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_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课件

《中国古代史》课件

总结词
远古传说与历史记载
详细描述
介绍中国古代的远古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和伏羲八卦等。同时,介绍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和 《史记》等。
夏商西周时期
总结词
夏朝建立与国家发展
详细描述
阐述夏朝的建立和发展,介绍夏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 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介绍夏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
总结词
北朝的民族融合
南北朝的战争与和平
南北朝时期,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和和平谈判,最终在隋朝时期实现了 全国统一。
北朝在政治上实行了民族融合政策,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05
隋唐时期
隋朝的贡献
完成中国统一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 状态,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创立科举制度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为选拔人才 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03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 权国家,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
了基础。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万里长城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秦始皇下令修建万里长城。
焚书坑儒
为了推行儒家思想,秦始皇采 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
《中国古代史》ppt 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史的开端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0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02
03
04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对中古 代史感兴趣的公众主要内容

历史学专业课程简介

历史学专业课程简介

历史学专业01023001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144—8—1、2】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的社会历史是怎样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的。

重点讲述中国封建社会各个王朝的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对外关系史和文化史(含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展现中国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繁荣、停滞以至衰落的过程,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中国历史•先秦至前清》四卷本,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中华书局出版01023002世界古代史 World Ancient History 【96—6—1、2】内容提要:本课程涉及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和封建社会史。

原始社会的重点为:人类的起源和形成;原始社会的发展分期和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的重点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阶级关系的变化与阶级斗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文化发展状况。

封建社会史的重点为:封建社会形态在世界范围内是如何形成、发展和解体的。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世界上古中古史》朱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世界历史》(古代部分)吴于廑主编高等教育教出版社01023003中国近代史 Modern Chinese History 【72—4—3】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 1840年一 1919年间的历史。

包括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等十个重大的历史活动及事件。

通过对这些历史活动的分析和阐述,总结出近代中国的两大主旋律,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帮助学生认清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道路,理解中国革命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

修读对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01023004世界近代史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108—6—3】先修课程:世界古代史内容提要:本课程讲述的是从 16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到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历史。

中国史学史详解

中国史学史详解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史学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4、诗赋略;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二)中国近代史学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二、中国史学的起源(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二)史学意识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中国古代史简介

中国古代史简介

制上形成“中朝”与“外朝”;(2)解决地方不稳定因素:封国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设置刺史

(3)解决意识形态的一统:察举制、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封国制并存。

汉代: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1)解决皇权与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科举制
隋炀帝时开始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隋朝初年设立,唐代进一步完善。

3、改进府兵制 4、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省六部制,到唐太
宗时,此制度得以
发展完备。

