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情感,表现,其他论文文档]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相关推荐在角色需要音乐较为宽广的女高音来担任演唱。
《阳关三叠》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每一段词的四个字一般都是动词与名词,后三个字为形容词。
因此在“渭城朝雨”处后存在气口,但演唱者不能在此进行换气[1]。
因此演唱者要使用较深的气息与平稳的呼吸,才会演唱会扎实的声音。
后八度跳跃气息要稳定,依靠腹部、腰脊的力量来产生支撑作用,演唱声音要规范、扎实。
歌词中首个“历苦辛”后不能换气,前面两个音要轻,主要突出“历历苦辛”的重点,到后面声音应该渐渐变弱,以曲谱中的mp至cresc至p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从歌曲的次强拍进入,由于歌词在两叠之间旋律设置不同,因此应该做好调控气息的准备。
到第三部分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要使用真假声混合。
在接近尾声部分作为感情的结束,演唱者音量要逐渐变弱,但气息与情感要表现到位。
由于《阳关三叠》是一首古诗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肢体僵硬,可以借助身体舒展来放松身体,灵活运用气息。
1.2情感表现《阳关三叠》歌词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
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来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作品可以分为三叠,第一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略带伤感的情绪。
进阶八度跳跃情绪变得激动,情感发生变化,气息变弱,情绪进而平复。
第二叠,情绪需要稍加变动,“泪滴沾巾”演唱时的“滴”要突出表现,“谁相因”的情绪处理要以强-弱-强来展现,从而展现明显的对比情感。
第三叠是第一叠的重复,在情绪上相对于第一叠更加赶上。
八度跳跃后情绪进入高潮,接着情绪贫富,给后面情绪爆发做了伏笔。
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唱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伤感”应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对友人的不舍。
最后要注意感情的首位,处理上要由快至慢,从而展现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2]。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的灵魂是情感,缺乏情感的歌唱是没有生命的、苍白的。
本文以歌曲演唱中情感的含义为切入点,围绕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具体的运用及具体的作品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到演唱者在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涵义;歌曲演唱;作品分析;情感表达很多人在学习美声中都只在乎音色技巧,而忽略了音乐的关键灵魂所在---情感;没有达到声音与情感的统一,这样的歌声是达不到音乐艺术要求的。
声乐主要就是通过声音的形式来传递情感,情感是其最为基础的一种表现方式。
但是,如果演唱者只是拥有一副好嗓音、咬字清晰并掌握一些艺术技巧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生动完美展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声乐艺术形式的更好创造。
一、歌曲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歌唱中,情感表达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理方面的因素、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以及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等等。
歌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自身的一些表现进而塑造歌曲中的人物艺术形象。
所以,必须首要做到要了解声乐中所要体现的形象,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这样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才是生动鲜明的。
歌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展现技巧的过程,并且注重的是技巧和情感两者间的结合。
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情感与技巧两者紧密联系和影响,二者都是表现艺术的方式,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也正是演唱者所最终追求的目的。
保证发声准确,再加以情感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这一样才能够真正表现歌曲的灵魂。
在声乐表演之中,将情感和演唱两者结合起来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将声乐与情感两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表演才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才更加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二、情感在歌曲中的具体运用(一)作者的情感根据声乐演唱中的声音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就可以看出演唱者是否对该艺术有所把握。
首先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跟作者的情感,声乐艺术要展现自身作为艺术的生命,就必须在艺术表达中融入情感,声乐艺术的精神体现,这也就充分体现了歌唱中情感融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要达到歌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要做到声音和情感的相互融合,在演唱的过程中使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浅谈歌剧咏叹调《月亮颂》的乐曲分析与情感表现

浅谈歌剧咏叹调《月亮颂》的乐曲分析与情感表现歌剧咏叹调是一种歌曲形式,常出现在歌剧中,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情变化。
其中的《月亮颂》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歌剧咏叹调,由德国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首演于1909年。
《月亮颂》的乐曲分析可以从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从旋律上看,《月亮颂》的旋律优美、曲调流畅,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感。
整首曲子以高音女声独唱为主,歌唱部分较长,音域宽广,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
整个旋律线条有时流畅如水,有时波澜壮阔,将人物的心情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和声上看,《月亮颂》的和声变化多样,有时和谐平静,有时紧张激昂。
通过和声的运用,营造了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痛苦以及对命运的追问与探索。
从节奏上看,《月亮颂》的节奏变化多样,旋律部分的节奏轻快活泼,激起人们的听觉愉悦;而伴奏部分的节奏则更加沉稳、庄重,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的起伏与波动。
《月亮颂》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运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情感表现上,《月亮颂》独特地表达了人物对命运的思考和追问。
歌剧中的女主角通过这首歌曲来反思自身的处境和命运,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希冀和渴望。
