记》在中国的学术界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记》研究大家张大可先生就高度赞扬《史记》为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

就是这么一部文史著作,自古及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批学者投身于对《史记》的研究中。

其研究著作之多,研究范围之广是其他古籍根本无法比拟的。

因为我能力有限,这次我就对《史记》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从古至今对《史记》的研究概况汉代,对《史记》的主要研究者有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在《法言》中论述道:“太史迁,曰实录。

”他是点出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这一“实录”观点也被历代名家所认同,直至现在。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出:“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虽然班固肯定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但是他又指出“史公三失”。

第一班固认为将黄老之学放在六经之前是不当的。

第二,班固批评司马迁抛弃了真正的英雄而去讲奸雄的故事。

第三,班固认为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宣传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也引起了后人对这三失的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没有统一的王朝,都是众国分裂,互相混战割据,所以国家对私人著史的控制放宽,《史记》逐渐传播广泛。

在《晋书·刘殷传》就记载:“有子七人,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这从中就反映出,《史记》在当时受到了推崇,地位较高。

这一时期研究《史记》的名家有徐广和裴骃。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1. 引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深深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针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讨,探讨其悠久发展历程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2.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

随后的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起和衰落,都标志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文学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着我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佛教的慈悲善良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4. 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在科技领域,中华民族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如古代我国制造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农业、医药、建筑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不仅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古代的航海探险活动也为世界地理知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总结与回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悠久的民族,其发展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科技成就,为世界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7.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人,我深深感到自豪和自信,因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给我带来了很多激励和启发。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1]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1]

第8卷 第1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 No11 2007年2月JOURNAL OF BEIHUA UN IV ERSIT Y(S ocial Sciences)Feb.2007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综述刘国石,高 然(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吉林吉林132033)摘 要: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

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

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来;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7)01-0075-07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历来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点。

近十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热烈的讨论。

据统计,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相关著作多部。

本文仅就所能接触到的相关论著作一综述,旨在为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鉴于学者们对民族政策的研究主要采取整体研究和断代研究的方式,本文也采取这两种方式加以概述。

一、整体研究周庆智从民族关系理论的角度对民族政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他对用阶级分析法来解释古代民族政策提出了质疑。

在古代具体民族政策的研究上,周庆智认为,研究者把同化和汉化等同起来,并且把同化定义为少数民族并入汉族的过程是不恰当的[1]。

方立军总结了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认为中国历代民族政策具有压迫性、开拓性、羁縻性、抚纳性、同化性和多面性的特点,同处于存在阶级压迫的封建社会是历代民族政策具有这些共同特点的根本原因[2]。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谢灼华朱宁关键词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本文通过对1978~1998年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阐述了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学术观点,并就有关文献定义、属性和文献学学科体系、范围及内容等方面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分析和揭示了20年来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动态。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8年为止的20年间,可以说是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昌盛时期。

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相继成立,一些为数不多的图书情报刊物先后复刊,大量新的图书情报刊物象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为图书情报专业研究带来了盎然的生机,而且给文献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学术阵地。

以往有关文献学的研究的最新成果大都散见在文史刊物或大专院校学报上,其研究者大多数是文史界学者,现在图书情报学界的学者在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文献学理论的研究,可见文献学的研究已步入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立体研究阶段。

1 有关文献学研究的概况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两千年以前自孔子《论语·八佾》中出现“文献”一词以来,就有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元代马端临等为代表的历代学者对“文献”词汇作过种种解释和研究,这可以说是文献学研究的端倪和沿革;说它年轻,是因为1930年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问世后,首次以“文献学”冠为书名,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阶段和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诞生,其后1936年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进一步深化了文献的研究,考察了我国文献的兴衰聚散,则是中国文献史研究的滥觞。

〔1〕此后三、四十年间,尽管有关文献学研究的论著似断似续,如:50年代后期,玉欣夫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文献课程时提出了融目录、版本和校雠学于一体的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想,而后又有杜定友、袁翰青等人相继发表过有关地方文献学和文献工作等方面的论文,1966~1976年文革期间,除少许有几篇与文献学相关的论文外,几乎是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在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次学术动态研讨会上,有13位学者对1998年中国古代史各个断代及专题中的研究状况作了介绍。

其中介绍的1997年底至1998年11月中国古代史领域新成果的数量是庞大的,重点评价的论文约达300多篇,专著达100多部。

现仅就各学科出版的专著成果概括介绍如下:
在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次学术动态研讨会上,有13位学者对1998年中国古代史各个断代及专题中的研究状况作了介绍。

其中介绍的1997年底至1998年11月中国古代史领域新成果的数量是庞大的,重点评价的论文约达300多篇,专著达100多部。

现仅就各学科出版的专著成果概括介绍如下:
先秦史研究: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一书,以聚落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为主线,探讨从村落到国家运动轨迹,论述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途径和典型方式,属于别开蹊径的新视角,从而为新世纪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对国家暴力的核心--王权的形成和强化作了全面考察,充分阐述了从“五帝”时期到“三王”时期,王权是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国家权力系统的集中反映。

彭邦炯的《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研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12月,是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农业的总结之作。

该书有不少辨正前人之处,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既从纵向论证了商代农业早晚发展的不同,又从横向分门别类地对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农业作了系统地叙述,推动了商代农业史研究的深入。

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一书,深入探讨和论证了殷商历法的纪日、纪月、纪年等问题,并对与历法有关的开象记录也进行了甄别,在全面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纠正了不少前人有关殷商历法的误说,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看法,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水平。