中书省
负责拟发皇帝的诏
令。

尚书省负责执
行国家的政令,下Array
、辽
上最黑暗的王朝。

元朝和明朝。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史研究

4、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下层发现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并命名为龙山文化。后来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也发现了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为突出各区系的自身特点,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刻划符号、古城、铜器普遍出现,聚落群和墓葬随葬品差异所体现的等级与礼制发生。
2、红山文化: 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的交接地带。遗物有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半地穴式,以辽宁喀左东山嘴的石器建筑群和牛河梁庙、坛、冢为代表。从事原始农业为主兼有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和渔猎经济成份。墓葬等级分化和铜器冶铸技术出现。
3、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21年因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目前发现该文化遗址五六千处,其中心区域在黄河中游,遍布我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并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北等省。因地区差异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很多类型。彩陶十分发达,有“彩陶文化”之誉。以农业为主,兼有渔猎经济,有猪、狗等家畜。
《中国古代史研究辅导纲要》
第一章 从远古到夏:中国文明的起源
主要内容:1、中、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关系 重点掌握:
1.农业的起源:
即中国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史前史第二个重大问题。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文明,都发生在最早出现在农业经济的地方,都是农业文明,绝非偶然。农业作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增加成为可能,而人口增加,社会关系才能复杂。农业产量的提高,使得一些成员脱离生产,从事其它行业与专门的社会管理成为可能。中国是水稻和粟作农业的起源中心。中国的农业起源,具有特殊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非两河流域或南亚次大陆传入。南北大地所发现的早期遗址如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广东英德狮石山遗址,其中在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距今1万2千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起源遗存相较,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则很少有农作物遗存,但距今8、9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北磁安等遗址发现大量的粟和黍等遗存绝非处于发生阶段,结合以这两种旱作农作物为世界上唯一种植的农业地区,中国亦是粟作农业的独立发源地。丰富的稻作文化不仅是水稻丰富的遗存,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6500年前的稻田遗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稻田,并且它和江苏苏州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的古稻田都配备了原始的灌溉系统。1994年发现的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还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先民优化水稻的努力。新石器时代中期南方稻作文化中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氏族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如与农业相关的骨、木和石质生产工具极为丰富;畜牧业是从原始狩猎经济发展而来,中国南方稻作区驯养家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左右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南方稻作区普遍饲养家畜。结合南方自然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居住方式则从旧石器时代的巢居过渡到干栏式建筑。此外,农业的发生与发展还促进了陶器制作与纺织等手工业发展。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隋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明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水利 设施得到完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 到了发展。
文化昌盛
唐朝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唐画、唐乐等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代表。
周朝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 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应 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对于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先 进性。
思想文化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提 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观念,对 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同时,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诗经》、《 尚书》等典籍的编纂和传承,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隋朝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为经济文 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同时也方便了隋炀帝 的南巡。
思想文化的活跃与 进步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异端思想等对传统理学 产生了冲击。同时,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思想传入中国,对晚明社会产 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发生了显 著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性解放,奢侈之风盛行 。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 戏曲等文艺作品繁荣。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精彩摘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们来看看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记载。“夏商周三代,王权与神权相结 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基础。”这句话揭示了早期中国政治的特点,即 统治者通过与神灵的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这种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提供了 重要的借鉴。
精彩摘录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史料 学》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 高。”这一记载表明,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逐渐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彩摘录
当然,文化的繁荣也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引用 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史料,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对中国传 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句话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注重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古代史
历程
史料
发展
可以
通过
包括
古代史
史料
中国 分析
这些
中国
介绍
未来
读者
了解
研究
进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史史料 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史料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通 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史史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发展历程,包括史料的起源、形成、发展和演变。同时,本书 还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进行了分类和概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通过对这些 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史史料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再次,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史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通过对当前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 存在的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本书指出未来中国古代史史料研究应该的方向和重点。同时,本书还 对一些重要的史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中国古代史研究.doc

中国古代史研究.doc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第一章母系氏族公社是由母亲的血缘关系形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血缘家庭进一步发展和宗族逐渐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经历的阶段。

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它在新石器时代繁荣起来,并逐渐被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血统由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

孩子们只认识他们的母亲,而不认识他们的父亲。

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占据主导地位。

除了管理氏族公社的内部事务,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这使生活供应更加稳定。

男人主要从事狩猎。

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所有成年男女都参加,并享有平等的投票权。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墓地。

在社会生活中,它尊重普通的神或图腾。

在婚姻关系中,氏族内部禁止群婚,氏族外部的群婚必须与其他氏族公社一起实行。

在氏族公社,除了氏族公社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之外,土地、房屋和牲畜都属于氏族公社。

氏族成员一起工作,一起消费,不分贫富,过着平等的生活。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1)根据母亲的血统。

(2)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他们不仅是生活的组织者,也是部落的管理者。

(3)财产属于公社,没有贫富之分,没有阶级之分。

(4)有共同的居住区。

2.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从此在过去的5000到6000年间,在燕山北部的大凌河和西辽河上游的一个部落创造的农业文化。

它以红山后遗址命名,红山后遗址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被发现。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的辽河支流西拉姆伦河、老哈河和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约为XXXX年,历时2000年。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

主要的社会结构是由女性血族联结的部落群,并在后期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

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放牧、捕鱼和狩猎并存。

它的遗迹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独特的彩陶与字母图案的陶器和精美的石器共存。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