她通过对月亮的咏唱,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安排的质疑和不甘。
整首曲子的情感氛围由浓郁的哀愁、悲壮感包围,通过旋律的抒发,使人们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女主角的内心世界。
音乐起伏之间既有使人振奋的高潮,也有使人沉思的低音部分,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状态。
《月亮颂》以其优美的旋律、多变的和声和节奏以及深刻的情感表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状态传递给观众。
这首歌剧咏叹调既是歌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是音乐史上的杰作,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艺术歌曲《问云儿》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问云儿》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摘要】艺术歌曲《问云儿》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暖的歌曲,歌词描绘了对云的询问与心灵的呼唤。
通过歌词分析可以看出歌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旋律与节奏结合起来,表达出一种轻盈而悠扬的氛围,深入人心。
情感表达深情而细腻,唤起听众内心的共鸣。
演唱者在歌曲中运用了多种唱法技巧,将歌曲情感层层叠加,引人入胜。
整体风格特点突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热烈。
艺术歌曲《问云儿》独特的魅力在于其简洁而纯粹,对听众的情感影响深远。
演唱者对歌曲的诠释更是将歌曲情感推向高潮,让人如沐春风。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力量。
【关键词】艺术歌曲,《问云儿》,情感表达,演唱分析,歌词,旋律,节奏,唱法技巧,情感表达,风格特点,独特魅力,情感影响,演唱者,诠释。
1. 引言1.1 艺术歌曲《问云儿》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问云儿》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诗意的艺术歌曲,通过细腻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展现了深情与眷恋之情。
在这首歌曲中,歌词深情地描绘了人们对云儿的思念与祝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旋律与节奏相互融合,既充满了柔美的情感,又带有一丝悠扬的忧郁之感,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情感表达是这首歌曲的核心,演唱者通过细腻的情感诠释,将歌曲中的深情与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无法言喻的悸动与共鸣。
在演唱中,唱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唱法技巧,如情感抒发、音准把控等,使得歌曲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歌曲的风格独具特色,既有传统的意境,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其更贴合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
《问云儿》这首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内心,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演唱者对歌曲的诠释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唱法技巧,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深情款款,令人难忘。
2. 正文2.1 歌词分析歌曲《问云儿》的歌词非常富有诗意和抒情感,通过这首歌曲的歌词,歌手传达了对云的思念和向往,以及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浅谈歌曲《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浅谈歌曲《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关键字 (2)1.创作背景 (2)2.简述 (2)3.演唱技巧 (3)3.1男声独唱《黄河颂》 (3)3.2女声合唱《黄水谣》 (3)3.3女声独唱《黄河怨》 (4)情感表现 (4)致谢 (5)参考文献 (5)摘要黄河大合唱作为我国的经典曲目,在中国歌唱史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极具民族色彩。
本篇文章主要是分析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首先从创作背景上了解作品,再通过《黄河颂》《黄水谣》《黄河怨》三部歌曲从情感、呼吸、音调等细节来赏析黄河大合唱的演唱技巧。
表达的情感也主要是对日军行为的控诉和对反西斯势力的斥责,中华文化的雄伟壮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伤,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AbstractYellow River Cantata, as a classic repertoire in China, has a milestone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nging and has a strong national flavor.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inging skill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Firstly, the work is understood from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n the singing skills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are appreciated from the details of emotion, breath and tone of the three songs "Ode to the Yellow River", "Ballad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Compl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motions expressed are mainly the accus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Japanese army and the rebuke of the anti-Sith forces, the magnific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ain and sorrow brought to people by the war, and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关键字黄河大合唱演唱技巧情感1.创作背景任何一件作品都无法离开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好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作品体现的情感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部《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创作者冼星海是在1939年1月听到光未然同志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吟》,这部(诗朗诵)之后产生了灵感,决定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三月。
歌唱的情感表达浅议

歌唱的情感表达浅议摘要:表达情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也是歌唱的灵魂。
在训练和演唱时,歌唱者对所演唱的作品进行合理的再创造,将吸气训练与作品的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并通过音色来表现等方式,是歌唱中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