曲英杰《齐都临淄城》著作,是在全面剔梳史料并与考古发掘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研究齐都临淄的开创之作。

书中不仅从宏观上纵向考察了齐都的发展变化及其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而且微观上对临淄城内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甚至对春秋时齐国的贵族,诸如崔氏、国氏等世卿的宅居及其方位形制都进行了有根据的复原。

因而《齐都临淄城》不仅对齐国史的研究很有意义,而且也为古都研究的深入进行了新的摸索。

国家重点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8年取得了许多新收获,其中偃师商城考古新发掘,不但确认了偃师商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之分,内城和宫城早于外城;而且也试图为夏、商之交的年代亦即为划分夏商文化提供界标。

2月在山西侯马召开的“西周列王年代学考古专题研讨会”上,李伯谦教授提出了晋侯墓地八组墓葬分属于从晋武侯到晋文侯等八代晋侯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赞同,其分期研究成果可以与《史记·晋世家》记载相比较,将西周文化分期与西周王世对应了起来。

此外,关于月相问题、铜器的考古学编年与断代问题、厉宣幽王年问题、甲骨文日月食研究与武丁的可能年代、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等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是朱大渭先生积40余年心血而撰写的40余万言的力作,全书由22篇论文组成,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医学等广泛领域。

该书对于当时的官俸、官员致仕、政界名人的年龄结构、外科医学、畜牧等不甚为人注意的新课题均加以撰论,而对史学界研究成果较多的问题,如农民战争、民族融合、阶级结构、人物评价等,也撰写专文。

而且在文献与考古资料中勤搜博采,殚心精思,因而能提出令人服膺的新解。

台湾学者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
牍官文书考证》(文津出版社,1998年),依据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官文书,参照传世文献,考证了汉代的政治制度与地理状况。

这本15万字的学术专著,距1996年广州中山大学召开的“秦汉史国际讨论会”上谢桂华介绍尹湾汉墓简牍,时隔仅仅两年,而其完成初稿时间距《尹湾汉墓简牍》的出版仅七个月。

如此迅速的反应,实得力于先进的研究手段。

作者称,本书之撰写,利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之汉籍全文资料库,检索方便快捷,本书得以在短期完成盖以此也。


1998年出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中,属于社会生活史类者占据了重要的成份。

其中彭卫的《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一书,分七个专题考察了汉代社会风尚、汉代人的精神世界和语言现象。

由于文献疏于记载或语焉不详,使历史的复原颇为不易,因此从琐细的社会生活表象中进行富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分析殊非易事,作者却不避困难,进行深入细致研究,从而对这些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同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作为龙蛇丛书之一的《古道侠风》一书,也是彭卫在汉代社会风尚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对汉代的游侠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这一时期的宗教史方面,侯旭东的《五、六世纪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有内容有深度的力作。

马勇的《秦汉学术--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探索》(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是秦汉学术史方面的新作。

朱大渭、梁满仓合著的《武侯春秋》(团结出版社,1998年)是两位作者将多年来对诸葛亮一生深入的研究以畅达生动的语言表达的成果。

此外,列入《武侯祠历史文化丛书》(十册)中的李兆成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和谭良啸的《天下英雄得刘备》,也于1998年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隋唐史研究: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张弓的《汉唐佛寺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12月),该书把寺院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置于华梵文明的遇合与交融,以及华夏文明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书中对汉唐佛寺经济生活三种生存状态的本质特征的分析、对作为“文化视野窗口”的寺名的考察,对观音瑞像起源、意义的论述,以及对寺型演变原因的探讨,都是独到而有深度的创见。

此外还有由张泽咸、李斌城等合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黄正建《唐代衣住行研究》、杨际平等合著的《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庭关系》等著作。

宋辽金元史研究:由史卫民等主持翻译的《剑桥中国辽夏金元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值得一提的。

该书有九章内容,73万余字,各章分别由当代西方的权威学者撰稿,书后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基本上反映了国外学者90年代以前对中国辽夏金元史的研究情况。

该书的翻译出版,为我为学者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宋代法制史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热点。

继去年郭东旭《宋朝法制研究》一书出版后,1998年又出版了薛梅卿的《〈宋刑统〉研究》,该书在对《宋刑统》进行系列研究中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如该书征引大量史料,认为《宋刑史》为宋朝300年通行不废的一部法典,与普遍流行的观点有所不同。

朱瑞熙等著的《辽金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也是社会生活史断代系列之一,该书函盖面较广,全面叙述了公元916--1279年共三百多年间中国境内各民族政权的社会生活,内容详实,叙述得体,其中有些方面,象押字、剌字等颇具时代特点。

明史研究: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一书,向史学界提供了明初的黄册抄底,纠正了原流传的所谓“黄册原本”的错误。

澄清了明代里甲编制与图保编制分属不同系统的区别,证实了黄册人口登载事项中包括妇女的说法,论证了甲首本是一种职役,不当作一甲“首领”来理解,揭示了黄册制度的本质不仅是赋役之法,而且更重要的
是户籍制度,它首先是控制人口即控制劳动力的。

该书在明史学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获得高度的评价。

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方面,有吴仁安的《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书,从社会史与地方史的交叉处入手,采用多学科渗透的方法,对300余名明清上海名流及其著姓望族作了多方位的研究。

作为民族关系史,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一书,充分利用丰富的汉文、蒙文、满文史料,紧紧围绕古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联系,阐明推动蒙古各部南迁的内外原因,以及南迁对周邻民族和对蒙古本身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解决了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有关漠南蒙古历史上社会、经济、地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