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演唱经验,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歌唱情感二度创作音色法国着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坦说过:“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和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以被称为艺术。
”声乐是歌唱者将歌曲作品呈现给听众并供听众感受的艺术,歌者的歌声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并影响和感染听众,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样一首作品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演唱者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声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演唱者则过多地强调演唱技巧,忽视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在演唱过程中缺乏情感和韵味,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有的歌者虽然很“投入”,但由于偏离了作品的主题,不符合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对歌曲的表现不着边际甚至歪曲,这样更起不到感染听众的作用。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由于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没有能够有机结合造成的。
可见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教学和演唱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演唱中如何完美地表达情感,收到较好的演唱效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二度创作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声乐作品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诗人与作曲家只是共同完成了一首声乐作品,而只有当歌唱者将声乐作品进行演唱之后,歌唱才能成为完整的艺术。
优秀的歌唱家的演唱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喜爱,除了他们具有美妙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引发了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b e a u t y 0f h t e s o n g i s t h e s i n g e r/ s a r t i s t i c l i f e, w h 0 i s S i n g i n g o n t h e e m o t i o n a 1 l i f e 0 f h i g h l y s u mI n a r i z e d,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
燃观众 的激 情 ,震撼观众 的心。 因此怎样分析理 解歌 曲的音 乐 内涵、把握歌 曲的音 乐情绪 、音 乐风格 和音 乐形 象,是值得思考的 问题。
关键词 :歌词体会 ; 音 乐律 动 ; 字声结合 ; 歌 唱表 演
Th i n k i n g o f e mo t i o na l e x pr e s s i o n o f t h e s o n g
Ke y wo r d s :l y t i c S e x p e r i e n c e; m u s i c a l r h Y hm ; t W0 r d S S O U n d t o m bi n e d; S i n g i n g p e r f o l m a n c e s
的时代情感基调和一个时代 的主旋律 。如我 国5 O 年 绪、歌声音色、形体表演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s o n g ' s m o o d m t l s i c, m u s i c a 1 s l e S a n d m i 1 s i c a 1 i I 1 a g e i s w 0 r h t C O n S i d e r i n g
5 4 社科纵横
对歌 曲情感表现 的思考
莫
贵卅1 省民族 文化 宫 摘
歌曲的感悟

歌曲的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歌曲如同陪伴我们的朋友,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每一首歌曲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而聆听歌曲并从中获得感悟,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往往通过歌词和旋律共同完成。
歌词作为歌曲的灵魂,传达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有些歌词描述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我们想起那些温暖的回忆;有些歌词则倾诉了心中的苦闷和迷茫,引发了我们的共鸣。
而旋律则像是一副画,为歌词增添了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
要想感悟歌曲,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分析和体验。
聆听,便是让歌曲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
分析,则是深入研究歌曲的内涵,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体验,则是将自己置身于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中,感受歌曲所带来的心灵冲击。
歌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疲惫时,一首励志歌曲能给我们带来力量,让我们重新振作;在失意时,一首治愈系歌曲能抚平我们的伤口,带给我们温暖。
歌曲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歌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珍惜歌曲带来的感悟,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歌曲中汲取力量,让它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支柱,支撑我们勇往直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更多内容源自
3
e
d
u
幼
儿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
早在两千多年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怎样以不同的声音去表达不同的感情。
音乐是一门运用全方位的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的艺术。
它涉及到文学、语言、
戏剧、表演等各个方面。
作为音乐艺术形式的任何一首歌曲都表达了它特定的情性和号
召性。
如:《国歌》 0 5︱1· 11·1 567︳1 1‖,如:《国际歌》5 ︳1 ·7 21 53︱6 - 4 62·1 76 533 ︳1- ‖,下行四度则表现出雄伟、沉着、肯定。
如:《歌唱祖国》1 5︱6 6 5︱1 2︱3–‖,再如:《我和我的祖国》565 432︳1· 5·‖,而同一小节或同一拍的上行四度,则往往具有抒情的性质,如:《沂蒙山小调》2 5 323 53 212- - -2 5 235 32 161 - - -‖。
旋律五度具有开阔性。
旋律六度、七度、八度的上行或下行跳进,往往具有使乐曲达到高潮的表现力。
如:《黄河颂》3–1217︱6–––‖,《生死相依,苦恋着你》等等。
2)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支撑着曲调,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
如:附点节奏×·× ×·×往往表现出不断前进的音乐形象。
而×·× × 则表现得坚定有力。
松散型节奏往往又表现出一种宽广、柔美之感;三连音往往表现出激动的情绪,而一连串的三连音则易造成紧张的气氛;弱起节奏则表现出一种深情、抒情的情绪。
××× ××××× ×的节奏则表现的是种舞曲风格。
而在《码头工人歌》中的三连音节奏刻画了码头工人沉重的劳动,塑造码头工人的音乐形象。
怎样具体地把握各种节奏的情感
表现,往往须放在具体的曲调中去分析。
3)一般来说,快速是表现欢乐、活泼、兴奋、激动的情绪。
而比较抒情的、叙事的、田园的则用中速表现;回忆、赞颂、沉痛的情绪多用较
慢速表现,安静、柔和、恬静;悲观、痛苦的情绪常用弱的力度去表现;兴奋、激昂、悲愤
的情绪常用强的力度去表现。
力度强弱的变化还可以表现远和近的空间距离。
例如:《伏儿加船夫曲》作曲家通过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力度变化,表现出船夫由远而近,又迈着艰
难的步伐渐渐离去的画面。
对歌曲的节拍、调式、调性、和声等都需要认真、细致的去
分析,仔细领会歌曲内在涌动的乐思,把握歌曲微妙的情感变化。
3 正确处理声音与情感的关系情是源,声是流,声是情的展现和表达。
“声者,乐之象也”,声乐,有声才有乐。
我国从古至今以歌声的“圆”、“润”、“纯”、“响”、“亮”为美,对优美的声音也有着“珠圆玉润”、“发声必纯”、“余音绕梁”的说法。
声是歌唱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美好的情感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美好的声音基础上。
对声音和情感的关系,我们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乐记》中就指出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感到悲哀(“哀心感者”)时,形于声则急促而暗淡(“噍以杀”);感到快乐(“乐心感者”)时,形于声则喜悦和谐(“啴以缓”);感到兴奋(“喜心感者”)时,形于声则高扬清脆(“发以散”); 感到愤怒(“怒心感者”)时,形于声则粗野刚烈(“粗以厉”);感到崇敬(“敬心感者”)时,形于声则端庄简洁(“直以廉”);感到爱慕(“爱心感者”)时,形于声则柔和缠绵(“和以柔”)。
歌唱艺术中声与情的关系,是音乐表演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组
成部分。
语言和音乐旋律共同构成了声乐基础。
歌唱的吐字、咬字贯穿于歌唱艺术的始终,正确处理字和声的关系,也是歌声传情的重要保证。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一
书中,曾就字声问题有专门的论述。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持声乐旋律曲调在情感抒发上流
畅连贯的完整性。
19世纪杰出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弗兰契斯科·朗培尔蒂在《歌唱的艺术》中也谈到“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需的天赋资质,但若没有掌
握正确的咬字方法,他仍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境地……”。
如果
在演唱中只要求声音而忽视了咬字、吐字,就会使观众听不清词意,妨碍歌曲情感的表达。
可见,咬字、吐字在歌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重了声音和咬字、吐字后,最关键的
就是感情的投入了。
清代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讲到过:“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唱者不得其情,但斜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曲相背,不但
不能动人,仅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马腊费奥迪在其所着《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也对声
与情的关系有极为精辟的感受,他说:“实质上,并不是歌声给予歌唱艺术表达的感情以深刻的印记、而是在于通过音的媒介、说些什么和如何说法,在于艺术家要表达的感情是悲
剧的、戏剧的还是抒情的。
在他的心灵中首先须有悲剧和喜剧的情绪,而为了得到真正的
艺术效果,则要通过他的词句表达出来。
”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声情
并茂,从而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声音是音乐情感内涵的载体: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更多内容源自
3
e
d
u
幼
儿
容才是歌唱者追求的目标。
歌唱者的情感也不能仅仅来源于作品表面的理解,还要善于去
想象。
想象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也是贯穿于音乐表现过程中的心理要素之一。
渗透
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歌唱艺术同其他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转化为艺术。
离开想象,演唱激情将无法产生,艺术情感的表达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和依据。
这种想象不仅仅是依
靠声音的技巧,而更是情感上的流动,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塑
造不同的角色,感受歌曲所需要表现的情感,再通过声音去把作品诠释出来。
这样的表演才可能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还要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带动观众的情感、情绪一同进入审美的规定情景,共同完
成审美的创作活动。
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应当自信、自然、亲切、大方和观众交流。
要善于用眼神、面部表情、形体语言把歌曲的意境与内心感受传递给观众,演唱时投入、动情,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动作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切忌动作多而杂,使眼花缭乱。
做到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对歌曲情感的真切再现。
结语:“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
于生活”,生活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只有深刻的体会歌曲所产生的历史时代的文化意识、审美特征、思想追求,作曲家的人生体验和艺术表现;认真分析歌曲曲式、旋律、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表现手法,仔细体会歌曲内在的律动和乐思。
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及表演技能,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歌曲,才能更真切地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贾方爵. 基本乐理[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6.「2」王欣欣. 歌曲情感初探[M]. 中国音乐[N].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3」徐青茹. 声乐教程[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4」张前,王次昭. 音乐美学基础[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5」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M].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6」徐沛东. 音乐创作[N].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4).「7」荷伯
特·凯萨利. 心的歌声[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78.「8」 [美]杰罗姆·汉涅斯着. 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 [意]P﹒M﹒马腊费奥迪. 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